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65.1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光婷
作者(英文):Kuang-Ting Wu
論文名稱:金門水頭聚落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以彩瓷面磚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raditional Housing Decotative Arts of Shueitou Viliage in Kinmen:A Study on Majolica Tiles
指導教授:陳怡方
指導教授(英文):Yi-Fang Chen
口試委員:陳鴻圖
堀込憲二
口試委員(英文):Hong-Tu Chen
Kenji Horigom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575202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關鍵詞:彩瓷面磚金門水頭聚落民宅建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匠師
關鍵詞(英文):Majolica tilesShueitou Village in Kinmenhousing building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raftsme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在1912年至1936年之間,金門群島、臺灣本島的傳統建築或近代建築上,常有新式建築材料—彩磁面磚,裝飾在建築物立面,乃至鑲嵌於家具上。彩磁面磚在臺灣又稱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此種磁磚製造技術最初由歐洲發明,後傳至亞洲,並以日本所製造的彩磁最具有代表性。彩磁面磚在金門地區與臺灣本島的使用時間並不長,在當時伴隨著新式建築工法與建築裝飾的引進而出現,因色彩艷麗、題材豐富、施工方便等諸多優點,致使民眾大量使用於自宅、祖厝、洋樓等建物上,除了吸引他人目光外,也是展現身分地位的一種方式。彩磁面磚除了有建築裝飾的功能外,也是時代遺留下的產物,記錄當時代的生活背景與文化脈絡,對於建築物的建成、修繕年代,給予了重要的紀錄。金門地區與臺灣本島曾經大量使用彩磁面磚,至今仍可在些許傳統建物上看到其蹤跡,但隨著環境的變化,臺灣本島現存彩磁面磚之建物已為數不多,而金門地區則因早先前的戰地限建政策、地理位置特殊等之緣故,尚保留許多貼覆彩磁面磚之建物,為該地的人文社會發展提供一筆寶貴的歷史紀錄。本研究以金門水頭聚落,其建築立面上有貼覆彩磁面磚者,作為研究對象與研究範疇,並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探訪金門水頭聚落,聚落中之建物所使用的彩磁面磚,並與臺灣本島的彩磁面磚做比較,來分析金門水頭聚落與臺灣地區使用彩磁上之差異。筆者從中發現到六個差異點,分別為:金門使用彩磁的時間較臺灣本島晚、金門彩磁多從廈門進口,本島則直接從日本進口、金門常見同款花紋異釉色的日產紋樣馬約利卡磁磚、金門在尺寸的使用上則較為固定、金門多見大面積的連續排列,此種作法在本島並不多見、兩地施工匠師的來源差異等,這些差異點作為研究水頭聚落的彩磁面磚之統整與特徵,並以匠師的角度,作為了解彩磁在兩地使用上的差異之接入點,且從中得本論研究發現—彩磁的使用會受地域性的差異而有所影響。
Between 1912 and 1936, traditional and relatively modern buildings in Taiwan's main island and the outlying island Kinmen often made use of new building materials: Majolica tiles could be seen decorated on the facades of buildings and inlays on furniture. These porcelain tiles are also called Majolica tiles in Taiwan. The technology for making this type of tiles was originally invented in Europe and later spread to Asia, and the most famous tiles were made in Japan. The use of Majolica tiles in Taiwan and Kinmen did not continue for a long period. It was accompani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Because of the tiles’ variety of color, intricate design and convenient use, they were often used in people’s homes, ancestral temples, and bungalows. Not only were they used to attract attention, the new architectural practice was also a way for people to display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Majolica tiles not only serve a decorative function for architecture, they also reflect the legacy of history. They provide a record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buildings, and give us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an era. A large number of Majolica tiles were used in Taiwan and Kinmen, and they can still be seen on some traditional buildings to this day. However, due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here are only a handful of buildings with Majolica tiles in Taiwan’s main island. In Kinmen, owing to the early policy of limit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on battlefields, and the island’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many buildings decorated with Majolica tiles have been preserved, providing a valuable historical record fo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area.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buildings with Majolica tiles found in Shueitou Village in Kinmen.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through personal visits to Shueitou Village and close observation of the Majolica tiles found in the settlements. The tile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found in Taiwan and analyzed to form an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Majolica tiles in Taiwan and Shueitou Village in Kinmen. The author has noted six differences from this study: The use of Majolica tiles in Kinmen could be traced to a later period than in Taiwan. The Majolica tiles used in Kinmen were mostly imported from Xiamen, while the ones used in Taiwan were directly imported from Japan. Many tiles found in Kinmen were Japan-manufactured Majolica tiles of the same pattern but a different color glaze. The sizes of tiles found in Kinmen were more consistent than those found in Taiwan. Large areas with tiles orderly arranged were often seen in Kinmen, but this practice was not commonly found in Taiwan. The practices of construction craftsmen in the two areas were also quite different. This detailed study of Majolica tiles found in Shueitou Village in Kinmen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us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ile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對象與限制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流程 ... 11
第二章 金門彩瓷面磚之發展與特色 ... 19
第一節 金門歷史發展概況 ... 19
第二節 金門傳統建築類型與演變 ... 24
第三節 金門洋樓建築類型與演變 ... 27
第四節 金門彩瓷面磚建築裝飾位置 ... 31
第三章 水頭聚落田野調查與統整 ... 33
第一節 金門水頭聚落歷史概述 ... 33
第二節 彩瓷面磚田野調查資料紀錄 ... 42
第三節 水頭彩瓷面磚建物風格之統整 ... 70
第四章 臺灣本島彩瓷面磚之整理 ... 73
第一節 彩瓷面磚在臺灣之歷史脈絡 ... 73
第二節 臺灣本島彩瓷面磚 ... 78
第三節 臺灣本島北部彩瓷面磚之發展 ... 84
第四節 臺灣本島南部彩瓷面磚之發展 ... 91
第五章 金門水頭與臺灣本島之彩瓷統整與分析 ... 97
第一節 金門水頭聚落與臺灣本島之彩瓷統整 ... 97
第二節 金門水頭聚落與臺灣本島之彩瓷分析 ... 102
第三節 金門匠師之系統 ... 107
第六章 結論 ... 121
第一節 金門彩瓷面磚的現況與發現 ... 121
