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247.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翰生
作者(英文):Paki Kalmutan
論文名稱:布農族助人工作的知識內涵與實踐的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A Research of Bunun's helping knowledg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s
指導教授:莊曉霞
指導教授(英文):Hiu-Ha Chong
口試委員:賴兩陽
許俊才
口試委員(英文):Leang-Yang Lai
Kui Kasirisir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498503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關鍵詞:布農族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文化能力質性研究充權
關鍵詞(英文):Bunun people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cultural competencequalitative researchempower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非原住民族的社會工作者因族群身分或生活經驗的差異,較難回應原住民族社會與族人之所需。國內目前既有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相關之研究,多在現存的理論架構下驗證,少有深入當事人的主觀經驗、突顯原住民族及漢族個案之處遇方式差異、或者探究從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時所須具備的文化能力。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蒐集與分析資料,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邀約3位布農族社會工作者與3位布農族耆老進行深度訪談,試圖透過布農族社會工作者與耆老個人生命故事與實務經歷的描述,探究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經驗,了解以布農族為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態度、價值、知識、技術等文化能力之內涵,進一步討論如何充權布農族服務對象,並針對現有的制度架構進行反思。

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應具備實踐與文化知識一致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技巧,能夠釐清並調整自我的文化偏見和刻版印象,具備真誠、友善、同理的涵養,能夠融入族群文化脈絡和生活實踐;而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所需具備的文化能力,包括在核心價值上肯定人的價值,在專業知識上具有專業助人者所需具備的科學基礎,在技術上具備預防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態度和價值上必須承認部落問題存在的事實。

根據研究結論,此論文給予相關單位或從事原住民社會工作者建議如下:(1)政府應正視原住民族文化安全之需求,深入了解民族之文化特性,以利推動符合原住民族需求和增進原住民族福利之政策;(2)政府應建立符合原住民需求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專業體系,並在社會工作師法中另立專章;(3)培育原住民社會工作員之教育機構應以部落為發展基礎,參與部落事務,感受部落助人體系的運作和問題解決模式,了解並尊重族長、氏族與部落眾人之協調力量;(4)原住民社會工作者需覺醒並且體悟文化自主性,以充權作為實務工作的主要方法。
The majority of non-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have difficul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igenous service users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 existed indigenous social work research in Taiwan is largely understood within contemporary western and European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re is a dearth of research aiming to understand indigenous peoples’ experiences, to highlight interven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Han cases, and/or to explore cultural competence. Within this discourse, the research aims to emplo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llect data from 3 Bunun social workers and 3 Bunun respectful elders to explor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ttitudes, values,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Bunun service users neede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ways of empowering Bunun people, and to make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current social work system.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services should be provided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service users’ cultural knowledge and daily practices, ,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should have human qualities of genuineness and empathy, able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cultural prejudices and stereotypes, , and willing to practice and integrate into different indigenous cultures . Indigenous social workers need to affirm human-centered core values, enrich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to be competence in preven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recognize ranges of challenges existed in trib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made as follows: (1)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securit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ndigenous n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ed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2) there is a need to reexamine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o constitute a new chapter for indigenous social work in ‘Social Work Act’; (3)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stitutes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ribal development, take part in tribal affairs, and learn tribal help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coordination with collective decisions by elders, clans and tribal peoples; (4)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should be aware of cultural autonomy, and take empowerment as the main method of practice.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一位布農族拓荒者的自述 1
第二節 文化分歧下的社會工作足跡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台灣布農族 9
第二節 布農族的歷史:從殖民到反抗 19
第三節布農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 22
第四節 以文化安全為核心的助人工作概念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1
第二節 研究概述 4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布農族文化的核心基礎 51
第二節 原住民社會工作者的特徵內涵 64
第三節 文化危機與文化安全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5
參考文獻 87
附件一 訪談表 93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 100
一、中文文獻
王建台(2000)。臺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排灣、魯凱族為對象。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印。
王建台(2003)。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布農族為對象。台北:行政 院體育委員會。
王增勇(2002)。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增勇(2002)。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政策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中央社會文化學報,14,131-166。
王增勇(2006)。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增勇(2011)。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台邦‧撒沙勒(1993)。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台灣史料研究,2,28-40。
台邦‧撒沙勒(2002)。狩獵文化的迷思和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反思。看守台灣,4(1),15-22。
田哲益(1995)。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田哲益(1998)。走入布農的世界。台北:海翁出版社。
田哲益(2003)。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台北:武陵出版社。
伊斯坦大‧舒拔利(2009)。布農族歷史小說:布農Dahu-ali家族史2。台灣立報,4-30。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
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
汪明輝(1999),台灣原住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 83-100。
