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23.1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簡肇儀
作者(英文):Chao-Yi Chien
論文名稱:張愛玲《傾城之戀》 與改編電影、電視劇互文性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Eileen Chang’s novella 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its movie and TV dramas adaptation
指導教授:須文蔚
指導教授(英文):Wen-Wei Shiu
口試委員:郝譽翔
劉秀美
須文蔚
口試委員(英文):Yu-Xiang Hao
Hsiu-Mei Liu
Wen-Wei Sh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系
學號:610508202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7
關鍵詞:傾城之戀張愛玲許鞍華夢繼鄒靜之小說改編互文性
關鍵詞(英文):Love in a Fallen CityEileen ChangAnn HuiJi MengJingzhi Zounovel-based adaptationintertextua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0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傾城之戀》為作家張愛玲創作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作品,也是她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內容描述白流蘇與范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香港女性導演許鞍華於1984年將這部短篇作品搬上大銀幕,改編成同名電影,此作被視為對原著還原最忠實、也是改編最早的作品;而2009年,中國導演夢繼、編劇鄒靜之則將《傾城之戀》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互文性意指任何一個文本的意義在於與其它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關係,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與轉化,而小說與其改編影視作品便具有很強的互文性,藉由將文字實踐在影像上,不僅讓影視作品發展出更多元的類型,也為大眾在閱讀時提供新的視角。
  《傾城之戀》構築於張愛玲敏銳犀利的筆法,洞察人性的情愛與蒼涼;許鞍華以獨到的人文關懷寫實電影著稱;夢繼與鄒靜之則是中國著名導演和金牌編劇,三者的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另外,原著與電影、電視劇在大量情節描述以及「畫面感」的表現上,也存在著差異性及互文性。本研究希望透過淺析與比較的方式,使讀者更為理解《傾城之戀》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改編電視劇之間的互文關係。
Writer Eileen Chang began to have ideas for her novella, Love in a Fallen City in 1943. The novella which is about a romance between Fan Liu-Yuan and Pai Liu-So in the decadent Hong Kong on the eve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is the best known one of Eileen Chang’s works. Hong Kong director Ann Hui brought it to the big screen of the same name in 1984. Additionally, China director Ji Meng and scenarist Jingzhi Zou also adapted this novella to the TV dramas of the same name in 2009.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s when related works of literatur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fluence an audienc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Intertextuality can apply to any text, and it is the absor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other texts. When a novel is edited into a films, there is a very strong sense of intertextuality, as when the words in the novel are combined with images in the film, not only are you enabling more varied styles to be developed in the film, you are also providing new angles from which the audience can read the film.
