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76.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呂鴻瑋
作者(英文):Hung-Wei Lu
論文名稱:太平洋戰爭後期花蓮軍事防禦工事的布局與戰後轉化
論文名稱(英文):The post-war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ortifications in the late of Pacific War,Hualien
指導教授:郭俊麟
指導教授(英文):Chun-Lin Kuo
口試委員:黃雯娟
許淑娟
口試委員(英文):Wen-Chuan Huang
Shu-Chua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號:61050A004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關鍵詞:花蓮太平洋戰爭軍事防禦工事地景史
關鍵詞(英文):HualienPacific WarFortificationLandscape Hist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於太平洋戰場的戰事節節敗退,臺灣也成為可能被登陸的目標之一,臺灣軍因此啟動大規模的築城,於高地、海岸興建大量的防禦工事。花蓮地區於當時為了防範美軍搶占飛行場,已於海灘挖掘反戰車壕溝,各個高地設置砲陣地。最後美軍並未登陸,因此這些保存完整的防禦工事在戰後被國軍接收,維持軍事用途很長一段時間,並得以保存至今。
  過去太平洋戰爭防禦工事之研究,往往因為戰爭時期成資料缺乏、戰後國軍接手後的軍事封閉色彩,導致研究相當稀少。然而,隨著近年來相關史料、航照影像的資料庫陸續建置,相關論著才開始增加。在花蓮地區的研究中,過去對於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築城的認識極少,對於其歷史與演變脈絡之理解也多限於片段。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地景史手法,觀察日軍在花蓮築城的脈絡與其戰後發展情形,以及這些戰爭遺跡的現在運用情況。
  在本研究中,運用地理資訊系統重現日軍防禦工事的空間、發現1944-1945年間,幾乎已在花蓮地區建立完整的防禦陣地。戰後,這些陣地基於完成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空間轉化。位於沿海的防禦工事較完整,大多直接維持軍事使用,除了沿用舊有的空間與建築外,並在臺海緊張的時局下繼續增建。然而,隨著民生經濟和都市擴張的需求,這些軍事空間不斷受到壓縮,甚至是拆除與消失;相較之下,位於後方山地的防禦工事,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建設時間較短,亦受限於後期築城物資的缺乏,此區域留存下來的永久工事極少。因此,僅有少數設施被國軍繼續使用,僅有少數保留。在近代都市規劃與社區營造風氣之下,有不少防禦工事解除軍事管制、獲得了轉化。因此,一般民眾得以進入其中,了解這些記錄戰期歷史、呈現時代演進的戰爭遺跡。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The Pacific War,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began to lose ground. In 1944, U.S troop might land Taiwan. Therefore, The Japanese Army started to build a lot of fortifications. In Hualien, to avoid U.S troop attacked and occupied airports, Japanese army began to dig many trenches alone the coastline and set artillery positions on hill. In the end of The Pacific War, U.S troop didn’t landed, so these fortifications could be preserved. After the wa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took over these fortifications, and remaining its military function for several decades. Most of them were still preserved in Hualien.
In the past, because of lack of data and restricted military area, the study of Japanese Army’s fortifications was quite rare. However, there had more and more data archiving in recent years. Thanks to these data, the studies gradually increas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previous studies seldom had centered on Japanese Army’s fortification and how it were changed after The Pacific War in Hualien. Therefore, this study wants to observe how these fortifications were built and how these fortifications were transformed as time went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History.
In this study, not only use GIS to reconstru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tifications, but discover that Japanese had constructed positions completely in Hualien in 1944-1945. After the war, these positions were changed by different completion. These fortifications which closed to the coastline (with higher completion) were took over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Because of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constructed lots of new fortifications nearby the old fortification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urban expansion, these military areas were abandoned gradually. On the other side, these fortifications which closed to the inland (with lower completion) preserved rarely, only a few of them were taken over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ed Forces. Finally,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 some of the fortifications had been demilitarized and transformed. People now can visit these fortifications which recorded war history and landscape changes.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I
照片目錄 V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15

第二章 花蓮軍事防禦空間之形成 19
第一節 太平洋戰爭與臺灣 19
一、 太平洋戰爭與臺灣戰史概況 19
二、 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臺灣島築城 21
第二節 花蓮軍事防禦空間之形成(1895-1945) 26
一、 全島要塞化前(1895-1944) 26
二、 全島要塞化後(1944-1945) 29
第三節 小結 34

