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05.24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彭威鳴
作者(英文):Wei-Ming Peng
論文名稱:學生玩家在網路遊戲中的團隊合作態度表現之研究:以手機版「傳說對決」遊戲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n Teamwork Attitude Performance for Student Players: The Game "Garena" of Mobile Vers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紀惠英
林清達
口試委員(英文):HUI-YING CHI
Ching-Dar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542002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關鍵詞:手機遊戲社會交換理論遊戲學習傳說對決團隊合作
關鍵詞(英文):Arena of Valorgame-based learningmobile gamessocial exchange theoryteamwork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發展一個可以用來評估學生玩家團隊合作態度的問卷量表,調查與分析學生玩家在手機版「傳說對決」網路遊戲中的團隊合作態度現況、差異與預測力,以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量表發展時先以社會交換理論的「相互信任」、「角色期望」、「共享價值」、「社會支持」等四個構面為基礎,針對手機版網路遊戲「傳說對決」玩家隊友的合作情況,擬訂題目共40題,與指導教授討論並修正描述內容後,針對網路中我國的200位大學生玩家為對象進行預試,結果刪除15題問卷題目,剩餘的正式問卷題目共25題,整體α信度值為.878,累積的可解釋變異量有49.01%,後續以此正式問卷蒐集學生玩家資料,回收的有效問卷有819份,然後進行描述統計、次數分布、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分析,以了解學生玩家團隊合作態度之現況、差異與預測力。本研究結論如下:1.學生玩家在「傳說對決」手遊中的團隊合作態度頗佳,能表現出彼此社會支持、共享價值、相互信任、扮演好彼此角色的態度;2.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玩家在「傳說對決」手遊中的團隊合作態度具有差異存在,尤其在性別、學生身份、申請體驗服務與否、遊戲年資、每週遊戲時間、玩手遊有助合作與否看法等變項更明顯;3.學生玩家背景變項對其在「傳說對決」手遊中的團隊合作態度具有預測力,其中五種背景變項細格具有負向的預測力,只有男生學生玩家對其團隊合作態度具有正向預測力。本研究最後也提出研究建議供相關人員參考。
The current study, based on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imed to develop a survey capable of assessing the status quo, differences, and predictability of student players’ teamwork attitude in Arena of Valor (AoV). The survey development was based on the four constructs of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cluding mutual trust, role expectation, shared values, and social support. A total of 40 survey items were drafted to examine student players’ teamwork in AoV. Fifteen items were dele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test on 200 university players. Reliability of the final 25-item survey was .878 and the cumulative explanatory variance was 49.01%. With 819 valid surveys collected, analyse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Test, One-way 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conducted to probe into the status quo, differences, and predictability of student players’ teamwork attitude.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Student players showe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eamwork in AoV, demonstrating social support, shared values, mutual trust, and expected roles;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mwork attitude in AoV existed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particularly manifest in gender, student identity, whether having applied for trials, years of gaming experience, gaming time each week, and whether mobile games helped teamwork; (3).Background variables could predict student players’ teamwork attitude in AoV. Five background variables showed negative predictability, while the only positive predictability existed between male student players and teamwork attitu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手機遊戲發展現況 9
第二節 社會交換理論及其在教育學習上的應用 13
第三節 遊戲學習與團隊合作之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設計 28
第五節 研究實施流程 3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學生背景變相與團隊合作態度之整體分析 37
第二節 不同背景學生玩家的團隊合作態度差異分析 45
第三節 學生玩家背景變項對其團隊合作態度之預測力 54
第四節 研究發現歸納與討論 59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討論 65
第一節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研究建議 66
參考文獻 69
壹、中文部分 69
貳、英文部分 75
附錄 77
附錄一學生玩家在傳說對決手遊中的團隊合作態度調查預試問卷 77
附錄二學生玩家在傳說對決手遊中的團隊合作態度調查正式問卷 81
壹、中文部分

Cacafly (2017)。2017上半年度台灣網路使用概況。取自https://cacafly.com/?p=26566
Peng, S. T.(2013)。學習態度及學習風格在電腦中介溝通系統環境下對團隊合作品質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Suhok (2015)。手遊分佈率高達70%!平均遊玩時間不到1小時。取自http://www.mofang.com.tw/INnews/10000054-10071960-1.html#ixzz53EUYKI3M
Wendy (2014)。全世界第一支智慧型手機20歲了!取自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9613-worlds-first-smart-phone-is-20-years-old
Yahoo(2017)。Yahoo台灣行動數據報告-- Jan.~ Mar. 2017。取自http://yahoo-emarketing.tumblr.com/post/159785238061/17q1
王文科(2008)。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家微(1990)。行為科學。台北:五南。
