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16.13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高子傑
作者(英文):TZU-CHIEH KAO
論文名稱: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 「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之跨域協同經營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Analysis of th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Forest-River-Village-Sea Ecoagriculture Initiative’ Xinshe Village, Hualien, Taiwan.
指導教授:李光中
指導教授(英文):GUANG-ZHONG LI
口試委員:許世璋
范美玲
口試委員(英文):SHI-ZHANG XU
MEI-LING 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554018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關鍵詞:協同規劃跨域治理權益關係人夥伴關係要素里山倡議
關鍵詞(英文):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across boundary governanceStakeholderPartnership elementSatoyam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在2010年里山倡議引進台灣後受到各界的歡迎,也陸續獲得各界接受與肯定。於2015年「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中獲得當時農委會主任委員陳保基先生的肯定,在會議中更宣示了農業應與保育結合。2016年五月剛上任的新政府前農委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先生將「深化里山倡議精神」納入新農業政策,2016年7月新上任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先生也將深化里山倡議精神納入該局施政的核心重要政策。
在全球化與時代的發展改變了國家與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結構(李長晏,2012),而導致當前的公共議題愈趨繁複,公共議題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林淑馨,2012)。這樣複雜的公共議題已超越單一部門的職掌與資源所能處理的範疇(李長晏,2012)。而里山倡議也不例外,里山倡議的願景-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所涉及的議題複雜且多面向。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東華大學在合作執行於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農委會科技處「促進農村與農業生態永續發展國際合作」計畫時發現計畫涉及的議題十分複雜,僅由農改場與東華大學來合作是不夠的,故於2016年10月邀請權益關係人共組跨域協同經營平台,一同努力實現願景。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紀錄跨域協同經營平台的緣起、架構設計、運作歷程,以及透過相關理論分析跨域協同經營平台的夥伴關係要素。研究結果顯示跨域協力經營平台因議題的需要而生,且依照功能分為「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核心推動成員工作小組」以及「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之多元權益關係人參與平台」兩種協力平台,協力平台皆由主關機關三單位輪流召集且共同主持,先後討論了邀請哪些成員加入、統計各單位想投入的計畫、在地居民的需求,並且將其依照里山倡議三摺法五大行動面向統計整理成一個行動計劃表,且跨域協力平台事後持續追蹤各工作事項辦理的進度。
本研究也將夥伴關係要素與協同規劃理論整合,分析跨域協同經營平台的夥伴關係要素,發現要素可分為知識力、社會力、行動力三類。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have chang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s, which has led to the current complexity of public issues, and the level of public issues is quite extensive. Such complex public issues have transcended the scope of the single department's role and resources. The vision of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 achiev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is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the Hualien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and other stakeholders ha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to promote ‘Forest-River-Village-Sea Ecoagriculture Initiative’ launched from October 2016 in Xinshe village, Hualien, Taiwa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origin, design, operational history of th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the Initiative and analyzes the partnership elements of the cross-sector platform through relevant theori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 is born out of the needs of the issue.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Initiative comprises a Task Force of core members as well as a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 Both the Task Force and the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 Meetings were designed to be taken place in turn of the two settlements and to be convinced/chaired in turn by the key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he goal is to shar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ources among local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and to empower the two indigenous settlements.