Love in a Fallen City was constructed using Eileen Chang’s keen and penetrating writing style, she saw clearly the love and bleakness in humanity. Ann Hui’s realistic movie is known for her unique humanistic care. Ji Meng and Jingzhi Zou are famous China director and scenarist. There exists both differences and intertextuality in the original work, movie and TV dramas with regards to the way the general plot is described and the way the scenes are depicted. This thesis hopes to use methods of prima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to allow the rea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original novella, the movie version, and the TV dramas version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壹、文獻調查分析法  2
貳、互文分析法  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
第貳章 《傾城之戀》小說與影視改編  5
第一節 文獻探討  5
第二節 小說《傾城之戀》的周邊研究  6
第三節 《傾城之戀》中女性的壓抑與解放  7
第四節 華文文學名著改編電影的歷程  11
第五節 結語  12
第參章 《傾城之戀》小說與電影的互文性  13
第一節 許鞍華的電影風格  13
第二節 張愛玲《傾城之戀》的主題與內涵  16
壹、人物  16
貳、場景  17
參、結局  18
第三節 許鞍華《傾城之戀》的主題與內涵  18
壹、人物  18
貳、場景  19
參、結局  20
第四節 小說與電影的互文性  20
壹、敘事角度  20
貳、人物設定  21
參、情節場景  23
肆、結局分析  24
第肆章 《傾城之戀》小說與電視劇的互文性  25
第一節 中國影視作品審查制度  25
壹、中國影視作品審查制度之沿革  25
貳、電視劇《傾城之戀》受審查制度之影響  27
第二節 夢繼、鄒靜之與電視劇《傾城之戀》的拍攝背景  29
第三節 電視劇《傾城之戀》的主題與內涵  31
壹、主角  32
貳、場景  33
參、結局  34
第四節 小說與電視劇的互文性  35
壹、人物設定  35
貳、情節場景  37
參、結局分析  40
第伍章 結論  43
第一節 《傾城之戀》小說的主旨與意義  43
第二節 許鞍華改編電影的特色  44
第三節 夢繼、鄒靜之改編電視劇的特色  45
第四節 對編劇與戲劇創作的啟發  46
主要徵引文獻  49
一、專書及單篇論文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2000年。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1日。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
朱哲潁、洪瑩家、徐雲霜,〈探討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金鎖記〉人物性格比較〉,2015年11月。
朱舒河,〈淺談許鞍華的寫實電影〉,2014年7月27日。
朱舒河,〈許鞍華的「千言萬語」〉,2014年7月16日。
西蒙.波娃,邱瑞鑾譯,〈女人的處境與特性(一)〉,《第二性》第二十一章。臺北:貓頭鷹出版,2015年4月11日。
何冠玫、蔡渝蕎,〈《傾城之戀》文字影像的交鋒〉,2018年3月。
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出版社,1998年。
你早,〈論《傾城之戀》中女性的壓抑與解放〉(2005年9月24日)。
吳怡亭、陳杏玫,〈華麗的蒼涼——淺談張愛玲的文學風格〉,2010年3月。
李佳,〈女性視角下的寫實主義人文關懷——許鞍華導演風格分析〉,2011年11月24日。
李媛媛,〈影評《傾城之戀》,戰火中四捨五入的愛情,不得不甘心的婚姻〉,2019年3月27日。
李歐梵,《文學改編電影》。香港:三聯書局,2010年10月1日。
李歐梵,《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6年。
沈小蘭、於青,《張愛玲蘇青小說精粹》,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林子禎,〈張愛玲筆下三個女人的面孔——討論曹七巧、白流蘇與葛薇龍〉,2008年9月。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3年。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
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姜山,〈《女人四十》——許鞍華寫實筆觸下中年港女的解惑之旅〉,2013年4月3日。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唐文標,《張愛玲雜碎》,臺北:聯經出版,1976年。
啟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1949~1966年)》,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4月1日。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2005年。
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收於《流言》。上海:中國科學公司出版,1944年12月。
張愛玲,〈燼餘錄〉,《天地》第五期(1944年2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半生緣》,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
張愛玲,《華麗緣:散文集一.一九四○年代》。臺北:皇冠出版,2010年4月19日。
張愛玲,《傾城之戀:短篇小說集(1)》。臺北:皇冠出版,2010年6月21日。
張愛玲,《對照記:散文集三.一九九○年代》。臺北:皇冠出版,2010年4月19日。
清秋子,《驚艷與蒼涼:張愛玲傳奇背後的真相》。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4月1日。莊宜文,〈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的超越〉,收於《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7月5日。