汪明輝(2003),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張茂桂、 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明政、莊秀美(2001)。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倫理。徐震(主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 五南。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臺北:松慧。
李宗派(2009)。美國多元文化與社工教育。多元文化社區工作與弱勢族群國際研討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
何撒娜編著(2004)。布農族。台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怡懋‧蘇米、許木柱(2016)。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之跨文化政策議題與省思。護理雜誌,63(3),5-11。
林育誠(2013)。布農族的天文與氣象。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
林益仁(2003)。原住民狩獵文化與動物解放運動可能結盟嗎?─一個土地倫理學的觀點,中外文學,32(2),73-102。
林萬億(2011)。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臺北:五南。
林靖修、范毅軍(2011)。地理資訊科技與布農族群的返鄉之旅與歷史重建。中央研究院週報,1351。
林靖修、范毅軍(2012)。地理資訊科技與布農族群的返鄉之旅與歷史重建。中央研究院週報,1351,7-10。
花松村(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11冊,台北:中一出版社。
邱汝娜(2008)。台灣原住民族就業障礙與對策之研究:從社會排除觀點探析。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學位博士論文。
吳榮順(1993),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
家公園管理處。
胡台麗(2003)。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
海樹兒.犮剌拉菲(1998)。建構中的原住民「民族議會」-原住民、布農與泰雅爾等民族議會之籌備運作。論文發表於「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8 年 11 月 17 日至 19 日。
移川子之藏(1935)。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帝大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黃文新譯(198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郭美女(2007)。從 Roman Jakobson 的傳達模式 探究布農族音樂的功能。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2,37-57。
莊敦傑(2012)。青少年充權導向服務內涵與歷程探討─以台北都會區某少年服務中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靜雯(2005)。原住民籍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想法-一位漢籍研究生的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曉霞(2009)。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6,147-168。
莊曉霞(2012)。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文化能力內涵之初探:以花蓮縣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學刊,16(20),133-182。
陳翠臻(2011)。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社區發展季刊,134,483-497。
陳翠臻(2012)。從部落經驗建構原鄉社工人員應有的文化能力與認知。社區發展季刊,134 ,483-497。
陳翠臻(2014)。原住民族地區直接服務社工人員文化能力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黑澤隆朝、林雪星譯(1973)。台灣高砂族音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 (1989)。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杜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77-213。
黃源協、詹宜璋(2000)。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體系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應貴(1992)。東埔布農族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台北:漢文。
楊元享(1999)。布農化教育課程之思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專案補助,南投:南投縣政府。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27,89-98。
葉家寧(2002),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趙中麒(2003)。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85-224。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臺北:五南。
鄭麗珍、李明政(2010)。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福利與健康政策評估。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
鄭麗珍(2012)。增強權能與倡導觀點。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洪葉。
謝森展(1994)。臺灣回想。台北:創意力。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二、外文文獻
Betancourt, J. R., Green, A. R., Carrillo, J. E., & Owusu Ananeh-Firempong, I. I. (2003). Defining cultural competence: 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Public health reports,118,293-302.
Ben-Ari, A., & Strier, R. (2010). Rethinking cultural compet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Levina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7), 2155-2167.
Brown,G.等Discourse Analysis.出版地:Cambridage University Press.1983.
Cox, E. O. and Parsons, R. J., (1994), Empowerment-oriented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the Elderly. Pacific Grove: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an, R. (2001) The.myth.of.cross-cultural.competence..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82(6),623–630 .
Hodgson, M. (1988). Where to from here? Developing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for sexual abuse in native communities. In T. Martens(ed.). The spirit weeps. Edmonton: Nechi Institute.
Lee, M. Y.(2003).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Cross-Cultural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Utilizing Cultural Strengths. Family and Society,84(3),385-395.
Lum, D. (2003).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verse groups and justice issu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Lum, D. (2011).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diverse groups and justice issues. CA: Brooks/Cole.
McGoldrick. M., & Giordano. J., & Preto, N.G. (2003). Ethnicity and Family Therapy, Third 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Morrissette, V., McKenzie, B., & Morrissette, L. (1993) Towards an aboriginal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practices. Canadian Social Work Review, 10(1), 91-108.
NASW(2007).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Press. Washington , D. 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15). Standards and indicator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16, from https://
www.socialworkers.org/practice/standards/index.asp
Ozturk, M.(1992).Education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9(4),79-82.
Parsons, R. J. , Gutiérrez, L. M. and Cox, E. O. ,(1998), A Model for Empowerment. In Parsons, R. J. & Gutiérrez, L. M. & Cox,E. O.(eds) ,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Sourcebook.CA: Brooksl /Cole.
Perkins,D. D., Zimmerman,M. A.,(1995). Empower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5), 569-579
Rappaport, J., (1987).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5,121-148
Robinson, J. B.(1989).Clinical treatment of black families. Social Work,
(34),323-329.
Sol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aver, H. N.(1999).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Defin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Services. Social Work, (44),217-225.
Weaver, H. N. (2004).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Applications with Na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Ethnic & Cultural Diversity in Social Work, 13(1), 19-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