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146.2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佳蓉
作者(英文):Chia-Jung Li
論文名稱:突圍者——顏崑陽的學思歷程與家庭傳承
指導教授:須文蔚
指導教授(英文):Wen-Wei Shiu
口試委員:范宜如
劉秀美
口試委員(英文):Yi-Ju Fan
Shiow-Meii Li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系
學號:61050810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關鍵詞:顏崑陽突圍者報導文學現代文學中文系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突圍者,描寫的是顏崑陽教授一生突圍困境、堅持自我的故事歷程,全文撰寫分為以下柒輯:

  第壹輯,說明創作緣起、動機與採訪歷程。

  第貳輯,「島內漂流的種子」,描寫的是顏崑陽自嘉義東石出生,後至臺北讀書,突圍求學之路。

  第參輯,「翻越山稜的花蓮情緣」,顏崑陽自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初次踏進後山教學觀摩,與花蓮這塊土地結緣,並與花蓮兒女陳惠操女士結婚。

  第肆輯,「在縱谷裡革新文學教育」,楊牧與鄭清茂、顏崑陽、王文進共同規劃了一個站在傳統基礎而邁入現代化、課程設計最能貼近時代文化社會情境的中文系。那幾年間,是楊牧仰望木瓜山,開創人文夢想校園的時光,也是顏崑陽的美好時光,他突圍開辦了創新的中文系。

  第伍輯,「持續在中文學術與教學突圍」,顏崑陽自東華大學退休後,到淡江大學開拓人文學方法論,「群流會講」討論會也在此時誕生了。此輯也記錄了顏崑陽與學生間的教學事蹟、師生情誼。

  第陸輯,「一屋簷下的作家」,顏崑陽、陳惠操、顏訥與顏樞都是中文系,並安住於文學中,此輯寫的是一家人的歡樂、矛盾,到彼此相互理解的故事。

  第柒輯,「父親的薪火相傳」,顏訥與顏樞,隨著父親顏崑陽的腳步,都走上了中文學術的道路,在此輯,能看到文學家庭的突圍傳承。

  顏崑陽教授經歷了種種困境,開創不同的思維,提出評鑑不可囿於量化、亦不能封鎖在自己專業的象牙塔中,他的觸角多元探至其他領域,不斷活化各種可能。至今,顏崑陽仍活躍於古典學術研究,並且創作不輟,去年,他才出版了《學術突圍——當代中國古典人文學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2020),深耕文學已五十載,進而影響了與他共事的師長、他教導的學生,以及他的一對兒女。

