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77.15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怡萱
作者(英文):Yi-Hsuan Wu
論文名稱:施泰納的教育美學:一位幼兒園教師的詮釋
論文名稱(英文):Rudolf Steiner’s Educational Aesthetics: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er's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李崗
指導教授(英文):Kang Lee
口試委員:馮朝霖
林逢祺
口試委員(英文):Tsao-Lin Fong
Ferng-Chy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488115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關鍵詞:施泰納教育美學教育藝術美感教育幼兒教育
關鍵詞(英文):Rudolf Steinereducational aestheticsthe art of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施泰納(R.Steiner,1861-1925)的教育美學,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探究施泰納教育美學的理論基礎和內涵,以及研究者結合自身生命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和省思。首先,施泰納的教育美學乃是以靈性科學為理論基礎,一個用科學的方式,知人亦知天,是一門靈性之美的高層學問。人在下降於塵世時,靈從過往而來,常駐於心之身。離開塵世時,靈往來世前行,淨化於心之靈,再次循環。其次,本文重建施泰納教育美學的內涵。第一,由美感經驗論之,是以自由為核心基礎的內在經驗,走向一條通往靈性層次的道路。第二,由教學藝術論之,教學必須從藝術性中引領出來,由心、發心、交心的內在路徑,讓身性經由心性向靈性揚升,讓關係圓了一個個人的圓滿。進而,本文聚焦臺灣當代幼教現場,提出臺灣傳統幼兒園的問題:五彩繽紛的教學環境、軍隊化的班級經營、過度的保護措施、物化的藝術活動、符應家長需求而生的行銷手法。並建議美感政策,應能深化靈性的理論基礎、不需流於特色及競爭、重新思考美感領域範圍、並提升美育活動實施的品味。最後,研究者帶著人生的謎,在迷途的海洋中尋路,隨著時間之河,順應自然之變。期許未來朝向靈的美善、圓成實性前行,安身立命且輕盈自在。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Rudolf Steiner's educational aesthetics, analyze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flected its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 in Taiwan. Firs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einer's educational aesthetics is Spiritual Science, a scientific system of spiritual knowledge. He believed that people were born in mortal coil and their spirits are from past lives, move to next life and reincarnate again and again. Second, this research reconstructed the contents of Steiner's educational aesthetics. He thought aesthetic experiences as an internal experience based on freedom and a path leads to spiritual level. Besides, teaching is an art, and must be inspired by aesthetics.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indicated the problems in Taiwan: heavily decor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military-style discipline, overprotected techniques, materialized art activities and marketing campaigns cater to paren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 shoul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olicy, and rethink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esthetic teaching activiti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realizes that life is like finding a path in the lost ocean, following the time river and getting into the swing of things. Therefore, the beauty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kindness, settled and peaceful lif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施泰納教育美學的理論基礎 13
第一節 世界觀 13
第二節 人性觀 23
第三節 科學觀 41

第三章 施泰納教育美學的內涵 51
第一節 美感經驗 51
第二節 教育藝術 76

第四章 施泰納教育美學的啓示 105
第一節 幼兒教育政策的問題與省思 105
第二節 教育藝術實踐的問題與省思 112
第三節 個人靈性之旅的問題與省思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3
一、中文文獻
士奇傳播整合行銷公司(2015,1月28日)。教育部—美感教育,生活處處是美感。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youtu.be/0gEmDn2m9co。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0)。CBETA電子佛典系列:大正藏/第一冊至卅二冊。臺北市: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
方永泉(2000)。科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19年1月4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638/。
王俊(譯)(2017)。Rudolf Steiner著。自由的哲學.一種現代世界觀的基本概述(Die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 Grundzüge einer modernen Weltanschauung)。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王茜瑩(1999)。Rudolf Steiner 幼兒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智弘(2018)。華德福靈性教育的時代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王儷潔(2008)。另類學校教師在教育美學的開展-以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侃如(譯)(1997)。Diane K. Osbon著。坎伯生活美學(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新北市:立緒文化。