朱素玥(2011)。交易成本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探討關係信任與關係學習對關係績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市。
江金英、賀倫惠、莊月娥、謝錦榕和龔秀玲(2017)。跨團隊合作降低心臟內科病人非預期心跳停止急救的發生率改善專案。醫務管理期刊,18(1),73-87。
江晨瑜(2016)。社群科技對團隊成效的溝通品質與知識分享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池昱諪(2014)。競賽式遊戲融入環境教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聿平(2016)。英語數位電子遊戲對偏鄉地區國三學生學習英語過去式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佩芸(2011)。從個人特質、社會認同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知識隱藏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位內容科技與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吳長翰(2016)。民和大冒險數位遊戲學習系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寂絹、邱銘心(2012)。大學生於社群網站之資訊揭露現象分析。大學圖書館,16(2), 170-191。
吳清明(2007)。關注導向採擇模式應用在桃園縣推動一綱多本教科書選用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盛、林東清和林杏子(2006)。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影響虛擬團隊成員知識分享行為因素。資訊管理學報,13(1),193-219。
呂事佳(2012)。以社會交換理論、利他主義及社群認同探討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回饋之研究-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佳蓉、蕭至邦(2016)。從急診醫療團隊醫護人員及醫務社工觀點-討急診醫療團隊中社會工作者之角色。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7,48-77。
宋昆霖(2007)。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團隊合作效能之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市。
李佳穎、李世忠(2016)。以 Kinect 體感軟體發展教育訓練團隊合作活動之訓策略, 2016數位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英華(2015)。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地政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婷、劉鵬(2017年6月16日)。中國看台灣是根行動網路時代的廢柴?2017 上半年台灣行動網路報告。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6/16/taiwan-iot-loser/
周婷、劉鵬(2017年6月22日)。台灣真的在行動時代落後嗎?2017上半年台灣行動網際網路報告。取自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3373436cea3
林家旭(2009)。遊戲對我們的生活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學習與教育中亦是如此(未出版碩士論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新竹市。
林獻章(2015)。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線上遊戲成癮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大德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邱怡蓁(2017)。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1),28-48。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馨慧(2016)。美髮設計師信任關係、工作滿意與職場疲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孫思源(2001)。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系統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孫培真、黃柏齊和林永紹(2013)。透過遊戲特性探討數位教學遊戲對學童之專注力影響,數位內容與數位互動論文集。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2017)。「2017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公布。取自https://www.twnic.net.tw/NEWS4/144.pdf
高珮薰(2011)。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期望、角色關係與團隊合作相關之研究-以中輟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文財(2010)。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珠萍、鄭天浚、蔡佳臻、張碩芳(2015)。探討知識分享行為對於社會交換理論與跨院電子病歷交換意願之中介效果。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4(3),302-318。
張敏娟、呂東陽、黃安潔、曾達超和杜昭遠(2016 )。運用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於放射治療期間提升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以腦癌患者為例。台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誌,12(4),1371-1380。
張菀珍(2015)。運用 Facebook 遊戲輔助國民小學植物學習成效及可玩性之探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7(1), 29-58。
張雅婷(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對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認知態度與行為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梁金都、林明地(2015)。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教育研究集刊,61(3),1-46。
許和莉(2014)。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網路學習與行動學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台中市。
許偉泓(2017)。探討知識分享與開源軟體開發效能:以社會交換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智超(2001)。網路合作學習系統之發展與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郭宜琳(2015)。英語桌遊對英語學習成效與英語學習興趣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陳帥堯(2009)。組織正義與組織氣候對知識分享意圖之影響—以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梅英(2017)。手機APP下載量 MIC︰6成3民眾超過15個。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2020131
