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7.183.1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劉文浩
作者(英文):Wen-Hao Liu
論文名稱: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花蓮一所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ing: a university in Hualien a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范熾文
指導教授(英文):Chi-win Fun
口試委員:張文權
潘文福
口試委員(英文):Win-Chen Chang
Wen-Fu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58700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關鍵詞:大學生教學創新學習動機學生學術樂觀
關鍵詞(英文):College studentscreative teachingmotivation for learning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知覺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現況,比較其差異及相關情況,並討論大學生知覺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對學生學術樂觀之預測力,最後分析大學生知覺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之路經。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以自編「大學教師創新教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影響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針對花蓮縣一所大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採用分層抽樣法,共抽取734位學生作為樣本,其中回收的問卷為500,有效樣本數為420份,回收率為68%,可用率為84%。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現況良好。
二、 不同性別對於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及學習動機之執行意志具有差異性。
三、 不同年級與學院之大學生對於教師教學創新具有差異性。
四、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對學生學術樂觀具有預測力。
五、 大學生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術樂觀具有預測力。
六、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之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適配度良好。
七、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可透過學生學習動機的中介作用,正向影響學生學術樂觀。
The research is meant to examin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ing. It is inclin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predict these variables and eventually scrutinize the research process.
Data in this resear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ollege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 Questionnaire,” which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himself/herself. With stratified sampling as the main method, the researcher recruited 734 samples, 500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got returned and 420 of them were marked valid (return rate 68%, usability 84%);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single-factor analysis, ANOVA,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Conclusion may be summarized below:
1.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ing all appear to be good.
2. Actual practice of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may differ between genders.
3.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ay vary among colleges and years the tested students are in.
4.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ay help predict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ing.
5.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may help predict 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o learning.
6.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 learning all adapt well into structural analysis.
7.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s a catalyst, may increas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教學創新之理論及將關研究 13
第二節 大學生學習動機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學生學術樂觀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預試分析 4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現況分析與討論 71
第二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差異分析與討論 76
第三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相關分析 93
第四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預測力分析 97
第五節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術樂觀之結構方程式模式驗分析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 論 121
第二節 建 議 126
參考文獻 131
中文部分 131
英文部分 136
附錄 138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生學習動機與大學生學術樂觀問卷【專家效度審查】 138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自我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調查問卷」 149
「大學生知覺教師教學創新、學習動機與學生學術樂觀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54





壹、中文部分
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王曉芬(2008)。學習樂觀。教師之友,49,109-112。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史美瑤(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 刊,36,42-44。
何佳瑞(2014)。學生學術樂觀:驗證性因素分析(上)。教育研究月刊,241,102-121。
吳事勳、高慧蓮、歐和英(2016)。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習興趣之探究。屏東大學科學教育學刊,7,73-91。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彥彣、楊慶麟(2016)。國民中學組織創新氣氛對教師創新教學影響之研究:以心理資本為中。學校行政雙月刊,106,52-82。
吳淑甄(2016)。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吳清山(2002)。創意較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清山、黃建翔(2013)。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策略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32,5-17。
呂令妃(2015)。大專院校僑生的成就動機與生涯規劃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46-52。
李美嬌(2010)。教師成就動機、教學創新與教學績效關係之探討-以桃園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杜威 (1938/1992b)。經驗與教育(單文經譯)。臺北市:聯經。
汪美伶、李灦銘(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33。
官柳延(2014)。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新竹市。
林玉卿(2004)。高雄及台南地區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98,2-10。
林怡萱(2015)。國中國文教師個人學術樂觀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柏妤(2011)。台灣地區國中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科學態度對學校認同程度與科學成就的結構方程模式驗證之分析研究-以 TIMSS2007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縣。
林純雯(2015)。審議信念、組織承諾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5,35-62。
