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164.1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洪婉瑄
作者(英文):Wan-Hsuan Hung
論文名稱:走活歷史:卑南族南王部落林清美女士的個人生命史
指導教授:楊政賢
指導教授(英文):Cherg-Hsien Yang
口試委員:童春發
林志興
口試委員(英文):Chun-Fa Tung
Zhi-X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498003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關鍵詞:原住民族卑南族南王部落林清美生命史
關鍵詞(英文):indigenousPinuyumayanPuyuma communityQing Mei Linlife st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每一分、每一秒、每件事的經歷過後,創造出自己生命的韌性。透過生命史的紀錄與撰寫,更能夠有多元的認識與發現。本文以「卑南族南王部落林清美的個人生命史」為一個探討不同時代背景以及國家政權所帶來文化變遷的開端,並且藉由林清美女士穿梭在這些時間與空間當中的故事再次拾起與重現當時的記憶畫面。卑南族南王部落是位居於臺東縣市人口最密集以及傳統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聚落之一,文化的豐富度以及與外來族群的融合度也相當特別且具探討意義。
回顧歷史的過程,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個人在創造記憶的符碼,今日的文化樣貌亦可能成為未來的傳統,憑藉著林清美女士對於每個時期的部落文化與個人事件的口述歷史與文獻的參佐,加以探討各個時代背景下賦予的生命力量以及文化的價值。
本文欲透過林清美女士從1938年出生至今,將文化、教育與傳承集於一身,進一步分析在每個時期所產生的文化衝擊,面對文化的改變與部落的變遷,可能是平靜、安定等,抑或是害怕、掙扎、矛盾及衝突的,在各時代改變的條件因素下,所產生的文化思維建構與族群意識。
Everyone has their own story. Been through every event, people can create their own way of their lif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bout the life of Akawyan. Because her life has been through differenc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nd face the culture changing. And also the place that Akawyan live is the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s the well-preserved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aitung County. It has large ethnic culture rich and more. So the paper will representation the memories of Akawyan and Puyuma community.
Retrospect the history is also creating the memory. The culture from now could be the tradition in the future. By recording the different time and event that Akawyan has been through, it will be a discussion of the power and value in her life.
Through the study, I hope to find out the reason that let Akawyan has the spirit of fortitude to pass down the culture of the Puyuma. Even that she has been through the difference tim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Puyuma community. Culture changing could let people feel of calm, peace, scary, struggle, conflict or contradict. Every events, every memories ar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important thoughts. Study the stories of Akawyan from 1938 to now, will be the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influences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build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5
第三節 研究地點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4
第六節 章節架構 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9
第一節 敘出生命的道路 29
第二節 文化與傳統樂舞的火花 31
第三節 部落、文化與時代的穿梭 34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國家政府與部落記憶 41
第一節 日本人來時的生活 41
第二節 日本人來之前與之後的南王部落 44
第三節 中華民國來的時候 47
第四節 中華民國來之後的南王部落 53
第四章 看見和聽見生命的韌性 57
第一節 兒時記憶:追趕跑跳蹦 62
第二節 責任與義務扛上肩 76
第三節 永遠用不完的力氣 85
第四節 外來宗教與傳統信仰的執著 96
第五章 穿梭時代的縮影 101
第一節 日本人來的時候 101
第二節 然後,臺灣人來的時候 106
第三節 就是當代、就是現在 117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跨時代的臉譜 123
第二節 人都是互相的 129
第三節 她在前頭行 133
參考書目 147
附件一、深度訪談同意書 154
附件二、深度訪談大綱 155
附件三、訪談大綱 157

山海文化雜誌社
1995。《發展中的臺灣原住民》。屏東: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王應棠
1998。〈臺灣原住民聚落與社會變遷〉《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8期:頁1。
王嵩山
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新北:聯經。
王麗雲
2000。《自傳/傅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
王軍
2014。〈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對朝政策的演變〉《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 18卷第4期:頁28-30。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0。《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蕃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習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以撒克.阿復(Isak.Afo)
2016。《原住民族運動。媒體。記憶:後殖民進路》臺北:翰蘆。
方永泉
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收於《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李錦旭、王蕙蘭主編。頁23-57,臺北:心理。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2001。〈中文版序:語言的死亡是族群的大浩劫〉。《語言的死亡》。David Crystal著。頁13-17,臺北:貓頭鷹。
史邁克著,廖碧英譯
1991。〈觀光事業與臺灣原住民〉。載於林美洛(編),《原住民與觀光—從社區主權、文化尊嚴、經濟價值談起》。頁23-36。臺北:永望。

