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3.142.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賴相儒
作者(英文):HSIANG-JU LAI
論文名稱:楊牧生態詩與詩學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Yang Mu’s Ecopoetry and Poetics Research
指導教授:須文蔚
指導教授(英文):Wen-Wei Shiu
口試委員:余欣娟
佘佳燕
口試委員(英文):Hsin-Chuan Yu
Chia-En Sho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系
學號:610508105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關鍵詞:楊牧生態詩學詩意棲居田園主義自然觀
關鍵詞(英文):Yang MuEcopoeticsPoeticPastroralismView of natur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楊牧曾多次在詩中表達回歸大自然的嚮往,甚至以動植物為詩作命名,「如環頸雄、兔和藿香薊,還有花蓮水澤邊遍生的野薑花;……」儼然成為楊牧詩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元素。然而,楊牧「關懷自然,卻極少寫作環保詩」的現象,卻使讀者不易從中觀察生態思考的一面。
對此,曾珍珍引用學者喬納森.貝特(Jonathan Bate)的一席話:「生態詩的寫作不應以一套有關特定環境議題的成見或建議開始,而應沈思與地球同居共生到底意味著什麼。生態詩必須以書寫意識醒覺為職志。」
此話的意義在於,曾珍珍並非以現有的生態詩觀點,觀察楊牧詩的生態意涵,並且指出:「在《亭午之鷹》的後記〈瑤光星散為鷹〉裡,楊牧對於如何以文字捕捉這隻鷹的乍現與飛逝,進行了非常深刻的美學分析,是了解楊牧生態詩學(ecopoetics)非常關鍵性的一篇文獻。」
  本研究認為,曾珍珍使用之詞彙「生態詩學(Ecopoetics)」是個非常值得去研究的觀點:但什麼是生態詩學?其核心思想為何?楊牧詩符合生態詩學觀點嗎?本研究期望先透過對生態詩釋義,進而確立生態詩學理論,並以楊牧詩中的生態意象為主體,分析其在生態詩學下揭示的生態觀點與美學意涵。
Within his poetry, Yang Mu often expressed his longing to return to nature, so much so that flora and fauna would often be the subject of his poems. “Ring-necked pheasants, rabbits and ageratum, as well as wild ginger flowers that grow by the water’s edge in Hualien” became elements of Yang Mu’s poetry that cannot be ignored. However, Yang Mu’s “concern for nature, yet rarely wrote poem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nt that it was not easy for readers to observe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 when reading his poetry.
With regards to this, Zeng Zhen-zhen quoted scholar Jonathan Bates, “The writing of ecopoetry should not begin with a set of prejudices or suggestions about specific environmental issues, but should contemplate exactly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and coexisting on Earth. Ecopoetry must aspire to awaken the consciousness through wri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marks are that Zeng Zhen-zhen did not look at Yang Mu’s poems from the existing view of ecopoetry to observe the ecological meaning of his poetry.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epilogue of The Eagle at Noon, ‘The Eagle Swift as Light’, Yang Mu talks about how literary devices can be used to capture the sudden emergence and flight of this eagle. He entered into a deep analysis of aesthetics, making it a critical document in understanding Yang Mu’s ecopoetics.”
This body of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term “ecopoetics” used by Zeng Zhen-zhen is a viewpoint worthy of research. What is ecopoetics? What are its core ideas? Does Yang Mu’s poetry conform to the viewpoint of ecopoetics? This piece of research first seek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ecopoetics, then explore the theory behind ecopoetics. It seeks to analyse ecological viewpoints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themes within Yang Mu’s poetry as its subjec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2
第貳章 從生態詩到生態詩學 5
第一節 生態詩釋義 5
壹、臺灣生態詩論述:以環保為主 5
貳、多方角度擴充下的生態詩論述 8
第二節 生態詩學的提出 10
壹、從生態學到生態文學批評 10
貳、生態文學批評的三個階段 11
第三節 生態詩學理論建構 13
壹、浪漫生態學(Romantic Ecology)與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13
貳、詩意棲居(Poetic) 15
第四節 結語 16
第參章 楊牧的自然觀與生態詩學 19
第一節 楊牧的自然觀 19
壹、戀慕恐懼,愛與智慧 20
貳、宇宙時空,處處有神 21
第二節 楊牧的自然觀與生態詩學互涉 23
壹、共感及延伸 23
貳、返鄉與棲居 25
第三節 結語 26
第肆章 楊牧共感及延伸的生態詩創作與詩 29
第一節 詩的田園主義 29
壹、鳥禽──以鷹為代表 30
貳、從植物年輪到心靈年輪 32
參、星圖與魚類的迴游 34
第二節 楊牧的擬田園詩 36
壹、都市與田園的重疊 36
貳、都市與田園的和解 37
第三節 楊牧詩中的山水家園 39
壹、俯視山谷發源的神話 40
貳、仰望故鄉高山的共感 44
參、詩的原初場景 47
第三節 結語 51
第伍章 楊牧返鄉與棲居生態詩創作與詩 54
第一節 田園精神的返鄉與棲居 54
第二節 楊牧返鄉主題生態詩 54
第三節 楊牧棲居主題生態詩 59
第四節 結語 63
第陸章 結論 64
