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98.20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任品頤
作者(英文):Pin-Yi Jen
論文名稱:運用靜心課程提升ADHD學童的專注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Meditation Course to Improve ADHD Children's Concentration
指導教授:饒見維
指導教授(英文):Jian-Wei Rau
口試委員:李偉俊
高建民
口試委員(英文):Wei-Chun Li
Chien-Min K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號:610588520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關鍵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專注力靜心
關鍵詞(英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concentrationmedit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透過行動研究發展出一套適合ADHD學童提升專注力之靜心課程,並探討此靜心課程對參與本研究的兩位ADHD學童專注力及其它相關之影響。本研究所實施之靜心課程以旋轉功為主軸,其它靜心內容包括:神聖舞蹈、音樂觀呼吸、如意形線畫、頭頂書本走直線、單腳如意瑜珈、核心肌群訓練、球類運動、感覺統合。研究者透過觀察、訪談紀錄、現場錄影(錄音)及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等進行分析與省思檢討等多方面的資料回饋,歸納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適合於兩位ADHD學童之靜心活動為:旋轉功、神聖舞蹈、頭頂書本走直線、音樂觀呼吸、 如意形線畫、核心肌群訓練。
二、靜心活動對於ADHD學童行為表現的影響為:1.靜心讓學童在專注力愈趨穩定後,學業成績也有明顯提升;2.學童透過靜心逐漸學會耐心與挫折忍受力後,抱怨次數減少,較能適當處理自我情緒問題及放鬆自己;3. 靜心讓學童情緒維持穩定後,學會懂得遵守規範、較願意嘗試學習;4.學童對靜心活動的態度逐漸往正向趨勢轉變。
三、學童維持專注的時間仍然不夠長,日後可以採更多元之靜心活動來持續引發學習動機及樂於學習。
四、在引導學習靜心過程中,需要留意學童當下情緒及對於靜心學習的反應,適時切換適當的靜心活動,才能協助學童達到靜心之成效。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meditation course appropriate for two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bbreviated as “the ADHD children” below)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is course on improving their capability of concentration. The meditation course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was focused on whirling-kung,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other meditative activities such as: sacred dancing, awareness of breath with music, free form drawing, walking straight line with books on head, single legged free yoga, core myocardial group training, ball move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observation, interviews, video recording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and examined the data colle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drawn as follows:
1.The meditative activities appropriate for the ADHD children include whirling-kung, sacred dancing, awareness of breath with music, free form drawing, walking straight line with books on head, core myocardial group training.
2.The influences of meditative activities on the ADHD children’s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clude: (1) Meditation enabled the children keep their concentration more and more stable and improv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apparently. (2) The ADHD children’s patience and resilience increased gradually, which was shown by their diminishing complaints, being able to handle their emotions and being able to relax themselves. (3) Meditation enabled the ADHD children to stablize their emotions, follow the school rules and be willing to try to learn. (4) The ADHD children’s attitude toward medit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positive.
3.The ADHD children’s ability to maintain their concentration is still not enough. More meditative activities might be employed to elicit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make learning fun for the ADHD children in the future.