第三章 太平洋戰爭後期花蓮軍事防禦工事的布局 35
第一節 水濱陣地 36
一、 海岸防線 36
二、 四八高地 48
三、 花蓮山 51
四、 三棧山 56
第二節 主抵抗陣地 67
一、 米崙山周圍 67
二、 米崙山核心 69
第三節 副抵抗陣地與副郭陣地 76
一、 砂婆礑與吉野西側高地 76
二、 榕樹、池南、鯉魚山 82
第四節 小結 84

第四章 日軍防禦工事的戰後發展與轉化 85
第一節 海岸前線的防禦工事增建 85
一、 七星潭沿海碉堡 85
二、 花蓮港周圍碉堡 90
三、 二七高地 92
第二節 要塞陣地的發展與轉化 94
一、 四八高地要塞 94
二、 美崙山要塞 105
三、 七七高地要塞 112
第三節 後方陣地的沿用與轉化 116
一、 吉安山區軍用洞窟 116
二、 池南黃金蝙蝠洞 118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5

專書

甘記豪(2015),《米機襲來:二戰臺灣空襲寫真帖》,臺北:前衛。
周婉窈(1999),《臺籍日本兵座談會紀錄並相關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
洪致文(2015),《不沉空母:臺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洪致文。
吳國柄(1938),《軍事工程學》,漢口:商務印書館。
陳怡宏總編輯(2017),《美國國家檔案館藏臺灣資料選譯》,臺南:臺灣史博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陸海軍年表:大事年表與軍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臺北:聯經。
黃智偉(2015),《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臺灣防禦工事(1944-1945)》,臺北:如果出版社
黃同弘(2018),《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新北:暖暖出版社
婦女救援基金會(1999),《臺灣慰安婦報告》,臺北:臺灣商務。
湯熙勇、陳怡如(2001),《臺北市臺籍日兵訪查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臺北:北市文獻會。
葉柏強(2016),《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張家菁(1996),《一個城市的誕生──花蓮市街的形成與發展》,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張永照等口述;張宏庭等編輯(2017),《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花蓮:臺灣行動研究會。
蔡慧玉(1999),《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
潘國正(1999),《天皇陛下の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齊風堂。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
劉鳳翰(1997),《日軍在臺灣(下):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
鵬大年(2005),《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臺北:史政編譯室。
山口政治、富永勝著,張孟修翻譯(1991),《東臺灣太魯閣小史──沿海支廳開發的回顧》,日本德島:花蓮港「新城‧北埔會」。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毛利之俊(1933),《東臺灣展望》,臺東:東臺灣曉聲會。
伊藤金次郎(2000),《臺灣不可欺記》,臺北:文英堂。
服部卓四郎著,國防計劃局編譯室譯(1956),《大東亞戰爭全史Ⅳ》,臺北:國防計劃局編譯室。
渡邊雅典(2004),《日本の要塞》,日本:學習研究社。
戦争遺跡ネットワーク(2004),《日本の戦争遺跡》,日本:平凡社。
菊池實(2015),《アジアの戦争遺跡と活用》,日本:雄山閣。
諫山春樹等,日本文教基金會翻譯(2002),《秘話.臺灣軍與大東亞戰爭 》臺北市:文英堂。
George H. Kerr註,詹麗茹、柯翠園譯(2016),《被出賣的臺灣(全新翻譯校註)》,臺北:臺灣教授協會。
海茵茲.威廉‧古德林(Heinz Guderian);黃竣民譯(2013),《注意-戰車!裝甲部隊的發展、戰術與作戰潛力》,臺北:雅圖創意設計。
伊恩.斯佩勒(Lan Speller)、克里斯托弗.塔克(Christopher Tuck)著;張國良譯(2007),《兩棲戰:二十世紀兩棲作戰的理論與運用》,臺北:胡桃木文化。
馬丁.道爾提(Martin J. Dougherty)著,張德輝譯(2014),《陸戰:一次大戰至二十一世紀》,臺北:風格斯藝術創作坊。 

期刊

陳富台(1995),〈經營美崙山 大家別苗頭〉《東海岸評論》:第八十八期,頁24-25。
林清文(1999),〈日治時期軍事坑道的保存與活用──以員山虎跳牆為例〉,《宜蘭文獻》:40期,頁93-102。
李宜憲(2000),〈晚清後山駐兵初探〉《臺灣風物》:第50卷第1期,頁13-42。
林明璋(2009),〈地圖與地景史〉,《科學發展》:439期,頁15-21。
洪致文(2010),〈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地理學報》:59期,頁81-104。
張力(2013),〈走近軍事史:口述訪談與檔案應用的經驗〉,《檔案季刊》:12卷2期,頁66-75。
廖德宗(2015),〈清代打狗大坪頂砲臺及軍事古道考證〉,《高雄文獻》:5卷3期,頁77-107。
蘇祥慶(2009),〈花蓮市「美崙」地區地名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獻》:第60卷第2期,頁237-267。

