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9.164.10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梁淨茹
作者(英文):Jing-Ru Liang
論文名稱:東台灣生態奈米(仿生與環境)科普課程實施模式及科學探究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葉旺奇
指導教授(英文):Wang-Chi Vincent Yeh
口試委員:楊悠娟
林淑梤
口試委員(英文):Yu-Chuan Yang
Shu-F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號:610514205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關鍵詞:生態奈米仿生與環境非制式教學科普教育動手做科學興趣
關鍵詞(英文):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學習興趣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因素,而非制式的教學搭配探究式動手做,能夠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並提升學習成效。奈米科技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推動非制式的奈米科普教育應有助於引起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公民的奈米科學素養。
本研究探討融入「探究式教學+動手做實驗」的生態奈米科普(仿生與環境)活動成效。本課程由楊悠娟老師團隊設計實施,結合東部景點特色,搭配科學探究,讓學習者先認識景點的生態,再探討其奈米原理,進而了解仿生奈米科技的應用。活動包含(一)壁虎效應課程活動,對象是東部國中生、(二)仿生與環境闖關活動,對象是東部景點的遊客,探討認知與態度之差異,包含性別與年齡因素。
研究者利用EXCEL來分析問卷數據,壁虎效應課程問卷包含認知前測、認知後測及態度後測,闖關活動問卷包含認知及態度後測。利用描述統計及t檢定,分析壁虎效應課程的認知前後測差異、態度差異,並比較不同性別因素;比較闖關活動的認知及態度後測差異、並比較不同性別及年齡因素。
壁虎效應課程活動實施後的認知分數顯著高於活動前[t(134) = -5.85,p < .01,d = -.58],活動前的認知有顯著的性別差異[t(131) = 2.00,p = .048,d = -.38],男生認知分數高於女生,活動後的認知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t(131) = -0.64,p = .521,d = .12]。後測的參與態度(對實驗的興趣與滿意度或接受度) 沒有性別上的差異[t(146) = 0.29,p = .78,d = -.05],代表課程能讓國中生學習仿生奈米的知識概念,認為活動是有趣的、可接受的;且適用於不同的性別,可縮小性別的科學學習差異性。闖關活動實施後的認知分數及參與態度分數都很高,並且沒有性別[t(177) = -0.87, p= .39,d = .12]及年齡[t(205) = -0.8,p = .42,d = .11]上的差異,代表闖關活動是不分性別及年齡都可接受並可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概念。
Learning interest i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form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hands-on activitiy, can develope the interest of
learners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Nano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growing
trends in the future. Promoting the informal nanoscience-related education should help
to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citizens' scientific literacy.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enefits of “Ecology-Related Nanotechnology (also called
‘Biomimicry and Enviroment’)” courses that incorporate “inquiry teaching” and
hands-on experimentation”. This courses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team
of Prof. Yu-Chuan Yang.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tractions in Eastern
Taiwan with scientific inquiry, the learners can first understand the ecology of the
attractions, then explore the nano principle, and finally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no-biomimetics technology. The activities included (1) “Gecko Effect” curriculum
designed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Biomimicry and Environment” related
activities aimed at tourists. The learning effects about cognition and attitud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investigated between gender and age.
The EXCEL progra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data. The
questionnaire of curriculum included pre-cognitive test, post-cognitive test and postattitude
test. The questionnaire of activity included post-cognition test and post-attitude
test.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test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age.
For “Gecko Effect” curriculum, the cognitive scores after the teach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eaching [t (134) = -5.85, p < .01, d = -0.58].
The pre-cognition test had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t (131) = 2.00 , p = .048, d = -
0.38], The male students' cognitive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fter teaching [t (131) = -0.64, p = .521, d =
0.12]. The post-attitude test included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tific intest and the
satifacton toward activity.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t (146) = 0.29, p = .78, d = -
0.05], which means that the students can learn knowledge concepts and feel the
activities interesting and acceptable. The conclusion is applying the curriculm in this
stuy to different genders can narrow their scientific learning differences.
For “Biomimicry and Environment” activities, both of the post-cognitive and
attitude scores were high, and there was no gender [t (177) = -0.87, p=.39, d = 0.12] and
age [t (205) = -0.8, p = . 42, d = 0.11] differnts between all participants. The conclusion
is applying the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to citizens with different gendar and age are
acceptable and can enchance their both of the knowledge concepts and the scientic
interest.