4.In the process of guding the ADHD children to learn medi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mmediate emotions and responses to meditation and promptly adjust the appropriate meditativ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help them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t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ADHD學童之探討....................9
第二節 靜心之探討........................31
第三節 ADHD之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51
第二節 研究情境及參與者...................55
第三節 本研究的行動構想...................6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編碼.....................67
第五節 研究倫理..........................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 ADHD靜心課程內容與架構之省思與檢討....75
第二節 教學技巧與注意事項的省思與檢討........86
第三節 「ADHD靜心課程」遇到的問題與解決之道..124
第四節 「ADHD靜心課程」對學童專注力之影響....132
第五節 「ADHD靜心課程」對學童情緒穩定之影響..144
第六節 「ADHD靜心課程」對學童的其它影響......158
第七節 靜心對研究者的影響..................1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7
第一節 結論...............................167
第二節 建議..............................184
參考文獻....................................189
一、中文部分................................189
二、外文部份................................196



一、中文部分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資料網(2015)。ADHD的生理機制。2018年03月20日取自https://www.adhd.club.tw
Eric c.Hsu(2012)。新生兒醒眠之鑰的遺失。新北市:徐氏文化出版社。
Louise L. Hay著,彭芷雯譯(2012)。你也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蹟:來自全球的自我療癒實證與方法。台北市:方智。
New Age Family Natural Health Center(201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017年12月1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newagefnc/adhd
OSHO(2018)。奧修談靜心的節錄。OSHO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2018年07月12日取自https://www.osho.com/ch/highlights-of-oshos-world/osho-on-meditation-quotes#
Peter Thorbrietz 著,楊文麗、葉靜月譯(2016)。更輕鬆有效的學習幫助孩子專注力。台北市:親子天下。
Russell A. Barkley著,何善欣譯(2014)。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修訂版) 。台北:遠流。
TaiwanNutrition.com部落格(2018)。核心肌群這樣練:必讀全方位核心肌群訓練寶典。2018年07月13日取自https://www.taiwannutrition.com/blog/train-your-core-muscle/
凡懿(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網絡百科新概念。中文百科在線網,京ICP證090285號。2017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zwbk.org
元氣網(2018)。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追蹤疾病。元氣網。2018年01月12日取自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76159
文森.孟詩特拉著,許晉福譯(2008)。教養過動兒-醫學沒告訴你的十件事。台北市: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方惠貞(2008)。國小班級中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生氣情緒為焦點。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仁癸(2015)。運動融入教學增強專注力。特殊教育-關懷過動兒專欄。臺南啟智學校。2018年07月13日取自https://www.tnmr.tn.edu.tw/fckUpload/file/南智刊物/親子充電列車-運動融入教學增強專注力.pdf
王明鈺(2017)。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訊,第7期,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onped.com
王靜雯(2010)。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史丹力‧葛林斯班 & 雅各柏‧葛林斯班著,張明玲譯(2011)。過動不需藥。台北市:智源出版。
司馬理英子著,黃瓊仙譯(2017)。孩子的專心溜走了!。新北市:跨境文化。
布萊克·泰勒著,李美華譯(2011)。我ADHD,就讀柏克萊。台北市:致富出版。
生命之道(2018)。靜心。奧修生命之道學苑網。2018年09月12日取自https://www.oshotao.com/meditation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五南。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富正、湯玉婷(2017)。生活情報。屏東e報,2017年01月07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wfc/post/1369529163
李心瑜(2011)。以兒童行為檢核表追蹤過動兒行為變化之長期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昀澔(2014)。兒童多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台灣醒報綜合報導。2017年11月17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091935158.html
李慧韻(2008)。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系統之探討。台東特教,27,1-4。
亞東醫院(2018)。感覺統合與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亞東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衛教單。2018年07月27日取自depart.femh.org.tw/reh/11.doc
