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29.14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謝孟芬
作者(英文):Meng-Fen Hsieh
論文名稱:親子靜心在家庭情緒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 in Emo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in a Family
指導教授:饒見維
指導教授(英文):Jian-Wei Rau
口試委員:李雪菱
高金成
口試委員(英文):Xue- Ling Li
Chin-Cheng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488515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關鍵詞:靜心親子靜心情緒教育家庭情緒教育情緒涵養
關鍵詞(英文):meditation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emotional educationfamily emotional educationemotional cultiv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將「親子靜心」融入家庭情緒教育的生活應用之中,以協助孩子提升情緒涵養。經由行動、省思、調整及再行動的循環過程,本研究探討出適合於家庭情緒教育中實施之親子靜心活動包括:神聖舞蹈、如意螺旋操、單腳如意瑜珈、頭頂光碟、旋轉功、旋轉舞蹈、觀呼吸、身體掃描、如意形線畫和甜蜜靜心等。
親子靜心對孩子的情緒影響方面歸納出以下幾點:孩子逐漸能放鬆愉悅面對緊湊與壓力、孩子的情緒愈來愈平穩、孩子的情緒表達似乎有些進步、孩子較願意表達自己的感覺和學會找出面對情緒挫折的方式等。
而親子靜心對親子關係的幫助則是:增加親子共同討論的話題、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
隨著親子靜心的落實及家庭情緒教育的進行,研究者和孩子的情緒涵養都逐漸提升。實施家庭情緒教育雖然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耐心,但受益最多的終究是孩子和父母。
This study aims to incorporate 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 into the family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searcher's daily live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order to help improve the children's emotional cultivation. Through a cyclical process of actions, reflections, adjustments and re-actions, the study explored parent-child meditation activit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implementing in family emo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Sacred Dancing, Free Spiral Exercise, Single-leg Free Yoga, Disc-on-Head Walking, Whirling-kung, Whirling-dancing, Breath Awareness, Body Scanning Meditation, Free Form Drawing and Sweet Meditation.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 on children's emotional cultivation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Children are gradually capable of maintaining relax and pleasure in the face of compactness and stress, children's mood is more and more stable, children's emotional expression seems to be improved, and children are more willing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children have learned how to find out ways to deal with emotional frustration.
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 also helps improve the parent-children relationship through increasing parent-children discussion topics and increasing 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 tim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children medit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emotional education, the emotional cultivation of both the researcher and the children are gradually promoted. Alth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emo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parents to invest a lot of time and patience, the children and parents are the most benefited after al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情緒涵養的探討 9
第二節 家庭情緒教育的探討 20
第三節 靜心的探討 26
第四節 家庭情緒教育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4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成員 4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7
第四節 行動構想 5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0
第七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我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靜心的省思 73
第二節 本研究中實施親子靜心的省思與檢討 79
第三節 本研究對孩子的情緒涵養之影響 110
第四節 本研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127
第五節 實施本研究對研究者的影響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7
中文參考文獻 151
英文參考文獻 157
Altrichter, A., Posch, H. & Somekh, P.著,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Csikszentmihalyi, M.著,張定綺譯(1993)。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市:天下文化。
Davidson, R. J. & Begley, S. 著,洪蘭譯(2013)。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情意神經科學泰斗從探索情緒形態到實踐正念冥想改變生命的旅程。台北:遠流。
Davidson, R. J. & Goleman, D. 著,譯雷淑雲(2018)。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禪修鍛鍊,如何改變身、心、大腦的科學與哲學。
Goleman, D.著,張美惠譯(1996)。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時報。
Kornfield, J.著,曾麗文譯(1995)。心靈幽徑 - 冥想的自我療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著,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Salzberg, S.著,李芸玫譯(2015)。靜心冥想的練習。台北:橡實文化。
Soleda(2005)。親子嬰幼兒問答100。台北縣:奧諾詩。
于東輝(2002)。輕鬆自在健康禪。台北:自然風出版。
中華民國癌友新生命協會(2012)。中華民國癌友新生命協會沿革。2012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love-newlife.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Love-Show-2&Category=107454
元智大學學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2016)。戒掉學習焦慮。2016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yzu.edu.tw/admin/st/files/Counseling/導師服務/知能文章/10312(網頁版)戒掉學習焦慮.pdf