This study also integrates the partnership elements with th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theory, analyzes the partnership elements of the cross-domai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finds that the e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knowledge resources, relational resources and mobilization capacit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planning, cross-sector governance,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partnership elements, Satoyama Initiativ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限制 3
一、 場域介紹 3
二、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跨域治理相關概念 5
一、 跨域、治理、跨域治理之定義 5
二、 跨域治理的成因(驅力) 7
三、 跨域治理的元素 8
四、 跨域治理的手段、方法、策略途徑 9
五、 跨域治理帶來的優勢、好處 11
第二節 跨域治理相關理論 11
一、 政策網絡理論 11
二、 新管理體制理論 12
三、 協力關係 12
第三節 權益關係人參與相關概念 14
一、 公眾參與之定義 14
二、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教育及溝通委員會」的公眾參與類別和等級 15
三、 Arnstein 公眾參與階梯 16
四、 邁向成功的公眾參與步驟 17
五、 權益關係人分析架構 18
第四節 里山倡議三摺法五大行動面向 19
第五節 夥伴關係關鍵要素 21
第六節 國內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架構、步驟與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問題 31
第二節 研究場域介紹 31
一、 豐濱鄉介紹 31
二、 復興部落介紹 32
三、 新社部落介紹 32
第三節 協同規劃理論 33
第四節 夥伴關係要素分析方法 34
一、 知識力 35
二、 社會力 36
三、 行動力 37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39
一、 研究步驟 39
二、 研究進度規劃 40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 42
第七節 資料收集方法 42
一、 參與觀察法 42
二、 文件分析 42
第八節 資料分析方法 43
一、 主題分析法之參考與運用 43
二、 相關資料編碼 4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5
第一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源起、目標及組成 45
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成立契機 45
二、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所涉及的單位及成員 46
三、 權益關係人分析 47
第二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運作架構設計 49
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運作模式 49
二、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工作架構 51
第三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運作歷程 57
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架構期 58
二、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行動規畫期 59
三、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進度追蹤期 64
第四節 夥伴關係的關鍵要素 66
一、 知識力(K) 67
二、 社會力(R) 69
三、 行動力(M) 7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76
一、 更高階協調者 77
二、 幕僚文官的共同教育訓練 77
三、 績效結果呈現方式的轉變 77
四、 機關首長的更換 77
五、 會議資訊的累積 78
六、 注重部落領域感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一、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源起 79
二、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的運作架構設計 79
三、 跨域協同經營機制運作歷程 80
四、 支持跨域協同經營機制夥伴關係的關鍵要素 80
五、 本研究與過去研究的異同 81
第二節、 建議 81
一、 更高階協調者 81
二、 幕僚文官的共同教育訓練 81
三、 績效結果呈現方式的轉變 81
四、 機關首長的更換 82
五、 會議資訊的累積 82
六、 注重部落領域感 82
七、 未來研究主題建議 82
引 用 文 獻 83
文化部。新社社區介紹。取自http://sixstar.moc.gov.tw/blog/shergool/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
朱柔若(譯)(2000)。W.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揚智。
朱鎮明(2005)。公務夥伴的整合之道-論政策網絡的管理。研考雙月刊,29(3) :95-106。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13-158。
朱鎮明(2010)。競爭型計畫與台灣府際夥伴關係的實踐。公共行政學報,37:71-110。
朱鎮明(2013)。跨域治理與府際夥伴關係:台灣的經驗、省思與前瞻。台北市:五南。
朱鎮明(2014)。台灣府際夥伴關係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明一(2017)。兩岸南南合作與跨域治理人才培養-以高雄市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芝儀(譯)(2001)。Anselm Strauss. Julite Corbin著。紮根理論研究方法。雲林縣:濤石。
呂育成(2012)。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季刊,4(1) :85-106。
呂育誠(2008)。高高屏府際合作制度建構與整合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辦:2008高高屏永續治理研討會」論文。
李允傑(2011)。政策管理與執行力:跨域治理觀點。T&D飛訊季刊,17:45-53。
李光中 (2013) 看見里山_日本里山倡議的進展與國際會議重要訊息。大自然,121: 12-21。
李光中 (2014) 農業濕地保育與里山倡議。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497: 28-35。
李光中(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協同規劃與管理機制之先驅性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例。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調查。
李光中(2016)未來里山: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全球會議。大自然,131: 26-33。
李光中(2016)森川里海:以里山倡議和生態農業強化國土綠色保育網絡。大自然,134: 26-29。
李光中、王鑫(2015)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台灣林業期刊,41(1) 24-37。
李光中等人 (2015) 我國文化景觀保存策略—以持續作用的文化景觀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4: 66-92。
李光中等人(2016)花蓮縣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大自然季刊,136:82-87。
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正論叢,5:1-41。
李武育(2008)。以跨域治理概念論計畫型補助政策執行力管理。研考雙月刊,32(2):41-49。
李金美(2018)。長期照顧人力需求之跨域治理解析—以高雄市照顧服務員為例(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長晏(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57(3) :4-28
李長晏(2012)。區域發展與跨域治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元照。
