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42.5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劉俐君
作者(英文):LI-JUN LIU
論文名稱: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 發展歷程及交流內容分析,2016-2017
論文名稱(英文):Analysis of 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TPSI)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experience, 2016-2017
指導教授:李光中
指導教授(英文):Kuang-Chung Lee
口試委員:王鑫
許世璋
口試委員(英文):Shin Wang
Shih-Ja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號:61055402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關鍵詞:里山倡議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農業生物多樣性多元權益關係人
關鍵詞(英文):Satoyama Initiative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agro-biodiversitymulti-stakehold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里山倡議自2010年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台灣學者在同年將里山倡議的概念帶回台灣推廣。國際上,里山倡議是由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來推動,而台灣是世界上少數運用國家級的系統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來推動里山倡議。本研究主要探討TPSI的發展過程、TPSI多元權益關係人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夥伴們推行里山倡議時遇到的困難,以及發展TPSI過程中的困難以及TPSI對於參與夥伴的幫助。
本研究發現,TPSI始於2014-2015年執行的前期規畫計畫,2016年起逐年舉辦TPSI交流工作坊,到2017年已完成兩屆8場北、中、南、東的TPSI交流工作坊。TPSI是由多元權益關係人組成的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成員有公部門、廣義的NGO組織、學術團體。在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的目標價值:人與環境和平共處、友善環境的農業、提升生活品質、傳承在地知識、六級產業結合友善農法、社會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里山倡議的過程中夥伴們遇到許多困難例如:人力、種植技術觀念與經濟、產品價值與行銷、行政與執行等。TPSI推動初期需讓大家理解里山倡議的概念作法,今後的挑戰則需要了解夥伴們遇到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困難。參與TPSI交流工作坊對夥伴們的幫助主要有:1.經驗分享、2.互相學習、3.心靈層面的鼓勵、4.夥伴間彼此認識、5.知識力增進。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 was launched at the 10th meeting of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ference in Oct 2010. Some Taiwanese scholars brought back the concept of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and started to promote to Taiwan in the end of 2010. So far, Taiwan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system, called the 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 for promoting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PS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PSI's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partners in implementing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he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the TPSI and the benefits for different partners in participating TPSI.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idea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PSI were proposed through a two-year research project 2014-2015 conducted by the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and funded by the Forestry Bureau. Since 2016, four regions of TPSI workshops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were held annually in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TPSI acts as a platform for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members of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Members are mainly from the public sectors, loc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NGOs and academic groups. The goals of promoting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n Taiwan includ: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promoting eco-friendly farm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enhancing and transferring local knowledge, promoting six-level industrialization, social support systems, and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partners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manpower, planting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economy, product value and marketing, project adminis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TPSI, the needs of participants wa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he pres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are mainly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different partners and to work with them to solve problems. Participation in TPSI workshops benefits partners in the following ways, including experience sharing,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encouragement at the spiritual level,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among partners, and enhancing knowledge.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日本里山里海概念源起 5