陳群(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虛擬人際互動對團體凝聚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靜紋(2014)。團體探究法運用於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光昭、蕭顯勝和蔡福興(2006)。運用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支援網路學習的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2),1-10。
黃冠文(2012)。線上遊戲玩家忠誠度之影響因素探討—以英雄聯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力彥(2001)。團隊績效獎勵制度知覺對於員工薪資滿意度與工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楊善媛(2015)。以情境式學習探討多媒體教材對高中英文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及學習感受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棍智(2002)。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社會交換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溫采婷(2017)。科學模擬遊戲學習歷程之學習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資策會MIC(2015年8月7日)。遊戲平台玩家比例。取自https://www.gamebase.com.tw/news/topic/98032599/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17年3月29日)。【APP使用者調查】遊戲、網購、交通運輸APP崛起。取自https://mic.iii.org.t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466
熊川武(1996)。學校管理心理學。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趙美貞、郭麗雀、王姵穎、郭秋慧、陳靖博和吳建興(2017)。利用醫療團隊資源管理技巧提升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完整性。腎臟與透析,29(2),85-88。
趙貞怡(2013)。原住民學童在電腦樂高機器人課程中的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教育實踐與研究,26(1),33-62。
潘玉華、饒培倫(2002)。電子遊戲專家與生手之表現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潘寶蓮(2002)。協同合作廠商產品知識分享的成因及其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蔡宗宏、王湘茹和池文海(2016)。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社群網站互動與自我揭露前因與結果變數之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電子商務學報,18(1), b1-46。
蔡淑名(2014)。任務互賴、團隊合作、團隊衝突與團隊信任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雄市房屋仲介從業人員之認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鄭仁富(2013)。2010-2015智慧型手機普及。2017年12月26日,取自https://www.slideshare.net/Happy.Prototyper/app-find-32785974
鄭敏芝(2016)。知識提供與接收行為跨層次因素探討–社會交換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之整合模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鄭嘉樺(2014)。節慶式遊戲學習APP對於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賴志峰(2014)。台中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賴嘉音(2014)。探討影響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因素: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謝志成(2014)。領導型態、團隊文化及團隊凝聚力對團隊績效之影響:以金融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謝佳君(2004)。原住民與觀光客之利益交換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邵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謝宜庭(2017)。桌上遊戲輔助國小語文課程之教學結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終身學習與人資專班學位論文,南投縣。
簡進榮(2014)。汽車售後服務業預約制度與流程改善對服務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闕志克(2017)。耍點小心機、手機變身大金雞。2017年12月26日,取自http://gotv.ctitv.com.tw/2017/08/631549.htm

貳、英文部分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Cook, K. S., & Rice, E. (2003).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 J. Delamater (Ed.), 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53-76). New York, NY: Kluwer Academic/Plenum.
Emerson, R. M. (1962).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7(1), 31-41.
Forsyth, D. R. (2005). Group dynamics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Giffin, K. (1967). The contribution of studies of source credibility to a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 68(2), 104-12.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Lott, A. J., & Lott, B. E. (1965). Group cohesiveness as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 Psychol. Bull, 64, 259-309.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3), 709-734.
Mikalachki, A. (1969). Group cohesion reconsidered. Ontario, Londo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Shaw, M. E. (1981). Group dynamics: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 behavior. New York, NY: McGraw-Hill.
Thibaut, J. W. & Walker, L. K. (1959). A theory of procedure. California Law Review, 66(3), 541-566.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th E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Yukl, G. (1989). Manageri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 (2), 251-289.
Zucker, L. G.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53-111.
(此全文限內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