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105.24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余詩涵
作者(英文):Shih-Han Yu
論文名稱:電視劇、想像與認同:中國電視劇對臺灣年輕女性閱聽眾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TV series, Imagination and Identity: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ries on Young Female Audience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潤華
指導教授(英文):Jun-Hua Lin
口試委員:孫嘉穗
莊佳穎
口試委員(英文):Chia-Sui Sun
Chia-Ying C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號:61060A014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關鍵詞:中國電視劇臺灣年輕女性閱聽眾文化消費迷文化文化認同
關鍵詞(英文):Chinese TV seriesTaiwan young female audiencecultural consumptionfan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在臺灣的關注度逐漸攀升,中劇攻占大量頻道,高度曝光引起社會高度討論,「看陸劇」影響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甚鉅。本研究以臺灣年輕女性閱聽眾為研究對象,藉由次級資料、深度訪談收集閱聽眾的觀點,探討觀賞中劇之過程中,類型的挑選及喜愛的原因,這些戲劇又將如何影響閱聽眾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否影響閱聽眾的國族認同。
  研究結果發現,在文化相近性的影響下,臺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歷史知識,成為部分閱聽眾嚮往古裝宮廷劇的主因,再加上華人習俗的影響,使中劇成為建構中國當代家庭想像的要件,上述兩項因素成為強化閱聽眾觀看中劇的動機。其次當追劇成為日常,「觀看大量中劇」對閱聽眾日常生活造成不同層度影響,從對地方的想像到深入日常的追劇與追星的消費行為。而多數人關心的認同議題,研究結果也發現,由於身處太陽花學運的時代與生命經驗,使得多數閱聽眾試圖將兩岸政治議題和影視娛樂切割:一方面認同中國電視劇的製作精良,但同時也認為保有自己的政治與國族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多數閱聽眾為獲取追劇動態,多使用中國社群軟體,在自覺政治與國族認同的重要性與危機感下,卻不經意地讓中國用語以及語言後的意識形態,穿透日常生活的對話。故,過去許多論文提到文化消費跟認同可能呈現正相關的論點,從本文研究結果來看,值得再商榷。
In recent years, the TV series produced by China have been becoming popular in Taiwan, while these shows are constantly broadcasting on popular channels at prime time. Nowadays, watching and discussing Chinese TV series becomes Taiwanese’s daily entertainment,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books related to these series are also comm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young female audiences in Taiwan. Two methods are mainly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textual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most popular Chinese TV series in Taiwan are the ones for textual analysis. In this thesis, I illustrate how this common phenomenon influences Taiwan young female audiences’ everyday life; meanwhile, I explore whether it affect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audi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ttract Taiwanese to watch Chinese dramas. Although Taiwanese audiences are impressed by a great performance from and good-looking idols and beautiful scenes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the Chinese TV series is still difficult to change audiences’ national identity.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some barriers to change Taiwanese audiences’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promoting cultural features in audiovisual industry.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does not me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ese audiences’ use their own strategies to resist Chinese political propaganda in their daily live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6
第一節 理論架構 7
第二節 主動的閱聽人 8
第三節 迷文化 9
第四節 文化消費與文化想像與認同 11
第三章: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流程 16
第二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23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27
第四章:臺灣年輕女性閱聽眾觀劇行為分析 30
第一節 自由選擇的喜愛電視劇類型? 31
第二節 觀劇原因 45
第三節 多元化與跨國的觀劇平臺 53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五章:著迷:迷文化與日常生活 61
第一節 迷的共同體的凝聚 61
第二節 迷文化:地方想像與觀光 65
第三節 迷文化:耽美與二創的想像 76
第四節 小結 88
第六章:觀劇、國族與認同 91
第一節 文化的滲透? 91
第二節 對於中國文化元素的協商和抵抗 100
第三節 小結 114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1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反省 11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方郁絹(2016)。電視劇文本之外:副文本建構與迷群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臺北。
陳婉琪、黃樹仁(2015)。立法院外的春吶:太陽花運動靜坐者之人口及參與圖象。臺灣社會學,30,141–179頁。
丁大琴(2020)。紫禁城、故宮及其英譯名探究。北京社會學科,8,20–28頁。
于正(2018)。《延禧攻略》匠心紀錄片。東陽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中央社(2018)。英媒:陸劇影響臺灣觀眾對中國看法。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5日。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英媒-陸劇影響臺灣觀眾對中國看法-051600554.html
王幸麗(2009)。從日本偶像劇的風潮審視當代消費流行文化的意義王幸麗。績效與策略研究,6(1),1–19頁。
王靖怡(2018)。 延禧攻略憑什麼紅?宮鬥劇4招創造高收視。 CNA中央通訊社。 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5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8275013.aspx
王麟琴(2018)。像我這樣的腐女:科技、社群與性別交織下的認同形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臺北。
北京故宮博物院(2021)導覽-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檢索日期:2021 年 5 月5日。取自: https//img.dpm.org.cn/Visit
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臺北。
田培耘(2018)。氣勢不輸甄嬛傳!《延禧攻略》從戲名、咬唇妝髮型…歷史神還原4件事必知!。自由時報。 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8日。取自:https://istyle.ltn.com.tw/article/8229/2