摘要 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科學態度 7
第二節 非制式科普教育 8
第三節 不同性別在科學上的表現 11
第四節 不同年齡在科學上的表現 14
第五節 奈米科技與奈米教育 15
第六節 自然界的奈米現象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活動過程 2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41
第一節 課程活動-壁虎效應 41
第二節 闖關活動-仿生與環境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壁虎效應課程活動結論 69
第二節 仿生與環境闖關活動結論 70
第三節 建議 70
第四節 輔助分析問卷程式 71
參考文獻 73
中文 73
英文 76

PISA國家研究中心臺灣 (無日期)。 關於PISA。 2018年06月 擷取自 臺灣 PISS
國家研究中心: 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丁信中 (2009)。 芬蘭中學生PISA科學成就優異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7
歐洲科學教育學術參訪反思。 科學教育月刊(316), 頁 2-19。
丁信中、陳東煌 (2015年6月)。 K-12奈米科技融入式教材開發及科普教育推廣形
式之探討。 國教新知, 62(2), 頁 3-12。
何宗穎、鄭瑞洲、謝佩妤、陳東煌、黃台珠 (2012)。 非制式奈米科學教學提升中
小學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之研究。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5), 頁 1-26。
何嘉峻 (2003)。 國二、國三不同性別學生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嘉義市: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余民寧、趙珮晴 (2010)。 選擇科學職業意圖的性別差異分析-以TIMSS 2003台
灣八年級學生為例。 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2), 頁 1-29。
余民寧、韓珮華 (2009)。 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
TIMSS。 測驗學刊51(1), 頁 19-48。
吳秋明 (2015)。 探究教學在國中奈米科技課程實施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新竹: 國立新竹大學。
李柏羲 (2012)。 體感式互動學習系統設計-以彩蝶效應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新竹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
奈米科技教育學院(2012)。 擷取自 奈米科技教育學院:
http://nano.narl.org.tw/
林天送 (2010)。 向壁虎學習–乾式黏附物的發明。 科學發展(488), 頁 68-
71。
林弘萍 (2006)。自組合複合材料-生物成礦。 科學發展(401), 頁 60-65。
林世娟、何小曼(2002)。 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
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 頁 157-196。
林弘萍 (2006)。 自組合複合材料–生物成礦。 2018年06月 擷取自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9sj.htm
邱美虹 (2017)。 國際PISA調查中男女學生表現之評比。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80), 頁 24-34。
侯雅齡 (2014)。 國中學生學業自我概念發展之縱貫性分析。 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 39(1), 頁 1-34。
姜明峰 (2008)。 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 科學創新 促進現代漁北的科學發展。 中國
水產(1)。
柯杏樺 (2012)。 以TASA資料庫分析國中自然科五大學習目標的性別差異。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柯翠菱、楊欣旻、郭芊汝、丁信中、陳東煌 (2015)。 奈米風華—奈米教育之推廣
以奈米營隊為例。 化學活動推廣(8)。
秦雅珮 (2012)。 運用科學閱讀教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對六年級學童學習態度之
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科學教育組碩士。
國家教育研究院 (無日期)。 TIMSS簡介。 2018年06月 擷取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267.php?Lang=zh-tw
張正杰、楊慧琳 (2017年6月)。 國小學童收視海洋卡通對於海洋興趣與海洋素養
之影響。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6), 頁 17-33。
張芳全 (2011)。 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 臺中教育
大學學報, 25(1), 頁 29-56。
張美玉、羅珮華 (2005)。 TIMSS 200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
因素之探討。 載於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 (頁 95-124)。
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張美珍、王裕宏、鄭宇鈞 (2011)。 博物館動手做活動增進觀眾對節水科技概念理
解 之研究。 科技博物, 15(1), 頁 5-31。
張美珍、林淑歆、莊淑芬 (2013)。 探討偏遠地區科學實驗站學生解說員之科學態
度。 科技博物, 17(3), 頁 59-86。
張美珍、郭鳳娟、林淑歆 (2012)。 博物館「碳足跡」闖關活動對觀眾碳足跡態度
的影響。 科技博物, 16(2), 頁 45-71。
張郁雯、林文瑛、王震武 (2013)。 科學表現的兩性差異縮小了嗎?一國際科學表
現評量資料之探究。 教育心理學報, 459-476。
謝雅琪 (2009)。 不同引導方式之奈米展覽參觀活動學生學習成效與科學興趣探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竹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薰云 (2011)。 國小五年級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本之碩士論文。 台
北市: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教育部 (2003)。 科學教育白皮書。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 (2018)。 擷取自 教育部統計處: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莊永傑 (2014)。 3D列印教具導入科學教育應用之探討-以奈米科較為例。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台東縣: 國立台東大學綠色科技產業碩士專班。
郭明雪 (2011)。 「課程實踐生態模式」理論在「奈米科技新興議題」課程研發之
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345), 頁 2-8。
郭朝禎 (2018)。 抑菌、除疤與抗發炎的新利器–精碳點。 科學發展(547), 頁
70-71。
陳文典 (2008)。 科學素養的內涵。 擷取自
https://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1.pdf