王子欣(2012)。學齡兒童的情緒特徵與父母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316,8-10。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王淑俐(2006)。大人該為孩子的不快樂負責嗎?--大家一起來培養「樂觀」、「自信」的性格。學生輔導,100,116-123。
何緼琪等著(2016)。正向心理學。台北:紅葉文化。
余思靜(2003)。幼兒情緒知多少。台北:國教世紀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
吳娟瑜(1997)。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台北:里仁。
呂俊甫(1997)。EI、EQ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臺灣教育,559,9-11。
呂翠夏(2010)。母親與父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及幼兒的情緒調節與同儕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學報,44:2,1-29。
李佩怡(2006)。情緒的教育與輔導工作。學生輔導,3,106-110。
李坤珊(2011)。學大禹治水疏通幼兒情緒。2015年9月5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1341-學大禹治水疏通幼兒情緒/
李雅惠(2013)。母親陪伴幼兒情緒調節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亞伯‧艾里斯著,廣梅芳譯(2003)。別跟情緒過不去。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周俊鳴、郭海峰(1996)。爸爸媽媽的教養讀本(6~7歲)。台北市:大樹林。
林子雯(2009)。情緒教育於師資培育課程之重要。研習資訊,26(2),81-85。
林世儒(2007)。什麼是葛吉夫神聖舞蹈。【神聖舞人網頁文章】。2016年8月24日取自http://blog.yam.com/niten/article/11418776
林世儒(2009)。生活是唯一的神。【神聖舞人 – 示如葛吉夫神聖舞團網頁文章】。2016年8月24日取自http://dancer.samasati.org/2013-08-10-11-12-19/10-2013-08-10-09-37-27/789-673
林立晨(2018)。提昇兒童水平思考能力之創造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如意形線畫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吟珀(2010)。親子互動歷程中獨生幼兒情緒表達與規則之習得。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娟娟(2004)。幼兒的情緒調節---在小群生活事件中的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恕聖(2015)。葛印卡內觀與奧修靜心之比較研究─以十日內觀課程為例。宜蘭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惠玲(2007)。啟動教育雙引擎--從輔導觀點談新世代的教養問題。國民教育,47(5),95-98。
洪啟嵩(2017)。痞客幫佛乘道場。行禪。2016年7月15日,取自http://buddhall102.pixnet.net/blog/post/269182871-%E8%A1%8C----%E7%A6%AA
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燦(2007)。大紀元6月18日訊。2017年8月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6/18/n1747128.htm
張幼慈(1996)。重新自我解讀—認識EQ。全球工商,514,82-85。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庭枝(2003)。做孩子心靈地圖的導航員--嬰幼兒情緒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45,37-39。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台灣教育,608,58-61。
張益計(2001)。班級「情緒管理」輔導實例。中等教育,52,6。
張德芬(2013)。遇見未知的自己 ( 全新增訂版 )。台北:方智出版。
莊淑雅(2012)。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記憶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秀蓉(2006)。觀看情緒的思與教。學生輔導,100,99-103。
陳祉彣(2017)。靜心活動在現場的收心功能之行動研究-以神聖舞蹈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未公開)
陳偉婷(2017)。父母陪伴少品質差 孩子心理健康亮紅燈。中央社台北17日電。2017年8月24日取自http://m.cna.com.tw/news/ahel/201707170041.aspx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芬(2003)。幼稚園實施靜坐練習對幼兒注意力及腦波之影響。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鳥人Ben Chen(2017)。個人通訊。
黃碧雲(2007)。國小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實施放鬆靜坐教學影響學生注意力及壓力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奧修(2005)。靜心觀照-修行的指引(修訂版)。台北:奧修。
新浪新聞(2015)。2015年03月17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317/13996502.html
楊定一、楊元寧(2014)。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臺北:天下。
廖嘉琛(2011)。八週旋轉功學習訓練對高中女生心率變異度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瑪莉安・蓋茲(Mariam Gates)著,胡君梅譯(2016)。孩子,我們一起靜心吧。台北:橡實文化。
劉秋鳳(2009)。推開靜心的大門。台北市:探索.三部曲
歐用生(200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教育雲。2018年03月17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primary/society/ks_ck/nine/n4.htm
潘世尊(2003)。行動研究中核心研究者的角色扮演。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7期 (2003 / 12 / 01) , P55 - 86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瘦身瑜珈(2016)。瑜伽必知的呼吸法,你都會嗎?20170701取自https://kknews.cc/other/xmeq6rr.html
蔡侑珍(2015)。國中生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班級情緒事件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鄧雅楨(2017)。家庭情緒教育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未公開)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顏銘志(2002)。情緒教育從師做起。師友月刊,417,84-88。
蘋果即時(2015)。李家同勉台大學弟妹 永遠挑戰最難東西。2015年11月07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07/727723/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台北市:五南。
饒見維(2011)。「學校情緒教育」的相關議題探討。未出版上課講義。
饒見維(2012)。洄旋心旅──身心靈統合旋轉功的交流平台。2016年12月15日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
Brewer, J., Worhunsky, P., Gray, J., Tang, Y., Weber, J. & Kober, H. (2011).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Elliott, J. (1992).。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Rainbow_Books.
Luders, E., Cherbuin, N. & Kurth, F. (2015). Potential age-defying effects of long-term meditation on gray matter atroph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Retrieved on 2017/0805 from https://doi.org/10.3389/fpsyg.
Tang, Y., Tang, R. & Posner, M, I. (2013). Brief meditation training induces smoking reduc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