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1.244.21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王品茜
作者(英文):Pin-Chian Wang
論文名稱:影響非行少年妨害性自主常見非行樣態 -以花蓮縣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Common Behavioral Patterns Regarding Juvenile Delinquents of Sex Offence-A Study Based on the Documents in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莊致嘉
指導教授(英文):Chih-Chia Chuang
口試委員:謝志龍
呂傑華
口試委員(英文):Chih-Lung Hsieh
Chieh-Hua 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號:61064B005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關鍵詞:非行少年性侵害妨害性自主生命歷程敘事分析
關鍵詞(英文):Juvenile DelinquentSexual OffenseObstruction of Sexual AutonomyCourse of LifeNarrative Analys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
  • 收藏收藏:0
在少年非行案件中,性侵害的比例一直都不低,究竟是那些因素造成少年犯性侵害案件呢?行為人又是如何敘述和理解自身非行的行為?本研究將對花蓮地區的少年犯妨害性自主案件做立意抽樣,對其進行質性研究的敘事分析,透過個案對其自身的生命歷程做回朔性的敘事,分析其對自身行為的理解和認知,相信能夠更細緻地了解這些非行少年成為性侵加害人的原因。本研究在訪談的過程中,將會逐步地探討案例中少年的異性交往歷程與經驗、異性交往經驗對於少年情感交往認知、行為表現或生活態度、家庭狀況、學校學習情形、同儕互動等重要生命歷程事件做一個詳細敘述,以了解這些個案過去及現在的生活情形。

本研究選擇以敘事分析作為研究方法,採用面對面深度訪談方式,針對5位非行少年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經過深入研究後更加了解,在這5位少年生命歷程中,各面對不同的處境,形成不同的個人故事,他們如何處理個人矛盾的經驗、以及如何因應非主流觀念的壓迫等。基於此脈絡,本研究者深入的研究問題為:受困於非行少年的生命之建構為何?以及此建構歷程將反映出的性別問題、社會問題、生命歷程等脈絡性意義。

最後,分析訪談結果所得之發現為:個案之生長家庭背景與結構,並不健全,求學意願低,國中或高中時期結交不良朋友,對家族與團體具有相當高的歸屬感,同時認為自己家庭背景、經濟能力、教育學識等條件下,與一般縣市比較,普遍較低,故想在現今國家社會嶄露頭角是相當困難。
In the scop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re has been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it that refers to cases of sexual offenses.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make juveniles commit sexual offenses? How do the perpetrators discourse and comprehend their illegal behaviours? Based on the juvenile sexual offense cases taken place in Hualien county, the study aims to retrace the delinquents’ course of life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and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analysing the cognitive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s of their behaviours, we may achieve a more delicat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juvenile sex offenders. During a series of reviews and interviews on the juveniles’ histories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opposite sex, their manners and behaviours, attitudes about life, family status, performances at school, etc., the pictures of the addressed individual case shall be completed piece by piece.

The narrative analysis is adopted a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study, and is implemented through face-to-fac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data and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tories of five minors. Each develops a unique story as a result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s, their experiences of encountering paradoxical situ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oppressions from non-mainstream points of view. With this line of thought, the core issue the researcher probes into would be: 1. The difficulties within the delinquent’s life construction? 2. The gender and social issues revealed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life construction. 3. Th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ir course of life.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suggest: the addressed individuals’ familial backgrounds and structures are unhealthy and incomplete. They have low motivation and desire for academic pursuit, and an engagement in a harmful friendship. Nevertheless, they manifest a high sense of belonging toward their families or communities yet considering their family back, economic capabilities, an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re at a lower level comparing to other countie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arduous challenge for them to overcome while striving for a successful living.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非行少年妨害性自主的交往 9
第二節 整合性侵害犯罪理論 20
第三節 少年探討生命歷程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敘述研究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9
第四章 個案研究 41
第一節 探討5個案非行少年故事 41
第二節 5個案家庭狀況與互動 47
第三節 異性交往經驗對非行少年樣態 57
第四節 異性經驗對異性交往態度與影響 57
第五節 個案非行行為與異性之間關係影響 61
第六節 異性交往對象之非行行為 61
第七節 訪談結論 63
第五章 研究建議與省思 67
第一節 研究建議 67
第二節 省思--每一位個案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68

