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蘋果電子報(2017)。國防部缺人中少尉缺額近一半恐影響戰力。2017.5.10日發布,2018.7.25日,取自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293446 方易商(2014)。國軍志願役軍官服役滿20年留退意願之探究─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因素。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政智(2011)。高雄市立完全中學組織溝通、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郁智、朱正一、洪光良、章淑娟(2004)。護理人員留任意願。慈濟護理雜誌,3(4),8-12。 白晉昌(2014)。師徒關係、團隊凝聚力與工作滿意對留職意願之影響:以大台南地區房仲業為例。南臺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安明(1994)。組織氣氛理論與評鑑。社教雙月刊,59,16-21。 李秀穗(2001)。運動團隊凝聚力。大專體育期刊,52,130-137。 李東亮(2014)。組織承諾、領導風格、工作生活品質對團隊凝聚力與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台中市基層員警為例。中州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霖(2016)。臺北市運動中心領導型態與組織氣氛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瑞儀(2004)。績效評估來源和社會期許性對⼈人格量表效標關聯效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怡君、黃能堂(2012)。期望落差、組織氣候、組織社會化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2 (2): 208-235 。 沈詠樺(2016)。海論陸戰隊志願役士兵生活適應、工作滿意與留營意願相關性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 林妤珊(2013)。員工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對留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市幼教業教職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慧芝(2005)。激勵制度對留任意願影響之探討─以內部稽核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皓政(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 邱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組織創新氣氛量表的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測驗學刊,56(1),69-97。 邱鈴怡(2009)。組織承諾、領導風格、工作生活品質對團隊凝聚力與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台北縣消防員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胡純綺(2017)。群體凝聚力、工作滿意及組織認同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以汽車產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光志(2006)。國軍志願役士兵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秦夢群(2005)。教育行政:理論部分(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袁朝璽(2016)。組織氣氛與工作滿意度對留營意願之影響─以南部某特種部隊志願役士官兵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國防部(2015)。中華民國國防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2017)。中華民國國防106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張文俞(2012)。國際觀光旅館內部行銷、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相關研究—以組織氣候為干擾變項。天主教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張文財(2003 )。國小籃球隊之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琪(2008)。領導型態、組織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體育處體育志工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張譽霖(2010)。志願役士兵離營意願因素分析-以陸軍通信兵為例。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軍事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士軍(1974)。管理規劃與創新。臺北:地球。 許勉文(1997)。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離職傾向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郭木智(2010)。陸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人碩(2015)。轉換型領導、心理資本與團隊凝聚力對留營意願影響─以南部某兵科訓練指揮部志願役士官兵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士航(2016)。消防人員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團隊凝聚力之中介效果與組織承諾之調節效果。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文靜(2014)。組織氣氛對射箭教練訓練成效─以團隊凝聚力之中介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程禹欽(2013)。國軍志願役官兵工作認知、部隊適應、工作承諾與留營意願相關聯性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2006)。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和補救。管理學報,23(1),77-98。 黃俊英(1999)。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臺北:華泰。 黃立騰(2017)。國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華泰。 楊景麟(2017)。國軍志願役士官兵留營意願之研究─以國軍某生產製造單位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妙珍(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慧君(2005)。探究員工偏差行為之前因。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燿榮(2007)。國民中學校長僕人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潘文忠(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類型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明原(2009)。國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之探究-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因素。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培村(1983)。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鄭秀雯(2013)。公司主管領導風格、組織文化、工作滿意與員工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公司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立偉(2017)。工作輪調、工作滿意度及組織認同影響留營意願之研究-以空軍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墩謙(2007)。組織文化對工作滿足及募兵制度推行成效之相關性探討-以空軍航機保修部隊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駱芳美(1984)從凝聚力的詮釋談凝聚力在團體動力中的角色。輔導月刊,20:2,1-9。 駱方、張厚粲(2007)。人格測驗中作假的控制方法。心理學探新,27(4),78-82。 顏嘉宏(2008)。國軍志願役士兵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留營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陸軍某營區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錦偉(2008)。縣市數學輔導員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及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英文部份 Adams, J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 422-436.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1), 76-94. Bentler, P.M. & Bonett, D.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588–606.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 with latent variables.New York, NY: Wiley. Carron, A. V.(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 Interpretation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handler, G. E. (1990). Retention: Has it obstructed nursing’s view?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4(4), 70-75. Campbell, J. P., Dunnette, M. D., Lawler, E. E, & Weick, K. E. (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Crowne, Douglas P., and David A. Marlowe (1960) A New Scale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dependent of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4: 349-354. Cuieford(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Festinger, L., Schachter, S.&Back, K(1950)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 New York:Harper&Row. Forsyth, D. R. (1990). Group Dynamics (2nd Ed). California: Books/Cole. Gross, E(1954). Primary functions of the small group.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0(1), 24-30. Doi: 10.1086/221481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ays, R. D., Hayashi, T., & Stewart, A. L.( 1989). A five item measure of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se set.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9: 629-636. Herzberg, F. Mausner, B.& Snyderman, B.(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New York: John Wiley and Brother. Jarvenpaa SL, Tractinsky N, Vitale M. (2000).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1/2): 45–71. Kaiser(1970),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34(2), 595-598. Kraut Allen I. (1975). Predicing turnover of employees from measured job attitudes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3(2), 233-243. Lewin, K. A. (1930).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Litwin, G. H., & Stringer, R. A. (1968).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ivision of Research. Mobley, T.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2), 237-240. Montebello, A. R., & Buzzotta, V. R. (1993). Work Team That Work. Training & Development, 47(3), 59-64. Podsakoff, MacKenzie, Lee, & Podsakoff.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 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 Appl Psychol, 88(5), 879-903. Price,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rice, J. L. & Mueller, C. W. (1981). A causal model of turnover for nur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543-565. Shaw, M. E. (1981).Group dyna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Shils, F. A., &Janowitz, M. (1948)Cohes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World war Ⅱ.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2, 280-315.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pector, P. E., (1985). Measurement of human service staff satisfaction:Development of the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Community Psychology, 13(6), 693-713. Tett, R. P. and J. P. Meyer. (1993).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Turnover Intention, and Turnover: Path Analyses Based on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al Psychology,40, 259-291. Van Dyne, L., Cummings, L.L.,& Parks, M.J. (1995)Extra-role behaviors: In pursuit of construct and definitional clarity. In L. L. Cummings & B. M. Staw(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p. 215-285). Greenwich, CT: JAI Press. Vroom, V.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nous, J. P. (1979). Realistic job previews: can a procedure to reduce turnover also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31(2), p.249-258. Weiss, D. J., Dawis, R. V., Englang, G. W. & Lofquist, L. H. (1967).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inneapdis: 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hyte, W. (1959). The Organization Man.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Anchor Books. Yalom, I. D. (200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5th ed.). NY:Basic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