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20.6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袁美玲
作者(英文):Mei-Ling Yuan
論文名稱:完形治療運用實驗之探究-以兩位諮商師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Exploring the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Gestalt therapy —Based on two counselor’s experiences
指導教授:劉志如
指導教授(英文):Jr-Ru Liou
口試委員:曹中瑋
陳淑瓊
口試委員(英文):Jung-Wei Tsau
Shu-Chiu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583039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關鍵詞:完形取向心理治療完形實驗人際歷程研究法
關鍵詞(英文):Gestalt psychotherapyGestalt experiment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完形諮商師於諮商進行中所知覺的實驗歷程暨探究完形實驗進行時,諮商師對當下情境的知覺內涵。
研究採諮商歷程研究法中的人際歷程回憶法,以兩位完形取向諮商師於六次諮商歷程中所知覺到的所有完形實驗進行分析探究。
研究重要發現包括:完形取向諮商師需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以及能夠安住在當下的穩定度、面對進入實驗可能來自案主的阻礙,諸如案主的接觸干擾逃避策略,以及一些未如諮商師所預期的發展,懷抱創造力與勇於冒險的動力,與案主一起共同經驗實驗裡的可能與困境,並保持對可能目標與方式的彈性。最後也發現,完形諮商師對實驗形式的選取,深受訓練背景與完形理念所影響,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研究並對上述結果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of the counselors’ perceptions and situation from Gestalt therapy in the therapeutic session.

The study utilizes the process-oriented psychology from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six Gestalt experiments therapy sessions a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from two Gestalt counselo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Gestalt therapy counselors need to activate the awareness, in addition, a capability to remain a sense of stability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to face possible obstacles from the clients in the counseling process i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such as contact interruption, avoidance strategies, and unexpected develop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Counselors should also be more creative and adventurous to experience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dilemmas in the experiments process with their clients, remaining flexible to possible goals and approaches are vital. This study also discovers that the Gestalt oriented counselors choose the experiment approach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their training background and Gestalt philosoph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源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完形治療的核心概念 5
第二節 完形治療的實驗 12
第三節 完形治療國內相關研究與實驗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7
第三節 研究過程 3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2
第五節 研究品質與研究倫理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諮商師所定義的完形實驗介入歷程紀要 65
第二節 完形諮商師在實驗歷程中的知覺內涵 65
第三節 結果討論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98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觀察與心得 100
中文部分