陳慧中 (2013)。 國中九年級學生對奈米科技概念認知程度之研究—大新營地區四
所國中。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市: 高雄師範大學。
陳靜儀 (1995)。 生物學家與國中教師對科學家特質、男女科學家比例懸殊原因及
「科學-技學-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理念看法的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 國立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陳麗妃 (2006)。 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
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竹
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徐慶雲 (2007)。實施探究式科學闖關遊戲提升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市: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程重鳴 (2017)。 非制式教育對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
之奈米科技營隊為例。 終身樂學研究學刊(2), 頁 93-117。
黃台珠、洪振方、鄭瑞洲 (2011)。 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
點。 科學教育月刊(340), 頁 2-10。
黃幸美 (1995)。 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 婦女與兩性學刊(6), 頁
95-135。
黃淑雯 (2017)。 桌上遊戲融入海洋科學教育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興趣及成效之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基隆市: 臺灣海洋大學。
楊文榮 (2014)。 國中生科學興趣調查與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 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教學碩士班。
楊坤原 (2002)。 擷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669/
楊悠娟 (2015-2018)。 [生態奈米科普活動教學成效調查]。 未出版之原始資
料。
楊悠娟、詹賢媛、賴珮瑄、吳文婷、蘇琡雲、許涵雅、陳宣平 (2015)。 洄瀾生態
奈米地圖-教學導覽(ISBN:978-986-04-0122-6)。 花蓮縣: 國立DH大
學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楊靜(2011)。PODE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奈米科技之成效。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葉宜親 (2013)。 科學遊戲參與與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自然科學的科學態度之相關
研究-以嘉義市「科學168」闖關遊戲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嘉義市: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劉如嘉、林益山 (2005)。 人類未來照明的夢想。 科學發展(390), 頁 56-59。
劉湘瑤 (2016)。 科學探究的教學與評量。 科學探究與實作, 頁 5-11。
劉嘉茹、侯依伶、邱美虹 (2009)。 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後國三學生科學態度
變化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 17(5), 頁 409-432。
潘文福 (2004)。 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 生活科技教育月
刊, 37(2), 頁 20-25。
潘文福 (2016)。 社會大眾參與石墨烯主題科普活動之認知與感受。科技博物,
20(1), 頁 139-170。
潘正安 (1986)。 國中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28), 頁 271-
288。
盧建銘 (2012) 。「墨成色現象」教材對國小學生奈米科學概念、探究技能以及對
奈米科技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鄭瑞洲、洪振方、黃台珠 (2013年12月)。 採用多元教學策略的非制式奈米課程對
國中生情境興趣之促進。 教育實踐與研究, 26(2), 頁 1-28。
蕭叡鄖 (2018)。 實施探究教學提升九年級學生奈米科技概念與探究能力之行動研
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嘉義: 嘉義大學。
賴珮瑄 (2015)。 東台灣生奈奈米科普課程發展歷程及其成效分析之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花蓮縣: 國立東華大學。
龍麟如 (1997)。 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秀玲、謝秀月 (2007)。 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學童科學態度之研究。
課程與教育季刊, 10(1), 頁 111-129。
顏弘志 (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36,
頁 1-14。
Gardner, P. L. (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 :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1), pp. 1-41.
Neathery, M. (199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Perceptions toward Science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Ethnicity, Ability, Grade,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Electronic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2(n1), pp. 11.
Patricia M. Stohr-Hunt(1996). An Analysis of Frequency of Hands-on
Experience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1), pp. 101-109
T.A., G. (1997). Gender- and Grade-Level Differences in Science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1(3), pp.
259-276.
Wolk, S. (2013). Why Go to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88(9), pp.
648-658.
Yu-Chuan YANG(2017). Round Island Popular Science Train in Taiwan
Science Fun Hualien. The Newsletter of the East-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10(2), 003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