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7.209.11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怡菁
作者(英文):Yi-Ching Ling
論文名稱:黑澤明電影美學及其美育啟示
論文名稱(英文):Akira Kurosawa's Film Aesthe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Aesthetic Education
指導教授:李崗
指導教授(英文):Kang Lee
口試委員:王俊斌
田名璋
口試委員(英文):Chun-Ping Wang
Ming-Chang T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588125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關鍵詞:黑澤明電影美學美感教育
關鍵詞(英文):Akira KurosawaFilm AestheticsAesthetic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1
  • 收藏收藏:0
本文旨在探究黑澤明的電影美學思想,研究目的有三:一是分析黑澤明創作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二是詮釋黑澤明的電影美學內涵;三是探究其電影美學的美育啟示,表達黑澤明對研究者產生的影響與啟發。本研究將運用「詮釋學」方法,針對黑澤明電影中的美學表現進行分析與詮釋,並提出美育啟示。
黑澤明的思想淵源來自東西文化的結晶,受到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西方電影的表現及西方文藝的人性思維影響甚深;基於美學思想與理念,黑澤明電影美學的內涵是「社會批判」及「英雄主義」,前者是要直視環境之惡與宿命來源,並對社會亂象表現出抗議與破壞,尋得解決方法;後者的價值來自與環境的互動,直指個人在直視現實之惡後做出善的選擇,唯有堅定意志方能展現自我,成為自我的英雄。最後,將黑澤明的美學內涵與美育理念互為關照後,得出美育啟示:美育的目的是要直視現實的醜惡、覺察人性的二元並存及堅持個人的意志,成為自己的英雄;美育的方法則是「打破僵化的習慣」、「創造想像的可能」及「覺知審美的態度」,使個人擁有審美的覺醒與自由的意志,獨立地作出選擇。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Akira Kurosawa's aesthetic thoughts on film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hreefold: The first i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origin of Kurosawa’s works. The second is to interpret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Akira Kurosawa's films. The third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nlightenment of akira Kurosawa's film aesthetics and to express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kira Kurosawa to researchers. This research will use the "hermeneutics" metho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in Akira Kurosawa's films, and propose the enlighten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kira Kurosawa's thought originated from the crystalliz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pirit of Japanese Bushido, the expression of Western films and the human thoughts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origin, the connotation of Kurosawa's film aesthetics is "social criticism" and "heroism". The former is to look squarely into the evil and fatalistic sources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st and destroy the social chaos, and find solutions. The value of the latter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which points to the choice of good made by the individual after facing up to the evil in reality. Only by strengthening his will can he reveal himself and become his hero. Finally, after taking kurosawa's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concept into account, the enlighten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drawn: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look directly at the ugliness of reality, to perceive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o adhere to the will of the individual, to become his own hero; The method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re "breaking rigid habits", "cre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imagination" and "the attitude of awaren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so that individuals have the aesthetic attitude and free will to make choices independent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黑澤明的時代背景 13
第一節 黑澤明的生命經驗 13
第二節 黑澤明與日本社會 20
第三章 黑澤明的思想淵源 31
第一節 日本傳統 32
第二節 西方電影 38
第三節 西方文藝 46
第四章 黑澤明電影美學的內涵 57
第一節 黑澤明的美學理念 58
第二節 黑澤明電影的美學技巧 87
第五章 黑澤明電影美學的啟示 115
第一節 黑澤明電影美學的評價 115
第二節 黑澤明電影美學的轉化 122
第三節 黑澤明電影美學的應用 12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59

一、 中文文獻
刁筱華(譯)(1995)。武者的影跡(原作者:史蒂芬‧普林斯Stephen Prince)。台北:萬象。
大島渚(監製)(1993)。〈黑澤明的電影人生〉。取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395840/
王林(1995)。〈電影大師‧黑澤明〉。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d-DFu9FV8
王眾一(譯)(2007)。日本電影100年(原作者:四方田犬彥)。北京:三聯書店。
王玫(2013)。落實審美意識主體性於通識藝術課程之探究。刊於《高雄師大學報》,第34期,頁39-54。
史蒂芬‧岡崎(2015)。〈三船敏郎:最後的武士〉。取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338788/
甘佳平(譯)(2010)。論現代興奮劑(原作者:巴爾札克)。台北:聯經。
