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88.37.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伸翰
作者(英文):Shen-Han Lin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變遷與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The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指導教授:Tunkan Tansikian 陳張培倫
指導教授(英文):Pei-Lun Chen Chang
口試委員:Ali Mona 蔡志偉
葉川榮
口試委員(英文):Chih-Wei Tsai
Chuan-Rong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4980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關鍵詞:《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權多元文化主義族群主體性民族自決
關鍵詞(英文):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indigenous education rightsmulticulturalismethnic subjectivityself-determination of ethnic group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在多元文化主義浪潮以及原住民族運動的努力之下原住民族入憲,國家也於憲法中承認原住民族為國家之民族,爾後諸多原住民族相關政策也隨之產出。而第一個以原住民族為名的政策為本文主要探討之《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教育法》在順應當時多元文化主義的脈絡下自1998年公告正式實施,分別有兩次的全文修正,分別是於2004年進行第一次的全文修正,以及2019年進行的第二次全文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誕生除了讓國家對於原住民族教育的方針能夠有所依循,但更透過法條中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權的落實以檢視國家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

不同時期的政府團隊、時空背景以及社會價值氛圍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以1990年代時《原住民族教育法》於立法院被討論時均每一份提案報告書中均將「多元文化」作為提案的主軸,但是原住民族一詞對於當時社會相對而言屬於較「新」的概念,長久以來國家「照顧」、「保護」弱勢族群的思考脈絡當然不難在《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年版本中被發現,直到2019年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版本除了順應多元文化的脈絡,更多落實了原住民族主體性在教育政策中的存在。

從過往國家父權的保護到現在國家賦權,期間可看見《原住民族教育法》的修正彰顯政府與原住民族之間關係的轉變,並且透過兩個版本的《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相互對照也可看見多元文化主義從1998年以及2019年在《原住民族教育法》論述的變化,看見我國對於多元文化主義定義的轉變,同時也在原住民族主體性以及民族自決的彰顯,看見我國在原住民族權利的更迭。
Under the wave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effort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e officially recognized them as a national ethnic group. Subsequently, various policies concerning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formulated. The first policy specifically dedicated to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which this article primarily explores, is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was formally implemented in 1998, following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at that time, and it underwent two full revisions: one in 2004 and the second in 2019. The birth of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not only allowed the country to have a guideline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but also served as a mean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rights specified in the law.

Different periods of government teams,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societal values have led to varying perspectives and imaginations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1990s, when discussing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legislature of Taiwan , each proposal report emphasized "multiculturalism" as the main theme. However, the term "indigenous peoples" was relatively "new" in the societal context at that time. The long-standing approach of the state to "care for" and "protect" vulnerable ethnic groups can easily be found in the 1998 version of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It was not until the revised 2019 version of the act that the principles of multiculturalism were more thoroughly incorporated,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was emphasized in educational policies.

From past paternalistic protection by the state to the current empowerment, the amendments to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reflect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digenous peoples. By comparing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Education Act for Indigenous Peoples," we can also observe the shifts in the discours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1998 and 2019, as well as changes in the defini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in our country. Additionally, the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highlights the evolution of indigenous rights in our coun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原住民族教育權的核心內涵 5
第一節 多元文化主義 9
第二節 族群主體性與民族自決 23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主義、主體性及民族自決的原住民族教育權 28
第三章 《原住民族教育法》與多元文化主義 31
第一節 立法精神與多元文化主義 31
第二節 教育及學校制度與多元文化主義 44
第三節 課程規範與多元文化主義 54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原住民族教育法》與族群主體性及民族自決 61
第一節 概念化及具象化的主體性及自決 61
第二節 主管機關與主體性的關聯 66
第三節 原住民族教育相關審議制度 73
第四節 小結 77
第五章 《原住民族教育法》二十年之際 81
第一節 多元文化理念再理解 81
第二節 原住民族教育主體性再理解 92
第三節《原住民族教育法》之修正與變遷 99
參考文獻 107
附錄 113
1998年行政院版草案立法總說明 113
1998年蔡中涵版本立法總說明 114
1998年巴燕版草案總說明 115
2019年《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116
教育部2019《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通過新聞稿 117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文版 119

表 1立法精神與多元文化主義 32
表 2總則條文與多元文化主義 40
表 3教育及學校制度與多元文化主義 44
表 4課程規範與多元文化主義 54
表 5各版本與多元文化主義歸納表 57
表 6立法精神與原住民族主體性及自決權 62
表 7立法院聯席會議針對自主權意見摘要 63
表 8主管機關與原住民族主體性及自決權 67
表 9立法院聯席會議針對主管機關意見摘要 68
表 10審議制度中的原住民族主體性與自決權 73
表 11《原住民族教育法》總則與多元文化主義(2019) 85
表 12原住民族教育定義比對表(2019) 86
表 13原住民族教育定義之看法(2019) 87
表 14課程、師資與多元文化主義(2019) 90
表 15總則與主體性及自決權(2019) 92
表 16主管機關與主體性及自決權(2019) 94
表 17課程與主體性及自決權(2019) 97

