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84.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丁乙萱
作者(英文):Yi-Hsuan Ting
論文名稱:在台灣處於成年早期-青春晚期之作為新住民母親子女的生活經驗
論文名稱(英文):Being Raised up in Taiwan with Mother from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The Situatednes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Stage of Young Adult/ Late Adolescent
指導教授:李維倫
指導教授(英文):Wei-Lun Lee
口試委員:彭榮邦
翁士恆
口試委員(英文):Rong-Bang Peng
Shyh-Heng W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583026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關鍵詞:新住民子女新住民母親子女多元文化現象學置身所在族群認識自身
關鍵詞(英文):new immigrants childrenmulticulturalphenomenologythe situatednessethnic self-understand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所謂多元文化背景下組成家庭的新住民母親子女,並以現象 學心理學之視野進一步揭露在台灣作為新住民母親子女的生活經驗與心理過程。
研究者藉由李維倫(2004)所提出的置身所在分析現象學方法論,分析四位 在台灣作為新住民母親子女的生活經驗,其結果指出:新住民母親子女在台灣的 生活經驗主要是在國籍高低排序的結構下,以台灣人身份面對自己東南亞籍母親 之處境,而經驗到壓抑與開展的置身所在,並由「家庭內對國籍高低排序之態度」、 「與新住民母親之間的關係樣態」、「家庭外對新住民的相關論述」,以及「與 『母國』相關的經驗樣態」等開展出四種置身所在樣態的結構:第一、與新住民 母親同情共感,認同且再納入「母國」相關連結於自身背景之中,往母親國家發 展為自己未來生涯發展選擇之一的置身樣態結構;第二、與新住民母親同情共感, 然面對外界時仍對「顯現」自身與母親之間的相關連結有所顧慮的置身樣態結構; 第三、與新住民母親有所距離置身樣態結構;第四、排斥新住民母親的置身樣態 結構。
最後與文獻對話,針對社會中的「話語論述」如何影響新住民母親子女的心 理經驗與行為來進行對話。
This is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being a child raised in Taiwan with mother from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s the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analysis developed by Wei- Lun Lee (2004). Four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uatedness of being a child raised in Taiwan with mother from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can be described as conditioned with the value order of nationality, the attachment with mother, perceived maternal strength, and the degree of incorporation with mother home nationality. And these four conditions constitute four mode of being: “the being of a good attachment with the mother, identify mother’s national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being of attachment with the mother of new immigrants, but still concern about revealing the connection with mother’s national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being of keeping a distance from the mother of new immigrants”, “the being of repelling the mother of new immigrants”.
As a result, this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will be interfered with by the value order of nationality, and this will be the key point about whether they will conceal their mother’s background or take in, and even project their own future with this condi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多元文化、移民現象的探討 5
第二節 心理學下文化脈絡的視遇 9
第三節 詮釋現象學對族群文化的解析 10
第四節 小結 14
第參章 研究意識與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三節 研究執行與資料 2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四位在台灣作為新住民母親子女的置身所在 29
第二節 組構論述 55
第三節 整合論述 63
第伍章 研究討論 77
第一節 「話語論述」與新住民母親子女的置身所在 77
第二節 「話語論述」下之新住民母親子女與其母親之間的關係樣態及影響 79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子女在展開「多元文化優勢」之前 81
第四節 新住民母親子女置身所在之延伸議題 83
第陸章 研究結論 85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同意臨床試驗證明書 93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20)。出生按生母及生父原屬國籍分(按登記及 發生)。上網日期:2020 年 6 月 15 日,取自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移民署全球資訊網(2020)。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 證件分10812。上網日期:2020年6月15日,取自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 e=201901&edate=201912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157-200。
李維倫、林耀盛、余德慧(2007)。文化的生成性與個人的生成性:一個非實體化的文化心理學論述( 1 )。應用心理研究,34,145-194。
李維倫(2017)。華人本土心理學的文化主體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47,3-79。
余祥雲(2016)。活出來的文化與家庭次系統—以一對台越夫妻為例(博士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dwbkx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民99)。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五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學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
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7.pdf
陳得文(2016)。正視新住民子女文化優勢的語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77-79。
陳心怡、童伊迪、唐宜楨(2014)。初探日本與韓國女性婚姻移民現象 - 對台灣新移民家庭與相關政策的啟示。家庭教育雙月刊,48,6-17。
陳燕禎(民97)。台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4,43-99。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 : 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1-54。
許文盈(民100)。淺論新移民家庭的優勢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2,28-35。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 - 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
莊麗玉、徐畢卿、黃瓊真(民102)。新移民婦女對子女之教養-汝之長,吾之轉。護理雜誌,60(1),92-98。
莫藜藜、賴珮玲(2004)。 臺灣社會 「少子化」 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馮涵棣、梁綺涵(民97)。越南媽媽‧台灣囡仔:臺越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社會 化之初探。臺灣人類學刊,6,47-88。
曾文志(民99)。不同鏡頭下的兒童與青少年。師友月刊,514,40-45。
張明慧(2012)。「 他者 」 的故事 - 新移民女性母職的困境。文化研究月報,124,48-61。
張雅婷(民104)。代母照顧遲緩弟 她:媽媽更辛苦【新聞群組】。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199878
張金田(2016)。新住民子女文化優勢的轉移。師友月刊,590,9-13。
張裕程(2016)。許新住民子女 更寬廣的未來。師友月刊,592,37-41。
彭榮邦(2014)。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 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慧婷(民104)。在台越裔婦女的置身所在:一個詮釋現象學的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賴于榛(民 104)。新住民人口 50+20 萬 毛治國:培力成我國「新」資產【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422/496585.htm
盧秀芳(民9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124
Beiser, Hou, Hyman, & Tousignant(2002). Poverty,family proces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Canada.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sh Health, 92(2), 220-227. doi: 10.2105/AJPH.92.2.220
Castles, & Davidson(2000). Citizenship and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Press.
Kasinitz, Mollenkopf, Waters, & Holdaway(2008). Inheriting the City: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Come of Age.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ee, W.L. (1999). People of Taiwanese Descent Living in America: Constructing Ethnic Self-under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n Arbor, MI: UMI.
Lee, W.L. (2006). Ethnic self - understanding: Ethnic cultural psychology as an action toward culture and ethnicity. In J. Straub, D. Weidemann, C. Kölbl, & B. Zielke (eds.) Pursuit of Meaning: Advances in cultural and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 (435 - 464). Bielefeld: Transcript.
Portes, & Rumbaut(2001). Legacies: The Story of the Immigrant Second Gener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