第二節 臺灣彩瓷面磚的保存與展望 ... 123
引用文獻... 125
專書
王嵩山(2009),2005-2008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年鑑。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米復國(1995),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韶瑩(1991),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江柏煒(1998),大地上的居所—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導覽。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江柏煒(2003),金門建築史研究論文集。金門縣: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江柏煒(2004),閩粵僑鄉的空間營造。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江柏煒(2004),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乾朗(1987),金門民居建築。臺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李乾朗(2001),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四輯。臺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李乾朗(2004),臺灣傳統建築匠藝七輯。臺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吳培暉(1996),金門聚落風情。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林焜熿(1984),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金門志(全)。臺北市:大通書局。
林世超(1999),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林金榮(2017),金門傳統建築之美。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60),金門縣志卷七,金門華僑志。金門縣: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徐明福(1990),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臺北市:藝達康科技事業有限公司。
徐志仁(1999),金門洋樓建築。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郭銘哲(2006),浯鄉小事典。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曹春平(2006),閩南傳統建築。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曹春平(2008),閩南建築。福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
康格溫(2013),日治時期臺灣建築彩繪瓷版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符宏仁(2015),縣定古蹟黃宣顯六路大厝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康鍩錫(2011),台灣古厝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康鍩錫(2015),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傅朝卿(2017),台灣的建築式樣脈絡。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閻亞寧(2011),金門走向世界遺產。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
閻亞寧(2012),金門與世界文化遺產保存暨觀光發展探微。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繆弘琪(2003),流光凝鍊方寸間—台灣與荷蘭老磁磚展。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聶志高(2006),金門洋樓的外廊樣式—建築裝飾的演繹。臺北市:桑格文化有限公司。

學位論文
江柏煒(2000),"洋樓":閩粵僑鄉的社會變遷與空間營造(1840~1960),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
李廣榮(2010),地方文化資產如何助益社區永續發展—以金城鎮前水頭社區為例。高雄縣: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李宗鴻(2010),府城彩繪磁磚的發展與變遷─以台南天山畫室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蘋蕾(2016),金門傳統民居外部牆體材料及砌築之研究。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培暉(1992),金門聚落的變遷與空間意義的再界定。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培暉(1997),1911年以前金門與澎湖村落空間的比較。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究所學位論文。
吳建榮(2016),臺灣傳統建築灰泥作技術衍化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世超(1997),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究所學位論文。
林雨萱(2014),金門傳統民宅轉型為民宿空間設計之研究—以前水頭聚落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忠誼(2014),"一村兩制"?金門水頭聚落空間的保存與變遷。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徐志仁(1994),金門洋樓建築形式之研究(1840~1949)。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洪旭騰(2013),宜蘭景陽號手繪彩磁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研究所碩學位論文。
洪菁薇(2016),閩南傳統建築居住空間之環境行為探討—以金門前水頭聚落為例。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儒瑋(2006),歷史場所解說探討—以金門島水頭聚落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忠壽(2010),金門傳統聚落保存之研究—以金門特定區計畫為例。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許華山(2005),金門前水頭傳統聚落建築形式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莊宜容(2012),金門水頭聚落之保存式經營—以古厝民宿為主之分析。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彥騰(2014),文化景觀脈絡下的聚落保存因子之研究—以金門瓊林聚落為例。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麥筱凡(2007),傳播路徑對洋樓外廊立面形式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金門洋樓民宅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嘉慧(2015),金門傳統聚落風貌的現代化變遷及其保存策略—以金門城為例。金門縣: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峻華(2010),金門現存閩南樣式建築之研究。新北市: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楊忠達(2013),金門聚落保存中傳統工匠系統建置之研究—以金門瓊林聚落為例。臺北市:私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日祥(2001),日治時期台灣地區建築上使用彩磁裝飾之研究─以雲林、嘉義、台南地區傳統民宅為主。新北市: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顯恭(2006),金門傳統民居再利用之研究—以瓊林聚落為例。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究所學位論文。
劉映辰(2006),日治時期台南地區手繪彩磁裝飾之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究所學位論文。

研討會集、書報期刊、研究報告
王惠君、陳威志(2008),金門水頭聚落形成與特質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江柏煒、王秋桂主編(2015),歷史島嶼的未來—2015年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乾朗(2008),〈泉州大木匠師—王益順作品之研究〉,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四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傳統聚落保存暨修復研討會。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金門縣金門文化協會(2011),金門古洋樓裝飾藝術調查研究。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金榮主持(2007),金門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調查研究。金門縣: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益源主編(2017),2016金門學國際學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金門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堀込憲二(2001),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臺灣史研究第八卷第二期,頁65-95。
堀込憲二(2011),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外牆磁磚形式與色彩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第十八期,頁19-4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