  他的精神值得世人學習,透過顏崑陽教授的生命故事,得以一窺他的人生哲學,往後,當面對困境時,想起這位師長,能有力量持續突圍前行。
壹、創作緣起、動機與採訪歷程 3
一、創作緣起、動機 3
二、採訪歷程 4
貳、島內漂流的種籽 5
人生因夢而真實 5
舉家遷移台北的貧民窟 7
賀老師種下詩種子 9
我有自信,讀中文系不會餓死 10
結交天才詩人張夢機 12
扛下師大青年社社長 13
身心俱疲在講台上倒下 15
理性與感性、矛盾與調和 18
為張夢機指導研究生 19
參、翻越山稜的花蓮情緣 23
一方淨土,心生嚮往 23
花蓮的土會黏人 24
像黑道大哥的實習老師 25
舉家從台北移居花蓮 26
我在哪,中心就在哪 27
推行安居計畫 28
窺夢人 30
肆、在縱谷裡革新文學教育 33
不一樣的中文系 33
創作.傳播.戲劇的想像 34
為理想大學把脈 36
有俠氣的文學院長 38
察納多元意見的雅量 39
我們一起來打造自己的花園 40
桌子哲學 42
東華花師併校角力 44
從「中文系」到「華文系」 47
伍、持續在中文學術與教學突圍 49
到淡江開拓人文學方法論 49
學術與創作有可能兼得嗎? 50
群流會講討論會 51
躍上網路世界的顏崑陽文學館 53
如鐵一般理性,如綿一般感性 55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56
顏老師的授課風格、教學方法 57
將「詩用學」應用於國文教學 58
不停歇的學術突圍 61
陸、一屋簷下的作家 63
「烈風.我父」──女兒顏訥記憶中的成長 63
顏父在家的生活 64
父親幽微的愛與關懷 65
故鄉那條黃泥路 66
顏氏一家移居花蓮 67
故事點子王 69
柒、父親的薪火相傳 71
兒子顏樞視角的父親 71
是父女也是師生 72
移居對作家的影響 74
文學家庭的傳承 77
傳燈者 79
捌、參考文獻(以出版時間排列) 81
壹、散文與古典詩集 81
貳、報導與專訪 81
參、副刊散文 82
肆、雜誌與詩刊 83
伍、學位論文 84
陸、期刊論文 84
柒、論著專書 85
捌、主編圖書 85
一、散文與古典詩集
顏崑陽:《秋風之外》,香草山出版社,1976年9月;蘭亭書店增訂版,1983年2月;國家書店新版,易名《不歸鴻》1988年,7月
顏崑陽:《傳燈者》,皇冠出版社,1983年12月;漢藝色研出版公司新版,1991年8月
顏崑陽:《手拿奶瓶的男人》,漢藝色研出版公司,1989年11月
顏崑陽:《智慧就是太陽》,九歌出版社,1991年12月
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漢藝色研出版公司,1992年7月
顏崑陽:《聖誕老人與虎姑婆》,躍昇出版公司,1998年7月
顏崑陽:《顏崑陽古典詩集》,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8年9月。
顏崑陽:《上帝也得打卡》,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4月
顏崑陽:《顏崑陽精選集》,九歌出版社,2003年10月
顏崑陽:《小飯桶與小飯囚》,立緒文化公司,2004年7月
顏崑陽:《窺夢人》,印刻出版社,2016年12月
二、報導與專訪
楊錦郁:〈找一塊淨土,重築夢之屋-顏崑陽帶家人從城市出走〉,《中國時報.家庭周報》,1995年2月5日
夏瑞紅:〈我來自窮苦的小漁村──訪作家顏崑陽〉,《商工日報.春秋副刊》,1984年5月
邱上林:〈顏崑陽的花蓮情〉,《東海岸評論》82期,1995年5月
邱上林:〈顏崑陽耕讀花蓮,重新打造生活尺寸,夢想籌辦山野書院,師生同來體驗生活〉,文建會《文化通訊》,1995年6月
胡衍南:〈人生因夢而真實-專訪顏崑陽教授〉,《文訊雜誌》,2001年8月
鄭明娳:〈從感性到理性——顏崑陽的作家與學者之路〉,《青年副刊》,2006年8月
廖玉蕙:〈傳燈者〉,《人間福報》,2008年11月29日
石了英:〈臺灣地區的中國美學與文論研究——顏崑陽教授訪談錄〉,《甘肅數會科學》,2011年第2期
張育滕:〈與作家對談—訪問顏崑陽教授〉,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崑陽知性散文研究》附錄,2011年7月
鄭柏彥:〈開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域──顏崑陽教授的學思歷程〉,《國文天地》320期,2012年1月
顏樞:〈學術家庭「羅曼死」──學術如何家庭告解室〉,《文訊雜誌》,第373期,2016年8月
蔣亞妮:〈我有自信,讀文學不會餓死——專訪顏崑陽與他的人生「突圍」〉,《文訊雜誌》第416期,2020年6月
三、副刊散文
顏崑陽:〈貓奴〉,《中央副刊》,1997年6月2日
顏崑陽:〈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9月27-28日
顏崑陽:〈告別都城〉,《聯合副刊》,1998年3月10日
顏崑陽:〈消失在鏡中的兒子〉,《聯合副刊》,1999年9月14日
顏崑陽:〈窺夢人〉,《聯合副刊》,2000年4月27日
顏崑陽:〈太魯閣賦〉,《聯合副刊》,2000年11月20日
向陽:〈體要與微詞偕通──論顏崑陽散文〉,《自由副刊》,2002年7月31日
