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49.17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晉嘉
作者(英文):Chin-Chia Chang
論文名稱:卓人月的唐寅追摹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Research on Zhou Ren Yue's Pursuit and Composition to Tang Yin
指導教授:謝明陽
指導教授(英文):Ming-Yang Hsieh
口試委員:王學玲
彭衍綸
口試委員(英文):Shei-Ling Wang
Yen-Lon P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501008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關鍵詞:生命情懷卓人月花舫緣花前一笑唐寅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唐寅(1470-1524)做為明代重要的藝術家,其特殊的言行與際遇,使明中葉到晚明,不斷有以他為題材的再創造作品問世,這些創作以小說、戲曲尤為盛行,感染力之強,延續至今猶未停歇。
  這類作品,以改編自孟稱舜(1599-1684)《花前一笑》,由卓人月(1606-1636)所作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摹寫最為成功,深刻影響後代對唐寅形象的認知。
  除了戲劇,卓人月的詩詞、文學主張亦十分出色,且他不僅在戲劇上刻畫唐寅,於詩文中,也流露對唐寅精神的追索。
  在閱讀兩人作品後,本文將唐寅的精神歸納為「疏放」,而卓人月的創作意圖稱為「追摹」。文章先詮釋唐寅的疏放精神,及其隱藏意涵,次論唐寅故事的發展,探討唐寅故事由正史、軼事,逐漸轉為虛構作品的歷程。接著介紹卓人月身世,藉由生命經歷與著作,剖析其心理,最終逼近他的生命追求,找出卓人月真正追摹的對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追索對象:疏放的唐寅 7
第一節 疏狂精神 9
第二節 放蕩表現 15
第三節 疏放形象的隱藏意涵 18
第四節 結語 24
第三章 摹寫前奏:唐寅故事的發展 27
第一節 唐寅軼事的流傳 28
第二節 馮夢龍有關唐寅的創作 45
第三節 孟稱舜的《花前一笑》 55
第四節 結語 58
第四章 卓人月詩文中的追索 59
第一節 《蕊淵集》、《蟾臺集》與《徐卓晤歌》 64
第二節 卓人月的心理狀態和創作動機 75
第三節 卓人月對唐寅的共鳴通感 80
第四節 結語 88
第五章 卓人月戲劇中的摹寫 91
第一節 《花舫緣》中的摹寫 93
第二節 《花舫緣》與《春波影》的創作 104
第三節 卓人月的戲劇思想 114
第四節 結語 117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3

一、古籍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明.劉惟謙等編修,懷效鋒點校:《大明律》(瀋陽:遼瀋書社,1990年)。
明.朱權著,姚品文點校、箋評:《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劉健、李東陽、謝遷等編修,黃彰健校勘:《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黃雲:《黃丹巖先生集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文林:《瑯琊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文林:《文溫州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王鏊:《王鏊集》,收入王衛平主編,吳建華點校:《蘇州文獻叢書輯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薛章憲:《鴻泥堂小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都穆:《聽雨紀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都穆:《南濠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祝允明著,孫寶點校:《懷星堂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明.祝允明:《祝枝山全集》(臺北:漢聲出版社,1972年)。
明.祝允明:《讀書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顧璘:《近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顧璘:《國寶新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徐禎卿著,范志新校著:《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徐禎卿:《迪功集》,《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徐禎卿:《翦勝野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黃綰:《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王寵:《雅宜山人集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周復俊:《涇林雜紀》(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明.袁袠:《衡藩重刻胥臺先生集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8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王同軌:《耳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李贄:《焚書》,收入《焚書.續焚書》(長沙:岳麓書社,1990年)。
明.李贄:《續焚書》,收入《焚書.續焚書》(長沙:岳麓書社,1990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00-10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陳繼儒:《枕譚》,《寶顏堂秘笈》本,收入王雲五:《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明.鍾惺:《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馮夢龍:《情史》(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86年)。
明.姚旅:《露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周玄暐:《涇林續記》(臺北:商務書局,1967年)。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卓發之:《漉籬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7冊》(北京: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2000年)。
明.孟稱舜著,朱穎輝輯校:《孟稱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劇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明.徐士俊:《雁樓集》,《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明.卓人月、徐士俊合編,谷輝之校點:《古今詞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明.卓人月:《蕊淵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丁丑薛寀刊,蕊淵蟾臺合集本)。
明.卓人月:《蟾臺集》(明崇禎十年傳經堂刻本)。
明.姜紹書著:《無聲詩史》,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明.沈泰編、清.鄒式金輯:《盛明雜劇》(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清.施閏章:《蠖齋詩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徐沁:《明畫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卓爾堪編,蕭和陶點校:《遺民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清沈翼機編纂,嵇曾筠監修:《浙江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陶元藻編,俞志慧點校:《全浙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黃文暘原本,清.董康校訂:《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
清.焦循:《劇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焦循:《劇說》,收入《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清.焦循:《花部農譚》,收入《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清.焦循:《易餘曲錄》,收入《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二、專著(此處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
王建生:《增訂本吳梅村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馗:《孤山的文人影像――三百年「小青熱」輯事論稿》(臺北:新文豐書局,2010年)。
王穎:《才子佳人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沛綸:《戲曲辭典》(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付陽華:《明遺民畫家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年)。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江西美術出版社編:《石渠寶笈名人卷.唐寅》(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
呂錫生主編:《徐霞客家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臺北:學海,1993年)。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1992年)。
孟森:《心史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屈玲妮主編:《馮夢龍研究》第一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屈玲妮主編:《馮夢龍研究》第二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