主要徵引文獻 66

一、楊牧作品書目
楊牧:《瓶中稿》(臺北:志文,1975年)。
楊牧:《北斗行》(臺北:洪範,1978年)。
楊牧:《海岸七疊》(臺北:洪範,1980年)。
楊牧:《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1980年)。
楊牧:《年輪》(臺北:洪範,1982年)。
楊牧:《有人》(臺北:洪範,1986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年)。
楊牧:《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1991年)。
楊牧:《疑神》(臺北:洪範,1993年)。
楊牧:《山風海雨》(臺北:洪範,1996年)。
楊牧:《時光命題》(臺北:洪範,1997年)。
楊牧:《涉事》(臺北:洪範,2001年)。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2002年)。
楊牧:《介殼蟲》(臺北:洪範,2006年)。
楊牧:《長短歌行》(臺北:洪範,2013年)。
二、專書類
Richard Holmes,楊美惠譯:《柯立芝──想像力的奇才》(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巴舍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王佐良:《英國文學論集》,外國文學出版社(1980年)。
王秀梅:《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合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
王威智:《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2000年1月5日)。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余欣娟:《心遊萬仞:現代詩的觀看模式與空間》(秀威經典,2019年7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臺北市;大安,2004年)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美學的散步》(洪範:1981年)。
林于弘:《臺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2004年)。
林燿福:《生態人文主義》(臺北:書林,2002年)。
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2006)。
連素厲:《盛唐田園詩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陳芳明主編:《詩人楊牧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5月)。
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Other Writings),李靜瀅譯(果力文化:2015年3月5日)。
楊牧:《唐詩選集.前言》(臺北:洪範書店,1992)。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爾雅出版社,2004年2月10號)。
羅任玲:《臺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臺北市:爾雅,2005年10月20日)。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秀威資訊出版:2012年5月)。
三、期刊論文
丁旭輝:〈在天地性靈之間:楊牧情詩的巨大張力〉,《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3期(2011年12月)。
上田哲二:〈鳥瞰的詩學-楊牧作品中的空間美學〉,《詩人楊牧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6月)。
朱新福:〈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當代外國文學》第01期(2003年)。
江天:〈關於生態環境詩〉,《臺灣詩學季刊》39期(2002 年6月)。
余光中:〈論數字與詩〉,《公論報,藍星周刊》162期(1975年8月16日)。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臺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10年4月)。
呂怡菁:〈生態願景與社會系統的「整體性」省思與重構──九○年代以來自然生態詩作的寫作特點〉,《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2期(2011年9月)。
孟樊:〈劉克襄的生態詩〉,《當代詩學》第5期(2009年12月)。
林于弘:〈臺灣當代生態詩的萌發與茁壯〉,靜宜人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灣地區八○年代前葉現代詩風潮試論〉,《文訊》第25期(1986年8月)。
林燿德:〈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商工日報》春秋副刊(1986 年1月19日),收錄於《一九四九以後》(1986年12月20日)。
奚密:〈讀詩筆記:楊牧〉,《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0月)。
高嘉勵:〈文化翻譯與意象的轉變:以楊牧日譯詩集為中心〉,《第五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9 年12月)。
莫渝:〈關愛我們的生活空間──十年來「環境汙染」詩篇的回顧〉,《臺灣文藝》第87期(1984年3月)。
許又方:〈詩學理念的實踐:讀楊牧的〈黃雀〉與〈卻坐〉〉,《東海中文學報》第32期,頁1-24(2016年12月)。
許甄倚:〈棲居的詩學——陳黎作品中的空間印象與人文關懷〉,收錄自《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2005年11月)。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88年6月)。
陳建一:〈發現一個新的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第17期(1994年8月)。
陳素英:〈隨星球運轉的生態‧詩‧批評〉,《創世紀詩雜誌》第144期(2005年9月)。
陳義芝:〈楊牧詩中的花蓮語境〉,《淡江中文學報》第26期(2012年6月)。
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書寫立霧溪﹝〈太魯閣.一九八九〉部分﹞〉,《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2月),頁38-45。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期(2003年)。
曾珍珍:〈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楊牧《涉事》以來的戰爭想像〉,《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文化局:2006年5月)。
曾珍珍:〈多識草木蟲魚鳥獸—訪楊牧談解識自然〉,《新地文學》冬季號(2009年)。
須文蔚:〈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東華漢學》第26期(2017年12月)。
趙光旭:〈生態批評的三次「浪潮」及「生態詩學」的現象學建構問題〉,《外國文學》第3期(2012年5月)。
蔡明諺:〈論葉珊的詩〉,《詩人楊牧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6月)。
鄭毓瑜:〈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政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9年12月)。