朱元鴻(2000)。 文化工業 —— 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張苙雲主編, 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11–45頁。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9)。不止限古!中國今天起禁播古裝、偶像劇改播紅色洗腦劇。自由時報。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8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870243
行政院新聞局(2012)。2010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及電影產業。檢索日期:2020 年 5 月8日。取自: https//tcm.tier.org.tw/Files/monographic/2010041910490.pdf
吳師豪、王亭尹(2017)。韓劇喜愛程度對韓國產品願付溢價和旅遊意圖之關係。 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11(1),59–84頁。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臺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頁。
李天鐸、何慧雯(2003)。我以前一定是個日本人:日本流行文化的消費與認同實踐。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II),14–41頁。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衣雲(2010)。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99–110頁。
李君如、廖嘉瑜(2010)。旅遊的想像與真實~從遊客經驗解讀媒體建構的地方意象。島嶼觀光研究,3(2),1~25頁。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劇場景之旅」與臺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II),42–73頁。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芝函(2012)。《東方主義》:薩依德與西方殖民知識體系的抵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高雄。
周思宇(2019)。你還在迷陸劇嗎?卓榮泰:中國有計畫文化輸出,形成亞洲文化新霸權。風傳媒。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8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471084
周家名、蔡宛縈。(2020)。愛奇藝、騰訊遭下架!OTT專法始末整理包讓你看懂在吵什麼。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28日。取自:https//topic.udn.com/event/OTT
林奕如(2018)。有6個耳洞、柳葉眉、絳唇妝!《延禧》3大考究神還原清嬪妃。ETtoday新聞雲。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8日。取自:https//star.ettoday.net/news/1224082
林瑞恩(2019)。文化統戰逼近!中國影視滲透臺灣 卓榮泰:如溫水煮青蛙。三立新聞網。 檢索日期:2020 年 7 月8日。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68331
邱長彥(2018)。韓流對韓國料理消費與文化想像的影響:以一中商圈的韓國餐廳消費者為例。庶民文化研究,17,1–35頁。
邱琡雯(2002)。文化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I),50–67頁。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政男、蔡宗哲、陳欣欣(2011)。軟實力下的新亞洲文化貼近性與現代性:韓國電視電視劇在東亞地區觀眾之接受因素探究。人文與社會,2(8), 115–142頁。
唐子晴(2020)。「不要趕盡殺絕!」被OTT專法針對,愛奇藝4年來做了什麼?做錯什麼?。Business Next數位時代。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8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562/ott-streaming-service-iqiyi-regulation
孫嘉穗(2010)。出版、地方與文化想像:魔戒故事的媒介空間與文化地景。思與言,48(1),103–130頁。
翁秀琪(202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四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馬岳琳(2018)。先追劇,再攻心 中國打文化戰,臺灣能反擊嗎?。天下雜誌。檢索日期:2020 年 10 月8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9153?template=fashion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2020)。「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條文。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檢索日期:2021年 1 月28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0072/5306_43455_200722_1.pdf
張瑋容(2013)。從「bl 妄想」看另類情慾建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2,97–133頁。
烹小鮮(2019)。大陸劇在臺灣爆紅背後隱藏著哪些訊息?。復刊,38期。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nwes.vapat.org.tw/show.asp?mnid=111&id=1971
許如婷(2014)。臺灣閱聽眾之實境/真人秀《Running Man》 節目觀看的「迷」身份實踐。國際文化研究,10(1),25–55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研利(2012)。「韓流」過境下的迷文化:探討「迷」群與網路科技的互動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
陳婷玉(2012)。愛就是陪他們「看電視」!-成年子女的電視消費與新孝道實踐。 廣播與電視,34,25–53頁。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馮梅凱(2017)。臺灣的中國綜藝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 -以《我是歌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楊安琪 (2020)。OTT TV 專法管什麼?》臺灣 OTT TV 專法劍指騰訊、愛奇藝!以後民眾追劇要翻牆了? TechNews科技新報。檢索日期:2021 年 1 月8日。取自: http://technews.tw/2020/07/24/ncc-draft-bill-on-the-management-of-internet-audiovisual-services-topic-01/
趙雅麗(1998)。政治主導下兩岸電視文化互動的迷思。新聞學研究,57,51–75頁。
劉安晏(2020)。《六人行》將會在那裡陪你:臺灣美劇迷們的重複觀看/收聽與跨國文化想像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臺北。
劉品志(2014)。「腐女」的幻想與望/妄想。(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廣電總局(2010)。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令。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lfg/2010-05/20/content_1609751.htm
蔡琰(2000)。電視劇:電視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魯皓平(2018)。《延禧攻略》紅什麼?它道盡職場的不吐不快。遠見。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45655
盧嵐蘭(2005)。媒介消費:閱聽眾與社會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錢怡君(2015)。英辭典年度單字「煲劇」瘋狂追劇全球皆然。TVBS NEWS.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s://news.tvbs.com.tw/world/626803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眾-「迷」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
Abercrombie Nicolas(1996).電視與社會,陳芸芸譯(2000)。臺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Boeije, H.(2010).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張可婷譯(2013)。臺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Beauty美人圈(2018)。 超考究!連甄嬛都沒戴的首飾在《延禧攻略》裡通通有,娘娘們脖子上那圈就是貴氣的象徵啊! 噪咖。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 https//www.ebcbuzz.com/category/entertainment/article/220982
