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3.58.82.21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彭詩庭
作者(英文):Shih-Ting Peng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臺灣仕紳的家庭教養與親子關係──以日記為中心的觀察
論文名稱(英文):Gentry’s Family upbringing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Diary- centric observation.
指導教授:陳鴻圖
指導教授(英文):Hung-Tu Chen
口試委員:陳進金
李毓嵐
口試委員(英文):Chin-Ching Chen
Yu-La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號:610603004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關鍵詞:家庭教養親子關係張麗俊林獻堂黃旺成吳新榮
關鍵詞(英文):Family upbringingparent-child relationship、Li-jun ChangHsien-tang LinWang-cheng HuangXin-rong Wu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隨樺山資紀總督來臺,創設臺灣學制。其學制分兩大部分,一為緊要事業,分為講習員之培育及國語傳習等兩種。二為永久事業,設立國語學校及師範學校。在日本的統治下,臺灣仕紳有機會受到新式教育。

本文選擇受傳統教育之林獻堂、楊水心、林紀堂、陳岺、張麗俊;受新式教育之黃旺成與吳新榮為觀察對象。從他們所書寫之日記著手,試圖分析在日治時期同為仕紳的臺灣人民,在教養子女的方式上,會因其受新式教育或傳統教育而有所不同嗎?

日記本身不但具有隱密性,且記主筆下之文字,透露出其日常生活之活動與作為,因此私人日記是最好觀察父母與子女相處之材料。在目前的日記研究中,並未以家庭教養做為研究方向,因此筆者認為此為可開拓之議題。
After signing Treaty of Bakan, Isawa Shūji as the Chief of Education Bureau in Government of Taiwan came to Taiwan with Kabayama Sukenori, the Governor of Taiwan, to establish Taiwanes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system wa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s. One was the crucial undertaking that included the cultivation of lectur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Japanese Learning Schools, while the other permanent undertaking of setting up Japanese Schools and normal schools. Gentries in Taiwan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ies to receive modern education under Japanese rule.


Hsien-tang Lin, Shui-hsin Yang, Ji-tang Lin, Ling Chen, Li-jun Chang that receive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Wang-cheng Huang, Xin-rong Wu that got a modern one were selected as observed objects. The researcher intended to analyze whether or not the style of parenting would differ for Taiwanese gentries that received conven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 from their hand-written diarie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ivacy, but also activities and behaviors in daily lives could be revealed in written texts of the diary owners. Consequently, private diaries are the most ideal materials feasible for observ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mong existing diary studies, there has not been such research that aims at family upbringing, therefore makes it an exploitable issue for the research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21
第四節 論文大綱與架構 23
第二章 傳統仕紳類型的觀察:張麗俊、林獻堂 25
第一節 張麗俊日記中所呈現的教養與親子關係 25
第二節 林獻堂日記中所呈現的教養與親子關係 35
第三章 新式仕紳類型的觀察:黃旺成、吳新榮 51
第一節 黃旺成日記中所呈現的教養與親子關係 51
第二節 吳新榮日記中所呈現的教養與親子關係 65
第四章 析論教養方式與類型 85
第一節 分析教養方式之異同 85
第二節 教養類型 89
第五章 結論 95
徵引文獻 99
附錄一、張麗俊書寫日記年代與子女年齡之對照表 107
附錄二、林獻堂書寫日記年代與子女年齡之對照表 111
附錄三、黃旺成書寫日記年代與子女年齡之對照表 113
附錄四、吳新榮書寫日記年代與子女年齡之對照表 115

一、日記、史料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1933-1937》、《吳新榮日記1938》共2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1939》、《吳新榮日記1940》、《吳新榮日記1941》、《吳新榮日記1942》、《吳新榮日記1943-1944》、《吳新榮日記1945-1947》、《吳新榮日記1948-1953》、《吳新榮日記1955-1961》、《吳新榮日記1962-1967》共9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林紀堂著,許雪姬編註,《林紀堂先生日記:一九一五年 - 一九一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7年。
林獻堂著,《林獻堂環球遊記:臺灣人世界觀首部曲》,臺北:天下雜誌,2015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註解,《水竹居主人日記1906-1907》、《水竹居主人日記1908-1910》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0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註解,《水竹居主人日記1911-1914》、《水竹居主人日記1914-1917》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1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註解,《水竹居主人日記1917-1922》、《水竹居主人日記1923-1926》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2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註解,《水竹居主人日記1926-1929》、《水竹居主人日記1929-1932》、《水竹居主人日記1932-1935》、《水竹居主人日記1935-1937》共4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4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27年》共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0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29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0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1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1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2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3年》 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3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4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5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7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8年》共4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4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9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0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6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1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2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7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3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4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8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5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6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0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7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8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9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1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0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1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2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2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1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2年》、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53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3年。
許雪姬撰稿,《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頂厝篇、下厝篇》,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陳岺著,許雪姬編註,《陳岺女士日記1924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7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13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8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14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15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16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09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17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19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0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21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22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23年》共3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2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24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24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3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26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4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27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28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5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29年》、《黃旺成先生日記1930年》共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6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31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7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編註,《黃旺成先生日記1933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2018年。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台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中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葉榮鐘著,《葉榮鐘日記上、下》,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二、專書
王見川等編者,《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許雪姬,《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陳文松,《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臺北:蔚藍文化,2019。
曾士榮,《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
1955)》,臺北:稻香,2013。

三、期刊論文
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臺灣史研究》19:3(2012年9月),頁201-236。
李毓嵐,〈1920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4 (2013年12月),頁51-98。
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2012年06月),頁59-98。
林丁國,〈林獻堂遊臺灣: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日治時期的島內旅遊〉,《運動文化研究》17(2011年6月),頁57-111。
洪秋芬,〈日治初期葫蘆墩區保甲實施的情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1895-1909)〉,《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2000年12月),頁211-268。
馬鉅強,〈烏溪治水事業之研究──以《灌園先生日記》為中心〉,《臺灣文獻》58:1(2007年),頁245-287。
許雪姬,〈「林獻堂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1995年),頁82-84。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22:1(2015年3月),頁153-184。
許雪姬,〈「臺灣光復致敬團」的光復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8:2(2011年6月),頁97-145。
許雪姬,〈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岺、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08年12月),頁227-250。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51-178。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第四十五號(2013年12月),頁129-176。
曾士榮,〈1920年代臺灣國族意識的形成──以「陳旺成日記」為中心的討論(1912-1932)〉,《臺灣文學學報》13(2008年12月),頁1-63。
黃繼文口述,陳鳳華整理,〈父親黃旺成的追憶〉,《竹塹文獻雜誌》10(1999年1月),頁41-57。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3(2013年09月),頁125-175。

四、學位論文
王靖雯,〈論吳新榮的愛情觀與家庭觀 ──以《吳新榮日記全集》為主〉,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淑芬,〈從《灌園先生日記》探討林獻堂的家人互動與家庭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劉芳羽,〈傳統與現代間的臺灣士紳家庭婦女─楊水心之個案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鍾承佑,〈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與知識傳播──以張麗俊與黃旺成為例〉,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此全文2025063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