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29.2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依婷
作者(英文):Yi-Ting Chen
論文名稱:古典新詠──現代詩探究式教學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Re-imagination of Classic Stories—Inquiry-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Modern Poetry Lessons
指導教授:須文蔚
指導教授(英文):Wen-Wei Xu
口試委員:余欣娟
游宗蓉
口試委員(英文):Xin-Juan Yu
Zong-Rong Y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華文文學系
學號:610608202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關鍵詞:古典新詠現代詩探究式教學教育行動研究形成性評量自主學習
關鍵詞(英文):re-imagination of classic storiesmodern poetryinquire-based learning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formative assessmentself-directed learn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教育行動研究法,以108課綱為研究背景、花蓮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古典新詠現代詩為研究教材,透過兩個單元課程及三次評量測驗,一方面進行古典新詠現代詩教學指導,觀察學生在探究式閱讀中的學習歷程;另一方面,透過形成性評量的實施與檢討,豐富並深化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最後,本研究期望能研發出一套適用於新課綱精神的課程,引導學生產出課程學習成果,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與能力,以因應新課綱實施以來教學上遇到的難題與困境。
本研究所使用教材為自編教材,以吳興華、余光中、洛夫、楊牧等人的現代詩作為主,旁及相關的文史資料及網路資源。整體教學歷程約可分成三個階段:
一、古典新詠現代詩探究式教學。
二、古典新詠題材改寫創作。
三、古典人物論述文書寫。
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歷程,短期目標期望學生能養成探究式教學的興趣與習慣、能將較遙遠且生硬的古典教材與個人經驗進行連結、能具備以史證進行論述的基礎能力;長期目標則期望學生能在參與課程後,創造出能夠展現個人興趣與思辨力的專題作品。
研究者同時具備中學教師之身分,因而得以在研究中進行教學實踐,並在教學實踐中修正研究假設。透過不斷地省思、調整及嘗試的循環,讓課程設計逐漸趨於理想。期許這份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論的涵化和借鏡,更能在未來長遠的教學生涯中反覆被增補與實踐。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to a series of Mandarin Chinese lessons entitled Re-imagination of Classic Stories in Modern Poetry, which has been conducted under the R.O.C Master Framework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well known as “the 2019 Teaching Guidelines”). The subjects are junior students of a high school in Hualien, Taiwan. During the lessons, two units and three assessments have been employed for the teachings of modern poems, so as to obser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of inquired-based reading experience. As a matter of fact, these lessons were aimed to, by means of using formative assessments and their insights, enrich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Finally,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o develop lessons alig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ew Teaching Guidelines, enabling the students to achieve desirable learning results and increasing their confidence and potency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s a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in teaching ever me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Guideline.

This study uses teaching materials I have designed on my own, with a focus on modern poems written by Wu Xing Hua, Yu Kwang Chung, Luo Fu, Yang Mu, etc., complemented with relevant literary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internet.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rimary phases: a) inquiry training via Re-imagination, b) adaption writing for Re-imagination, and c) argumentative essay writing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classic works.

