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7.159.15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伯昇
作者(英文):Bo-Sheng Chen
論文名稱:政府資源挹注與組織自主性的關係-以花蓮縣某個案協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autonomy:some association in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朱鎮明
指導教授(英文):Cheng-Ming Chu
口試委員:朱景鵬
張世杰
口試委員(英文):Chin-Peng Chu
Shih-Jye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號:61064C509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關鍵詞:農村再生人才東移組織自主性公私協力
關鍵詞(英文):Rural regenerationeastward migration of talentOrganizational Autonomy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台灣農村面臨的問題根源為缺乏經濟收入,使人口外流農村老化,除了要發展產業外,也需一併考量農村人口結構高齡化問題,近年來政府為了弭平城鄉發展失衡的困境,以及人口外流、M型化社會、偏鄉人口老化與競爭力低落的問題,推動了社區營造、農村再生、人才東移、地方創生等等計畫不勝枚舉。
本研究以花蓮縣某個案協會為研究對象,在彙整4年來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屬全國區域計畫之「花東地區養生休閒既人才東移計畫」之後,探討政府資源挹注與組織自主性之關聯性,並檢視農村推廣政策的現行成效,並試圖提出實務執行面可能需要注意的問題。
本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資源過度依賴而喪失自主性的非營利組織而言,個案協會因組織目標明確且擁有穩固的核心理念,且具備彈性思維和符合政策目標等特性,在吸納人力資源面相與爭取政府部門的資源挹注方面都無往不利,並能維持組織發展自主性。
在研究個案的過程中,發現公私協力的困境來自於組織文化及服務對象的不同,本質的差異在兩者協力的過程中易產生衝突或矛盾,行政制度在防弊的立意基礎上限制了兩者的信賴建立及私部門的彈性思維。當組織已成長至得以選擇合作對象的規模時,則有可能為了規避風險而放棄與當地所屬的地方行政機關合作,轉而直接向中央部會進行協力,為此延伸的地方發展不一致及競爭關係並非理想的地方發展方向。

關鍵字:農村再生、人才東移、組織自主性、公私協力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most rural areas in Taiwan is a lack of income, as it further causes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a large-scale migration towards cities.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ging populations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iscussing the issues in rural areas. Th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taken various initiatives, inclu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rural rejuvenation, eastward migration of talent, and placemaking projects, in the hopes of closing the gap show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rying to solve a wide range of issues, such as rural exodus, the emergence of an M-shaped society, population aging (along with a lower competitive edge) in remote and rural areas.
This study chooses an “association” (referred to as this association) in Hualien Coun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for our case study by compiling the results of the Leis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and Eastward Migration of Talent in Hualien and Taitung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This plan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superv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In the meantim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and examines the outcomes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 Lastl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warrant our attention when it comes to implementation.
The present study discovered that this association is equipped with a few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lear organizational goals, well-stated and stable core concepts, flexible thinking, and its tendency to be aligned with policies; therefore, it is more capable of recruiting more enthusiastic volunteers, gaining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and funds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autonomy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when compared to oth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at mostly depend on outside help and lose their autonomy in the proc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se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lie in th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nd different groups receiving their services. This difference in the nature of their services might lead to contradictions or conflicts. As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generally designed to prevent corruption, it also poses limitations on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ve two and the flexible thinking of the private sector. When an organization has grown in its size to the point that it is able to choose which partners to cooperate, it may decide against working with loc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while turning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al agencies for collaboration. This further causes the growing disparity and an even fiercer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which does not predict a bright future for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

Key word: Rural regeneration, eastward migration of talent,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公私協力理論概述 6
第二節 公私協力運用於社區與非營利組織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農村再生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現行農村發展政策概述探討 26
第一節 農村再生計畫 27
第二節 花東地區養生休閒暨人才東移推動計畫 33
第三節 設計翻轉地方創生 40
第四節 花東地區個案協會背景 42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1
第一節 公私協力的困境 51
第二節 組織自助性或公私不協力的分析 55
第三節 借鏡日本農村再生奇蹟《獻米給教宗的男人》 6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6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6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 修正對照表 77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09)「委託辦理『規劃推動東台灣養生醫療休閒園區暨新移民部落計畫』案,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0)「99年規劃推動東臺灣養生醫療休閒產業暨新移民部落計畫推廣行銷案」,內政部營建署。