莊巧如、田育如、李丞淋,〈不朽的刻骨之戀——文本與電影比較〉,2015年11月。
許鞍華,〈改編與懷舊——由《傾城之戀》談起〉,收於《文學與影像比讀》。香港:三聯書局,2007年3月1日。
陳子善,《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臺北:遠景出版,1981年。
麥欣恩,〈訪許鞍華導演談「傾城之戀」與「半生緣」〉,收於《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楊育慈、紀佩姍、袁睿卿,〈劃時代背後浮華的愛情–張愛玲的《傾城之戀》〉,2011年3月。
楊昌年,《小說賞析》,臺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賈振華,〈論中國古代戲劇的大團圓結局〉,2019年2月2日。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臺北:九歌出版,2007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
劉艷君,〈小議《傾城之戀》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之關係〉,2011年5月16日。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簡珮蓉、張敬、陳凱安,〈永恆的蒼涼—試論張愛玲筆下的愛〉,2010年3月。
鄺保威,《許鞍華電影結構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1日。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二、期刊論文
王文碩,〈解讀張愛玲文學作品的電影特質〉,《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四期(2008年),頁96-100。
王美秀,〈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第一期(1996年),頁171-182。
王瑞華,〈華美而悲哀的城——張愛玲小說裡的香港定位〉,《國文天地》第21卷第九期(2006年),頁25-31。
石安伶、李政忠,〈雙重消費、多重愉悅:小說改編電影之互文/互媒愉悅經驗〉,《新聞學研究》第一一八期(2014年1月)。
朱鳳華,〈試論張愛玲小說的敍事策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三期(2008年),頁114-117。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1999年),頁535-549。
何杏楓,〈記憶.歷史。流言——重讀張愛玲〉,《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六期(2007年),頁53-92。
宋紅霞,〈張愛玲作品的藝術特色探析〉,《中州學刊》第五期、總第一百六十七期(2008年),頁257-259。
李平、金玉生,〈中國古典悲劇大團圓結局的文化解讀〉,《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6卷(2008年),頁309-318。
李婷,〈從文字到影像的變遷——論《傾城之戀》的再創造〉,《現代語文》第七十二期(2014年12月)。
阮少茜,〈張愛玲的人性書寫〉,《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第7卷第三期(2008年),頁263-266。
周金花,〈論張愛玲小說欲望與道德衝突下的人性〉,《世紀橋》第九期、總第一百六十期(2008年),頁70-72。
孟珊,〈觀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世界〉,《長治學院學報》第25卷第四期(2008年),頁43-44。
林文淇、黃怡玫,〈專訪北大知名學者戴錦華:談中國電影發展與研究現況〉,《放映週報》第一○六期(2007年5月10日)。
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七期(1997年),頁43-76。
祁佳毅,〈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情欲書寫〉,《語文學刊》第十四期(2008年),頁108、110。
侯平,〈張愛玲「觸電」電影——從電影《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看張愛玲的編劇特色〉,《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5卷第七期(2008年),頁99-100。
姚靜,〈沉默、匱乏及醜怪身體和焦慮心理——論張愛玲小說獨特的女性視角〉,《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一期(2008年),頁111-114。
查雯,〈意識形態之爭仍在分裂世界〉,《環球時報》第11版(2007年2月25日)。
洪如玉,〈《張愛玲小說集》中的虛無主義〉,《書評》第四十二期(1999年),頁18-26。
徐雪芹,〈論張愛玲《傾城之戀》的電影敍事策略〉,《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四期(2008年),頁77-79。
徐濤,〈精神分析學對張愛玲小說的影響——以《留情》為例〉,《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7卷第八期(2008年),頁6-8。
張玉霞,〈張愛玲小說中的俗情世界〉,《文學教育》第八期(2008年),頁36-37。
張白虹,〈張愛玲《傾城之戀》的詞彙運用〉,《雄工學報》第七輯(2006年),頁105-123。
張卓、邵維加,〈《傾城之戀》的文化產業價值及其社會影響〉,《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九十四期(2011年6月)。
張炳陽,〈張愛玲小說〈年輕的時候〉中的「自由」——一個存在現象學觀點的詮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十期(2005年),頁111-133。
