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5.226.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洪岱郁
作者(英文):Dai-Yu Hong
論文名稱:電影敘事中蘭嶼意象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The Image of Orchid Island in Film Narratives
指導教授:楊政賢
指導教授(英文):Cheng-Hsien Yang
口試委員:董克景
林建享
口試委員(英文):Ko-Ching Tung
Jian-Xia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學號:610598005
出版年(民國):112
畢業學年度:11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關鍵詞:蘭嶼達悟族電影意象觀光記號
關鍵詞(英文):Orchid IslandTaoFilmImageTourismMarke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蘭嶼,座落在太平洋,環繞著湛藍的海水,其所涵蓋的象徵意義遠不僅限於影像中所傳達的意象,「蘭嶼意象」不只存在於電影鏡框之中,當我們走出鏡頭之外,「蘭嶼意象」更是以一種無以名狀的形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寓世存有地浮現,超過了形式和視覺,如海浪在不同的時空地點會產生不同的高低浪花,「蘭嶼意象」在每個人心中展現出獨特的面貌,產生不同的共鳴和感受。
自日治時期人類學者的田野拍攝,蘭嶼常因文字與影像表述被帶入「他者化」色彩,此情境也出現在臺灣所產製的蘭嶼題材電影之中。從1965年《蘭嶼之歌》女主角伴隨男主角尋找失聯的父親;1984《亮不亮沒關係》男主角帶著女主角返鄉至蘭嶼建立新生活;2005年《等待飛魚》男主角開著自製敞篷車陪伴女主角環島四處尋找訊號;2007年《蝴蝶》女主角跟隨男主角搭船至蘭嶼尋找自我身分認同;2008年《人之島》男主角則是拿著收音器材在蘭嶼島上各處尋找心中的聲音;2014年《到不了的地方》兩位男主角們一定要尋得丁字褲穿才算到過蘭嶼;2017年《海人魚》主角尋找美人魚的蹤跡以及自己心中所嚮往的生活;2018年《只有大海知道》男主角想尋找回自己跟爸爸的情感連結以及穿上丁字褲的勇氣。
這八部電影最大的共通點是有實地到蘭嶼取景進行拍攝、或是電影劇情的主角設定為達悟族,也是本論文討論臺灣電影與蘭嶼題材相關之篩選條件。筆者透過爬梳蘭嶼電影題材的發展概況,分析電影攝製者/製片公司所採用的影像符碼及劇情大綱裡的文字符碼,同時,也將電影中出現與達悟文化有關的「人物」、出現在各種不同的「海」之鏡頭畫面一併納入本文討論,試圖從中交疊出臺灣電影中的蘭嶼意象。
本文欲進一步去反思與評估當以「蘭嶼」為主要創作題材的影像時,該如何適當地透過影像來重/建構達悟族文化,成為電影敘事中「蘭嶼意象」研究跨出的第一步。
Orchid Island, also called Lanyu, surrounded by Pacific Ocean, it contains far more symbolic meanings than image conveys. "The image of Orchid Island " do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movies’ shots. Outside the shots, it is an indescribable image that transcends forms and visions. Like different waves produced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it resonances differently in everyone's heart.
Orchid Island has often been, and still is described as “the other” in the field reasearches of anthropologists sinc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 situation remains in Taiwanese films productions nowadays. In Song of Orchid Island (1965), Liang Bu Liang Mei Guan Xi (1984), Fishing Luck (2005), Soul of a Demon (2007), Pongso No Tao (2008), Anywhere Somewhere Nowhere (2014), Mermaid Whispering (2017), and Long Time No Sea (2018), the shared feature of them is either the films are shot on Orchid Island, or the protagonists are set as Tao people, which is the element that the author chooses to discuss with Taiwanese movies related to Orchid Island. Through these films, the author dedicates to analyze the image markers and signifiers used by the filmmakers and production companies, seeking the image of Orchid Island overlapped by them.