Dave Mann(2017)。完形治療:100個關鍵點與技巧(竇東徽、李雪燕譯;一版)。化學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0)
Edwin C. Nevis(2005)。完形治療觀點與應用(蔡瑞峰、黃進南、何麗儀等譯;一版)。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Gerald Corey(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等譯;四版)。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01)
James Oldham & Tony Key & Igor Yaro Starak(1994)。真心實意過人生(李文英譯;一版)。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年:1978)
Petrūska Clarkson & Jennifer Mackewn(2000)。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張嘉莉譯;一版)。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
Petrūska Clarkson(2002)。完形治療的實踐(卓紋君、徐西森、范幸玲、黃進南等譯;一版)。心理。(原著出版年:1989)
Phil Joyce & Charlotte Sills(2010)。完形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張莉莉譯;一版)。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
P.Paul Heppner, Bruce E. Wampold, Dennis M, Kivlighan(2009)。諮商研究法(劉淑慧等譯;一版)。五南。(原著出版年:2007)
Richard S. Sharf(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等譯;二版)。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1)
Rose Najia(1992)。小丑的創造藝術:完形學派的自我治療(生命潛能編輯部譯;一版)。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余媺舲(2009)。完形取向團體輔導對低年級情緒困擾傾向兒童之情緒覺察與情緒表達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
杜佳紋(2006)。一位來談者在諮商歷程中的體驗與改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一版)。心理。
邱珍琬(2012)。諮商理論與技術(一版)。五南。
邱莉縈(2016)。完形療法對處理兒童生氣情緒個案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金樹人、張德聰、黃素菲編著(2010)。當代諮商理論(一版)。空大。
洪瑛蘭(2014)。完形懷舊團體對老人未竟事務及自我統整諮商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洪瑛蘭、卓紋君、李美媛(2016)。完形懷舊團體對老人未竟事務與自我統整
之諮商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卷1期,47-82。http://dx.doi.org/10.30074/FJMH.201603_29(1).0002
洪嘉蓮(2003)。完形取向團體諮商對父母離異兒童增進自我概念與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一版)。麗文文化。
孫兆玓(2004)。情傷經驗者在完形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一版)。雙葉書廊。
陳依君(2013)。完形治療減緩憂鬱症者身心狀態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陳宗興(2007)。完形取向團體對未成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之大學生的諮商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金連(2007)。鬆解角色框架之結-在完形治療專業訓練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康翊庭(2018)。在完形取向團體中成長:新手領導者與成員之改變與團體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心理學系。
張淑芬(2007)。重要事件法在諮商歷程研究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64,34-38。http://dx.doi.org/10.29837/CG.200712.0018
曹中瑋(2009)。當下,與你真誠相遇(一版)。張老師文化。
曹中瑋 (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諮商心理師的情緒理解與自我生命歷程(一版)。張老師文化。
曹中瑋 (2020)。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一版)。究竟。
連秀鸞(2006)。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曾貝露(2011)。完形治療對父母離異青少年之未竟事務的效果研究-單一個案研究的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黃素雲(2006)。人際歷程回憶的督導模式。諮商與輔導,251,2-7。http://dx.doi.org/10.29837/CG.200611.0001
詹淑瑗(2002)。「完形取向團體方案」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秀雅(2003)。完形取向哀慟團體對喪親國中生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劉袖琪(2003)。父母離異兒童在完形學派遊戲治療之輔導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蔡佩珊(2013)。實習諮商心理師在遊戲治療歷程之情緒覺察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蔡雪月(2002)。完形取向諮商對兩位退縮兒童改變過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蔡惠貞(2020)。情緒困擾傾向高中生參與完形取向團體諮商之情緒覺察改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蕭文(1994)。諮商歷程研究在諮商實務上之省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歷程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20。
謝曜任(2006)。「我」接受完形治療之改變過程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顏志龍(2017)。傻瓜也會寫論文(量化+質化增訂版):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指南(三版)。五南。
蘇完女(2001)。以「未完成事件」為主題之團體諮商的治療因素、改變機制以及成員的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蘇完女、吳秀碧(2003)。團體成員解決其未完成事件的內涵及其歷程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4,31-62。http://dx.doi.org/10.7082/CARGC.200309.0031


英文部分

Elliot, R. (1986).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IPR) as a process research method. In L.S. Greenberg & W. M. Pinsof (Eds.). 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 A research handbook, (pp.503-528). The Guilford Press.
Erving Polster & Miriam Polster (1978) Gestalt Therapy Integrated: Contour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intage Books.
Joyce, P., & Sills, C.(2001). Skills in Gestalt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age.
Mackewn, J. (1997) Developing Gestalt Counselling. Sage.
Marher, A. R. (1988). Discovery-oriente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Rationale, aims
and methods. American Psychologists, 43(9), 694-702. https://doi.org/10.1037/0003-
066X.43.9.694
Roubal, J. (2009). Experiment: A Creative Phenomenon of the Field. Gestalt Review, 13/3, 263-276. https://doi.org/10.5325/gestaltreview.13.3.0263
Yontef, G. (1993). Awareness, Dialogue and Process. Highland, The Gestalt Journal Press.
Yontef, G & Schulz, F (2016). Dialogue and experiment. British Gestalt Journal
2016, Vol. 25, No. 1, 9–21.
Zinker, J. (1978) Creative Process in Gestalt Psychotherapy. Vintage Book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