張鈞莉,〈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第六期(1984年),頁32-39。
張穎,〈張愛玲創作風格探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八十三期(2008年),頁170-171。
曹非,〈安穩的人生永恆的意味—透視張愛玲小說的素樸底色〉,《科教文化》第八期(2008年),頁230。
許瑤,〈內審.啟蒙——論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弱點的書寫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第23卷第三期(2008年),頁75-77。
許鞍華,〈許鞍華:新浪潮的進行時〉,《收穫》第一期(2008年)。
陳子善,〈一九四五至四九年間的張愛玲——文壇盛名招致「女漢奸」惡名〉,《明報月刊》第42卷第十二期(2006年),頁90-95。
陳建華,〈質疑理性、反諷自我: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現代性〉,《中外文學》第35卷第三期(2006年),頁109-139。
陳墨,〈新時期中國電影文學〉,《當代電影》第四十五期(1995年2月)。
陳曉,〈蒼涼的意義與局限——張愛玲小說創作微探〉,《民營科技》第九期(2008年),頁87。
陸揚,〈文學解構主義〉,《中外文化與文論》第二期(1996年)。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萬象》第3卷第十一期(1944年5月)。
曾偉禎,〈如藕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十二期(1995年),頁34-36。
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第二十三期(1996年),頁5-8。
楊若芸,〈許鞍華:我對改編有很大的戒心〉,《MOVIE》(2011年9月)。
楊燦,〈殘缺的色彩——論張愛玲的色彩語言〉,《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2008年),頁113-115。
賈寶玲,〈論戲曲中的大團圓結局〉,《科學諮詢》第七期(2012年)。
趙淑琴,〈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藝術研究〉,《豐商學報》第八期(2003年),頁19-38。
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明報月刊》第35卷第十二期(2000年),頁40-43。
蔡萍,〈亂世中的奇葩——淺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四期(2008年),頁88-92。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聯合文學》第10卷第七期(1994年),頁149-155。
龍慧敏,〈淺析張愛玲小說的女性形象〉,《人文社科》第十六期(2007年),頁109-110。
鍾正道,〈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九期(2002年),頁47-95。
嚴紀華,〈胡蘭成與張愛玲——兼論胡蘭成之〈論張愛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7年),頁115-136。
蘇偉貞,〈自誇與自鄙——張愛玲的書信演出〉,《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三十九期(2006年),頁68-74。
蘭芷晴,〈淺談我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散文百家》第一期(2018年)。
三、會議論文
孫小玉,〈解構思潮中的宗教與文學主體〉,收於《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12月,頁139-165。
潘國靈,《文學與電影——《傾城之戀》小說與電影對讀》。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研討會,2012年9月。
四、學位論文
田威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呂婉鈴,《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互文性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五、報章雜誌
〈2009十大國產電視劇——《傾城之戀》〉,新浪娛樂,2009年12月28日。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大團圓結局?〉,故事,2017年9月23日。
〈王媛可《傾城之戀》扮洪蓮:不想被岩女郎束縛〉,新浪娛樂,2009年3月20日。
〈王媛可談《傾城之戀》 導演為我給戲注水〉,大紀元,2009年3月23日。
王铮,〈《傾城之戀》被評註水編劇:拍磚者像衛道士〉(京華時報,2009年3月21日。
向上先生,〈中傳MFA考研考點:名著改編盛行的原因和間題?〉,搜狐新聞,2018年7月5日。
努雷.維塔奇(Nury Vittachi),〈審查制度下的中國影視劇〉,紐約時報,2015年1月5日。
李佳桐、張秀英,〈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傾城之戀》的電視劇改編〉,今傳媒,2018年3月29日。
〈來自壯族,周迅帶他出道徐靜蕾愛他多年,他卻與「普通女人」結婚〉,娛樂,2019年2月9日。
張悅,〈1930年到1931年.《電影檢查法》〉,新京報,2004年5月17日。
張淳,〈【大陸女演員】陳數 時間給我們最大的寬容〉,人間福報,2019年12月29日。
張華,〈「張愛玲熱」的呈現〉,青島日報,2008年1月25日。
〈黃覺自稱「情場高手」 被疑與徐靜蕾已結婚〉,東南快報,2009年3月30日。
〈黃覺:我的生活具備種種娛樂元素〉,精品購物指南,2009年10月28日。
〈《傾城之戀》之洪蓮與范柳原的愛情也是如此感人!〉,娛樂,2017年10月13日。
〈《傾城之戀》主創做客 陳數就是白流蘇〉,新浪娛樂,2009年3月18日。
〈《傾城之戀》從談情說愛到波瀾壯闊〉,新浪娛樂,2009年3月18日。
〈《傾城之戀》登陸央視張愛玲小說熒屏再現〉,東方早報,2009年3月13日。
〈《傾城之戀》開播 陳數黃覺有故事〉,娛樂,2016年4月14日。
