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4.30.4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立偉
作者(英文):Li-Wei Lin
論文名稱:當輔導教師遇見情緒涵養之自我敘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elf-narrative Study of a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Encounter with Emotional Cultivation
指導教授:饒見維
指導教授(英文):Jian-Wei Rau
口試委員:劉唯玉
許育齡
口試委員(英文):Wei-Yu Liu
Yu-Li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488108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關鍵詞:情緒涵養自我敘說專輔教師
關鍵詞(英文):emotional cultivationself-narrative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在日復一日、勞勞碌碌的現實中總會不由得使人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與存在意義。如近年來發生的全球性大瘟疫,對各行各業以及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倘若不先處理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危機尚未過去自己就會先崩潰。因此我認為發展「情緒涵養」的能力是生命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研究是一位輔導老師兼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敘說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來反思我的生命歷程。我曾於國中、國小、矯正機構等場所進行教育與輔導工作,遇見及聽見過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而本文旨在敘述我在遇見情緒涵養後,回頭檢視自己在各個不同階段及場所累積的經驗而產生的種種省思。
本研究的結論為:一、幫助我最大的情緒涵養技巧為:全觀、靜心、身體掃描;二、情緒涵養可以提昇我的輔導工作成效;三、情緒涵養讓我培養出更加開放的心態;四、情緒涵養幫我尋找到生存意義。
In the day-to-day, toiled reality, people can't help but think about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their own life. For example, the global pandemic that ha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entire society. If you don’t take care of your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first and keep your body and mind in a balanced state, the crisis will not pass. Crash first.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the ability to develop "emotional cultivation" is an issue that must be faced in life.
This study is a self-narrative study of a counselor and helper. Its main purpose is to reflect on my life course through self-narration. I have conducted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work in middle schools, elementary schools,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and other places, and have met and heard various life stories. After encountering with emotional cultivation, in this study, I attempt to look back and describe my reflections on the experiences I have accumulated in various stages and places of my lif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he emotional cultivation skills that help me the most are: total attention, meditation, and body-scaning; 2. Emotional cultiv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y counseling work; 3. Emotional cultivation allows me to develop a more open mind; 4. Emotional cultivation helps me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情緒與情緒涵養 5
第二節 非正式教師與情緒涵養 17
第三節 專輔教師的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者背景 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無業的大學畢業生 33
第二節 重回學校進修 41
第三節 陪坐牢的工作 47
第四節 努力讓人生步上軌道 51
第五節 十年寒窗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3
中文部分 73
英文部分 77
中文部分
Brene Brown著,洪慧芳譯(2014)。我已經夠好了。臺北市:馬可孛羅。
D.J. Clandinin和F.M. Connelly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Daniel Goleman 著,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
Gary D. Mckay & Don Dinkmeyer著,賴惠辛譯(1996)。做情緒的主人。台北:雅音。
Shirley F. Heck. & Williams C. Ray著,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教師角色。台北:桂冠。
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Mlanie Klein著,姚峰等譯(2014)。嫉羨與感恩:梅蘭妮.克萊因後期著作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Paul Ekman著,易之新譯(2004)。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Peter M. Senge著,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文化。
Richard S. Lazarus & Bernice N. Lazarus 原著,李素卿譯(2002)。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台北市:五南。
Strongman著,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云強、喬建中(2004)。情緒活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12(4),519-523。
江文慈(2001)。透視教學中的關鍵張力-教師情緒。師友,408 期,43-47 頁。
江文慈(2004)。實習教師的情緒地圖:社會建構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36(1),59-83。
呂萱(2015)。諮商工作者的專業耗竭與當事人權益。諮商與輔導,(357),28-32。
李飛均(2019)。專輔教師透過諮詢與跨專業合作提升特教初任教師專業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Master,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台北市。
林仁和、黃永明(2009)。情緒管理。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卉羚(2020)。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不確定感心路歷程:三名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佳靜﹙2005﹚。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制度之探討。國教天地,60,79-87。
林冠吟﹙2021﹚花蓮縣國民小學代理教師情緒管理之困境及其改善策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為慧(2006)。國民小學半年制實習教師情緒困擾與情緒調適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的理論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曉妮(2017)。拉扯前行,順勢而為的專輔教師:人我相遇的教育之路。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59-170)。臺北市:巨流。
胡夢鯨、張世平(1988)。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紐文英(200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張世平(1996)。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修訂四版)。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逸鴻(2021)。偏鄉地區國小代理教師的生涯發展、工作壓力與調適。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陳佳雯(2012)。教師情緒管理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 3(2), 127-140.
陳貫玉(2019)。宜蘭縣國小專輔教師對輔導效能看法之研究。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陳裴卿、陳曉莉(1999)。實習老師的真實震撼經驗:第一季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台北)。
勞思光(1998)。存在主義哲學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温晴芳(2020)。新北市國中專輔教師的自我照顧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子安(2019)。國中導師知覺與專輔教師之雙師合作滿意度之結構模式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黃玠婷(2018)。花蓮縣國民中學專輔教師工作需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昕寧(2016)。改變的起點─國小專輔教師突破雙師合作困境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連從(2005)。童詩閱讀教學探究——以「在夢裡愛說童話故事的星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黃政昌等著(2017)。輔導原理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市:揚智。
劉淑玲(2022)。新手專輔教師工作受挫經驗反芻思考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麒宏(2021)。逆境重生:曾受霸凌專輔教師覺察反移情與因應經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蘇素珍(2018)。憂鬱症復原之自我敘說 ──走過藥物、諮商與靜心治療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花蓮縣。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8)。綜論新制教育實習中的「實習輔導教師」。發表於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新制教育實習制度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觀點初探如何協助在職教師提昇“情緒涵養”。教育科學期刊,5(2),138-153。
饒見維(2009)。行動研究法的概括介紹。未出版上課講義。
饒見維、洪清一、林美珠、王筱皇(1997):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協同行動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饒見維(2018)。潛能開發心地圖──身心靈整合之旅。未出版上課講義。
英文部分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Induction, Renewal and Redirection.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Ekman, P., & Davidson, R. J. (Eds.). (1994). The nature of emotions: Fundamental questions (pp. 20-2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A. (1978). The problem of achieving scientific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y, 7, 21-23.
Furlong, J. & Maynard, T. (1995). Mentoring student teachers: The growth ofprofessional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Gilbert, R. G. (2002). Tak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Grief Research: Finding Meaning in Stories. Death Studies, 26, 223-239.
Hargreaves, A. (1998).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8(1), 5-23.
Rau, J. W. (1990).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ers through a co-development group proc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Sinek, S. (2016). Transcript of Simon Sinek Millennials in the Workplace Interview. Retrieved January 20, 2020, from https://reurl.cc/QdYyzO
Sartre, J. P. (1948). The emotions: outline of a theory. New York: Citadel.
Shirley F. Heck and C. Ray Williams. (1984). 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Teacher: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12 p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