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21.5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胡藝曦
作者(英文):Yi-si Hu
論文名稱:論《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至「文學第四」與相關中學教材選文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Research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in Shi Shuo Xin Yu, and the comparison of selected high school texts
指導教授:張啟超
指導教授(英文):Chi-Chau Chang
口試委員:林素芬
劉慧珍
口試委員(英文):Su-fen Lin
Hui-Chen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號:610501502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關鍵詞:世說新語德行第一孔門四科十哲志人經典生命體悟
關鍵詞(英文):Shi Shuo Xin YuMorality firstthe four Confusius subjects and the ten disciplesclassical anecdoteslife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4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擬就《世說新語》中的志人性格,探究其經典意義。研究歷程中,汲取常見版本之詮解與歷代學者相關研究文獻以窺其成書整體,並將諸多直指儒家的觀念並其節錄分析、統整。其中,就傅錫壬教授三十六篇本立說,發現而立論《世說新語》開卷前四篇:〈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文學第四〉可以為全書中心的說法,而其他三十二篇均循此主體加以演繹。《世說新語》頻繁引述《論語》有意承續為「新《論語》」之書,編者直接命其全文首起上卷四篇類目如同《論語》裡所見「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依序為〈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文學第四〉;又因著魏晉時風,文人自覺裡「我」輩高度覺醒,引發筆者研究興趣,擬就《世說新語》前四篇:〈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文學第四〉與「孔門四科十哲」,就相同德目的兩組人物進行比較:《世說新語》 〈德行第一〉與「孔門十哲德行科」比較、《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與「孔門十哲言語科」比較、《世說新語》〈政事第三〉與「孔門十哲政事科」比較、《世說新語》〈文學第四〉與「孔門十哲文學科」比較,並分析兩不同選文卻相同德目下的思想觀念有何相同抑或是相異之處,加以配合中學常見相關選文,一併做出整理歸納。另外,《世說新語》置身政治混亂不安且玄學思想豐沛的時風中,<德行第一>在孔門如此看重也順而成為《世說新語》首編的重要意義下,上卷裡的後三篇又是如何回應「德行」乃至於道德本身,好成為一個有機的組合可供一探究竟?使《世說新語》就此之於志人,之於所志,之於被志,出現了何些經典面貌?又激發生命對於道德起了哪些叩問與回應?直接就兩者間的人物言行與精神氣度,比較並歸納出所見所感,成為教學上的新觀點。期許將此研究帶回中學生教材裡的《世說新語》,探發更多值得發皇的經典意義與生命體悟。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n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Shi Shuo Xin Yu”. Referring to annotations of ordinary editions and researches of scholar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codification of Shi Shuo Xin Yu, and organiz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ccording to Prof. His-Jen Fu’s the main statement of thirty-six chapters,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Morality, Wording, Politics, Literature, are the core in this book, which the other thirty-two chapters deduced from. Shi Shuo Xin Yu is regarded as the new Analects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quotes from The Analects. Furthermore, the titles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in Shi Shuo Xin Yu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our Confucius subjects:Morality, Wording, Politics, Literature. Besides, scholar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self in Wei-Jin, this value interests the writer. The writer compares the same propositions in Shi Shuo Xin Yu and in the four Confucius subjects: Morality, Wording, Politics,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Shi Shuo Xin Yu and the ten Confucius disciples, respectively. Selected articl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Shi Shuo Xin Yu was written in troubled times. It was the time of Neo-Taoism. Based on the main belief in Confucianism, Morality became the first and thechapter in Shi Shuo Xin Yu, and it leads the thoughts of the next three chapters, Wording,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These four features explain what ethics is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Shi Shuo Xin Yu, and make them classic. The behavior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respond to the topic ethics in return as well. The writer focuses on the new observations of each characteristic in four Confusius subjects and Shi Shuo Xin Yu by comparing their behaviors and manners. The results could be a new point of view in teaching. The writer is looking forward to bringing his achievements back to his work for benefit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nspiring them to explore mor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ir ow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五節 研究大綱 13

第二章 《世說新語》之成書概況與內容分析 15
第一節 成書概況 15
第二節 內容分析 22
第三節 中學生相關選文 49

第三章 中學生教材裡的《世說新語》 55
第一節 選文價值 55
第二節 中學生教材裡的《世說新語》文本呈現與延伸擴讀 58

第四章 《世說新語》前四類與孔門四科(十哲)人物比較 75
第一節 《論語》中的「孔門四科十哲」 76
第二節《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與「孔門十哲--德行科」 82
第三節《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與「孔門十哲--言語科」 91
第四節 《世說新語》〈政事第三〉與「孔門十哲—政事科」 102
第五節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與「孔門十哲—文學科」 107
第六節 統整延伸至中學生教材的選文或觀念一隅 112