學位論文

許主龍(2006)〈軍事設施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大鵬灣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謙(2011)〈戰爭遺跡的保存價值──以馬祖軍事文化景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勳(2012),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吉野村清水部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文婷(2015)〈日治時期軍事遺產保存價值-以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季桓(2015)〈二戰末期花蓮港市軍事建築的空間演變〉。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滕百齡(2015)〈花東地區警備任務:橋隧守護與海岸巡防之空間佈局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聞報紙

〈花蓮軍事管制區禁建 國防部允放寬〉,《聯合晚報/10版/北臺灣》1991/09/05
〈花蓮濱海自行車道 年底完工:可從南濱公園直通七星潭 提供遊客從高地飽覽太平洋風光〉,《聯合報/17版/花東新聞》2001/07/11
〈防空洞變蝙蝠洞 觀光復育兩難〉,《大紀元新聞》2011/04/14。
〈七星潭四八高地 禁建改限建〉,《自由時報》2013/07/28
〈軍事禁限建逾十年沒檢討〉,《更生日報》2014/04/29。
〈防中國觀光客探密 空軍鏟除七星潭碉堡引議論〉,《自由時報》2015/07/20
〈劃戰略要域 擬規範須與地方政府協商〉,《聯合新聞網》2015/11/19。
〈綠委打臉國防部 管碧玲:軍史檔案調閱仍趨嚴〉,聯合新聞網 2017/03/13
〈果園裡有機槍堡 東指部:可報拆〉,《自由時報》2017/08/17
〈隱藏70年二戰日軍機堡遺址遭剷平 學界盼保留〉,《NOWnews》2018/03/20
〈向米崙山實彈射擊〉,《臺灣日日新報》1932/09/23
〈米崙山に行軍し 山麓で攻防演習〉,《臺灣日日新報》1939/02/02
〈花蓮港、後隆兩港閉鎖〉,《臺灣日日新報》1943/11/28