周惠莉(2012)。孩子你今天靜心了沒?〜靜心活動與幼兒行為表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生命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孟瑛如、簡吟文(2014)。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談注意力訓練。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世儒(2007)。葛吉夫神聖舞蹈。工作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水滴部落。2017年01月28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niten/article.php?entryid=573337
林立晨(2018)。提昇兒童水平思考能力之創造思考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如意形線畫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怡芬、陳家豪、陳麗芬(2010)。認識過動症ADHD用藥。奇美醫院藥學雜誌電子報ISS 2220-6493,102。2018年2月28日取自http://jtp.taiwan-pharma.org.tw/102/014-019.html
林怡芬、陳家豪、陳麗芳(2010)。認識過動症ADHD用藥。藥學雜誌,26(1),14-19。
林盈萱(2011)。國小ADHD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南屏特殊教育,49(2)。
林綉亭(2004)。奧修靜心與身心靈自我調療癒研究。親民學報,10,129-149。
林群華(2014)。葛吉夫神聖舞蹈。葛吉夫與第四道網頁文章。2016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ennchina.net/m/4thway/b4754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柯貝爾(2018)。音樂的力量。靈命日糧。2018年07月13日取自https://traditional-odb.org/2014/02/10/音樂的力量/
柯雅齡(2014)。提升專注力的居家訓練遊戲。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輔導知能相關文章。2018年07月27日取自www.fhjh.tp.edu.tw
洪儷瑜、蔡明富(2004)。國小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標記之知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93-317。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高淑芬(201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及就醫問與答。臺大醫院衛教天地。2017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ntuh.gov.tw/PSY/Healthy/Attention/default.aspx
張芯瑋(2017)。結合非暴力溝通與靜心活動於情緒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鈺湞(2017)。靜心對ADHD學童行為表現改善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學岺(2006)。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衛教專欄。2018年09月13日取自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http://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6&hidNewsID=86
張露芷(2014)。中老年人學習旋轉功的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敏溶、邱俊吉(2009)。固定30分鐘每天運動可變聰明。蘋果日報,2009年10月3日。2017年10月19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091003/31989081
郭育祥(2017)。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敦化國中宣導資料。2017年11月10日取自web.ntnu.edu.tw/
郭美滿(2004)。ADHD 兒童的不順從行為。國小特殊教育,34,61-65。
陳亭君、潘倩玉(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一般學生移動性與操作性技巧之差異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1),19-37。
陳思綺(2015)。幼兒體操好處多,強化記憶力、提升正向情緒。優活健康網。2018年07月27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幼兒體操好處多-強化記憶力-提升正向情緒-003000199.html
陳昭宏(2014)。淺談學校品德教育的推動。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電子報–品德教育,140。2017年12月08日取自教育交流站ntpc.epaper@gmail.com
陳祉彣(2016)。神聖舞蹈在教學現場的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家金(201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即過動症的症狀。揚愛網心靈潛能頻道。2018年02月23日取自http://hdmok0909.pixnet.net/blog/category/395690
陳斐君(2013)。奧福音樂教學活動對國小疑似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新儀(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兒(ADHD)之行為運動處方。屏東教大體育學報期刊,14 ,88-99。
陳詩婷(2017)。什麼是過動症?優活健康網。2017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uho.com.tw/topic/ADHD/index.html
陳靖倫(2014)。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暨早期療育中心衛教資訊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cgmhearlyintervention.weebly.com/
揪健康(2015)。運動幫助過動兒(ADHA)提升專注力的效果不亞於藥物。揪健康醫療新知2017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joiiup.com/knowledge/content/118
湯金樹(2017)。過動兒的教養原則。南湖國小特教教學實務。2017年06月06日取自http://www.nhps.tp.edu.tw/ac3/hsienspe/site/
萌面大叔(2009)。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名人。豆瓣小組網站神經醫學。2018年01月06日取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922786/
黃平(2011)。國小融合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學習行為與人際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秉紳(2006)。運用專注力提升國小學童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8年6月15日,56。2017年1月0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i.htm .
