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72.230)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楊郁婷
作者(英文):Yu-Ting Yang
論文名稱:準大學畢業生參與自我書寫方案之歷程研究──以敘事取向生涯諮商為理念基礎
論文名稱(英文):A Process Reaserch of Fresh Gradua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Self-writing Program--Based on Rationale of Narrative-oriented Career Counseling
指導教授:林美珠
指導教授(英文):Meei-Ju Lin
口試委員:林繼偉
王沂釗
口試委員(英文):Chi-Wei Lin
Yi-Chao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58300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關鍵詞:自我書寫準大學畢業生敘事取向生涯諮商歷程研究
關鍵詞(英文):self-writingfresh college graduatesnarrative-oriented career counselingprocess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旨在以敘事取向生涯諮商為理念背景發展自我書寫方案,探究其運用於準大學畢業生身上的書寫歷程經驗以及書寫內涵呈現。本研究以歷程研究為研究觀點,招募2位準大學畢業生為研究參與者,分別進行共4次6小時的個別自我書寫,並對其書寫文本及訪談逐字稿採用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在本研究結果中,2位研究參與者的4次書寫分別以「書寫歷程」與「書寫內容」兩種視角分析呈現,描述研究參與者於自我書寫方案中的歷程經驗與書寫內涵。
  在研究討論中綜合2位研究參與者的結果分析,在書寫歷程的結果中整理出四項主題:反映書寫者狀態、書寫引發敘說表達、書寫過程即認知建構與自主調控敘說速度與深度。而書寫內涵的結果則分為兩個方向的綜合討論,其一為自我書寫的敘說內容,其中主題包含:統合且連貫的生命經驗脈絡、故事中生命意義的顯化以及連續故事中的生命主題。其二為書寫方案的創作內涵,統整主題包含:心智圖的自我書寫勾勒自我認同、生命紋理圖構築生命歷程樣貌、心理位移書寫深化經驗及生命種子圖難引賦能。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建議以及研究者自我反思,以期為後續書寫相關的研究與實務工作提供可參考的經驗與可能的發展方向。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self-writing program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narrative career counseling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on fresh college graduates’ experiences during writing and presenting processes. In this “process research,” two fresh college graduates were recruited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both of them participated in four self-writing sessions, each lasting for six hours. Written texts and verbatim transcripts from interviews were examin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matic analysis. The results section was presented from two perspectives, namely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written content”; the former described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during the self-writing process, while the latter revealed connotations underlying the participants’ self-written texts.
The discussion section synthesized the study’s findings.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writing processes, four themes could be identified: 1) reflection of the writer’s state, 2) writing-induced narrative expression, 3) writing process as cognitive construction and , and 4) self-regulated narrative speed and depth. Meanwhile, the written connot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ides of discussion. Firstly, contents within the self-written narratives might include an integrated and coherent chronicle of life experiences that manifest the meanings and themes of life through a series of stories. The second side referred to the creative connotation of the written work, which included themes such as: i) outlining one’s identity via self-written mind maps, ii) constructing a texture map of one’s own life course, iii) undergoing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s in writing to deepen experiences, and iv) map out life motives that were hard to be empowered. 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aforementioned, this study provided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self- reflection in research practic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writing-related programs and practical work.
