帳號:guest(3.16.78.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彥瑜
作者(英文):Yen-Yu Huang
論文名稱:偏鄉教師視域轉化的自我探究歷程
論文名稱(英文):A Process of Self-Exploration: The Horizon Transposition of a Rural Area Teacher
指導教授:顧瑜君
指導教授(英文):Yu-Chun KU
口試委員:廉兮
何縕琪
口試委員(英文):Nancy Lien
Yun-Chi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48810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關鍵詞:行動研究自我敘事偏鄉教育困境差異視域
關鍵詞(英文):Action StudySelf-NarrativeDifficulties of Remote Area EducationDistinctionHoriz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1
  • 收藏收藏:0
這本論文,是一個偏鄉教師對自身的探究過程。曾經充滿熱忱地從都市來到偏鄉的非營利教育單位工作,卻漸漸在費時的陪伴以及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甚麼的自我懷疑下逐漸凋零。從原本的探問「到底怎樣才能有效幫助到偏鄉孩子?」轉化到最後的探問變成「要怎麼樣與不一樣人共在?」中間是透過一系列的敘說行動歷程,回顧自身過去與現在的偏鄉教育現場經歷,釐清這些經歷中自己是帶著甚麼樣的視域去看待事件中的孩子、家庭、學校及社區,並且探究這些時間流中視域轉化所帶來的行動以及自身生命的成長,在這樣的反思與再行動的循環,產生「相遇的知識」。了解到接納自我與他人生命的差異處境,能使自身的生命視域更加廣闊,也更能自己與他人共在。
This thesis elaborates upon the psychologically exploration process of me, a remote area teacher, toward myself. I used to be enthusiastic about rural education so I decided to leave the city and go to work in a rur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owever, it gradually faded with time-consuming companionship and self-doubt, and I thought that I couldn’t change anything. An original question: "How can we effectively help the children in the rural area?" turned into "How to coexist with peopl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the e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on study and self-narrative, I review my past and present experiences of rural area education, clarifying what kinds of horizon I used faced toward those children,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d explore the actions and the growth of my life bringing by the changes of horizon in these days. In such a cycle of reflection and further action, " I-Thou knowledge" is produced. Learning to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yself and other people’s life can broaden my life horizon and also make myself easier to coexist with peopl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想到偏鄉,你會想到甚麼? 2
第二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偏鄉教師困境 9
壹、 未具備對偏鄉真實情況的知識及體驗 9
貳、 社區環境的低支持 10
參、 挫折下的惡性循環 11
第二節 偏鄉國小與社區 13
壹、 何謂社區 13
貳、 偏鄉國小與社區 14
參、 與社區共好的教育困境 15
第三節 視域 22
壹、 「視域」是看到的範圍 22
貳、 視域的形成 23
參、 獲得視域與視域交融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行動/敘說探究之於我 27
壹、 與「生命敘說」的散聚 27
貳、 相遇的知識 30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場域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5
壹、 資料蒐集 35
貳、 資料分析 36
第四章 期待_初入偏鄉 39
第一節 從都市出走 39
壹、 「愛妳」、「永愛妳?」、「妳都不再來了」。 39
貳、 臨陣脫逃-我不確定要成為公幼老師 40
參、 完美理想的逃與追 43
第二節 沙漠裡的花朵 45
壹、 自許為有裝備的助人者 45
貳、 全心全意的陪伴者 46
第三節 凋零-快陣亡的助人者 60
第四節 旅一:孩子伴我走一程的旅行,旅程中的看見 65
第五章 寂寞_體制內國小 68
第一節 菜鳥的生存 70
壹、 太認真的,夭折的快 70
貳、 驚弓之鳥 71
參、 做個事,有那麼複雜嗎?圖書館經營的意義賦予 74
第二節 小小世界的觀看 81
壹、 三隻小豬的趣味世界 81
貳、 學生家庭與自己的調適 85
參、 課業之外 89
第六章 回看_轉化與前行 92
第一節 怎樣的我,有怎樣的資料 92
壹、 面對不明確:社區手感是甚麼? 92
貳、 旅二:徒步訪問師者,回歸人與人相處的本質 94
第二節 意識覺醒 97
壹、 地方教育輔導:偏鄉教育的看與不看、變與不變 97
貳、 計畫口試之後:自己與他人是如何活著? 100
第三節 轉化.行動 104
壹、家長同在的補救教學:目標至於上而產生的空間 104
貳、五味屋:掙扎中練習放下與堅持 109
第四節 氣根接地到深根茁壯 120
壹、前行:「教師」就是課程 120
貳、我們只是擁有的不一樣 125
參、論文尾聲:回顧這一路 127
第五節 問題的被建構與改變/未完待續的問題 132
參考文獻 134