檔案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48),〈日軍佔領臺灣期間之軍事設施史實目錄〉。檔號37_1865_6010_1_100054424。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50),〈檢附卅九年度重要工作防禦工事部份總報告書及圖各一份請查照轉呈由。〉檔號:39_060.22_6015-2_8_6 00002548。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51),〈電呈本島各區日遺地下工事調查報告乙份恭請鑒核。〉檔號:40_1031.2_6010_1_11 0004907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51),〈抄發前日軍防衛台灣作戰準備概要報告希參考〉。檔號40_0501_6015_1_2 00041996。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52),〈為轉呈東防區請修米崙山及769高地整修日遺工事圖表恭請鑒核由〉檔號:39_1031.2_4010_6_20 00049066。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61),〈奉交下花蓮縣民陳國勳申請探掘前臺灣東部日軍作戰司令部地下室及其封藏物資案,敬請協調處理逕覆,陳國勳申請書(含附件)抄件乙份附送〉。檔號:50_938_7421-3_8_6 00033768。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64),〈為勵志社總社在花蓮美崙山要塞保留地與興建觀光旅社案令飭遵照辦理由〉。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藏,檔號:52_562.8_4010_12_43。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66),〈臺灣省政府對花蓮縣美崙新市區都市計劃區內之花蓮港、二七高地、四八高地、北埔機場等地國防工事四週一五O公尺以內, 應依「戒嚴時期臺灣地區各機關及人民申請進出海岸及重要軍事設施地區辦法」之規定, 執行限制建築, 不表同意, 函請再予協調解決案。〉檔號:55_938_7421-4_6_54_00033780_004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0),〈花東地區八吋榴砲陣地,希貴師於元月十五日前開工構建,希遵照。〉。檔號59_933_6015-2_3_32。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3),〈呈花蓮港務局因擴大港域挖除泥土數十萬立方運棄寄來鼻至七星潭間,海岸會勘紀錄及棄土位置圖各乙份(如附件)請鑒核。〉檔號:62_900.5_1540_11_14 0003087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4),〈呈臺北市民吳王惜君申請在花蓮七星潭村附要塞管制地區設置礦業用地會勘紀錄三份如附件,請鑒核。〉檔號: 63_562.8_4490_1_26 0002713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7),〈函送本部奉核定於本戰區原既設指揮所附近(即木瓜山事業區第九十八林班地在池南村鯉魚山山腰約四七O公尺處)構建東部軍事通信機密工程設施建築位置平面圖五份如附件,惠請貴府優先劃為軍事區域,及早供電,以利軍事,請查照〉檔號:65_933_6015-7_4_29_00033597。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7),〈呈花蓮縣美崙山、四八高地、七七高地等要塞管制區地籍圖各五份如附件,請核備〉。檔號:69_0556.2_1540_1_3。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8),〈1978.08.24呈花蓮港務局第四期擴建工程需要,擬將港區東岸碉堡三座,西岸十二座,編號如附圖,申請遷移案,請鈞部派員勘查,請鑒核。〉。檔號:67_0556.2_3750-2_9_11_00043688_005。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8),〈1978.12.04呈花蓮港務局第四期擴建工程,申請遷移港區碉堡(15)座案,隨附會勘紀錄、碉堡現況分析表,及港區平面位置圖等各三份,請鑒核。〉。檔號:67_0556.2_3750-2_9_15_00043688_005。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79),〈貴省府建議開放花蓮市美崙山要塞區並規劃為風景區案,復請查照。〉,檔號:67_0556.2_1540-2_15_3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81),〈核復貴部對天蠍案花蓮連第一預備陣地(四八高地)受酒廠遮障處理建議有關事項。請照辦!。〉
檔號:71_0512.82_7022_2_23_00042718_010。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82),〈奉交下,臺端申請在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段一O四五、一O四六、一O四六之一-五八地號土地營建多元化整體性之觀光旅遊育樂中心案,經本部六月二日會同陸軍總部等有關單位共同派員現地勘查,七七高地要塞為東部軍事地形要點,且有既設陣地作戰工事,基於軍事安全〉。檔號59_933_6015-2_3_32。
國防部國軍史政檔案影像借調閱系統(1984),〈呈本部研提臺灣省政府建議開發花蓮市美崙山及美崙溪風景區」案書面資料及工事位置圖乙份,請鑒核!〉。檔號:72_0556.2_1540-2_6_38 00043544。
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1986),〈花蓮縣議會第十一屆第二次定期大會暨第二次臨時大會議事錄〉。檔號 024c-11-02-050603-0267。
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2003),〈花蓮縣議會第十五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暨第八、九、十、十一次臨時大會(上冊)〉。檔號024c-15-07-050601-0576。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1944),No. 103-44, 27 June 1944, Japanese methods of aerial photograph interpretation. Report No. 11-b(31), USSBS Index Section 6。檔號:000007744787。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1945),Translation No. 58, 20 May 1945, Japanese deliberate field fortifications. Report No. 3-d(47), USSBS Index Section 6。檔號:000007744448。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39),〈野戦築城教範〉。檔號:C010023033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4-1945),〈戦史資料調書 花蓮港陸軍兵事部〉。檔號:C1111039530067_0556.2_1540-2_15_3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5),歩兵大隊の沿岸拠点の築城に就て(洞窟築城) 昭和20年1月27日要。檔號:C151201018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5),〈防衛態勢強化に伴う施設要領〉。檔號:C010078730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6),《第10方面軍作戦記録(臺湾及南西諸島)》第2章 10号作戦準備(自昭和19年3月下旬至昭和19年7月中旬)/其の2 臺湾軍戦闘序列下令。檔號:C111103537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6),《第10方面軍作戦記録(臺湾及南西諸島)》臺湾島築城計画の大要。檔號:C111103839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1946),戦史史料調書 独立歩兵第466大隊。檔號:C111103996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標題:台湾日本陸軍花蓮港地区部隊 無線電器材。檔號:C15010609600。



研究報告

蔡金鼎,(2012),〈臺中市大肚臺地文化景觀─軍事遺址調查研究計畫〉,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嵐厝創意企業。


網路資料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典藏1944-1945臺灣航空照片,
http://webgis.sinica.edu.tw/map_berkeley/,檢索日期2018/01/20。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檢索日期2018/03/05。
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fpmtw.aspx,檢索日期2018/03/20。
Taiwan Air Blog,http://taiwanairblog.blogspot.tw/,檢索日期:2018/03/20。
歐貝泰的心情手扎,http://blog.xuite.net/mig2178778/twblog?st=c&p=1&w=4738939,檢索日期:2018/04/07。
戦跡の歩き方,http://sakurasakujapan.web.fc2.com/index.html,檢索日期:2018/04/04。
臺灣corona衛星影像,http://gis.rchss.sinica.edu.tw/corona/
,檢索日期2018/06/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