奧修著,謙達那譯(1993)。靜心觀照–修行的指引。台北市:奧修出版。
奧修著,謙達那譯(1996)。靜心與健康。新北市:奧修出版。
奧修著,謙達那譯(2005)。靜心觀照:修行的指引。臺北:奧修出版。
愛北大社群(2011) 教育園地—親自教養討論區。2017年07月15取自http://ibeta.tw/
愛平靜網站(2015)。靜心!如何讓人有智慧。愛平靜網站。2018年09月12日取自www.icalm.org/The Big Brain Benefits of Meditation
楊定一(2011)。真原醫。台北市:天下雜誌。
楊定一(2014)。靜坐,鍛鍊專注力。康健雜誌,186。2018年09月12日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395
楊竣傑(2013)。天天練旋轉功上萬癌友把病轉出去。時報周刊,1859。台北市。
楊舒涵(2013)。我的孩子是ADHD。愛彌兒,愛我們的孩子兒童知識分享。2017年2月12日取自愛彌兒實踐的平台http://ndhulovekids.blogspot.tw/
葛吉夫(2009)。葛吉夫的神聖舞蹈。2018年09月13日取自AwareTaiji 覺性太極http://www.inzero.com.tw/industry-03/315-2009-04-09-02-34-01
詹元碩(2013)。運動治療工作坊研習─運動對於ADHD兒童影響效益講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2017年07月15取自https://spe.ntue.edu.twcir.spc.ntnu.edu.tw/
廖嘉琛(2011)。八週旋轉功訓練課程對高中女生心率變異度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 (2018)。核心肌群。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8年07月2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核心肌群
維基百科(2018)。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8年2月24日取自討論區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臧如芬 (2010)。注意力不足症候群(再版)。台北市:宏欣文化。
劉玉雯 (2017)。專注力訓練-以腦波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國宏、戴承杰(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中醫辨證與治療。中國醫藥研究叢刊,29。2018年09月13日取自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www.ctmd.org.tw
盧玉強(2012)。認識大腦,提升生活品質。醫學新知,235。2018年10月12日取自高雄醫師會誌http://www.doctor.org.tw/file/76-6-1.pdf doctor.org.tw/file/76-4-1.pdf
優家網誌(2013)。ADHD的教養與輔導策略。優家網誌。2017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tqpi.org.hk/20778234783217835468/adhd
羅真(2016)。注意力up 醫師建議:幫孩子創造有正面經驗的習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衛教手冊(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出版)。2018年09月12日取自http://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6&hidNewsID=109
羅評瑛 2013。一個ADHD 學童媽媽自我敘說研究。E-SOC JOURNAL,111,12,2017/03/15取自http://www.adhd.club.tw/
蘇宜家(2017)。專注力不佳 3招提升孩童專注力。自由時報電子報。2018年07月27日取自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17237為什麼孩子需要運動?
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台北市:五南文化。
饒見維(2008)。「靈修與靜心」的正向功能與情緒轉化。刊載於: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崔光宙、饒見維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2012a)。人在旋轉時為什麼會頭暈?洄漩心旅。2017年5月12日取自「身心靈統合旋轉功」的交流平台 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7092
饒見維(2012b)。人在旋轉時為何會頭暈?洄漩心旅。2018年07月13日取自「身心靈統合旋轉功」的交流平台jianweirau.pixnet.net/blog/post/49206066
饒見維(2015)。潛能開發的理念內涵與首要途徑。佛學與科學,16(1),22-41。

二、外文部份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 text revision)Washington, DC
Barkley, R. A. (200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3rd ed.)New York:Guilford
Barkley, R.A., Fischer, M., Edelbrock, C.S. & Smallish, L. (1990). The adolescent outcome of hyperactive children diagnosed by research criteria:An 8-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9(4),546-557.
Cakmak, Y. O., Ekinci, G., Heinecke, A. & Çavdar, S.(2011)Structural cortical plasticity induced by the mindfullness meditation of the Sufi Whirling Derwishes. Neuroscience Research 71, Supplement. e96.doi:10.1016/j.neures.2011.07.412
Eysenck, M. W., and Keane, M. T. 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ast Sussex, UK, 1995.
Grosswald, S. J., Stixrud, W. R., Travis, F. & Bateh, M. A.(2008)Use of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to Reduce Symptom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by Reducing Stress and Anxiety: An Exploratory Study.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 10(2)Retrieved February 12, 2011, from http://cie.ed.asu.edu/volume10/number2
Scott, T. M., Park, K. L., Swain-Bradway, J. & Landers, E. (2007).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the Classroom: Facilitating Behaviorally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Consultation and Therapy, v3 n2 p223-2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