The author manages to explore in film study an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further reflect and evaluate how to reconstruct/construc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ao images and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when "Orchid Island" is the main theme, and to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Orchid Island" in film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2
第二節、研究背景 4
第三節、研究目的 6
第四節、研究方法 6
第貳章、文獻回顧 9
第一節、被觀看的蘭嶼 10
第二節、何謂電影敘事 12
第三節、電影的影像空間 14
第四節、影像中的文化再現 17
第參章、臺灣電影中「蘭嶼意象」的發展與觀察 21
第一節、蘭嶼題材電影發展概況 21
第二節、蘭嶼題材電影宣傳海報的設計元素 23
一、1965年《蘭嶼之歌》邵氏公司輝煌文藝巨片 24
二、1984年《亮不亮沒關係》為什麼,明天你會穿丁字褲 27
三、2005年《等待飛魚》當大哥大收不到訊號 愛情才要開始 31
四、2007年《蝴蝶》導演張作驥最詩意暴力美學鉅作 34
五、2008年《人之島》聆聽海洋,聆聽飛魚 37
六、2014年《到不了的地方》台客與導演的重機追尋之旅 40
七、2017年《海人魚》獻給愛大海的你們和即將愛上大海的你 42
八、2018年《只有大海知道》心繫太平洋 45
第三節、蘭嶼題材電影劇情大綱與宣傳元素對照之觀察 48
第肆章、看與被看:影像中的蘭嶼人物角色 53
第一節、《蘭嶼之歌》:是誰的歌 53
第二節、《亮不亮沒關係》:誰是阿乞乞 59
第三節、《蝴蝶》:誰是Shimaderun? 66
第伍章、 蘭嶼意象的空間凝視 73
第一節、 在哪裡等待飛魚 74
第二節、 在哪裡有人魚 78
第三節、 在哪裡有大海 81
第陸章、結論 87
參考文獻 99
中文書目 99
英文書目 102
電影資料 102
中文書目
Betton, Gerard. 1991.《電影美學》。劉俐譯。臺北:遠流。
Berger, John. 2021.《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
Chatman, Seymour. 2016.《術語評論: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修辭學》。徐強譯。上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Chambers, Ever. 2019.《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李宗義、許雅淑譯。臺北:游擊文化。
Featherstone, Mike. 2009.《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與認同》。楊渝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Genette, Gerard. 2003.《辭格III 》。廖素珊、湯恩祖譯。臺北:時報文化。
Giannetti, Louis. 2010.《認識電影》。焦雄屏譯。臺北:遠流。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5.〈文化人類學的倫理與研究方法〉《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頁 49-74。台北:桂冠。
Marita Sturken 與 Lisa Cartwrigh. 2009.《觀看的方式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臺北:臉譜。
Said, Edward. 1999.《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臺北:立緒。
Urry, John. 2016.《觀光客的凝視3.0》。黃宛瑜譯。臺北:書林。
丁松青,1982,《蘭嶼之歌》。三毛譯。臺北:皇冠。
不著撰人,1987,《銀色畫報》98期。頁116-127,香港:姊妹出版社。
余光弘,2004,《雅美族》。臺北:常民。
李亦園,1982,〈Anito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頁261。臺北:聯經。
李道明,2012,〈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及電視對臺灣原住民的呈現〉《原住民族文獻》4期。頁3-14。
李鼎與徐君豪,2005,《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臺北:大塊文化。
李顯傑,2005,《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林文玲,2013,〈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臺灣人類學刊》11期,頁155-187。
胡台麗,1991,〈民族誌電影之投影:兼述臺灣人類學影像實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期,頁183-208。
迷走,1998,《離開電影院之後》。臺北:元尊文化。
崔永徽,2018,《只有大海知道:蘭嶼觸動我的人、事、物》。臺北:遠流。
鳥居龍藏,2016,《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林琦譯。頁95-100。臺北:唐山。
鳥居龍藏,2021,《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頁249。臺北:遠流。
黃仁,2010,《國片電影史話》,台北:臺灣商務。
黃宣衛,2011,〈田野調查工作〉《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黃宣衛主編,頁98-123,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楊政賢,2011,《島、國之間的「族群」—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關係史的當代想像》,頁26-28,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楊政賢,2016〈「島嶼」博物館?—蘭嶼遺產「博物館化」的當代建構及其展示景觀〉,《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王嵩山、張婉眞主編,頁349-372。
聞天祥,2012,《過影—1992-2011臺灣電影總論》。臺北:書林。
齊隆任,1988,〈現代文學理論與電影符號學-試論電影敘述學中「聚焦」的盲點〉《中外文學》,16卷12期,頁155-171。
鄭秉泓,2010,《臺灣電影愛與死》。臺北:書林。
謝永泉,2004,〈傳統達悟神觀初探〉《神學論集》142期,頁483。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
關曉榮,2007,《蘭嶼報告1987-2007》。臺北:人間。

英文書目
Katz, Steven Douglas. 1991. Film Directing:Shot by Shot:Visualizing from Concept to Screen. Studio City, Calif.: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電影資料
王金貴,2008,《人之島》,臺北:張作驥電影工作室、伊洛瓦底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李鼎,2014,《到不了的地方》,臺北:縱橫國際影視、李鼎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邱瓈寬,2016,《大尾鱸鰻2》,臺北:柏合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寬銀幕製作有限公司。
胡台麗,1993,《蘭嶼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袁緒虎,2017,《海人魚》,臺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出品。
崔永徽,2018,《只有大海知道》,臺北:沃土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張作驥,2007,《蝴蝶》,臺北:天堂口有限公司。
曾文珍,2005,《等待飛魚》,臺北:盧米埃電影公司。
潘壘,1965《蘭嶼之歌》,香港:香港邵氏兄弟公司。


(此全文20280808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