吳毓華編著:《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妤主編:《馮夢龍研究》第三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妤主編:《馮夢龍研究》第四輯(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
吳仁安:《明清時期的江南望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
周啓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道振:《唐寅書畫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洪素貞:《元雜劇的悲劇觀》(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90年)。
徐子方:《明雜劇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年)。
徐燕琳:《明代劇論與畫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徐慧:《祝允明文學思想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高壽仙:《變與亂:明代社會與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高洪鈞:《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郝潤華、吳娛:《李夢陽》(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張節末:《狂與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戚世隽:《明代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陳多、葉長海選注:《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陳劍輝:《孟稱舜「花前一笑」與卓人月「花舫緣」兩劇的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1988年)。
陳多:《劇史新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陳貞吟:《明雜劇論題三編》(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陳寶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傅大興:《明雜劇考》(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臺北:學海,1999年)。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1995年)。
楊靜盫:《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趙景深:《彈詞考證》(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年)。
趙山林、趙婷婷選注、洪惟助編:《明代詠崑曲詩歌選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裴喆:《祁彪佳與遠山堂曲品劇品考論》(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
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夢溪:《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文集述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鄧曉東:《唐寅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潘承玉:《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駱玉明:《縱放悲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盧偉力:《中國古典戲劇的悲情結構》(香港:向日葵工作室,2000年)。
鄭嬰:《戲劇概說》(臺北:新文化彩色印書館,1956年)。
鄭騫編注:《唐伯虎詩輯逸箋注》(臺北:聯經出版,1982年)。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謝建華:《唐寅》(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謝柏梁:《中國悲劇美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年)。
羅錦堂:《明代劇作家考略》(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年)。
鐵琴屢主編:《祝枝山尺牘》(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法〕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荷蘭〕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高居翰著,夏春梅等譯:《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韓〕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15年)。

三、學位、期刊論文(此處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季思:〈悲喜相乘──中國古典悲喜劇的藝術特徵和審美意蘊〉,《戲劇藝術》第1期,1990年。
王四達:〈誰之「喜劇」?誰之「悲劇」?〉,《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
王鴻泰:〈明清感官世界的開發與欲望的商品化〉,《明代研究》第18期,2012年6月。
王德娟、周生杰:〈卓發之生平補考〉,《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2013年8月。
王曉輝:〈從民間愛情故事到才子佳人小說的傳承與嬗變〉,《文藝評論》,2015年10月。
王馨薇:《明清唐伯虎戲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1月)。
汪超宏:〈王光魯《想當然》傳奇和徐士俊《春波影》雜劇的作年〉,《戲曲學報》第2期,2007年12月。
巫仁恕:〈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2013年12月。
李立明:《唐寅及其詩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李悅眉:《明清戲曲作品中的唐伯虎造型研究》(安徽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林正昌:《唐伯虎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6月)。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述評〉,《明代研究通訊》第4期,2001年6月。
侯雅文:〈《古今詞統》的統觀與蘇辛詞選評析論〉,《東華漢學》第22期,2015年12月。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范樂陶:〈從「狂狷」到「任誕」──魏晉任誕風氣的再探討〉,《雲漢學刊》第30卷,2015年。
郎淨:〈卓人月年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11年7月。
郎淨:〈再論卓人月之悲劇人生及其戲曲悲劇觀〉,《安徽大學學報》第2期,2013年。
高靖琪:《唐伯虎與風流才子──歷史與傳說的糾葛》(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2月)。
孫書磊:〈明清之際雜劇作期叢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5年。袁墨卿、袁法周:〈晚明江南文化殊相──名士與名姝的艷情與悲劇〉,《東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5年2月。
馬宇輝:《「唐伯虎點秋香」考論》(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8月)。
馬宇輝:〈「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之文學史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
徐永明:〈馮小青其人真偽考述〉,文化遺產第4期,2014年。
張紅霞:〈論朱素臣《文星現》傳奇的主題意蘊〉,《天中學刊》第26卷第3期,2011年。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靜宜:〈孟稱舜「桃花人面」結構及深層意蘊之探討──以桃花為線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3集,1998年7月。
陳堅、賈敏:〈存在的「人」與人的「存在」──曹禺悲劇關於存在命題的探詢〉,《浙江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04年11月。
陳昭凌:〈明清時期唐伯虎故事的傳播與接受〉,《科教文匯》,2008年5月。
陳麗妃、陳麗舟、陳重任:〈以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美學」論戲劇之社教功能〉,《美容科技學刊》第5卷第1期,2008年3月。
陳其松〈《花前一笑》用典及其效果小議〉,《咸寧學院學報》第30卷第8期,2010年。
買艷霞:《唐寅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楊光:〈匡世救民真豪杰 以曲寄志一儒生――論孟稱舜的人格定位〉,《開封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2005年。
楊靈巧:〈論孟稱舜及其創作的影響〉,《呂梁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14年。
董琦:〈明代文人雜劇新變探微〉,《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17年。
趙彥軍:〈徐士俊生平事迹考略〉,《文教資料》第12月號下旬刊,2011年12月。
劉彥妮:〈卓人月詞作探析》,《國文經緯》第十一屆,2015年。
蔣旻:〈論《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文學形象的生成〉,《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6期,2005年。
潘丹:〈明末才子卓人月研究的現狀與反思〉,《山花》第16期,2014年。
潘丹:〈明清之際科舉視野下的江南卓氏家族考述〉,《蘭臺世界》第24期,2014年。
潘丹:《卓人月研究》(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10月)。
鄧長風:〈文學奇才卓人月的生平行狀〉,《文學遺產》第6期,1992年。
鄭尚憲:〈論古代文人風情喜劇的演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3月。
謝柏梁:〈卓人月的悲世曲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2月。
譚銀順:《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