摘要 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我書寫 9
第二節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理念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5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6
第一節 小俊的書寫歷程與書寫內容分析 57
第二節 小苑的書寫歷程與書寫內容分析 95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32
第一節 研究討論 13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3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48
附錄一:敘事取向生涯諮商自我書寫詳案 151
附錄二:研究參與者檢核表 156
附錄三:研究招募文宣 157
附錄四: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158
附錄五:研究參與者方案進行說明引導書 160
參考文獻 162
一、中文部份
丁凡(譯)(2014)。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祕密。(原作者: Natalie Goldberg)。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3)
丁興祥、張繼元(2014)。 生命詩學:心理傳記與生命敘說的新開展。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2),1-24。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 : 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作者:Smith, J. A.)。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王行(2008)。心在人文:從書寫中遇見生命。應用心理研究,(40),11-15。
王金正(2017)。敘事治療觀點運用在「老人憂鬱」之自由書寫。諮商與輔導,(380),6-7+12。
王映之(2018)。助人工作者運用治療性書寫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王芷薪(2016)。完美主義傾向諮商心理師運用心理位移書寫之諮商作為期望轉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田秀蘭(2005)。書寫與心靈。應用心理研究,(26),11-13。
王家軒(譯)(2012)。新日記 : 藉由寫日記,發掘煥然一新的自己!。(原作者:Tristine Rainer)。新北:遠足文化。(原著出版年:1978)
江文慈(2012)。大學生人際互動情緒表達壓抑的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3(3),657-679。
江孟蓉(譯)(2013)。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原作者:Pat B. Allen)。臺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原作者:Michanel Quinn Pattion)。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吳毓星(2019)。自由書寫與自我療癒之過程。中華自然醫學研究,2(1),73-76。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 「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吳淑禎、田秀蘭、邱皓政(2018)。青年職涯發展趨勢研究成果報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10608-0004)。臺北市:教育部。
余欣蓮、陳易芬(2009)。表達性書寫對準諮商員在自我覺察的影響之探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99-113。
呂旭亞、洪秀萍、詹美涓、杜佳真(2009)。表達性書寫用於高中作文課程以發展學生自我概念與寫作能力: 以台灣中部某高中爲例。應用心理研究,(44),85-126。
呂旭亞、詹美涓(2009)。以書寫開創人生的新局 一個台灣婚姻受暴婦女表達性書寫治療團體的行動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55-69。
李文玫(2017)。走一趟生命文本的反思旅程:從文本解讀的觀點再看敘說心理研究。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5),1-23。
李沂蓁(2014)。心理位移日記書寫對生涯未定向大學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李素芬(2009)。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經驗及影響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素芬、金樹人(2016)。憂鬱症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影響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7(4),473-499。
李亭萱(2012)。愛情分手者接受心理位移書寫經驗與其對情傷復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亮慧(2015)。分手情傷者參與心理位移團體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
周夢湘(2009)。生命長流的探源與開展-「明愛寫作會」生命書寫與生命轉化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周夢湘(2019)。寫下你生命中的熠熠星光:在生命故事裡,書寫出最美的人生風景,成為你最好的生命禮物。臺北:城邦印書館。
周謹平(2017)。碩士層級實習諮商心理師運用心理位移面對諮商焦慮之經驗與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金樹人(2005)。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編號: NSC93-2413-H-003-001),臺北市: 行政院。
金樹人(2010)。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87-229。
金樹人(2011)。心理位移研究的趣與味: 自性化過程的實踐。輔導季刊,47(2),1-6。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東華。
金樹人(2018)。心理位移: 位格特性與療癒效應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3),117-149。
林彥宏(2015)。書寫,在療癒空間裡傾訴與傾聽。慧炬,17-19。
林記民(2011)。以敘事取向之自我書寫團體探討大學生自我認同之改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美珠、溫錦真(2018)。臺灣心理與諮商敘事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3),81-116。
林美珠、溫錦真、高倜歐(2014)。敘事意義性, 連貫性與對話性:一次治療書寫的敘事理解與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 31-50。
林瑋芳、黃金蘭、林以正、李嘉玲、James W. Pennebaker(2020)。語言探索與字詞計算詞典2015中文版之修訂。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5),73-118。
洪瑞斌、劉淑慧、彭心怡、盧怡任(2019)。生涯發展與諮商的後現代轉向:朝向生涯建構論的開展。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37。2021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tcdca.org/?p=4582。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出版。
徐巧玲(2006)。 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美涓(譯)(2007)。狂野寫作。(原作者: Natalie Goldberg)。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麗文文化。
唐勤(譯)(2007)。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原作者:Charles Handy)。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
馬珂、陳乃賢、劉宏信、魯宓(譯)(2016)。靈魂的吟遊詩人: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入門。(原作者:Knill, P. J., Barba, H. N.,& Fuchs, M. N.)。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4)
陳金定(2007)。完形治療理論之驗證:接觸干擾、未完成事件與心理幸福感因果模式考驗。教育心理學報,39(1),45-68。
陳姿妤(2010)。一個單親家庭乖女兒的故事述說,以心理位移方法完成成人的身分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瑩書(2015)。參與憂鬱情緒團體成員在心理位移書寫之後的身心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許婧(譯)(2014)。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原作者:Gergen, K. J.)。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9)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譯)(2007)。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原作者:Malchiodi, C. A)。臺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莊慧秋(2017)。寫出你的內心戲:60個有趣的心靈寫作練習。臺北:心靈工坊。