何畫瑰(譯)(2012)。Rudolf Steiner著。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條通往奧義的現代之路(Wie erlangt man Erkenntnisse der hheren Welten?)。新北市:光佑。
余若君(譯)(1998)。Brunhild Müller著。彩繪童年—華德福學校的水彩教學。新北市:光佑。
吳樎椒(2018)。有話直說:關於「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灣教育評論。7(3),63-64。
呂理瑒(2013)。內在感官—人智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新北市:光佑。
呂理瑒(譯)(2011)。Albert Soesman著。十二感官—如何用健康的感官提升靈性(The Twelve Senses)。臺北市:琉璃光。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頁45-75)。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崗(2018)。臺灣美育政策的再商榷:以《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為核心的討論。臺灣教育哲學。2(2),33-62。
李崗主編(2017)。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李慧芳(譯)(2017)。Elisabeth Wagner-Koch, Gerard Wagner著。色彩有個性(The Individuality of colour)。臺中市:奇航工作室。
李鑑慧(2016)。論安妮‧貝森的神智學轉向:宗教、科學與改革。成大歷史學報,(51),113-169。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易之新(譯)(2010)。Stephan Bodian著。當下覺醒(Wake up now)。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美玲(2016)。無界遊牧,教育曠野。另類教育。4,165-170。
林美玲(2017a)。徒步離崖手記—三年坂。自編。
林美玲(2017b)。新紀實視野論教育美學三性:神經性、藝術性與靈性。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美玲(2018)。遺忘的精神家園。自編。
林逢祺(1999a)。美學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頁121-144)。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1999b)。教育的藝術向度。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哲學(頁325-394)。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2013)。知覺優先論:教學歷程中的「覺得」和「懂得」。課程與教學。16(3),201-218。
林琦珊(譯)(2013)。Rudolf Steiner著。實用教學指引—華德福學校1-8年級課程的圖像(Erziehungskunst:Methodisch-Didaktisches)。臺北市:洪葉。
芮虎、李澤武、廖玉儀(譯)(2016)。Rudolf Steiner著。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ädagogik)。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邱紹雯、賓靜蓀(2017)。美感教育,從「我在乎」態度開始!親子天下,90,78-83。
宣誠(譯)(1980)。Rudolf Steiner著。華陀夫實驗學校之父魯道夫史坦納傳。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施又齡(1994)。歌德的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柯勝文(譯)(2002)。Rudolf Steiner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sophy)。新北市:光佑。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2018,8月2日)。美感教育推廣計畫主紀錄片—以美感為核心,播下美好生活的種子。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youtu.be/ Wxx4ck_x_1Y。
胡因夢(譯)(1993)。Pupul Jayakar著。克里希那穆提傳(Krishnamurti: A Biography)。新北市:方智。
孫晴峰(譯)(2002)。Leo Lionni著。田鼠阿佛(Fredrick)。臺北市:上誼。
海恩(2018)。象形字典網。2018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vividict.com/ WordInfo.aspx?id=2053。
國教署(2018,5月16日)。準公共化幼兒園107學年啟動,增加平價教保服務的多元選擇。發表於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48AA891713FF810
崔光宙(2009)。美育的精義。研習資訊。26(4),3-10。
崔光宙(無日期)。教育美學的意義。1-3。取自於李崗於一〇五學年第一學期於國立東華大學教授的課程「美育原理研究」,所提供的講義。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2018年11月28日,取自https://ws.moe.edu. 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
教育部(2016,3月15日)。教育部幼兒園扎根計畫104年美感特色園成果。2018年10月13日,取自https://youtu.be/NoNhKoQYto0。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原著)(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修訂。2018年4月15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16,3月3日)。美感從小扎根,藝術教育從幼兒園做起。教育部電子報,706期。2018年10月13日。取自https://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916。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2018)。中華民國教育現況:國民教育。2018年4月1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100/Content_List.aspx?n=09E8A4EDA021E1E5。
莊金卿(譯)(2015)。Sivan Karnieli著。我舞動我存在—天天優律思美(Wer sich bewegt, kommt zu sich selbst: Eurythmie für jeden tag)。臺北市:宇宙織錦。
莊耀嘉編(譯)(1997)。馬斯洛(A. Maslow)。臺北市 : 桂冠。