〈《傾城之戀》黃覺不輸周潤發 陳數更勝繆騫人〉,國際在線綜合,2009年3月23日。
〈《傾城之戀》熱播 陳數:白流蘇我等了六年〉,國際在線綜合,2009年3月23日。
賈紅分,〈文學名著改編現象引發的思考〉,今傳媒,2014年7月29日。
〈鄒靜之:故事為王,更要情懷至上〉,中國青年報,2014年1月5日。
〈鄒靜之版電視劇《傾城之戀》與張愛玲無關?〉,北京晚報,2009年3月18日。
〈鄒靜之談《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讓我這麼改的〉,北京青年報,2009年3月11日。
〈旗袍美女陳數演過白流蘇鐵梨花,她塑造的哪一形象你最喜歡?〉,娛樂,2018年1月15日。
劇迷亞亞,〈傾城之戀:張愛玲原著改編,少了一絲尖刻,多了一絲溫情〉,故事,2018年2月4日。
〈論電視劇《傾城之戀》的改編〉,2014年1月15日。
〈導演夢繼:三八線與娛樂無關〉,北京青年報,2016年6月13日。
六、網路文章
〈中國電視劇的審查規則真嚴格,有這麼九大項「隱形規定」〉,微信上的中國,2016年2月25日。(https://chinaqna.com/a/9328)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中國編劇權益受損 該沉默、該奮起還是該普法?〉,編劇同好會,2011年6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5-10/3028203.shtml)閱讀日期:2019年8月16日。
〈互文性〉,新銳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26日。(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theory/03.htm)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五分鐘看懂從互文理論到改編電影〉,愛麗森的眼,2016年9月。(https://paranoid7.pixnet.net/blog/post/214148725-%E4%BA%94%E5%88%86%E9%90%98%E7%9C%8B%E6%87%82%E5%BE%9E%E9%9B%BB%E7%8E%A9%E7%90%86%E8%AB%96%E5%88%B0%E6%94%B9%E7%B7%A8%E9%9B%BB%E5%BD%B1)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我國電影審查制度的好處有哪些〉,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49018647541193045.html)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取締影戲場條例》,知識貝殼。(https://www.zsbeike.com/cd/41938541.html)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林沛理,〈永遠在「逃」的張愛玲〉,預言者之歌,2006年11月25日。(https://blog.xuite.net/yau313yat/wretch/143553022-%E6%B0%B8%E9%81%A0%E5%9C%A8%E3%80%8C%E9%80%83%E3%80%8D%E7%9A%84%E5%BC%B5%E6%84%9B%E7%8E%B2%E3%80%80%EF%BC%8E%E6%9E%97%E6%B2%9B%E7%90%86)閱讀日期:2019年8月10日。
〈荒誕生命的自訴——張愛玲筆下女性病態形象剖析〉,文學心理學,2014年10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83d280101655p.html)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令第63號: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中國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lfg/2010-05/20/content_1609751.htm)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論文網。(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63313)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親密關係社會學〉,吃點宵夜再睡吧,2015年6月27日。(https://zayin727.pixnet.net/blog/post/361589118)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女性意識探析〉,閱來網,2015年12月17日。(https://www.mindhave.com/duhougan/dushuxinde/29942.html)閱讀日期:2019年8月10日。
《電影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法律法規滙編。(http://www.people.com.cn/zixun/flfgk/item/dwjjf/falv/7/7-2-06.html)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電影檢查法》,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9B%BB%E5%BD%B1%E6%AA%A2%E6%9F%A5%E6%B3%95_(%E6%B0%91%E5%9C%8B19%E5%B9%B4)?fbclid=IwAR3l86S0RXEnqEaizoCqxBlPtmTuCTjEhUzUC41FGXYCqG9PNIvTrKdHb8c)閱讀日期:2020年7月28日。
廖詩文,〈近代文藝思潮對日本新女性作家的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2011年12月14日。(https://femtku.pixnet.net/blog/post/8682457)閱讀日期:2019年8月9日。
(此全文2025081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