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籍
唐太宗撰,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纂錄:《晉書》(上海:中華書局,2016年上海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 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年)。 劉義慶著,劉校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專著 (一)郭象思想相關 王江松:《郭象個體主義哲學的現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200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楊穎詩:《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臺北:文史哲,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出版社,2022年)。 暴慶剛:《反思與重構:郭象《莊子注》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二)羅洛・梅思想相關 王溢嘉編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1989年)。 張春興編著:《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6年)。 楊韶剛:《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鄧伯宸譯:《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方紅、郭本禹譯:《存在之發現》(The Discovery of Being: Writings in Existential Psycholog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臺北:立緒文化,2003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立緒文化,201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臺北:立緒文化,2016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臺北:立緒文化,2020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臺北:立緒文化,201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科克・J・施耐德(Kirk J. Schneider)、羅洛・梅(Rollo May)著,楊韶剛、程世英、劉春琼譯:《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洛・梅(Rollo May)、安爾杰(Ernest Angel)、艾倫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主編,郭本禹等譯:《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三)其他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燦輝:《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香港:中華書局,201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四版)(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蕭馳:《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市:立緒文化,2013年)。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著,宋文里譯:《關係的存有・知識之為共同創造》(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6年)。
三、期刊論文 何乏筆:〈混雜現代化、跨文化轉向與漢語思想的批判性重構(與朱利安「對-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79-136。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第8期(2009年),頁125-147。 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2006年1月),頁1-26。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83-102。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9期(2005年9月),頁61-78。 沈清松著,李彥儀譯:〈從詮釋到建構:郭象之存有學的個體論〉,《哲學與文化》第49卷第8期(2022年8月),頁27-45。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2002年6月),頁29-62。 莊耀郎:〈郭象獨化論的再省思〉,《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八期(2012年7月),頁1-22。 陳志強:〈對郭象哲學所受質疑提出辯解〉,《清華學報》新44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51-384。 廖怡嘉:〈通向他者的存在——從後現代哲學觀點解讀郭象注莊〉,《淡江中文學報》第四十三期(2020年12月),頁1-28。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頁29-42。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287-319。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新49卷第2期(2019年),頁267-292。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頁1-36。 賴錫三:〈朱利安與莊子相遇於「渾沌」之地——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反思,《文與哲》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頁137-172。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39-78。
四、碩博士論文 吳冠宏:《魏晉玄學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余姒倩:《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高浩容:《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 李元耀:《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沈素因:《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嘉義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