王慧蘭 (2017)。 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與教育創新的可能。
教育研究集刊, 63(1),頁 109-119。
成虹飛 (2014)。 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季刊, 17
  (4),頁 1-24。
成虹飛(2009):〈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台灣行動研究學會所
  主辦「典範轉移行動學習:行動研究∕敘說研究工作坊」發表之論文。台
  北:台北市NGO會館。
余德慧 (2002)。 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頁 214-
  217。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
  者: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 Jack Whitehead)。嘉義:濤石文化。
吳靖國 (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吳靖國 (2007)。 「視域交融」在生命教育課程中的教學轉化歷程。教育實
  踐與研究, 20(2),頁 129-156。
李慶芳(2013)。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練。新北市:高立。
林志成、林仁煥 (2008)。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策略。2008「教育經營與
  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71-186)。屏東:屏東教育大
  學。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姚荏富(2016年5月5日)。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獨立評論@天下】。取
  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222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
  手做研究(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台
  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孫效智 (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頁
  1~26。
張子超(2015年9月11日)。偏鄉國民中小學特色遊學介紹【部落格影音資
  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H8JjsGSqfY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
  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1-31)。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英陣(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紅葉。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
  刊,28,129-144。
張瀞文(2015)。熱情或專業?偏鄉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親子天下網路專欄】。取自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64026-
教育部 (2017)。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計畫要點】。取自
  http://ss.delt.nhcue.edu.tw/plan.php

陳叁祝(2015)。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
  大學,屏東縣。
陳玲月(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臺東教
  育大學,台東縣。
陳美如(2004)。 側寫一位教師與異文化的相遇:從理解、行動到發現。教
  育研究月刊, 117,頁 22-33。
陳聖謨(2016)。混齡教學:偏鄉小校新風貌。臺北市:華騰。
陳榮華 (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市:明文書局。
陶蕃瀛(2004)。 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
  (23),頁 33-48。
廉兮(2012)。 從個人到公共-抵抗與轉化的教育行動研究 。應用心理研究
  (53),頁 21-45。
楊智穎 (2011)。 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
  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36,頁 499-522。
廖千瑩(2008)。拯救社區死亡大作戰—未來村對社造重生論述的共同體回
  應。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翟本瑞 (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
  資訊社會研究,21,頁1-31。
劉桂標 (1995)。「至人」與「超人」──莊子與尼采哲學中的最高主體的
  比較。人文月刊(20)。
劉貴傑 (2005)。詮釋學及其教育意涵。區域人文社會學報,8,頁 1-27。
歐用生 (2002)。 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
  學季刊, 5(4),頁 107-124。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
  者: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台北:心理。
衛生福利部(2015)。推動全方位偏鄉離島醫療照顧體系。取自:
  file:///C:/Users/UserNB/Desktop/3c7a1445-82a3-4684-8968-138e2f5dcfa1.pdf

鄭淵全、陳殷哲 (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
  動電子期刊(7)。
簡良平(2010)。 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
  教育實踐與研究, 23(2),頁 37-64。
顧瑜君(2002)。邊陲地區在職教師進修與知識經濟:解析弱勢教育工作者之
  專業發展。「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之革新學術研討會(師範教育年
  會)」發表之論文」,彰化。
顧瑜君(2004)。 課程與實踐模式:批判取向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用心
  理研究, 23,頁 79-104。
顧瑜君(2004)。專業工作者與行動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
  145-176)。 台北:心理。
顧瑜君(2005)。 教師與課程:以在地思考為出發的創意課程經營。教育研
  究月刊,130,頁 82-91。
顧瑜君(2006)。與社區共生之學校課程的可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
  處舉辦之「偏遠國中教育問題與相關政策檢討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
  北。
顧瑜君(2007)。課程,不是東西:以敘事研究談在地課程觀的發展歷程。 
  「第十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全球化衝擊下的課程與教學』研討會」發表
  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顧瑜君(2015)。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教育界的自然農法教育。師友月刊,579,
  頁 10-14。
顧瑜君、廖千惠、石佳儀(2011)。真知,才能相助。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主
  辦「2011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社會變遷與教師地位之轉變國際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台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