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6.76.1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桂芬
作者(英文):Kuei-Fen Lee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中原住民學生生涯決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n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Hualian County
指導教授:范熾文
指導教授(英文):CHIH-WEN FAN
口試委員:張文權
陳成宏
口試委員(英文):Wen-Chuan Chang
Cheng-Hu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587513
出版年(民國):107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關鍵詞:生涯決策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輔導
關鍵詞(英文):career decision-making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縣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花蓮縣原住民重點學校(國中)為研究母群體進行抽樣。問卷共發出421份,實際回收360份,有效問卷310份,可用率為82.5%。正式問卷回收後,以SPSS 2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描述性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中原住民學生在自我覺察與探索認同屬中上程度。
二、國中原住民學生在生涯覺察與試探認同屬中上程度。
三、國中原住民學生在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認同屬中上程度。
四、上學期成績在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自我覺察與探索有顯著差異。
五、性別、上學期成績、主要照顧人的教育程度及主要照顧人的就業狀況在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生涯覺察與試探有顯著差異。
六、上學期成績、主要照顧人的教育程度及主要照顧人的就業狀況在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有顯著差異。
依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供學校行政單位、國中教師、國中學生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實地配合教學需求,規劃完善生涯發展教育計畫;建立親師溝通管道,加強宣導並提升親職教育;鼓勵教師增能進修,提升生涯輔導教育與知能。
二、對國中教師的建議:調整教學轉換思維,規劃生涯融入課程;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師研習,提升專業發展生涯。
三、對國中生的建議:積極投入各項活動,培養興趣發掘潛能;多多聽取他人建議,收集資訊發展自己;常與家人對話溝通,建立默契親子無礙。
四、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研究對象可擴及非原住民族學生;研究內容可再加深加廣;研究方法可採深度訪談以蒐集更深入與完備的資料。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Hualian Coun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with indigenous key schools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ualian County taken as the population. A total of 42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10 copies out of 360 collected were valid, resulting in an 82.5% valid response rate. Data analysis included t-Test, one-way ANOVA,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Self-perception and self-exploration among the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at a high-intermediate level.
2. Career awareness and career exploration among the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at a high-intermediate level.
3. Career explor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among the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at a high-intermediate level.
4. Term scores in the previous semeste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elf-perception and self-exploration in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5. Gender, term scores in the previous semester, main caretaker’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main caretaker’s employ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areer awareness and career exploration in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6. Term scores in the previous semester, main caretak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ain caretaker’s employm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career explor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in indigeno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results are provided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1.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ing needs, a complet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plan should be arranged. Channels fo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arenting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Furthermore, teacher empowerment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enhance education and competence of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modify their instruction and thinking, with career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diverse development and lead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is encouraged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diverse activities, cultivate interests and discover potentials, adopt others’ suggestions, collect information for self-development, hav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form a smoo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uture researchers: The participants could include non-indigenous students. The research issues could be deeper and broader. In-depth interviews could be adopted to collect detailed data.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x
第一章 緖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原住民族教育現況與問題分析 15
第二節 十二年國教的內涵與十二年國教之生涯發展意涵 21
第三節 生涯決策的理論 34
第四節 學生生涯決策之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8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85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花蓮縣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 8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花蓮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自我覺察與探索的差異性分析 10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花蓮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生涯覺察與試探的差異性分析 11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花蓮國中原住民族學生生涯決策之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的差異性分析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5
一、中文部分 145
二、外文部分 151
附錄
一、預試問卷 153
二、正式問卷 158
朱惟庸(2013)。花蓮縣國中九年級學生升學或就業進路教育選擇因子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江玉娟、趙善如(2007)。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
余鑑(譯)(1999)。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原作者:Edsin L. Herr & Stanley H. Cramer)。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清基(2014)。從內變革-當前教育政策創新的內省與反思。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頁4-6)。臺北市:五南。
呂秀珍(2013)。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生知覺父母生涯期望、職業興趣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立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臺北市:教育部。
李清偉(2013)。讓十二年國教邁向成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3),60-62。
岳修琪(2017)。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態度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1974)。學校實施職業輔導問題研究。師友月刊,(86),31-32。
林幸台(1987)。生涯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3)。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2000)。生涯決定之社會學習論。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08/?index=13
林幸台(2001)。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與轉銜服務。載於金樹人、黃建逎主編,生涯與家政教育(頁3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臺北市:心理。
林欣潔(2014)。國中生創造性傾向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郁華(2016)。高中職學生生涯決策因素及人格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春鳳(2015)。第十章 原住民族教育。載於國家教育厛究院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4年版(頁355-356)。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雅芸(2010)。國中原住民學生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瑞怡(2005)。國防工業訓儲預備軍(士)官制度對役男生涯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邱曉韻(2015)。國中生人格特質、生涯決策型態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金樹人、王淑敏、方紫薇、林蔚芳(1992)。國民中學生涯輔導計畫規劃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125-200。