張心俞(2017)。 生命故事中自傳式理解與心理適應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元祐(2014)。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運用心理位移面對實習壓力之經驗與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3)。從情緒平和與止觀探討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方法的療癒機制。教育心理學報,44(3),589-607。
張可妮(2018)。 從結合心理位移書寫的愛情關係團體探究大學生愛情關係中的自我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凱涵(2014)。重構與療癒:女性乳癌患者生命書寫之敘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素菲(2005)。我不看我時「我」在嗎?。應用心理研究,(26),1-10。
黃素菲(譯)(2006)。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原作者: Cochran, L.)。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7)
黃素菲(譯)(2016)。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原作者:Duvall, J. & Beres, L.)。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1)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臺北:心靈工坊。
彭樹君(2021)。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書寫中的心想事成。台北;皇冠。
葉寶玲(2005)。談話式諮商之外:運用寫作、信件、個案紀錄或團體歷程摘要於諮商中。輔導季刊,41(2),64-69。
楊郁婷(2018)。書寫於治療中的開展-理論與實務工作的應用統整。諮商與輔導,(287),28-32。
廖世德(譯)(2002)。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原作者:White, M. & Epston, D.)。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鄧伯宸(譯)(2016)。寫,在燦爛的春天。(原作者:Goldberg, N.)。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6)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心靈工坊。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 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爲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原作者:Goldberg, N.)。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6)
謝亦泰(2007)。從情緒向度與不同的心理位置和特性探討敘事書寫的正面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台北市。
謝欣格(2014)。「語言說我,非我說語言」──表達性書寫與心理位移書寫的文化底色。諮商與輔導,(344),8-10。
謝曉慧(2013)。 2013年全美生涯發展協會全球會議。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1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yda.gov.tw/Content/Downloads/List.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653176327714413565&PageID=4&SSize=10
蕭景容(2005)。敘事取向生涯諮商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10。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鍾珮甄(2018)。從敘事治療看書寫的療癒力量。諮商與輔導,390,48-51。
鍾曉菲(2017)。書寫的療癒力量及自我轉化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二、英文部份
Bauer, J., McAdams, D., & Pals, J. L. (2006). Narrative identity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1), 81-104.
Bluck, S., & Habermas, T. (2001). Extending the study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hinking back about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2), 135-147.
Bolton, G. (1999).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reative writing: Writing myself.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Elliott, R. (1984). A discovery-oriented approach to significant events in psychotherapy: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and comprehensive process analysis. Patterns of change: Intensive 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process, 249-286.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3), 282-298.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Hughes, K. N. (2006). Expressive writing and breast cancer: outcomes and linguistic analyses. Utah State University.
Kerner, E. A., & M. R. Fitzpatrick. (2007). Integrating writing into psychotherapy practice: A matrix of change processes and structural dimensions,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4(3), 333.
L’ Abate, L. (1991). The use of writing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45(1), 87-98.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McAdams, D. P. (1995). What do we know when we know a pers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3(3), 365-396.
McAdams, D. P. (2001). 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2), 100-122.
McAdams, D. P. (2011). Narrative identity. In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99-115). Springer, New York, NY.
McAdams, D. P., & McLean, Kate C. (2013). Narrative Ident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3), 233-238.
Pennebaker, J. W. (2018). Expressive writing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3(2), 226-229.
Pennebaker, J. W., & Chung, C. K. (2007). Expressive writing, emotional upheavals, and heal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nnebaker, J. W., & Beall, S. K. (1986). Confronting a traumatic event: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3), 274.
Pachankis, J. E., & Goldfried, M. R. (2012). Expressive writing for gay-related stress: psychosocial benefits and mechanisms underlying improvement. J Consult Clin Psychol,78(1), 98-110.
Pittman, B. (2005). Expressive writing: A language of self-care.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ivkin, I. D., Gustafson, J., Weingarten, I., & Chin, D. (2006). The effects of expressive writing on adjustment to HIV. AIDS and Behavior, 10(1), 13-26.
Sarbin, T. R. (1986).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raeger Publishers.
Savickas, M. L. (1993).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postmodern era.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7(3), 205-215.
Savickas, M. (2015). Life-design counseling manual. UpToDate. Retrieves June 19, from https://www.wc.k12.wi.us/cms_files/resources/savickas%20life%20design%20manual.pdf.
(此全文20240717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