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18.11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筱婷
作者(英文):Hsiao-Ting Chang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Ethnic Education at an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School
指導教授:周水珍
指導教授(英文):Shui-Chen Chou
口試委員:劉唯玉
陳張培倫
口試委員(英文):Wei-Yu Liu
Pei-Lun Che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588102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關鍵詞:太魯閣族民族教育課程實驗教育課程實施
關鍵詞(英文):Truku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experimental educa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探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花蓮縣一所太魯閣族民族教育小學為例,探究其學校民族教育課程之發展,詮釋太魯閣族傳統文化內涵及其富含的教育意義,並分析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現狀及其面臨的困境,最後提出可行的解決策略,作為改善原住民族實驗小學推動民族教育課程之參考。
採用個案研究法,利用文件分析、訪談、觀察法及研究者之省思札記,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
根據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個案國小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分析:屬於漸進式的民族教育課程、採滾動式發展的民族教育課程、教師應培訓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強化在地化的知識、採用協同教學之模式;(二)個案國小民族教育課程實施面臨以下困境:校長領導風格改變教師氛圍與效能、教師文化知識不足、師資與教學資源的缺乏、無民族教育課程之評量準則、經費不足、工作超量等;(三)民族教育課程能激發學生正向的學習:提升學生自我族群之認同、能激發學習態度及學習技能。
最後根據研究的結論,對教育行政單位、個案學校及後續研究等三方面的
建議。
This research chose a Truku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school in Huali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resolutions of strategies as the references for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schools to improve promoting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implemented: At first, delving into its development of school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Furthermore,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ruku tradi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When the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are being implemented.
Case study research was adopted to analyzing this research.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 observation method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are i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induced:
1. The analysis of the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of the case school: Educators should be trained fo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competence, strengthen their knowledge about local culture and use team teaching model when they face the gradual and rolling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2. The case school is facing the following difficulties when implementing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iciency are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Educators are lacking in knowledge about local culture,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none of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s for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under budgeting and overworking.
3.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a can provoke students’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 Increasing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and provok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skills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three proposals are available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case school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民族教育課程之教育意義 11
第二節 實驗教育與民族教育課程 27
第三節 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分析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9
第一節 研究歷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角色與研究倫理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民族教育課程之發展 59
第二節 民族教育課程實施的轉變 88
第三節 民族教育課程實施困境之分析 126
第四節 民族教育課程實施對學生的影響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69
附錄 175
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之研究。2023年5月16日,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https://www.taroko.gov.tw/News_Content.aspx?n=5522&sms=10330&s=227284
文潔禮、鄧廣威、劉煒堅(1996)。課程理論與設計。香港: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比令.亞布(2017)。可以更好的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77,10-11。
比令.亞布(2022)。學校是我的部落: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發展與推動成果專刊。臺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王人弘(2018)。太魯閣族祭儀與祭儀敘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勝忠(2021)。素養導向教學備課的心法與技術。臺北市:布克文化。
王嵩山(2001)。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藝術館。
古秋妹(2007)。圖騰-美麗的泰雅圖騰。臺北市:泰雅風情舞蹈團。
田哲益(2002)。原住民神話大系1-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田哲益(2006)。認識臺灣原住民族。臺北市:原產會。
旮日羿.吉宏(2002)。Benumbing: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白石聖山』起源探析。花蓮:遠景印刷公司。
旮日羿.吉宏(2011)。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山海文化雜誌,原住民文發會。
江妤(2020)。太魯閣族隻集體記憶與當代族群認同-以正民運動論述中的「太魯閣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設置規劃及民族教育政策建議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台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臺北市:環保署。
余光弘(1981)。泰雅族東賽德克羣的部落組織。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102。
余錦福(2014)。賽德克語太魯閣族群曲調與歌詞之研究。玉山神學院學報,21期,頁23-50。
吳孟蓉(2012)。我織故我在: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之文化生產。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宋明娟(2019)。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65輯第一期,1-41。
李瑛(2000)。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決策理論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7卷,4期,349-360。
汪秋一(2010)。原住民族教育的概況與展望。師友月刊,511,16-23。
