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5.88.24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賴昱吟
作者(英文):YU-YIN LAI
論文名稱:個體自由與生命限制的交互辯證: 對讀郭象與羅洛.梅
論文名稱(英文):The Dialectics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Life Limit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Guo Xiang and Rollo May
指導教授:吳冠宏
指導教授(英文):Kuan-Hung Wu
口試委員:劉滄龍
李崗
口試委員(英文):Tsang-Long Liu
Kang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501006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關鍵詞:存在心理治療自由逍遙郭象魏晉玄學羅洛・梅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文以「個體自由與生命限制的交互辯證:對讀郭象與羅洛・梅」為題,試圖從跨學科、跨文化的角度切入,對讀郭象(252-312)《莊子注》與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的存在心理思想,企圖透過文獻解讀,理清兩位哲人對個體自由與生命限制的思考,並從當前時代處境出發,發掘二者對存在於真實情境中的個人,對複雜而多感的真實生命的意義之所在。
面對魏晉紛亂世局,郭象的「獨化」論取消了最高存在者,也就呈顯出個體無限的自由空間,「適性逍遙」提出了個體面對生命中實存的限制,所開展出的自由之道。郭象言「性分」、「命遇」亦同時注意到了「死生窮達」乃「性命之固當」,與「獨志自進」和「冶鍛之功」之不可缺,面對政治、社會文化,郭象也強調自我與群體之中「相因相與」的關係,以及各任其自任的「無為之為」。其對「性分」與「安命」的思考,呈現出試圖調和「逍遙」與「性分」、「名教」與「自然」的努力。
面對無法意識自我生命的自由而陷於病態焦慮的心理疾患者,羅洛・梅以「恢復人的自我選擇能力」為治療的主要目的,他深受存在主義影響,重視對單獨個體的研究,強調個體主觀經驗的重要性。羅洛・梅認為,人是有能力適應自己置身於世的結構,也有能力對自身所處之必然性做出回應,每一刻對命運的回應,無形中都影響了下一刻的命運,故命運創造了人,人也創造了命運,自由與責任便在此中現身。
羅洛・梅重視個體將自身投射於未來的想像能力,郭象則重視個體冥於性分,探變求化的工夫。個人的自由有賴於面對性分與命運的限制,將自己投身未來的想像力;社會群體的自由必須在這基礎上加上顧念他者的想像力,設想一種理想的相因相與關係。
本文嘗試藉由對讀郭象與羅洛・梅的思想,在面對生命限制與群我關係的前提下,探求「逍遙/自由」的意涵,重新掘發郭象哲學的當代意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郭象《莊子注》的定位及其時代議題 2
貳、羅洛・梅的學思歷程及其時代議題 3
參、對讀郭象與羅洛・梅 4
一、郭象:「自生獨化」與「適性逍遙」 4
二、羅洛・梅:「持續生成的存在」與「限制中的自由真義」 5
三、對讀的可能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壹、牟宗三:主體觀照境界之逍遙 8
貳、莊耀郎:適性逍遙與積習工夫 9
參、劉笑敢:自足其性的兩種面向 10
肆、楊韶剛: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3
壹、文獻解讀 13
貳、從比較研究邁向間文化、跨文化對話 1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6
第五節 預期成果 17
第二章 郭象思想架構下的「人」 19
第一節 自生獨化的本體論 19
第二節 性分與命 23
壹、氣質才性的限制與成全 24
貳、形軀遇命的限制與安處 27
一、形軀身體的生理變化 28
二、身處於世的人事境遇 29
第三節 適性自得的逍遙觀 33
壹、適性逍遙 34
貳、盡性自得、相因相與的政治理境 38
第四節 小結 40
第三章 羅洛・梅思想架構下的「人」 43
第一節 存在心理學的哲學起源 44
第二節 原魔 47
第三節 自由、意志、與命運 51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由「性分/命運」轉化至「逍遙/自由」 59
第一節 個體內在創生的奧秘 60
壹、郭象:獨志自進 61
貳、羅洛・梅:原魔的人性化 63
參、關於內在創生力量的兩種自然觀 66
一、郭象:以自然之理遣益生之情,性雖萬殊而道通為一 66
二、羅洛・梅:從「非人」走向「人性」,臻至於「道」 68
第二節 個體與群體 70
壹、郭象:封建名教與個人自主性的調和 71
貳、羅洛・梅:自由的再發現與共同體的重新覺察 73
第三節 生與死 79
壹、郭象:從日新正道走向游於變化的自由 79
貳、羅洛・梅:死亡所帶來的生命深度與自由力度 84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5
一、古籍

唐太宗撰,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纂錄:《晉書》(上海:中華書局,2016年上海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年)。
劉義慶著,劉校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專著
(一)郭象思想相關
王江松:《郭象個體主義哲學的現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200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楊穎詩:《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臺北:文史哲,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出版社,2022年)。
暴慶剛:《反思與重構:郭象《莊子注》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二)羅洛・梅思想相關
王溢嘉編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1989年)。
張春興編著:《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6年)。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鄧伯宸譯:《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方紅、郭本禹譯:《存在之發現》(The Discovery of Being: Writings in Existential Psycholog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臺北:立緒文化,2003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立緒文化,201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臺北:立緒文化,2016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臺北:立緒文化,2020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臺北:立緒文化,201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科克・J・施耐德(Kirk J. Schneider)、羅洛・梅(Rollo May)著,楊韶剛、程世英、劉春琼譯:《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洛・梅(Rollo May)、安爾杰(Ernest Angel)、艾倫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主編,郭本禹等譯:《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三)其他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燦輝:《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香港:中華書局,201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四版)(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蕭馳:《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年)。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著,宋文里譯:《關係的存有・知識之為共同創造》(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6年)。

三、期刊論文
何乏筆:〈混雜現代化、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與朱利安「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79-136。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頁125-147。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2006年1月),頁1-26。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83-102。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9期(2005年9月),頁61-78。
沈清松著,李彥儀譯:〈從詮釋到建構:郭象之存有學的個體論〉,《哲學與文化》第49卷第8期(2022年8月),頁27-45。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2002年6月),頁29-62。
莊耀郎:〈郭象獨化論的再省思〉,《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八期(2012年7月),頁1-22。
陳志強:〈對郭象哲學所受質疑提出辯解〉,《清華學報》新44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51-384。
廖怡嘉:〈通向他者的存在——從後現代哲學觀點解讀郭象注莊〉,《淡江中文學報》第四十三期(2020年12月),頁1-28。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42。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287-319。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新49卷第2期(2019年),頁267-292。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頁1-36。
賴錫三:〈朱利安與莊子相遇於「渾沌」之地——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反思,《文與哲》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頁137-172。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39-78。 

四、碩博士論文
吳冠宏:《魏晉玄學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余姒倩:《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高浩容:《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李元耀:《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沈素因:《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此全文20240719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