第二節 國際里山倡議的緣起與發展 6
一、里山倡議的緣起與啟動 6
二、里山倡議的概念架構 8
第三節 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 10
一、IPSI運作 11
二、IPSI組織架構 13
三、IPSI策略 14
第四節 台灣里山倡議緣起 15
一、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發展概況 15
二、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瓶頸 16
第五節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 17
一、典型的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 17
二、農業研究與發展的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 18
第六節 國內里山倡議相關文獻整理 18
一、國內期刊論文 19
二、綜合分析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問題 29
第二節 研究工作項目與研究流程圖 29
一、研究主題探索與確認 30
二、文獻的蒐集與探討 30
三、資料收集 30
四、資料的歸納與分析 30
五、論文撰寫 30
第三節 資料來源及蒐集方法 31
一、文件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32
二、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32
三、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半結構式訪談 33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 35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TPSI的緣起和發展歷程 39
一、TPSI的緣起 39
二、TPSI的規劃 40
三、TPSI交流活動 42
第二節 TPSI的成員組成與分析 44
一、公部門扮演的角色 46
二、廣義的NGO組織的角色 47
三、學術團體扮演的角色 48
第三節 實務工作者認取里山倡議的目標、及其實踐內容與困難 48
一、實務工作者認取里山倡議的目標 49
二、台灣實務工作者從事里山倡議的內容 52
三 、實務工作者從事里山倡議困難經驗 57
第四節 發展TPSI過程中的挑戰以及TPSI對於參與夥伴的幫助 60
一、TPSI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60
二、TPSI對於參加夥伴們的幫助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結論 65
一、TPSI的歷程與發展現況 65
二、TPSI的多元權益關係人組成 65
三、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目標和價值與實務工作者的歷程及困難 66
四、發展TPSI過程中的困難以及TPSI對於參與夥伴的幫助 66
第二節 建議 67
參考文獻 69
附錄 75
附錄一 參與2016年TPSI的夥伴與單位 75
附錄二 參與2017年TPSI的夥伴與單位 79
附錄三 2017年TPSI四區工作坊兩大議題之意見彙整 83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2015)。田寮洋濕地周邊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業發展計畫103林發-07.2-保15結案報告。未出版。
方韻如(2011)。貢寮水梯田對里山倡議的實踐嘗試。林業研究專訊,81(3),32-37。
冉彩彤(2014)。貢寮吉林村里山地景之探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光中(2011a)。鄉村地景保育的新思維-里山倡議。台灣林業期刊,37(3),59-64。
李光中(2011b)。來自里山的訊息。大自然季刊,120,16-21。
李光中(2012)。台灣自然保護區經營的新思維與新類型。台灣林業期刊,38(1),44-49。
李光中(2013a)。保護區內有里山。大自然季刊,119,4-11。
李光中(2013b)。看見里山-日本里山倡議的進展與國際會議重要訊息。大自然季刊,121,12-21。
李光中、呂宜瑾(2013a)。日本里山-里海評估:目標、方法和結果。台灣林業期刊,39(2),25-30。
李光中、呂宜瑾(2013b)。日本里山-里海評估-影響因素和因應對策。台灣林業期刊,39(3),37-44。
李光中(2014a)。農業濕地保育與里山倡議。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497,28-35。
李光中(2014b)。歸園田居樂自在。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501,22-9。
李光中(2014)。家庭、農業和溼地。大自然季刊,122,14-23。
李光中、鍾孟瑾(2014)。里山、里海鄉村農業地景保全活用。大自然季刊,124,32-41。
李光中(2014)。TPSI GO!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大自然季刊,125,70-77。
李光中(2014)。濕地、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497,4-5。
李光中、范美玲(2015)。保全活用回復力-促進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大自然季刊,123,16-23。
李光中、王鑫(2015)。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台灣林業期刊,41(1),24-37。
李光中(2015)。里山倡議案例報告的論述要點和撰寫格式。台灣林業期刊,41(4),39-53。
李光中、藍姆路•卡造、許子翊、江紹瑜(2015)。阿美族吉哈拉艾農業文化景觀的價值辨識及其協同規劃歷程。原住民族文獻,22,11-18。
李光中(2016)。地景尺度著眼的里山倡議與生態農業。地景保育通訊,42,12-18。
李光中(2016)。未來里山-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全球會議。大自然季刊,131,26-32。
李光中、范美玲(2016)。因應氣候變遷強化農業生態系統回復力與社區調適能力。台灣林業期刊,42(2), 50-60。
李光中(2017)。森川里海-以里山倡議和生態農業強化國土綠色保育網絡。大自然季刊,134,26-29。
李光中、許芳嘉、徐仲禹、張志豪、宮莉筠、張慧芬(2017)。花蓮新社村_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大自然季刊,136,82-87。
李光中、顏佋伃、宋侑軒(2018)。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的緣起和進展。大自然季刊,138,72-77。
李光中、夏榮生、陳超仁、王佳琪、林華慶(2018)。促進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的建立。台灣林業期刊,44(3),12-21。
李桃生(2014)。鄉野中的珍珠—水梯田之復育。台灣林業期刊,40(6),3-7。
李俊霖、陳維斌、王思樺(2014)。陽明山與水圳聚落保育策略之研究-以石門尖山湖社區為例。國家公園學報,24(2),15-27。
何孟芬(2016)。新北市水梯田永續經營模式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品萱(2018)。里山架構與平台實踐規劃-以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益仁(2015)。原住民土地的生態治理-從泰雅族南山部落檜木盜砍事件談起。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1),59-70。
宋侑軒(2017)。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的實務工作者論述。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入門:紮跟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林大利(2015)。保育性農業簡介與案例分享。自然保育季刊,89,42-49。
邱銘源(2014)。八煙經驗與里山台灣的願景。自然保育季刊,88,63-71。
邱銘源(2015)。日本的里山經驗與台灣的實踐。台灣林業期刊,41(1),55-61。
邱郁文、吳欣儒、梁世雄(2015)。從里山到里海-尋找台灣的里海行動。台灣林業期刊,41(1),47-54。
邱美蘭、彭國棟(2017)。生態研究人員以里山精神在社區實踐上的關鍵角色—南豐社區的經驗與反思。自然保育季刊,98,4-19。
范美玲、蔡思聖、李光中(2013)。日本水稻田地景的濕地生態功能。國際農業科技新知,60,3-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中芃、邱祈榮(2016)。日本的森林療癒發展與定位。林業研究專訊,23(5),20-26。
徐中芃、王淑瑩、邱祈榮(2017)。從數字看日本的里地里山。林業研究專訊,24(5),51-54。
徐中芃(2018)。日本里山林的活化。林業研究專訊,25(4),28-32。