I hope this step-by-step teaching method can, in the short term, help students take an interest and form habits in inquiry learning—by relating the seemingly intimidating classical texts to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as well as develop basic abilities in writing argumentations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in the long term,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produce their own dedicated projects that show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s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I, myself, am a high school teacher, and thus had the chance to bring the practices to the classroom settings and in turn modify the hypotheses of the original research. In this cycle of reflecting, adjusting and attempting, the lesson designs can be consequently optimized. To sum it up, this thesis is not only an embodiment of teaching theories or a product benefitting from them, but a work-in-process that can be repetitively revised and put to use in one’s teaching career onwar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壹、108課綱後增強多元文本閱讀之必要 1
貳、國語文教師設計學習歷程檔案之思考:專題製作 2
參、新世代跨領域教與學之探索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4
壹、研究動機 4
貳、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 6
壹、研究範圍 6
貳、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壹、古典新詠 7
貳、教學行動研究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 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9
壹、教育行動研究法 9
貳、文獻分析法 10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10
第三節 資料蒐集、分析及檢核 13
第三章 現代詩古典新詠的發展與意涵 15
第一節 從新文學運動到新古典主義 15
壹、清末的「詩界革命」 15
貳、五四時期的「新文學運動」 17
參、吳興華與新古典主義 18
第二節 1960年代台灣現代詩中回歸古典的論辯 23
第三節、余光中詩中的古典意識 25
壹、天狼星事件 25
貳、余光中現代主義下的「傳統」回歸 27
參、余光中古典新詠之詩 30
第四節 洛夫詩中的古典意識 32
壹、洛夫與新民族詩型 32
貳、促發洛夫回歸古典的因素 33
參、洛夫的古典新詠之作 34
第五節 楊牧與中國抒情傳統 40
壹、中國抒情傳統 40
貳、楊牧與戲劇獨白體 42
第六節 結語 49
第四章 高中國語文探究式教學的原理與實踐 53
第一節 探究式教學理論 53
壹、探究法的理論基礎 53
貳、探究教學法的模式 55
參、我國素養導向歷程與探究式教學的關係 58
第二節:探究式教學文獻探討 59
壹、我國探究式教學之討論 60
貳、中國大陸語文探究式教學之討論 62
第三節 探究法在中學國文教學之運用 64
壹、問題導向的探究式教學 65
貳、專題導向的探究式教學 71
第四節、結語 71
第五章 教學設計與實踐 73
第一節 教學設計 73
第二節 前測:一首詩一個故事 74
第三節 單元一:追摹古人,翻案改寫 85
第四節 單元二:一個人物,兩張臉譜 94
第五節 結語 106
第六章 研究成果 107
第一節 學生回饋 107
第二節 教學省思與未來展望 108
第三節 結語 111
文獻參考 111
一、教育類研究
(一)書籍
‧王政忠,《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16)
‧王美芬、熊召弟《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12)
‧佐藤學著,黃郁倫譯,《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台北:天下文化,2019)
‧周新富,《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
‧林寶山,《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張清濱,《教學理論與方法》(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張輝誠,《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18)
‧張輝誠《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15)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合著,《教學原理》(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黃國珍,《探究式閱讀: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20)
‧葉丙成,《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 BTS 教育新思維》(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2018)
‧蔡清田,《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21)
‧鄭章華主編,《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展現》(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
(二)期刊、論文
1.學位論文
‧丁美娟,《PISA三層次提問融入國文教學提升國中生閱讀素養之行動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20)
‧王婉怡,《合作學習與MAPS教學策略導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2016)
‧王淑玲,《MAPS教學策略導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2018)
‧余曉菁,《行動學習融入高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中一年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6)
‧李依庭,《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6)
‧李怡佩,《建構式提問學習單在國中國文教學之應用--以文言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14)
‧李蓓琦,《專題探究取向國中國文教學之實踐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管理與課程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21)
‧林欣慧,《學思達教學法促進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七年級國中國文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學位論文,2018)
‧林科甫,《問思教學法融入國文課程對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七年級國中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8)
‧林慧卿,《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高職國文科教學學生的閱讀表現及感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21)
‧邱瓊儀,《探究式教學應用於國民小學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2)
‧施佳慧,《高中國文教學之合作學習研究-以討論教學及提問策略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0)
‧陳佩瑜,《學思達翻轉教學法在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文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2014)
‧陳依彤,《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部學生國文科學習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7)
‧陳秋岑,《應用翻轉教室教學法於國中七年級學生國文教學之研究》(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學位論文,2018)
‧陳振祥,《學思達教學法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國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2016)
陳雅文,《翻轉教學模式融入國文課程嘗試─以學生閱讀測驗的建構及其成效為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9)
‧陳雅芬,《Paulo Freire提問式教學於高職國文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
‧彭緗琳,《國文專業素養、人際溝通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以PBL教學應用於國中國文課綱為例》(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2020)
‧曾振富,《行動學習融入高中國文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5)
‧曾燕萍,《MAPS教學法對提升國中資源班學生國文學習成效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2020)
‧程子曦,《學思達教學法對高職學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6)
‧黃鈺婷,《建構式提問教學融入國文課程對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八年級國中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7)
‧黃靜慧,《合作學習翻轉國中國文範文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6)
‧蔡玫芳,《十二年國教實施後高中國文教育策略-以板橋高中PBL教學模式為主》(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3)
‧蕭妤如,《探究式提問融入分享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6)
‧鍾延龍,《WebQuest網路探究教學對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國文修辭學習成效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4)
‧鍾明芳,《古文結構提問教學法對國中國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竹南國中為例》(育達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學位論文,2016)
‧魏志雄,《學思達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在高職國文科的創新應用—以〈燭之武退秦師〉、〈赤壁賦〉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8)