周水珍(2007)。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課程研究,3(1),87-108。
周水珍(2008)。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踐困境之研究。載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主辦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18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花蓮市。
周水珍(2009)。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周水珍(2016)。民族教育課程發展之探討。載於吳天泰主編:原住民文化的教學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出版。
周惠民、施正鋒(2011)。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237-251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周新富(2017)。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官大偉(2016)。原住民族狩獵的文化生態意義。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72,8-9。
林以撒(2017)。在博屋瑪看見民族教育的盼望。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77,52-5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春鳳(2010)。從原住民教育白皮書談民族教育的未來。師友月刊。511,16-23。
林柏年(2006)。台灣原住民族之權利與法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邱霄鳳(2005)。vuvu的耕作法則。原住民族文獻,104,22,6-10。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市:麗文文化。
洪詠善、范信賢(主編)(2015)。同行-走進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紀宗澐(2012)。不一樣的課程 延續相同的文化。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46,52-55。
胡永寶(2016)。原住民小學執行「以民族教育為特色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胡清香(2001)。德魯固人傳統歌舞。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
孫大川(1999)。從歷史發展到觀點探討「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創刊號,2-4。
孫大川(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
峨崚・芭芷珂。哈尤・尤道十首太魯閣族與傳統歌謠與創作詩歌合唱作品研究與指揮詮釋。國立東華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徐瑛(2016)。臺灣原住民教育政策分析-以「周水珍」為例。教育行政論壇,8:1,81-93。
秦夢群、莊俊儒、溫子欣(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台灣教育期刊,704,2-11。
教育部(2022)。111學年度實驗教育簡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2023)。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23)。原住民族教育概況統計結果與分析。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23)。專業培育、偏遠地區教育、實驗教育及在學率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陳坤昇(2017)。原住民實驗教育–向原住民族教育體系願景邁進。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 77,6-7。
陳枝烈(2008)。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11)。推動原住民民族學校之論述。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卷,2期,頁36-370。
陳枝烈(2017)。原住民族的實驗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77,12-17。
陳枝烈(2017)。原住民族教育實驗學校發展現況。政大研討會論文。http://www.icdc.nptu.edu.tw/files/14-1171-84382,r2102-1.php?Lang=zh-tw
陳奎熹(201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曾秀英(2017)。穿梭經緯的靈魂符碼—太魯閣族五大圖之技法工具書。花蓮縣秀林鄉:花縣秀林鄉公所。
曾靖萌(2017)。部落農耕生活工藝誌。花蓮縣吉安鄉:農委會花蓮農改場。
温子欣、秦夢群、陳木金(2013)。校長領導之道—成功教長領導行為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2(1),59-89。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民小學轉型與創新經營的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02,161-174。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88)。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教育研究集刊,6(30),201-221。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祥瑞(2011)。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揚智文化。
葉惠貞(2020)。素養小學堂:葉惠貞這樣教素養。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劉世閔、鄭姿妮(2013)。一位魯凱族校長推展原住民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21-153。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同僚、詹志禹(2019)。實驗教育作業手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2016)。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全文。https://indigenous-justice.president.gov.tw/Page/16
謝世忠(2007)。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 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臺北:原民會。
謝傳崇、曾煥淦(2016)。偏鄉公立學校之轉型新路?解析《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6,157-177。
羅淑馨(2013)。泰武國小推動民族教育課程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陀利台東大學,台東縣。
譚光鼎(1997)。原住民的教育概念。原住民教育季刊,6:36-44。
譚光鼎、周文欽(2010)。原住民學生就學狀況之檢討與分析。阿浪·滿拉旺、楊錦浪(民99)。原住民族教育的省思與展望:87-95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解析,1-36。臺北市:原民會。
嚴長壽(2015)。教育應該不一樣(第二版)。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蘇美琅(2015)。布農族傳統文化適用於小學民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顧書華(2011)。國中社會教科書多元文化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翻譯書籍
王美晶譯(1999)。鈴木質著。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市:原民文化。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eter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臺北市:巨流出版。
網路資料
古明光,花蓮電子報(2022年10月11日)。萬榮鄉2022太魯閣族 Mgay Bari 感恩祭活動10/15盛大登場。取自https://www.ecoast.com.tw/trave/16134-2022-mgay-bari-10-15.html
李倖君(2015年1月29日)。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105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11月12日)。祖先的規範。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8BEBF5BE0A53E41F&type=A281488B606D9313D0636733C686168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11月12日)。族群簡介。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8BEBF5BE0A53E41F&DID=0C3331F0EBD318C27E963E81A0C0B445
外文書目
Delpit,L.(1995)。Other people’s children:Cultural confict in the classroom.New York:New Press.
Freng,A.and Freng,S.(2006).Models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Cultural inclusion and the family/community/school linkage. Sociological Focus, 39(1), 55-74.
Fullan,M.,&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r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7,47(1),335-97.
John Ogbu,“Class Stratification, Racial Stratification,and Schooling”in L.Weis(Ed.),Race,Class,and Schooling 17(1986),22.Special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enter, Faculty of Educational Studi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