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7.238.179)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吳盈融
作者(英文):Ying-Jung Wu
論文名稱:學校現場裡的什麼「不太對」?-一位國小初任教師的自我敘說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What Went Wrong at Schools?-A Self-Narrative Research of An Elementary Beginning Teacher
指導教授:蕭昭君
指導教授(英文):Jau-Jiun Hsiao
口試委員:林意雪
蔣佳玲
口試委員(英文):Yih-Sheue Lin
Chia-Ling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588105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關鍵詞:初任教師自我敘說多元文化教育
關鍵詞(英文):beginning teacherself-narrative researchmulticultur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是我以國小初任教師的位置出發的自我敘說探究,檢視校園生活中讓我感覺「不太對」的教學事件,企圖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重新理解教師可以如何開創「更對」的學習空間。本研究發現學校教育過度強調「一致化」,經常以肯定特定價值觀的方式,再製主流文化價值,對於學生在身體能力、社會經濟階級及家庭型態上的身分差異,皆欠缺多元的看見與肯認。本研究因此也是一個初任教師「張開眼睛」的過程,從探究中得以深化多元文化教育的視野,不僅看見師生在不同社會身分向度的多樣差異,更看見不同身分向度的交織,進而理解教師不是只能順服主流體制,也可以成為轉化型的知識分子,並以實際的行動改變教育與社會。
In this self-narrative study, I examined my experiences as a novic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focusing on various incidents that “did not look right” to me from 2016 to 2022. Through re-telling these problematic teaching moments in detail and reflecting on what went wrong at schools, I was abl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schools reproduce 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and marginalize students that are different. My experiences as a student and as a teacher all indicated that school education has overemphasized "uniformity" and “a cookie cutter” approach to all students disregarding their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cognitive abilities, socioeconomic classes, and family types. This research thus became an eye-opening process for me that help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how power operates at schools and how teachers can be transformed intellectuals that can recreate/ remake schools a right place for al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成為正式教師之前與之後 5
第二節 教師職前訓練與教學現場的落差 8
第三節 學校現場裡的權力運作 12
第四節 小結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 為什麼寫自己的經驗是重要的 15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 17
第三節 資料收集方法 17
第四節 敘說資料的整理與檢視 2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22
第四章 學校裡的故事 25
第一節 老師,我爸媽要離婚了 25
第二節 我不是popular的 36
第三節 可以向校長說不嗎? 56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分 93
外文部分 99

Banks, J., & Banks, C. A(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年)
Freire, P.(2020)。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張珍瑋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70年)
Hoffman, G.(2017)。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黃筱茵譯)。維京國際。(原著出版於2001年)。
Johnson, A. G.(2004)。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群學。(原著出版於1997年)
McLaren, P.(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蕭昭君、陳巨擘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98年)
Riessman, C. K.(2008)。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年)
Wilkinson, R.(1997)。教育的藝術(余振民譯)。光佑。(原著出版於1996年)。
Wink, J.(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黃柏叡、廖貞智譯)。巨流。(原著出版於1997年)
王聖捷(2011)。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嘉陵(2012)。從Herry A. Giroux對Michael Foucault權力/知識觀的詮釋省思Giroux課程理論的權力/知識。市北教育學刊,41,53-74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吳沂宸(2021)。偏遠地區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瓊洳(2011)。學校多元文化家庭課程方案之開展-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之家庭意識型態分析。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1,25-49。
李奇蓓(2013)。 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建構國小教育學程之新移民課程內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李孟倫(2013)。規訓權力的實踐-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分析對象。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45-64。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敏華(2022)。行動學習融入英語差異化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李淑菁(2014)。師資培育「多元」了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3-16。
李淑菁(2018)。如何選出適合成為教師的師資師培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67-171。
卓旻怡(1999)。青少年運動能力與同儕關係發展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3(3),52-59。
林心梅(2017)。我是「不及格」家長?勞動階級單親父親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33-103
林淑玲(2007)。師資培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31-53。
林煥柏(2005)。職場年齡歧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慧文、游美惠(2010)。小學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課程與教學,13(2),47-76。
林曉萍(2002)。師資培育之理念追求---一所大學國小教育學程之實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邱上容(2004)。一位女性教師疾病經驗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施宜煌、賴郁璿(2010)。「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當代教育季刊,18(1),111-145。
范兆寅(2015)。國民小學校長政治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涂羽鈞(2014)。我對一位國小低年級特殊生的輔導與反思歷程:多元文化教育與特殊教育交換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2),1-24。
張亦正(2006)。社會科多元文化課程分析研究:以國小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28。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莊勝義(2001)。新書評介-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課程與教學,4(1),155-163。
許誌庭(2006)。課程改革中的權力展佈與知識新生。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2(1),17-32。
許鏸文(2011)。「看見」:一個國小女老師鬆動性別刻板的行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郭怡婷(2021)。國小教育階段師資生教師圖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柏秀(2018)。國小理想教師圖像變遷之研究-從師資培育機構變革檢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郭雯菱(2018)。國小初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之困擾與其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陳世穎(2007)。從學校政治學觀點談學校權力變遷與平衡。教育學術彙刊,1(1),33-49。
陳伯璋(1991)。潛在課程研究。五南。
陳為彤(2018)。國小四年級數學課程之差異化教學研究-以屏東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師大書苑。
陳國泰(2003)。教學知識發展:一位國小初任教師學習教學的歷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225-256。
陳嬿涵(2015)。校園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研究-以基隆市某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5(1),131-138。
曾肇文(2008)。一種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生活領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21-52
游美惠(2000)。文化差異與教育實踐。文化視窗,18,28-33。
游翊蓮(2022)。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融入差異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黃政傑、張芬芬(2001)。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師大書苑。
廖詩瑜(2016)。國小初任教師知覺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劉光漢(2020)。國小初任教師兼任學校代理總務主任之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劉秀玲(2007)。多元文化教師的可能性-我的「老師物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劉芳伶(2019)。國小初任教師之工作困擾及因應方式:以偏鄉小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劉玲君(2005)。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5(2),187-203。
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載於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學富。
劉美慧、洪佳慧(2009)。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準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4。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
蔡信忠(2007)。傅柯權力理論在學校行政涵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鄭津妃(2001)。普通班中障礙學生的同儕關係:融合與隔離的差異觀。特殊教育季刊,120,19-26。
鄭曉楓、田秀蘭(2016)。以教師觀點理解兒童同儕關係發展和輔導策略。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6,89-126。
盧惠娟(2021)。一位體制內教師跨界社會轉化之旅,臺灣人權學刊,6(2),129-150。
蕭昭君(2003)。國小師資培育教導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女學學誌,16,1-39。
蕭昭君、蘇芊玲(2003)。校園現場性別觀察。女書文化。
蕭舒文(2019)。小學代理教師工作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賴沛青(2007)。一位「非主流」學生的生存策略-看見、反思與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謝宛蓁(2015)。台中市偏遠國小初任教師之職場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謝靜玟(2013)。成為多元文化教育「人」-多元文化教育實踐如何可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教育大學。
魏秀如(2021)。南投縣國小初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
蘇羿如(2011)。教室裡的邊界交疊與跨界的可能性-台灣某專科學院的現場觀察與實驗性作為。教育與社會研究,22,93-126。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顧瑜君、廖千惠、林育瑜(2009)。如何與轉化型知識分子遭逢。2009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Beauchamp, C. & Thomas, L. (2011). Understanding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rough metapho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4), 762-769.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