林錦英、鄭筱青(2002)。重建教師創新教學設計能力的有效方案初探─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教學活動設計實作研習為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創新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洪淑儀(2009)。創新教學之操作應用研究-以感官學習型態為例。新北市:揚智文化。
洪福源、鄭光燦(2013)。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學業樂觀、教師學業樂觀與學生成績關係之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47-72。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評析。中華人文學報,3,132-155。
倪亦如(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花蓮縣。
班杜拉(1977)。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張玉茹、江芳盛(2013)。師生關係、學習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就模式之驗證-以PISA2003資料庫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1,91-121。
張奕華、許正妹、顏弘欽(2011)。「國民小學教師學術樂觀量表」之發展與衡量。測驗學刊(專刊):正向心理特質的測量,58,第261-289頁。
張春興、簡茂發(1969)。自我能力與性格的了解對大學成績的響-Atkinson氏成就動機理論的實驗研究。心理與教育,3,第89-99頁。
張基成、廖悅媚(2013)。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對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學習目標設定的作用。科學教育學刊,21,431-454。
張善楠(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原作者:Derek Bok)。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16年12月19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4/92.03%E5%89%B5%E9%80%A0%E5%8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陳永錚(2015)。翻轉教室的實踐:平板電腦之教學效果與學習意願、師生關係、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大葉大學教育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陳明德(2012)。教育理想國。台北市:大塊文化。
陳奕吟(2013)。學習樂觀: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諮商與輔導,335,45-49。
陳德華(2016)。「台灣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專題演講。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彭柏翔(2014)。大學生學業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拖延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台中市。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文教新潮,6, 1-5。
黃心如(2011)。英語字彙學習自我效能改變-男女學習差異之縱向研究(為出版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永和(2012)。國小學童作文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32,1-24。
黃建翔(2015)。少子化時代的大學校院招生策略方針—以應用校務研究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11-116。
黃智偉、林素華(2006)。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科教學會。
黃祺瑾、馬玉宣、游琬容、邱珮琪、 簡孝瑜、邱莉婷(2011)。影響大學生學校認同因素之探討-以屏科大、屏教大與屏商技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屏東縣。
黃慶祥(2012)。讓老師自由:教人不教書。台北市:博雅書屋。
詹勝如、黃庭玫(2016)。臺灣高等教育研究現況分析。評鑑雙月刊,60,32。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文章(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分散式領導對教師學術樂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台北市。
劉世涵(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縣。
潘文忠(2017)。教育部大刀砍訪視評鑑,大學系所評鑑今年起全面停辦。2017年2月12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9/2272284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53 -76。
蔡佳臻(2015)。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科學巡迴教育活動民眾學習動機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29,37-53。
蔡進雄(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管理成效、實踐困難與有效途徑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7,1-26。
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彰化市。
蕭文智(2015)。校長正向領導對學生創新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雙月刊,97,1-21。
賴英娟(2006)。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中生動機信念與創新支持對創新行為和創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戴慧冕(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學術樂觀之研究:以教師教學創新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謝傳崇(2013)。學生學術樂觀-正向力量讓他再站起來。師友月刊,553,50-54。
謝傳崇、謝宜君(2016)。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學生學術樂觀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第29-56頁。

貳、英文部分
Adams,C.M.& Forsyth, P.B.(2012).Student Academic Optimism: Confirming a Construct.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29.
Beard, K. S. (200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cademic optimism and flow of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Clark, I. (2014). Equitable learning outcomes: Supporting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form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proving Schools, 17(1), 116-126.
Coleman, Jame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sieh, C. C., Yen, H. C. & Kuan, L. Y. (201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students’ academic optimism in elementary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 Sustainability, Technology & Education 2014, New Taipei, Taiwan.
Hoy,W.K,Tarter,C.J,&Woolfolk Hoy,A.(2006).Academic optimism of schools: A force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3, 425-446.
Kurz, N. M.(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sense of academic and commitment to the profes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Ladd, G. W., & Dinella, L. M. (2009).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early school engagement: Predictive of children’s achievement trajectories from first to eighth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1), 190-206.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Schein, E. H. (200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olfolk-Hoy,A., W.K., & Kurz, N. M. (2008). Teacher’s academic optimism: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new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4(4),821-835.
Wu, J. H. (2012).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cademic optimism,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io.
(此全文20240807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