金樹人(2001)。序。載於金樹人、黃建逎主編,生涯與家政教育(頁I)。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姜明義(2003)。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
施筱芸(2013)。現實治療在國中生涯發展課程的運用。諮商與輔導,334,21-25。
柯依妏(2010)。高中原住民資優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柳曉瑜(2013)。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素蕙(2003)。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市:松慧。
莊珮真(2002)。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原住民族教育法(2014年1月29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2014年8月4日)。
原住民委員會(2014)。103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原住民委員會(2015)。103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唐思涵(2016)。從十二年國教適性輔導看國中生涯輔導困境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88-91。
袁善民、陳文進(2005)。生涯教育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3,123-138。
高明薇(2007)。生涯規劃。臺北:新文京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原住民族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電子書104年版。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8/pta_12970_6594562_05897.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無日期a)。九年國民教育。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9/pta_5399_7211388_23430.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無日期b)。國民教育。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二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2/pta_5453_8026821_23798.pdf
張國保(2014)。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發展條件。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頁23-25)。臺北市:五南。
張碧娟(2011)。基隆市國中學生堅毅性格、思考模式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憲庭(2005)。原住民學生的生涯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6(2),15-20。
教改論壇(2013)。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臺北市:商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生涯發展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原住民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http://12basic.edu.tw/content.php?ParentNo=8&LevelNo=8
教育部(2013)。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102年修訂本)。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配套施3方案3-1國中與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生涯輔導實施方案。取自http://12basic.edu.tw/content.php?ParentNo=&LevelNo=918
教育部(2016a)。104學年度原住民學生概況統計。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native/104/104native.pdf
教育部(2016b)。104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c)。原住民族教育白皮書。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取自http://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37E2FF8B7ACFC28B
教育部(無日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政策--適性輔導國民素養。取自http://12basic.edu.tw/content.php?ParentNo=4&LevelNo=1075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教育教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2010)。臺灣原住民的遷移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載於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頁21-121)。臺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郭政源(2001)。國中生涯探索教育-幫學生規劃人生目標。師友月刋,414,80-82。
陳玉明(1990)。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其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鈺欣(2010)。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78,157-182。
黃天中(1996)。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臺北市:桂冠。
黃瑋苓(2009)。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生涯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石輝(2006)。花蓮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新北市:心理。
劉台光(2008)。都市原住民族父母教育期望、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美慧(201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與前瞻。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4),53-63。
劉淑慧、盧怡任、洪瑞斌、楊育儀、彭心怡(2013)。在世間活出個人獨特意義:存在現象學取向生涯觀與其在華人生涯網設計理念的落實。輔導季刊,49(4),2-13。
潘沛慈(2016)。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訓練成效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原住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鄭芷璇(2016)。基隆市國中生完美主義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鄭燿男(2007)。偏遠地區實施十二年國教結構面問題探討與芻議。臺灣教育。645,41-43。
盧怡任、敬世龍、尤家欣、邱瑞妏、張淑霞(2015)。「適性發展~活出個人生涯風格」方案介入臺南市國中生涯輔導之行動反思。輔導與諮商學報,37(1),57-77。
賴奕銘(2013)。台北市國中生生涯決策型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繼成(2012)。十二年國教政策方案對國中教育辦理的衝擊與因應-弱勢族群的觀點。學校行政,80,156-177。
顏國樑、任育騰(2015)。檢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執行-政策分析的觀點。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頁67-87)。臺北市:五南。
顏妙玲、張瓊云(2013)。「生涯發展」課程對國中生涯發展輔導成效之研究。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2,91-109。
羅秀萍(2016)。高雄市高中學生生涯決策型態、生涯決定自我效能與人格類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譚光鼎(無日期)。原住民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放式課程。取自http://ocw.lib.ntnu.edu.tw/mod/resource/view.php?inpopup=true&id=220
關志昱(2012)。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Bardick, A. D., Bernes, K. B., Magnusson, K. C., & Witko, K. D. (2004). Junior high career planning: What students want.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38(2), 104–117.
Finnie, R., Mueller, R.E., Sweetman, A., & Usher, A. (2010). New perspectives on access to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ducation Matters: Insights on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Canada, 7(1). Retrieved from Statistics Canada website:http://www.statcan.gc.ca/pub/81-004-x/2010001/article/11152-eng.htm#a
Gelatt, H. B. (1962).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9, 240-245.
Ginzberg, E., Ginsbu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urk: Clo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6), 545-579.
Hall, D. T.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Good year Publishing.
Krumboltz, J. D. (1994). Improv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a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practice, 9-13.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Krumboltz, J. D., & Baker, R. O. (1973). Behavioral counseling for vocational decisions. In H. Borow (Ed. ), Career guidance for a new age. Boston: Houghton-Mifflin.
Lisa, G., Jennifer ,& J. N., (2016). Experiential High School Career Education,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9, 2.
Miller-Tiedeman, A. L., & Tiedeman, D. V. (1990). Career decision making: An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 In D. Brown,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308-33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NY: Columbia University Bureau Of Publications.
Super, D. E. (1970). Work value inventory. Boston: Houthton Mifflin.
Super, D. E. (1974). Measuring vocational maturity for counseling and evluation.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stion.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 S. Office of Educaion.
Super, D. E. (1990). A life. Span, life-sapce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p. 197-261).
Tiedeman, D. V., & O’Hara, 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djustment. New York, N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