第五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3
一、古籍資料(依照出版順序)

(西漢)劉向撰,楊以漟校正:《說苑》(台北:商務印書館。1937.12 初版一刷,1939.12二刷)。

(西漢)劉向撰,陳用光校正:《新序》(台北:商務印書館。1937.12 初版一刷,1939.12二刷)。

(清)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巿:藝文印書館印行。1956)。

(清)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十二卷》(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57)。

(元)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六〈經籍考〉(台北巿:新興書局印行。1958)。

(東漢)趙岓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明)顧炎武:《日之錄》(台北巿:中華書局印行。1966-1972)。

(梁) 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巿:鼎文書局印行。1975)。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見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王晫:《今世說》見《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年 1 月)。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叔岷:《世說新語補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 初版,2000.1 二刷)。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文慧櫻、王詠晴、王儷芬、許麗槿、陳瑀軒、陳倩玉、陳俊隆、張庚申、蔡瓊慧:《賞古文必修文言選四十篇上》(南一書局。民國95年9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85 年 4 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六講) ( 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8刷 )。

朴美玲:《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9 月)。

宋隆發(宋裕)、蕭水順(蕭蕭)等編輯委員:《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備課用書第一冊》(翰林出版,民國104年8月再版二刷 2015)。

宋怡慧、呂淑玲、吳建華、李榮哲、張榮焜、陳月卿、曾萍萍、鈕茹琳、劉清蓮編輯:《111國中國文2上教師備課用書》(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09年8月初版。111年8月再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5 年)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論語注疏---上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15)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10)。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年 3 月 1 刷)。

吳俊樺、莊溎芬、陳遠圖、歐陽宜璋、歐陽美慧、蘇文編著:《四十篇 推薦選文分類解密》(三民書局。初版四刷,101年4月 / 2012 )。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台北巿:文津出版社。1996。初版 )。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3 初版,2000.10
二刷)。

范子燁、劉躍進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 上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1 初版一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唐君毅全集第十五卷)(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

朔雪寒、葉原宏:《道德經論證》〈先秦諸子與老子〉( Google圖書。2020年6月)。

徐弘晉:《搶救高中職教甄國文》(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0月第五版/第一刷)。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 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 )。

高全喜:《自我意識論》(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 年 9 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年 5 月)。

張海明:《玄妙之境》(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5 月 1 版)。

郭丹:《史傳文學史》(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月一版一刷 )。

《康軒版備課用書國2下第五課【世說新語選】 》 (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4年再版/2015 )。

湯用彤:〈王弼聖人有情義釋〉,《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北京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 )。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香港:大眾書局,1969 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宏業書局出版社。1972.11)。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市:鼎文書局印行。1978.12)。

蜂屋邦夫著;雋雪艷、陳捷等譯:《道家思想與佛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

編審定:董金裕,編著者:陳訓章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康熙文化(民國101年3月/2012 )。

蔣凡、李笑野、白振奎評注:《全評新註《世說新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年 3 月 1 刷)。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世說新語》與其前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

魯迅:〈第二講: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魯迅全集.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魯迅:〈世說新語與其前後〉,《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 年)。

魯迅,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書局,2009 年 3 月)。

魯金波、劉耕路:《佯狂任自然----竹林七賢》(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3 年 5 月)。

劉正浩、邱燮友、陳滿銘、許錟輝、黃俊郎注譯:《新譯 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2008年6月) 。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1997 年 8 月)。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出版社。2000 初版一刷)。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巿:國立編譯館。1990。修訂第十六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 11 月)。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散文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4 年/1985年)。

吳勝男:《《世說新語》中「自我」展現之研究》(台北:台北巿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李美娟:《從《論語》及《世說新語》看道德的演變》(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1 月)。

杜宛宣:〈從世說新語德行言語看魏晉名士〉(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4年)。

劉智文:《《世說新語》中魏晉士人形象研究》(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 年)。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試探當代美男子形象〉,《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年 10 月)。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東吳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2 年 5 月)。

王秀紅:〈《論語》對《世說新語》的影響〉(《蘭州鐵道學院學報》:第二期第
二十二卷。2003.4 )。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治演變〉 (《漢學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2003 年 6 月)。

周振興:〈世說新語與極短篇小說之關係研究〉(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七期 2011年1月 )。

洪子惠:《世說新語》〈德行〉論析 ( 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 第三期 2011 年 9月 )。

郭德茂:<宰予與孔子之關係論> (《汕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

傅錫壬:〈世說四科對論語四科的因襲與影響〉( 載《淡江學報》第二十卷。1974年4月 )。

曾敬宗:《世說新語》引用《論語》典故研究 ( 世新大學中文研究集刊 第十二期 2016 年 7 月 )。

劉遂盼:〈唐寫本世說新書跋尾〉 (《清華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二期,1961年6月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