Anderson, B(1983). 想像的共同體。吳叡人譯(2010)。臺北。時報文化。
Clifford, J.(1997).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Kolas Yotaka譯(2019) 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Stewart, D. W., & Kamins, M. A(1993). 次級資料研究法。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臺北。弘智文化。
ETtoday星光雲(2019)。「限古令」爆再升級!6月前古裝劇全下架…王大陸新劇GG了。ETtoday星光雲。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405894
EVA LEE, C. L. (2018)。「看不懂代表你沒文化!」《延禧攻略》讓你嚇到下巴掉下來的六個驚人細節。 Cosmopolitan.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s//wwwcosmopolitan.com/tw/entertainment/movies/g22609227/story-of-yanxi-palace-detail/
Fox, K. (2008). 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長銷十周年典藏版) (3rd ed。)黃中憲譯(2015)。臺北。 貓頭鷹出版社。
Hills, M. (2002) 探究迷文化。 朱華瑄譯(2009)。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Storey, J.(1999).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2002)。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Linda.(2019). 7部甜到蛀牙的甜寵劇推薦!不要虐心劇,沒有第三者的甜寵劇拍一部爆一部。 Beauty美人圈。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s//www.beauty321.com/post/24377
Ruo.(2020a). 網評9部「服化道最用心的古裝劇」!《如懿傳》《東宮》根本細節控,上百套服裝是基本。 Beauty美人圈。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 https//www.beauty321.com/post/31075#p2
Ruo.(2020b). 盤點古裝劇10款「巨型頭飾」!趙麗穎《知否》頂了座山,最後那位頂了個巨型電話筒。 Beauty美人圈。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 https//www.beauty321.com/post/32057#p5
Sofie. (2019). Dappei/今年必追的5部「甜寵劇」!《我只喜歡你》、《奈何BOSS要娶我》。 ETtoday新聞雲。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28日。取自:https://fashion。ettoday。net/news/1474995
Baudrillard, J. (1998).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rooker, W. (2007). A sort of homecoming: fan viewing and symbolic pilgrimage. In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2nd ed., pp. 157–173).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Bondebjerg, I. (2016). Transnational Europe: TV-drama, co-production networks and mediated cultural encounters.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2(May), 1–13.
Barker, C.& Jane. E. A. (2016).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 SAGE.
Cook, I. (2004). Follow the thing: Papaya. Antipode, 36(4), 642–664.
Crang, P. (1997). Cultural turns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R. Lee, & J. Wills (Eds.),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pp. 3-15). Arnold.
Frau-Meigs, D. (2002). " Cultural exception", national policies and globalisation: imperatives in democratis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Quaderns del CAC(14),1-14
Fiske, J.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Routledge.
Hay, I. (Ed.). (2005).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Human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Nye, J.(1990).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80, 153–171.
Corbin ,J. & Strauss, A. (200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Mackay, H. (1997).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Sage.
Mostafanezhad, M., & Promburom, T. (2018). ‘Lost in Thailand’:the popular geopolitics of film- induced tourism in northern Thailand.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9(1), 81–101.
du Gay, P., Hall , S., James, L., Madsen, A. K., Mackay, H., & Negus, K.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Sage.
Jackson,P (2013). Identities. In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 3rd Edition (pp. 628–639). Taylor&Francis Group.
Jackson, P., Brooks, K., & Stevenson, N (1999). Making Sense of Men’s Lifestyle Magazin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7, 353–368.
Johns, J. L., & Phillips, R. (2012). Fieldwork for Human Geography. Sage.
Rose, G. (1997). Situating knowledges: Positionality, reflexivities and other tactic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1(3), 305–320.
Seaman, W. R. (1992). Active audience theory: pointless populism.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4(2), 301–311.
Simandan, D. (2019). Revisiting positionality and the thesis of situated knowledge.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9(2), 129–149.
Straubhaar, J. D.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1), 39–59.
Hall, S. (1973)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Birmingham..
Todd, A. M. (2011). Saying goodbye to friends: Fan culture as lived experienc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44(4), 854–871.
Williams, R. (2018). Fate has a habit of not letting us choose our own endings": Post-object fandom, social media and material culture at the end of Hannibal. In P.Booth (Ed.), A Companion to Media Fandom and Fan Studies (pp. 447–460). Wiley-Blackwell.
Youjeong, O. (2020). From concrete walls to digital walls:transmedia construction of place myth in Ihwa Mural Village, South Korea.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