圖 1 各版本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 60
圖 2原住民族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關係圖 89
圖 3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年及2019年版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 92

《原住民族教育法》(1998 年,6 月 17 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2019 年,6 月 19 日)。
匕束一・莫耐(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理論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世安(2023)。「錄取學生不該考量種族!」從美國大法官判「平權招生」違憲,思考臺灣的族群教育難題。換日線。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7832
立法院(1996)。《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蔡中涵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3屆第2會期第23次會議(民85年12月04日)。
立法院(1997a)。《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行政院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3屆第4會期第23次會議(民86年11月28日)。
立法院(1997b)。《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巴燕達魯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3屆第4會期第24次會議(民86年12月13日)。
立法院(1997c)。立法院公報,87卷,01期。
立法院(1997d)。立法院公報,86卷,57期。
立法院(1997e)。立法院公報,87卷,31期。
立法院(2018a)。立法院公報,107卷,114期。
立法院(2018b)。《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鍾佳濱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第10次會議(民107年11月21日)。
立法院(2018c)。《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高金素梅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9屆第6會期第12次會議(民107年12月05日)。
立法院(2019a)。立法院公報,108卷,56期。
立法院(2019b)。《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行政院版本【關係文書】,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第14次會議(民108年5月10日)。
夷將・拔路兒(200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市:國史館。
吳家恆、博士哲、非爾譯(2022)。多元文化主義(原作者:Ali Rattansi)。新北市:左岸文化。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63-78。
吳豐維(2016)。正義的激情。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呂炳寬、楊智傑(2005年12月)。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權保障,「整合全球化與在地話: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
李廣均(2008)。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載王宏仁、李廣均、龔怡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93-110頁)。臺北市:群學。
阮俊達(2015)。社會運動中的族群想像-以反服貿原青論壇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57-186。
阮俊達(2015)。從族群主流化觀點思考原住民族政。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173-200。
阮俊達(2016)。族群主流化觀點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51-71。
周俊宇譯(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原作者:松岡格)。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周惠民(2019)。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文蘭(2018)。以「部落」之名:籌設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脈絡和論辯。文化研究,26,97-170。
林松郁(2005)。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權發展之研究─三代人權導向(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人權。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正鋒(2011)。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教育-東華大學三年的觀察。原住民族研究學報,4,1-53。
施正鋒(2014)。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施奕任(2010)。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西方模式的發展及其在亞洲的適用。國家發展研究,2,123-162。
浦忠成(2017)。再燃庫巴之火:多元視角思考島嶼的弱勢與原住民族群。臺北市:山海文化雜誌社。
翁香珍(2007)。我國民族教育審議委員會運作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2)。中心介紹。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PageDoc/Detail?fid=35&id=11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2,103-127。
張建成主譯(2010)。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全球社會公民職權的困境(原作者:Carlos Alberto Torres)。臺北市:學富。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臺灣的形成與難題。載於薛天棟(主編),臺灣的未來(223-273頁)。臺北市:華泰文化。
張培倫(2005)。秦力克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宜蘭縣: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張培倫(2009)。族群平等法、原住民族與兩個雙重平等。思想,12,265-277。
教育部(2017)。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正式揭牌。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www.edu.tw/
教育部(2019)。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草案 建立完整原住民族教育體制 保障原住民族教育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www.edu.tw/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計畫(110年至114年)》。
許育典(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37-70 。
許育典(2006)。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1-42。
許俊才(2015)。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載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事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235-248頁)。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許家豪(2019)。從「從承認的政治」到政治上的承認。哲學論集,50,21-56。
陳伯璋(1998)。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1-14。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01-16。
陳炫任、曾大千(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論弱勢者教育之法治內涵。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01-34。
陳張培倫(2015)。《原住民族基本法》的前世今生:思想系譜篇。原住民族文獻,22,52-56。
陳麗華(1998)。澳洲的族群關係議題和教育-兼評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課程與教學季刊,1,51-75。
曾大千、陳炫任(2011)。多元文化教育之法理內涵與法治檢視。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100-2410-H656-006)。臺北市:國科會。
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0-60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8)。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楊立峰譯(2009)。多元文化公民權(原作者:Will Kymlicka)。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詹素娟(2019)。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台北市:玉山社。
劉姝言(2008)。民主的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之重探。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5。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187-204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01-38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莘譯(2015)。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原作者:Will Kymlicka)。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蔡志偉(2023)。走過兩個十年:原住民族教育法的回顧與展望。政大法學評論,172,171-231。
蔡志偉譯(2010)。國際法中的原住民族(原作者:S.James Anaya)。臺北市:原民會
蔡英文(2016)。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全文。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取自: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16。
蕭世暉(2015)。從光復地名到空間解殖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117-127。
顏淑惠(2014)。意義的追尋 族群、文化、語言教育。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公司。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譚光鼎(2012a)。族群關係與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13-160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譚光鼎(2012b)。原住民族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61-20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譚光鼎、曾碩彥(2009)。原住民社區本位學校的理想與實踐-臺灣原住民完全中學之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91-13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