龔浩敏:〈生態詩學視角及其超越:後社會主義情境、打工詩歌和鄭小瓊〉,《東亞人文(2015年卷)》(臺北市:獨立作家)。
四、學位論文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尤美:《臺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國恩:《陶淵明之思想及其田園詩》(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昱升:《當代臺灣生態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學位論文,2013年)。
溫元凱:《臺灣「地誌詩」研究──以林亨泰、商禽和楊牧的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潘秉旻:《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1月)。
蔡昌晉:《楊牧詩的自然書寫》(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1月)。
蔡逸雯:《臺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謝三進:《臺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臺灣性」》(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單篇文章
史洛維克:〈生態批評101:生態批評與環境文學導論〉,收錄自《生態與文學》(聯經出版:2013年5月30日)。
吳明益:〈書寫自然的幽微天啟〉,收錄於吳明益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2003 年)。
奚密:〈楊牧斥堠:戌守藝術的前線,尋找普世的抽象性〉。葉佳怡譯,《新地文學季刊》第十期(2009 年 12 月)。
畢恆達:〈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收錄自巴舍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陳芳明:〈深邃孤獨的浪漫象徵──楊牧的詩與散文〉,《深山閱讀》(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2版)。
陳黎、張芬齡:〈楊牧詩藝備忘錄〉,收錄於須文蔚編選之《楊牧: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0》(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2013年12月)。
喻肇青:〈詩與空間的對話:家的故事〉,《聯合報副刊》(2004年11月29日)。
曾貴海:〈臺灣戰後的環境生態詩〉,《留下一片森林──從衛武營公園到高屏溪再生的綠色行動反思》(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1年9月)。
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奇萊前書》(洪範出版:2003年)。
楊牧:〈臺灣詩源流再探〉,《聯合副刊》(2004年11月27日)。
楊牧:〈瑤光星散為鷹〉,收錄於《亭午之鷹》(洪範:2006年)。
楊牧:〈楊牧近況〉,《2006台灣詩選》(二魚文化:2007年)。
葉嘉瑩〈幾首詠花的詩和一些有關詩歌的話〉,《迦陵談詩II》(臺北:三民,1980年12月)。
劉蓓:〈論生態批評的生成語境〉,《生態與文學》(聯經出版:2013年5月30日)。
蔡振興〈緒論:生態文學批評〉,《生態文學概論》,書林出版(2013年7月)。
賴芳伶:〈〈俯視——立霧溪1983〉和〈仰望——木瓜山1995〉的山水美感世界〉,《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大安,2002年)。
六、網路文章
吳耀宗:〈星期日文學.楊牧:不能漠視政治 甚至必須對待〉,《明報專訊》。參考網址:https://m.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170702/s00005/1498931994537/%e6%98%9f%e6%9c%9f%e6%97%a5%e6%96%87%e5%ad%b8-%e6%a5%8a%e7%89%a7-%e4%b8%8d%e8%83%bd%e6%bc%a0%e8%a6%96%e6%94%bf%e6%b2%bb-%e7%94%9a%e8%87%b3%e5%bf%85%e9%a0%88%e5%b0%8d%e5%be%85
曾珍珍:〈楊牧〈帶你回花蓮〉賞讀〉,《趨勢教育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s://www.trend.org/column/artical/79
劉蓓:〈「浪漫生態學」何為〉,《長江學術》第1期(2007年)。參考網址: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h5/c7/201312/1516.htm
謝旺霖:〈楊牧〈海岸七疊〉賞讀〉,《趨勢教育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s://www.trend.org/column/artical/80
楊冠政:〈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創刊號》。參考網址: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3720/1/1-1.pdf
張子見:〈臺灣環保運動歷史回顧〉,《環境資訊中心》(2007年12月1日)。參考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13117
陳一軍:〈文學地理學、地域文學與生態詩學〉,《中國文學地理學會》(2017年2月14日)。參考網址:http://zgwxdlxh.org/article_content.php?id=322
七、外文文獻
Bate, Jonathan. “Romantic Ecology: 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Routledge, 1991.
Bate, Jonathan. “The Song of the Ear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niel Bosch, “Words worth in Hualie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Heidegger, Mart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Heidegger, Martin. “On the Way to Language”, Harper One, 2010.
Joseph W.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 Scribner's, 1972.
S. Slovic,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Routledge, 2000.
Sigmund, “Freud on Women: A Reader. Ed. E1isabeth Young-Bruehl”, New York: W. W. Norton, 1990.
William Rueckert,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Iowa Review 9.1 Winter, 1978.
Yeh, Michelle and Lawrence R. Smith. “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New Haven: Yale UP, 199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