(二)國外文獻
‧Atkin, J. M., & Karplus, R.. "Discovery or inven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1962):29.5, 45-
51.
‧Bruner J.S.,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1):31, 21–32.
‧Bruner, J. 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2004.
‧Bybee R. et al,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rigins,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s, 2006.
‧Cleaf, D. W., "Teaching Content Through Inquiry."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1991.
‧Dewey, J. “Science as Subject-Matter and as Method.” Science.31.787 (1910):121-127.
‧Lasley, T.J., & Matczynski, T.J. S"Inquiry." Instructional modelsr: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in a Diverse Society.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2022):142.
‧Plato, Theaetetus. NY: Viking Penguin, 25, 1987.
‧Regan, W. B., & Shepherd, G.D. Modern Elementary Curriculum (5th ed.).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7): 303
‧Schwab, J. “Inquiry, the Science Teacher, and the Educator.” The School Review , 68.2 (1960): 176-195.
‧Suchman, 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raining program in scientific inquiry. Report to the U.S. Office of Education, Project Title VII.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2.

2.專刊、期刊與發表
‧孔德靜,〈中學語文探究性閱讀管窺〉,《現代語文》第26期(2009),頁28-29。
‧王海波,〈試論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策略〉,《語文學刊》第3B期(2008),頁69-70。
‧屈玉玲,〈淺談新課標語文教學中探究性閱讀的策略〉,《中外教育研究》第3期(2011),頁112-115。
‧侯振玲,〈高中現代文閱讀探究題教法初探〉 ,《語文教學與研究(大衆版)》第10期(2015),頁24。
‧姚珩〈實驗教學法淺論〉,收錄於《中等教育雙月刊》(1994)第45卷第2期,頁1-14。
‧洪振方,〈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初探〉,《高雄師大學報》第15期(2003),頁163-183。
‧洪詠善,〈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界定、轉化與實踐〉,刊於蔡清華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台北: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2018),頁58-82。
‧梁雲霞、劉尹婷,〈高等教育專業課程中系列性WebQuest的創新設計與實踐〉,《第四屆創意發想與實踐論文集》(國立體育學院主編)(2007),頁150-164。
‧陳玲梅,〈關於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理性思考〉,《中國教育學刊》第11期(2003),頁44-46。
‧陳毓凱、洪振方,〈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月刊》第305期(2017),頁4-19。
‧黃毅,〈探究性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頁22-24。
‧蔡曉楓、陳欣希:〈增進學生文本理解的國小國語文專家教師提問策略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第32卷第2期(2019),頁21-38。
‧蔡曉楓:〈Shulman 的教學推理在國中國文教師訊息類文本教學轉化之應用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第13卷第3期(2020),頁1-26。
‧謝州恩、吳心楷,〈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0(2)(2005),頁55-84。
‧謝淑熙,〈學校圖書館與探究式教學─以經典閱讀教學為例〉,第六屆世界華語學校圖書館論壇應徵稿(2015),頁1-9。
‧鄺冬梅〈探究式閱讀教學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6),頁56-58。

