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的另類選擇:共同備課與觀課。教育研究月刊,167,36-47。 丁一顧(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刊,201,28-38。 王金國(2018)。真的「以學生為中心」了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2(7),117-123。 王金國(2017)。談共備與有效共備之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6),92-95。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1(66),6-15。 江健志(2013)。國中國文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嘉杰(2014)。台灣地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位論文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1,159-180。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俊憲、吳錦惠、紀藶珊、姜宏尚(2016)。推動「精進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運作模式—以學習共同體為焦點。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0(5),164-196。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爭宜(2013)。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38-59。 阮銀慈(2017)。國中英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推動課堂教學研究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文生(2016)。學習共同體取向的授業研究:備課、觀課與議課。教育研究月刊,263,18-31。 林秀穎(2017)。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發展及合作學習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94,17-22。 林思騏、陳盛賢(2018)。教師專業發展過去與未來。台北市:五南。 林麗芳(2016)。學習關係之反思: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理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寶山、何美慧、康春枝、簡成熙、陳淑嬌、方德隆、梁瑞安等(譯)(2013)。民主主義與教育(原作者:J. Dewey)。台北市:五南。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2)。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原作者:J. Dewey)。台北市:五南。 胡慧宜(2017)。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載於張德銳、李俊達(主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規劃與推動(198-226頁)。台北市:五南。 倪思穎(2015)。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六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康心怡(2017)。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載於張德銳、李俊達(主編)。評鑑結果與專業成長計畫(150-172頁)。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淑宜、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83-103。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3。取自http://www.dyjh.tc.edu.tw/~t02007/1.htm 張麗蓮(2017)。從社群領導人的觀點談教師專業社群永續經營的困境與解決策略。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0(6),45-50。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a)。台灣教師專業標準及表現指標。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b)。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面對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許瑜珊(2000)。台南市國小教師人際關係、角色知覺差距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郭志方、張念祖、倪文宙(1921)。杜威教育哲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取自:http://dcs.lib.ndhu.edu.tw/ndhuhyint/sendurl_api_v3.jsp?url=http%3A//www.chinamaxx.net/showbook%3FdxNumber%3D11331051%26d%3D3FC87D9B1D9DDA3DFDE219556A96C7C2%26fFenleiID%3D0B70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陳芷沂(2006)。高齡者教師教學準備度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亭燏(2008)。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市:雙業書廊。 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台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特刊1(6),34-43。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陳靜靜(譯)(2017)。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與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8。 單文經(譯注)(2015)。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 Dewey)。台北市:聯經。 游秀靜(2016)。誰說我不在乎?談共同備課與議課的美麗與哀愁。教育研究月刊,263,32-43。 黃郁倫(譯)(2013a)。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譯)(2013b)。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譯)(2017)。邁向專家之路-教師教育改革的藍圖(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楊佩文、卯靜儒(2015)。教育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台北市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1(66),153-171。 葉立軍(2013)。教師備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化解策略。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1,29。 鄒鈺萍(2009)。共同備課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甄曉蘭、曾志華(2002)。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116-146頁)。台北市:正中。 劉文通(2010)。建構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行政,69,107-122。 劉世雄(2016)。台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台北市:五南。 劉世雄(2017)。台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的、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5),43-76。 劉宛甄(2015)。運用海洋教育行動研究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劉美君(2014)。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12)。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黃淑馨、李麗君、余霖、劉秀嫚、薛雅慈(2015)。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進階手冊2.0版。新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原作者:L. S. Vygotsky)。台北市:心理。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蕭宇翔(2015)。教師專業成長: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到授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諶亦聰、楊淑惠、邢小萍、陳順和、陳滄智、曾振富、游鴻池、郭惠琳、賴俊賢、褚希雯、翁世盟、陳顯榮、陳培章、黃維瑜、林佳儀(2017)。台北市國小共同備課手冊。台北市:北市教育局。 諶亦聰、楊淑惠、謝勝隆、劉增銘、高敏慧、林淑君、許玉珍、葉芳吟、黃仲生、楊于萱(2015)。台北市國中共同備課手冊。台北市:北市教育局。 鍾靜、姜佳伶(2017)。從數學教師學習社群探討專業對話。教育學誌,38,51-100。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龔祐祿(2017)。國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型學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uml, M. (2016). The promise of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4, 58-62. Berger, P. L. & Luckman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Doubleday. Berk, L. E. & Winsler, A.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Cheliotes, L. G., & Reilly, M. F. (2010). Coaching conversations: Transforming your school one conversation at a tim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Clarke, D. & Hollingsworth, H. (2002).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8), 947-967. Guskey, T. R. (200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8(3), 381-391. Kadroon, T. & Inprasitha, M. (2013).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with lesson study and open approach: The process for changing teachers values about teaching mathematics. Psychology, 4(2), 101-105. Lee, J. F. K. (2008). A Hong Kong case of lesson study: Benefits and concer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24), 1115-1124. Lim, C., Lee, C., Saito, E., & Haron, S. S. (2011). Taking stock of lesson study as a platform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4), 353-365. Little, J. W. (1982).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 work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3), 325-340.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709-734. Perkins, D. (2003). King Arthur’s round table: How collaborative conversations create smart organizations.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Shirley, M. H. (1998). Creating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ottonwood Creek School.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6(2), 1-8. Spanneut, G. (201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rincipals, and collegial conversations.Kappa Delta Pi Record, 46(3), 100-104. Wertsch, J. V. & Tulviste, T. (1992). L. S. Vygotsky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4), 548-557. Wertsch, J. V. (1985). 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Xu, H.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autonomy in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A multiple-case study of EFL teachers in China. System, 52, 139-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