涂恩儀(2017)。探討農業社區推動友善里山農法加值轉型之意向分析─以雲林縣為例。中華科技大學健康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夏榮生、黃群策、許曉華、張弘毅、李光中(2015)。動台灣里山倡議的策略架構芻議。台灣林業期刊,41(1),38-46。
陳美惠、林穎楨(2017)。整合協同經營與里山倡議的森林治理—以阿禮與大武部落生態旅遊及資源保育為例。台灣林業科學,32(4),299-316。
陳章瑞(2016)。日本橫濱市舞岡公園里山保育和永續農業發展實踐的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30(1),55-69。
陳怡夙(2018)。臺灣都市近郊型農村里山倡議實踐之研究—以臺中市外埔區為例。逢甲大學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台中市。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郭正農(2015)。從里山觀點探討台24線原鄉部落農業文化變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許子翊(2012)。台東利吉泥岩惡地地景保育歷程之權益關係人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張聖琳(2013)。從文創鍍金走向道德經濟─坪林臺灣藍鵲茶行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芬芬(譯)(2006)。Matthew B. Miles、A. Michael Huberman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曾竫萌、林立、范美玲、袁浩雲(2015)。當生態農業遇上里山倡議激盪出與自然和和諧共生的台灣農村發展。花蓮區農業專訊,94,2-6。
黃裕星(2016)。追尋臺灣幸福新山村。林業研究專訊,24(1),1-5。
黃可欣(2007)。促進鄉村小學參與社區發展之夥伴關係—以台東縣利吉分校和富源分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馨賢(2016)。新北市石門區生態社區蝶相及生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鄒明珠(2014)。探討休閒農業區推動地產地消之策略與成效-以舊山線休閒農業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董景生(2017)。尋訪里山生態系。科學發展月刊,529,42-46。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37),17-23
趙榮台(2014)。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里山。自然保育季刊,88,4-13。
趙榮台(2015a)。何謂「里山地景」?林業研究專訊,22(5),41-43。
趙榮台(2015b)。生物多樣性的永續使用與「里山倡議」。台灣林業期刊,41(1),19-23。
趙敏(2017)。臺灣里山倡議下一步-林務局從點至。豐年雜誌,67(11),76-80。
教育大辭書編撰委員會(2000)。教育大辭書。文景出版。
衛子嫣(2017)。對地球的沉思。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鍾孟瑾(2014)。里山倡議之逐夢踏實─花蓮富興生態農場創設歷程與經營議題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謝佳倫、方韻如、謝傳鎧、鍾國芳(2015)。溼地植物保育新思維:由貢寮水梯田的植物多樣性談其保育價值的生態學基礎。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9(4),279-291。
謝政華(2018)。從社會創新角度探討工業設計師角色之研究-以望安花宅聚落之能。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羅文傑(2018)。借鏡里山〜嘉明湖國家步道生態旅遊協力治理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羅雅竹(2017)。以農村生態與文化景觀探討里山精神—以苗栗縣苑裡鎮蕉埔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憶貞(2017)。在地社區發展營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龍目社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Adekunle, A.A. and Fatunbi, A.O. (2012). Approaches for Setting-up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s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16(7), 981-988.
Duraiappah, and Anantha Kumar, and Nakamura, and Koji, and Takeuchi, and Kazuhiko, and Watanabe, and Masataka and Nishi, Maiko eds. (2012). Satoyama-Satoumi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of Japan.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FAO (2012).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Retrieved
from http://www.giahs.org/giahs/en/
Faysse, N. (2006). Troubles on the way: An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s.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30(3),219–29.
Gold, R. 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 217-23.
Hemmati, M. (2002). Multi-Stakeholder Processes for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Beyond Deadlock and Conflict.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Huberman, A. M., and M. B. Miles. (1994).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enzin, N. K. and Lincoln, Y. S.eds. Thousand Oaks, CA, US: Sage Publications, Inc.
Morimoto, Y. (2011). What is satoyama? Points for discussion on its future direction. Landsc. Ecol. Eng. 7(2), 163–171.
Tokoro, M. (1980). Studies on forestry in early modern times. Yoshikawa Kohbunka, Tokyo, p 887.
UNU-IAS (2010a).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s: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Concept in Practice.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and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of Japan.
UNU-IAS (2010b). Satoyama-Satoumi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of Japan – Summary for Decision Makers.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IAS (2012a). Website of Satoyama Initia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UNU-IAS (2012b). Paris declaration on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Website of Satoyama
Initiative. Retrieved from: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file/100118/Paris-Declaration-EN-26042010.pd
Yanagi T. (1998).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the coastalsea. JSCE Mag, 83(12), 32–3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