李長晏、詹立煒(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途徑之初探。銘傳大學2004學術研究會
李柏諭(2010)。實效社區治理模式的重組與實踐。東吳政治學報,28(1) :33-87。
汪明生(2013)。公共價值與跨域治理。台北市:智勝。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新社部落介紹。取自https://www.eastcoast-nsa.gov.tw/zh-tw/Travel/TribalTourism/Paterongan
林水吉(2009)。跨域治理理論與個案研析。台北市:五南。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市:五南。
林君憲(2016)。我國海洋事務跨域治理之研究: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之建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怡芳(2016)。南投縣魚池鄉紅茶產業行銷之研究 -一個跨域治理觀點(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貞智(2003)。國家公園公眾參與機制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地區為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2)。公共管理。高雄市,巨流。
林淑馨(2016)。公共管理(增訂二版)。高雄市,巨流。
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行政區域圖。取自https://www.hl.gov.tw/files/11-1001-219-1.php
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行政區域圖。取自https://www.hl.gov.tw/files/11-1001-219-1.php
邱甯琪(2016)。從跨域治理觀點建構閒置空間活化策略之評估模式(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育仁(2017)。臺灣網路族對電子支付接受與普及之跨域治理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紀俊臣(2008)。論臺灣跨域治理的法治及策略。研考雙月刊,32(5) :26-33。
夏榮生、黃群策、許曉華、張弘毅、李光中(2015)推動台灣里山倡議的策略架構芻議。台灣林業期刊,41(1) 38-46。
孫本初(2010)。政府組織再造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公共管理的觀點。T&D飛訊季刊,131:1-21。
孫榮平(2018)。兩岸南南合作之跨域治理(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高煜雄(2016)。高雄地區之貧窮循環與跨域治理:ACF、IAD及PAM觀點(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志煌(2015)。苗栗縣動物防疫之跨域治理研究-以犬類狂犬病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芬芬(譯)(2005)。Matthew B. Miles. A Michale 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
張維真(2017)。警察人員執法裁量之跨域治理解析─以高雄市酒駕為例(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宏杰(2017)。從跨域治理審視我國防災合作機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柏勳(2018)。跨域治理—以颱風假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復興部落。復興部落介紹。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dipid/
曾淑娟(2009)。台灣各縣市間區域合作現況與前瞻。研考雙月刊,33(5):111-116。
黃建民(2018)。醫療跨域治理中互動結構及個體權重之研究 -以醫病共享決策為例(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柏霖(2017)。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準理性﹕高雄作為兩岸合作試點城市的跨域治理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惠雯(譯)(2003)。Benjamin F.Crabtree,William L. Miller著。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縣:韋伯。
葉俊麟(2008)。河川跨域治理之競合與困境研究---以高雄縣市跨域治理愛河水系活化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泳柔(2015)。跨域治理機制之政策行銷 ─以中臺區域合作發展平臺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廖嘉展(2016)。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轉型案例分析。臺灣文獻,67(3) :85-128。
趙永茂(2016)。地方治理與跨域治理:兼論兩岸地方治理之比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賴佳瑂(2017)。建構跨域治理的政策機制促進台中市青年就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怡茹(2017)。2015-2017年雲林垃圾大戰:跨域治理途徑之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豐濱鄉公所。豐濱鄉行政區域圖。取自https://www.feng-bin.gov.tw/files/15-1057-26405,c3615-1.php
羅雅妃(2016)。兩岸跨域治理之研究-以金、廈智慧城市互聯互通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鐘瑞萱(2018)。臺灣食安管理中的跨域治理:以2014年黑心油事件為例。政治科學論叢,76 :103-158。

英文部分
Arnstein, S. (1969)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Planners, 35(4), 216-24.
Bardach, Eugene. 2001.Developmental Dynamics: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2): 149-165.
Bronstein, L. R.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 297-306.
Crosby , B. C., & Bryson, J. M. (2005b). A Leadership Framework for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7(2), 177-201.
Elcome, S., & Baines, J. (1999). Steps to success-working with residents and neighbor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plans for protected areas. IUCN,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European Committe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witzerland.
Healey, P. (1997).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London: Macmillan.
Healey, P. (1998) Building institutional capac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0(15),31-46.
Kenneth J. Meier Laurence J. O' Toole Jr.(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Networking.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63(6),689-699,
Polltt,Christopher(2003).Joint-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Vol.1,34-49.
Sadao, K.C. and Robinson N.B. (2002). Interagency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 Process Model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5(1), 6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