3.線上資源
‧中學生網站(擷取日期:2022.7.31)
取自網址https://www.shs.edu.tw/essay/
‧敏隆講堂「Young文學—國文起手式」(2021.12.18)須文蔚:以寫作力充實學習歷程,第3式:勇敢挑戰小論文(影片),Youtube:https://is.gd/7lw3vy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推動高中職行動學習輔導計畫(擷取日期:2022.5.12)
取自網址http://mlearning.ntust.edu.tw/


二、古典新詠相關研究
(一)書籍
詩文集
‧余光中,《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
‧吳興華,《沉默的森林:詩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吳興華,《沙的建築者:文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洛夫,《唐詩解構──洛夫的唐韻新鑄藝術》(新北:遠景出版社,2014)
‧胡適,《胡適文存》卷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胡適,《嘗試集》(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1920)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二》(上海:中華書局,1936)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黃遵憲,《人境盧詩草》(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
‧楊牧,《奇萊後書》(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9)
‧楊牧,《楊牧詩集I》(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
‧楊牧,《楊牧詩集II》(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
‧楊牧,《楊牧詩集Ⅲ》(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0)
‧羅智成,《傾斜之書》(台北:聯合文學,1999)
‧羅智成,《諸子之書》(台北:聯合文學,2013)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台北:天下文化,2000)


(二)文學史、評論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論》(台中:印書小舖,2008)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黃維樑,《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劉正忠,《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洛夫》第33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謝冕、姜濤、孫玉石、吳曉東、洪子誠、程光煒、王光明、張桃洲、吳思敬、劉福春著《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二)期刊、論文或其他
‧丁旭輝,〈古典漢語題材的現代轉化──余光中、洛夫、楊牧詩中的古典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1),頁24。
‧仇小屏,〈「縱的繼承」的精采示範--論余光中「李白三部曲」對李白詩歌的繼承與創新〉,《文與哲》第11期(2007),頁481-512。
‧李瑞騰,〈試探洛夫詩中的「古典詩」〉,《詩魔的蛻變》(1991),頁1-25。
‧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2011),頁125-141。
‧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形之芻議〉,《創世紀》第5期(1956),頁3。
‧張松建,〈「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中外文學》33(7),(2004),頁167-190。
‧張松建,〈知識之航與歷史想像:重讀吳興華〉,《人文中國學報》第15期(2009),頁363-396。
‧張松建,〈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中外文學》第46卷第1期(2017),頁111-145。
‧張松健,〈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至、楊牧、西川、廖偉棠〉,《中外文學》第37卷第 3 期(2008),頁103-144。
‧張春榮,〈鎔成--從古典詩詞到現代詩〉,《詩人季刊》第10期(1978),頁1-4。
‧陳大為,〈「虛擬」與「神入」──論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象〉,《台灣人文》第3期(1999),頁1-25。
‧陳韋廷,〈論洛夫詩中的「古典」運用〉,《有鳳初鳴》第10卷(2015),頁239-254。
‧曾琮琇,〈吳興華的意義:一個「文化」詩學的理解〉,《文與哲》第33期(2018),頁325-354。
‧賀麥曉,吳興華〈新詩詩學與50年代台灣論壇〉,《詩探索》第3-4輯(2002),頁320-336。
‧須文蔚,〈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第21期(2015),頁145-174。
‧黃昱升,〈現代詩的晦澀與明朗一一洛夫、余光中塑造的「李賀」〉,《語文暸望》第 1期(2011),頁95-118。
‧黃維樑,〈為李白、杜甫造像──論余光中與唐詩〉,台南《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88),頁104-110。
‧劉正忠,〈楊牧的戲劇獨白體〉,《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 (2011),頁289-328。
‧劉福春,〈吳興華的詩與詩論〉,《創世紀詩雜誌》140-141期(2004),頁55-57。
‧鄭明娳,〈鍛接的鋼:論現代詩中古典素材的運用〉,《文訊》第25期(1986),頁56-75。
‧賴芳伶,〈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華漢學》第 3 期(2005),頁283-318。

(三)學位論文
‧鄭禎玉,《余光中與中國古典詩歌》(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鄭慧如,《現代詩的古典觀照-1949-1989》(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
(此全文20270920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