表 1 2016年花蓮轄內少年犯罪事件類型統計(共552筆) 1

表 2 2017年花蓮轄內少年犯罪事件類型統計(共490筆) 2

表 3 2018年花蓮轄內少年犯罪事件類型統計(共536筆) 2

表 4 105至107學年度中輟生比例前5名縣市 3

表 5 近5年妨害性自主罪案件概況 4

表 6 妨害性自主相關文獻 31

表 7 受訪者資料背景說明 41

表 8 近5年妨害性自主罪發生數-按案類別 70

表 9 妨害性自主罪案件嫌疑犯-按年齡層別分 70

表 10 妨害性自主罪案件被害人-按年齡層別分 71

圖 1 107學年度國中小中輟生復學率九成以上之縣市 3
圖 2 近5年妨害性自主案件嫌疑犯與被害人 4
圖 3 107學年度國中小中輟生特性 5
圖 4 整合性侵害犯罪關聯圖 20
圖 5 犯罪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23
圖 6 研究架構 39
圖 7 近5年妨害性自主罪案件嫌疑犯與被害者相識比例 71

中文文獻
周愫嫻、李茂生、林育聖,2013,〈潛在犯罪青少年結構之翻轉〉,《新北市少
輔會2013年度專刊》,6-9。
大淵憲一、戴申峰,2013,《犯罪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
文化。
田介軫,2014。《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對妨害性自主少年的家庭關係、人格特質
及性態度之影響-一個「兩小無猜」個案研究》。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論文。
吳姿蓉,2015,《不同類型性侵害犯罪行為歷程與情境特性之研究分析-以監禁中的受刑人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呂㜲,2018,《同性間妨害性自主案件特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沈建呈,2010,《性侵害少年類型化極其影響因素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初亞南,2015,《異性交往經驗對非行少年影響之探討》。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
策研究所。
周愫憫、曹立群,2014,《犯罪學理論期及實證》。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12,《犯罪學》。五版,臺北市: 三民。
林桂鳳,2003,〈性侵害者個人依附經驗之個案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期,頁213-278。
林蕙芬,2013,《家內及家外兒少性侵害加害人在犯罪原因及性侵害迷思之差異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洪幸,2015,《少年妨害性自主之成因與輔導成效─以花蓮縣為例》。大漢技術學院流通與行銷管理研究所。
范兆興,2013,《不同類型性罪犯之發展歷程及作案手法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范兆興、沈勝昂、唐心北、蔡俊章,2012,〈少年性侵害加害人之作案手法及犯罪歷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卷1期,頁。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台北:松慧出版社。
孫鳳卿,2001,《性侵害加害人之犯罪型態與危險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許春金,2017,《犯罪學》。修訂八版,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淑琴,2005,《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以祖孫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
黃富源,2016,《資料蒐集方式(四)非侵入性之方法、次級資料分析、官方統計資料之利用,收錄於許春金、楊士隆主編,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黃翠紋,2013,《婦幼安全政策分析》。初版,臺北市:五南。
楊士隆,2016b,《犯罪心理學》。六版,臺北市: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201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瑞隆,2006,〈少年性侵犯行之成因、評估與矯正處遇〉。《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2(2)。
瞿海源、張苙雲,2013,《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蘇婷亭,2015,《性侵害犯罪情境分析--以強制性交與乘機性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黃亦寧,2012,《臺北市特殊優良幼兒教師之生命歷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臺灣期刊社會學社區發展
季刊》頁144-156。
謝雨生、吳齊殷、李文傑,2006,〈青少年網絡特性、互動結構和友誼動態〉。《臺灣社會學刊》頁175-234。
黃芳玫、吳齊殷, 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
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卷1期。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英文文獻
Beck, J. V., Kaplan, M. S., & Tenke, C. E. (1992), The relationship of avuse history, denial and erectile response of profiles ofadolescent sexual perpetrators,Behavior Theapy, 23,p. 87-97。
Collins, W. A. (2003). More than myth: The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3(1), 1-24.
Cui, M., Ueno, K., Fincham, F. D., Donnellan, M. B., & Wickrama, K.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2), 354-366.
Duane, Y.、Morrison, T. (2004),Families of young people who sexually abuse,The handbook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people who sexually abuse,p. 103。
Friedrich, W. N. (2002),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sexually abused childern and families,Thousand Oaks, CA: sage.
Giordano, P. C., Lonardo, R. A., Manning, W. D., & Longmore, M. A.(2010).Adolescent Romance and Delinquency: 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Hirschi's "Cold And Brittle" Relationships Hypothesis. Criminology, 48(4), 919–946.
Hunter, J. A. (2004),Developmental pathways in yourth sexual aggression and delinquency : risk factors and mediators.,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9(4),p. 233-242.
Rossman, G. B.、Rallis, S. F.(2003),Learning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Sage.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