安梓濱
2013。《原住民樂舞之舞臺化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碩士論文。
江冠明
1996。〈刻板印象的意識狀態-從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七日《中時晚報》新聞〈週末到花蓮看原住民歌舞〉反省〉《山海文化雙月刊》。頁16。
1999。《臺東縣現代後山創作歌謡踏勘:現代後山創作音樂調查計畫》。臺東:臺縣立文化中心。
江文瑜
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夷將·拔路兒
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國史館。
李宏夫
1993。〈現代阿美族豐年祭的含意與舞蹈象徵的功能〉《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頁100-105。
李瑛
2001。《點滴話卑南》。臺北:鶴立
李月華
2013。〈用原住民族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部落學校 文化之傳承與永續〉《原住民族季刊》。第四期:頁14-17
宋龍生
1997。《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四冊:卑南族的社會與文化下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卑南族卑南(南王)部落形成和發展〉《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9-303。
1998。《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宋雅琪
2008。《無子女家庭的形成與現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桂枝
1993。〈原住民樂舞的內憂外患〉《山海文化創刊號》。頁93-9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頁122-136。
周家綾
2008。《臺灣原住民樂舞團體與文化環境之研究-以原住民委員會藝術展演扶植團隊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范師齊
2015。《一個舞臺,十四個族群:九族文化村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之模型文化比較研究》,頁84。
原田倭編
1932。《李蕃誌稿第四篇》。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施添福
1996.《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導讀,臺北:遠流出版社
胡台麗
1994。〈從田野到舞臺-「原舞者」的學習與演出歷程〉《當代》。第98卷:頁30-47。
浦忠成
1998。《臺灣原住民文化體系規畫期末報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 會委託研究計畫
高學宗
2008。〈細說護衞舞〉《山海文化雙月刊》第7期:頁49-51。
高意淳
2006。《亞榮隆‧撒可努生命史中傳統生態知識的建構與傳承》。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高德義
1995。《原住民教育相關法規的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辦,「原住民教育研討會」宣讀論文。
2014。〈原住民族文化權的理論與實踐:國際人權視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發展與遷移適應》,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高明士主編
2009。《臺灣史》。臺北:五南。
黃瑩瑩
2010。《說妳,說我,說我們求子的故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
孫大川
1993。〈部落與社區文化〉《山海文化創刊號》。第11期:頁8-18。
2001。〈序─母語是通往祖靈的護照〉《語言的死亡》。David Crtstal著/周蔚譯。頁13-17。臺北:貓頭鷹。
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
孫民英
2016。《臺東南王社區發展史》。臺東:時岱。
黃國超
2014。〈南王村音樂傳奇——南王「民生康樂隊」〉《原住民族文獻》,12月18期。網址: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5&id=820
陳昱升
2012。〈原住民族群教育在國教體系下的迷失〉《國教新知》。第59卷第1期:頁34-43。
陳秋香
2009。〈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文化部國家資料庫》
    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313
陳文德
1999。〈「族羣」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部落」的形成爲例(1929-)〉《東臺灣研究》。第四期:頁123-158。
2010。《卑南族》。臺北:三民。
2001。《臺東縣史-卑南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3。〈民族誌與歷史研究的對話:以「卑南族」形成與發展的探 討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頁143-175。
2014。〈名制與社會生活:卑南族人的例子〉《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頁27-62。
2014。〈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考古人類學刊》。第80期:103-140。
陳光榮、林豪勳
1994。《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葉立誠
2010。《臺灣顏、施兩大家族服飾穿著現象與涵義之研究-以施素筠老師的生命史(1910-1960年代)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6。《105年國教院研究合作學校:實踐經驗與反思-臺東縣立南王國民小學》。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016。《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政府體制文獻史料彙編》。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南宗
2017。〈海軍護航作戰情監偵之運用-以美、日太平洋戰爭為例〉《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1卷第4期:頁108-125。
張耀宗
2008。〈國家vs.部落:日治時期官方原住民教育策略的變革〉《臺東大學教育學報》。第19卷第2期:頁1-29。
2009。《國家與部落的對峙:日治時期的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禾楓。
曾振名
1983。〈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其回顧〉《臺大考古人類學刊》。第43期:頁17-47。
楊政賢
2014。〈如何「部落」、怎樣「學校」?臺灣推動原住民族「部落學校」政策的評析〉《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發展與遷移適應》,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達拉瓦克
1994。〈關於原住民文化政策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1期,頁68。
雷寅雄
1988。《臺灣光復後田徑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趙中麟
2003。〈關於臺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頁185-224。
傻瓜讀書會
2011。《傻瓜跑天下-再思原住民族運動攻略》。臺中;財團法人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劉斌雄、胡臺麗
1987。《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族活動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紹華
1993。〈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歷史位置〉《山海文化創刊號》。頁48-55。
蔡敏玲、余曉雯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新北:心理。
鄭賢女
2001。〈卑南族南王部落的過去與現在〉《點滴話卑南》。頁29-42。
編輯室整理
1994。〈相呴以溼,相濡以沫-國際原住民之花果飄零及其靈根自植〉《山海文化雙月刊》。頁2。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汙名化:臺灣原住民的族羣變遷》。臺北:自立
1996。〈「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臺灣原住民文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3期:頁85-101。
戴伯芬、張見維
1998。〈卑南埔有馬的前身今世:南王「都市」原住民社會與空間的變遷〉《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8期:頁30-39。

廖雪茹
2007《原運「女聲」:一個泰雅族原運女將的人類學生命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3。《臺灣史》。臺北:眾文。
顧玉珍、張毓芬
1999.〈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 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221-292。
藤井志津枝
2002。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擷取時間:2019.03.26
https://www.amnesty.tw/node/699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師專暑期部》。擷取時間:2019.06.13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B8%AB%E7%AF%84%E5%B0%88%E7%A7%91%E5%AD%B8%E6%A0%A1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分布區域》擷取時間:2019.04.01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維基百科《本土化運動》擷取時間:2019.04.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C%AC%E5%9C%9F%E5%8C%96%E9%81%8B%E5%8B%95
文化部國家資料庫《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擷取時間:2019.04.01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3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