顏崑陽:〈人世遺落的種籽〉,《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年10月27日
顏崑陽:〈十七歲,寂寞嗎?〉,《自由副刊》,2002年10月29日
顏崑陽:〈愛上花蓮的理由〉,《聯合副刊》,2003年2月15日
顏崑陽:〈哀大學〉,《聯合副刊》,2003年3月18日
顏崑陽:〈家族想像中的爺爺〉,《自由副刊》,2003年6月5日
顏崑陽:〈文學心眼中的花蓮〉,《自由副刊》,2004年9月8日
顏訥:〈烈風.我父〉,收錄於《明道文藝》第364期,2006年7月
顏崑陽:〈永不褪落的圖像〉,《聯合報》,2007年1月24日
顏崑陽:〈花蓮,我再次歸屬的故鄉〉,《聯合報副刊》,2019年9月31日
四、雜誌與詩刊
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收錄於《市民講座》,《臺北市社教館》,1995年3月
顏崑陽:〈在和諧的氛圍中自由創造──打造東華大學人文精神傳統的藍圖 〉,《文訊雜誌》第216期,2003年10月
顏崑陽:〈這是一個「相互折磨」的時代〉,《文訊雜誌》第239期,2005年9月
顏崑陽:〈「數字階梯」上看不到遼闊的風景,《文訊雜誌》第242期,2005年12月
顏崑陽:〈在孩子害怕黑暗時,為他們點燈〉,《講義雜誌245期》,2007年8月
顏崑陽:〈詩人真的走了!-悼念好友張夢機〉,《文訊雜誌》第299期,2010年9月
顏崑陽:〈伊蓮娜三曲〉,《乾坤詩刊》第56期,2010年12月
顏崑陽:〈一九八二,我的山海關〉,《印刻雜誌》第97期,2011年9月
顏崑陽:〈農村,我生命風景的原圖〉,《聯合文學334期》,2012年8月
五、學位論文
簡小雅:碩士論文《鄉土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之研究──以《後山日先照》為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徐淑慧:碩士論文《顏崑陽與其寓言性散文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研究所,2006年
張育滕:碩士論文《顏崑陽知性散文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7月
呂汶玲:碩士論文《顏崑陽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2012年8月
李姿葶:碩士論文《顏崑陽的莊子學及其散文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3年6月
六、期刊論文
顏崑陽:〈再哀大學以及一些期待與建議—當前高教學術評鑑的病癥與解咒的可能〉,《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4年12月,第五十六期,頁237-255
須文蔚:〈學院文學社群聚合下遷移者的花蓮書寫──以顏崑陽的小說與散文為例〉,《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5月,頁147-165
顏崑陽:〈論「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與調和〉,《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12月,第十五期,頁117-152
顏崑陽:〈後山的存在意識〉,《後山人文》,東華大學主編,二魚文化公司出版,2008年9月,頁26-44
王文仁、周玉珠:〈失鄉賦曲──顏崑陽及其散文中的鄉土認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卷二期,2011年6月
顏訥,〈剪燈酬唱,情同元白──張夢機、顏崑陽酬贈詩的意義與文學價值〉,收錄於《歌哭紅塵間:張夢機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2015年11月
鄭柏彥:〈樂學博通,成一家之言—顏崑陽教授的學術性格與知識體系〉,《東華漢學》第25期,2017年7月
黃雅莉:〈虛實相生──正中見奇──顏崑陽《窺夢人》的散文觀與創作實踐〉,《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三十九期,2019年12月
七、論著專書
顏崑陽:《月是故鄉明──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鄉愁》,故鄉出版社,1981年2月;月房子出版社新版,1994年1月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4月17日
八、主編圖書
顏崑陽:《沒有圍牆的花園》(少年散文選),幼獅文化公司,1994年4月
顏崑陽:《夢與愛的網站》(少年散文選),幼獅文化公司,2001年5月
顏崑陽:《九十二年散文選》,九歌出版公司,2004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