甘佳平(2011)。《人間喜劇》人物類型-巴爾札克的夢想、經驗與創作。刊於《淡江外語論叢》,第17期,頁80-105。
安依文(2018)。康德美學的當代應用與反省 —以兒童美育為實踐場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江合建(1998)。杜威美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江合建(2001)。杜威藝術經驗理念之實踐。刊於《教育研究集刊》,第47期,頁17-35。
任偉誠(2005)。黑澤明電影藝術之研究~以〈羅生門〉電影造型美感構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多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任子峰(2010)。俄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育真(2008)。B.Reimer「美感教育」與D.J.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友齊(譯)(2010)。邦斯舅舅(原作者:巴爾札克)。北京:人民文學。
吳春珠(1991)。黑澤明夢世界的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吳耀庭(200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析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容宸(譯)(2003)。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原作者:新渡戶稻造)。台北:先覺。
呂玉環(2005)。國小國語科美育教學之研究--從MaxineGreene美育觀點來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宗璘(譯)(2007)。導演思維(原作者:肯‧丹席格爾Ken Dancyger)。台北:城邦文化。
吳孟芳(2009)。《莊子》美學思想及其美育涵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菲(譯)(2010)。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原作者:野上照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怡萱(2018)。施泰納的教育美學:一位幼兒園教師的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震(1976)。杜斯妥也夫斯基對西方近代哲學的批判。刊於《哲學論集》,第7期,頁161-181。
李雄揮(1979)。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克世(譯)(1983)。黑澤明的世界(原作者:佐藤忠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原作者:Thomas Schatz)。台北:遠流。
李明濱(2002)。俄羅斯文學的靈魂:托爾斯泰。台北:牧村圖書。
李崗(2006)。尼采人類圖像之教育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崗(2011)。豐子愷的美育思想。刊於《課程與教學》,第14期,頁1-18。
李宗澤(2011)。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從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宜臻(2011)。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對高中英語教育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李銀波、蘇暉(2015)。倫理選擇與喜劇的教誨功能—以莎士比亞喜劇為例。刊於《哲學與文化》,第42期,頁21-37。
和田仁宏(1993)。〈黑澤明與宮崎駿的對談〉。取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x411F7cy/?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
孟祥森(譯)(1993)。地下室手記(原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台北:桂冠。
邱華棟、楊少波(2005)。你不可不知道的改變電影歷史的100位名人。台北:高談文化。
周晏子(譯)(1983)。如何欣賞電影(原作者:James Monaco)。台北:大地印刷。
周月亮、苗棣、劉鳳梅(譯)(2001)。日本戰後電影史(原作者:小笠原隆夫)。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周慈韻(2017)。藝術與人的教化──從席勒《美育書簡》出發的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玫伶(1995)。孔子美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慧宜(1998)。「崇高」的發展--從康德前到康德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文月(譯)(2000)。枕草子(原作者:清少納言)。台北:洪範。
林鳳珠(2007)。MaxineGreene美感教育觀點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文魁(2012)。高中寬恕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葉問」系列相關武俠電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性。刊於《台灣教育》,第693卷期,頁9-15。
洪翠吟(2015)。Maxine Greene之美感教育個案研究 -以臺史博戲劇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縣。
唐月梅(2008)。日本戲劇史。北京:崑崙。
高建平(譯)(2010)。藝術即經驗(原作者:約翰‧杜威Dewey, J.)Art As Experience。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永洋(譯)(1980)。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原作者:唐納‧瑞奇Donald Richie)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台北:志文。
陶剛(譯)(1992)。禪與日本文化(原作者:鈴木大拙)。台北:桂冠。
郭麗娟(譯)(2017)。教你看懂電影的20堂課(原作者: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台北:大雁文化。
陸徵(譯)(2017)。菊與刀(原作者:露易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台北:遠足文化。
教育部(無日期)。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取自http://www.aade.org.tw
國家電影中心(TFI)(無日期)。取自https://www.tfi.org.tw/
許惠容(譯)(2007)。莎士比亞與他的時代(原作者:Hans-Dieter Gelfert)。台中:晨星。
許硯婷(2016)。黑澤明電影中的人物像研究-以「核」三部曲《生者的紀錄》、《夢》、《八月狂想曲》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梁實秋(1985)。英國文學史:第一卷。台北:協志。
梁福鎮(2000)。審美教育學內涵初探。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33-68)。台北:五南。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
張昌彥(譯)(1986)。亂:黑澤明的電影劇本。台北:時報文化。
張武恭(2007)。電影鑑賞與創意。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秋明(譯)(2013)複眼的印像:我與黑澤明(原作者:橋本忍)。新北:遠足文化。
崔光宙、林逢祺(主編)(2000)。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陳篤忱(譯)(1989),佐藤忠男著。黑澤明表現技巧的思想意識。刊於《世界電影》,頁39-48。