許尹鏵(2011)。桑塔亞那(G. Santayana)的美學思想及其在教育美學上之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盈惠(2010)。斯泰納人智學教育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貞旬(2007)。與四歲幼兒談生論死:一場由對話衍生的生命探究之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1),114。
陳珮雯(2017)。科技時代,如何更像一個人?親子天下,90,12。
馮珮綝(2017)。華德福教師美感素養養成與教學體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朝霖(2015)。靈性生態學與美感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2,1-26。
馮朝霖(2016)。乘風尋度—教育美學論輯。新竹市:道禾書院。
馮朝霖(2016)。善變的藝術—另類教育。新竹市:道禾書院。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文集(甲輯)。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2000)。教育美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19年1月4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870/。
葉烔明(譯)(2014)。Rudolf Steiner著。心魂週曆(Seelenkalender)。臺中市:臺灣善美真華德福教育學會。
廖玉儀(譯)(2016)。Rudolf Steiner著。神智學(Theosophie)。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廖進生整編(2008)。指月錄:下冊。臺中市:和裕出版。
滴水(譯)(2016)。Rudolf Steiner著。從靈性科學觀點看兒童教育(Die Erziehung des Kindes vom Gesichtspunkte der Geisteswissenschaft)。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劉家妤(2011)。施泰納審美教育思想與實踐之探究-以國中、小階段(7~14歲)為主。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劉禧琴、吳旻芬(譯)(1997)。高橋弘子著。日本華德福幼稚園—實踐健康的幼兒教育。新北市:光佑。
德國華德福教育網(2018)。德國華德福教育網Freunde der Erziehungskunst Rudolf Steiners。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www.freunde-waldorf.de/waldorf-weltweit/waldorfpaedagogik/waldorf-weltliste/。
潘定凱(譯)(2008)。Rudolf Steiner著。超越生死門(Knowledge of the Higher Worlds and Its Attainment)。臺北市:琉璃光。
潘定凱(譯)(2010)。Rudolf Steiner著。靈性科學入門(At the gatos of spiritual science)。臺北市:琉璃光。
潘定凱編(譯)(2018)。Rudolf Steiner著。人學(The Study of Man)。臺北市:琉璃光。
蔡慈晳(譯)(2015)。Christoph Lindenberg著。華德福教育之父(Rudolf Steiner)。臺北市:心理。
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Frans Carlgren著。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Erziehung zur freiheit)。新北市:光佑。
鄭仲恩(2016)。席勒(F. Schiller)遊戲理論及其教育美學蘊義之衍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黛瓊(2016)。Heathcote專家衣缽典範及其教育美學意涵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蕭玫(2008)。《入楞伽經》之「成自性如來藏心」—論唯識思想影響如來藏之一端。正觀雜誌,44期,5-33。
諾瓦團隊(2018)。桃園市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2018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renoir.com.tw/。
賴淑敏、蔣龍祥(2018年7月18日),民眾提幼兒園強制裝監視器。公視新聞。2018年12月29日,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00160。
謝君直(2003)。從《解深密經》論唯識學的哲學。鵝湖月刊,338期,33-40。
謝易霖(2015)。人智學啟迪下之華語文課程圖像—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實踐經驗之敘說反思。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謝易霖、馮朝霖(2015)。眾神的學校、英雄的旅程: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神話」教學之反思。另類教育。4,1-51。
顏再興(2010)。人智學靈性修持思想之初探。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顏維震(譯)(2010)。Rudolf Steiner著。人學(The Study of Man)。臺北市:紅葉。
蘇偉馨(2014)。不會游泳的魚。臺北市:商周。
蘇鈺楠(2006)。斯泰納《人類經驗的基礎》教育涵義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饒見維(2018)。洄漩心旅—「身心靈統合旋轉功」的交流平台。2018年11月11日。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

二、英文文獻
Allen, P. M. (1970). Education as an art. In P. M. Allen (Ed.), Education as an art (pp.8-18). Blauvelt, NY: Steinerbooks Press.
Steiner, R. (1998). Art as spiritual activity. Hudson, NY: Anthroposophic Press.
Steiner, R. (1921a).The Science of spirit,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life. In P. M. Allen (Ed.), Education as an art(pp.50-83). Blauvelt, NY: Steinerbooks Press.
Steiner, R. (1921b).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Spirit. In P. M. Allen (Ed.), Education as an art(pp.19-49). Blauvelt, NY: Steinerbooks Press.
Steiner, R. (2004). The spiritual ground of education. Great Barrington, MA: Anthroposophic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