陳惠青(2007)。梅洛龐蒂現象學在美學範疇及台灣美感教育之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怡伶(2009)。尼采以意志為主體的美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美伶(2011)。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亭云(2011)。席勒論美育與人性之教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寶蓮(譯)(2014)蝦蟆的油――黑澤明(原作者:黑澤明)。台北:麥田。
陳亦苓(譯)(2017)。日本傳統文化事典(原作者:中村義裕)。新北:遠足。
陳柏年(2017)。審美經驗—從杜威美學論自我實現。載於李崗(主編)。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121-132)。台北:五南。
陳韻如(2017)。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黑澤久雄(1993)。〈黑澤明之信息_美好的電影〉。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cbm7qtkSg
舒明(1995)。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經。
彭鈺君(1998)。席勒美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程大洋(2012)。對托爾斯泰與高爾基的再理解。刊於《通識論叢》,第13期,頁109-132。
曾曉詩(2018)。兒童哲學運用於國小學童音樂欣賞之培養—以雷默的音樂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馮川(2000)。心靈的巨擘:杜思妥也夫斯基。台北:牧村圖書。
馮至、范大燦(譯)(2003)。審美教育書簡(原作者:Friedrich Schiller)。上海:人民出版社。
焦雄屏(譯)(1992)。認識電影(原作者:Louis Giannetti)。台北:遠流。
焦陽(譯)(2018)。上山的路:我的爸爸黑澤明(原作者:黑澤和子)。北京:新星。
焦雄屏(2019)。黑澤明:電影天皇。台北:蓋亞文化。
黃倩茹(2004)。康德美學及其美育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仁(2008)。日本電影在台灣。台北:秀威資訊。
黃玉如(2009)。盧梭的自然主義美學及其美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葉渭渠(編著)(2006)。枕草子圖典。新北:八方出版。
萬傳法(譯)(2010)。黑澤明的電影(原作者:唐納‧瑞奇Donald Richie)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海口:南海。
詹正德(2015)。看電影的人。台北:一人出版社。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楊忠斌(2001)。阿多諾的美學及其美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廖祥雄(譯)(1985)。日本電影的巨匠們(原作者:佐藤忠男)。台北:志文。
廖祥雄(譯)(1991)。電影的奧秘(原作者:佐藤忠男)。台北:志文。
聞天祥(2018)。〈電影天皇黑澤明20年祭〉。取自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filmandmusic/a22847066
歐茵西(1993)。新編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
鄭樹森、舒明(2009)。日本電影十大。台北:印刻。
蔡元培(1912)。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載於蔡元培文集―卷四‧美育。台北:錦繡。
蔡佳霖(2015)。Maxine Greene 能力取向的美感教育音樂課程實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蔡夢月(監製)(2019)。〈我的爸爸黑澤明〉。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neqemyDhM
劉崇稜(1987)。日本文學概論。台北:水牛。
劉俐(譯)(1990)。電影美學(原作者:Gérard Betton)。台北:遠流。
劉俐(譯)(2002)。電影(原作者:F. Vanoye, F. Frey, A. Lete’)。台北:中央圖書。
劉佳(2014)。解讀黑澤明。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錢有玨(譯)(1994)。〈我的電影觀〉(原作者:黑澤明)。刊於《電影旬報》,第1151期。
賴品儒(2005)。MaxineGreene之美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明真(2005)。莊子美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謝攸青(2018)。後結構藝術表達之哲學圖表的美育運用--依據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政珍著(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
顏元叔(2000)。莎悲劇之綜合討論。載於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141-161)。台北:城邦。
豐子愷(譯)(2001)。源氏物語(原作者:紫式部)。新北:木馬文化。
魏雅彤(2007)。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關鍵評論(2016)。〈教父Ⅲ的評價為何沒有前兩集來得高〉。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0688
蘇素珍(2011)。賴聲川的美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欒宗傑(2002)。從個人道德邁向社群倫理──席勒《美育書簡》析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二、 英文文獻:
Catherine Russell.(2011). Classical Japanese Cinema Revisited. NY :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Cahir, Linda Costanza.(2014). Literature into Film :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Jefferson : McFarland & Co.
Donald Richie.(1996).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L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olde Standish.(2011). A New History Of Japanese Cinema : A Century Of Narrative Film. NY :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Keiko I. McDoanld. (2006). Reading a Japanese Film : cinema in context. USA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itsuhiro Yoshimoto.(2000). Kurosawa: film studies and Japanese cinema.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xin Greene.(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Maxin Greene.(2004). Teaching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 : the art of learning. New York : Peter Lang Publishing.
Tony Zhou(2015)。〈Akira Kurosawa - Composing Movement〉。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aQCS8de8&list=PLT8qWgbt4Ed8Vj9fGGuoasxVk7_OXYRwV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