王永慈、陳文良(2009)「聯勸與非營利組織間補助關係之研究-多年資料的實證分析」《台灣社會工作學刊》,第6期,頁1~35。
王珮蓉(2015)《農村再生計畫對居民生活品質滿意度及社區參與度之影響-以台南市農村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國家菁英季刊》,第5:1期,頁97-122。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收錄於江明修主編,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非營利管理》,頁81-124,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2015)「花蓮縣第二期(105-108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核定本)」,花蓮縣綜合發展實施方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1)「推動農村再生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吳怡惠(2004)《組織自主性-以高雄市非營利組織為例》,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敏賢(2011)《公私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馨(2014)《社區產業的跨域合作:以台東地區農村再生計畫示範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李再長譯(Daft Richard L.著)(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華泰。
李固遠、藍麗琪、方珍玲、王俊豪(2014)「農村再生計畫參與對農村社區發展滿意度的影響」《農業調查研究特刊論文》,第32期,頁11~51。
李柏瑜(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59~106。
林岩(2010)《〈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村改建條例草案〉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明鏘(1995)「德國行政補助措施及其制度-兼論我國行政補助政策與制度」,收錄於鄭麗嬌主編《中西社會福利與制度》,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林淑馨(2013)《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2016)「台灣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的實證分析:以六縣市為例」《政治科學論從》,第69期,頁103-147。
林淑馨(2017)「協力神話的崩壞?我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現況」,《公共行政學報》,第55期,頁1-36。
林淑馨(2018)「協力神話的崩壞?我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現況」。《公共行政學報》。頁1-36。
林詩穎(2017)《以協力治理角度比較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執行-以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政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東地區永續發展(2015)「花蓮縣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國家發展委員會。
花蓮縣政府(2010)「花蓮縣鄉鎮級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案-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卓溪鄉」。
邱玉環(2012)《客家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之協力治理-以南投縣國姓鄉南港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冠傑(2018)《公私協力治理的動態性變遷之個案研究-以台灣地方公共服務型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長樺(2010)《農村再生計畫與原住民部落-下賓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名鴻(2012)「我國一般性與計畫性補助款分配之政治經濟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九卷第四期,頁191-255。
柯勇全(2018)「跨領域青年參與-創造農村多元經濟發展」《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六卷第一期,頁68-77。
洪健龍(2016)《農村再生輔導方式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洪嘉宏(2014) 「花東地區養生休閒及人才東移推動計畫」《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二卷第4期,頁134~144。
徐木蘭、劉仲矩、楊君琦(1997)「非營利組織公關策略之初探」《社教雙月刊》,第79期,頁44-48。
翁志成(2016)《農村再生社區產業發展跨域合作與績效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區興隆社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
康靜華(2013)《台灣農村再生機制之研究-以農村發展模式為核心》,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張永昇(2014)《文創產業補助款經營模式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張凱證(2010)《花蓮縣馬太鞍農村再生試辦計畫的問題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賴秋華(2011)「農村再生條例的永續發展向度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6輯,頁61-76。
郭明源(2010)《台東社區發展與農村再生政策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台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四期,頁83-133。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67-79。
黃一翔(2011)《農村再生計畫之自主治理制度分析-以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黃炳文、紀淑怡、沈雅萍(2016)「農村再生發展指標與策略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第17卷第2期,頁215-230。
黃雲生(2001)《社會福利民營化趨勢中非營利組織之資源依賴與組織自主性-以台中市政府老人服務之委託為例》,南華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琳(2012)《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對臺南市七股區社區自助性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農委會(2012)「農村再生政策方針」,水土保持局。
劉文榮(2011)《從農村再生計畫探討林子內社區公民參與之過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珠(2010)《政府補助團體與私人之規範面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劉珮琪(2012)《政府投入對社區自主之影響-從埔里社區發展協會之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 113-129。
劉淑瓊(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113-129。
蔡旭楓(2018)《探究農村再生與環境教育對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影響-以臺南市新光、天埔、無米樂社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鄭楹諶(2016)《客庄農村再生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79-87。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79-87。
盧增明(2014)《農村再生計畫執行效益之探討-以苗栗縣三灣鄉銅鏡社區與三義鄉鯉魚社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賴慧珠(2014)《公私協力推動客庄傳統節慶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迎花燈"活動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謝佩娟(2010)《臺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示範區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簡韋琪(2013) 「農村再生-推動農村再生」《農政與農情》第249期。
魏婉婷(1996)《資源依賴、制度環境與組織自主性-企業捐資成立之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探討》,中正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Blinc, R., A. ZidanŠek, and I. Šlaus. (2006).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Johannesburg and Iraq: The Global Situation and the Cases of Slovenia and Croatia, Energy 31(13): p2259–2268.
Jessop, B.(1998). 'Governance Failure', in G. Stoker (ed.), The New Politics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p11-32. New York: St. Martin ’s Press, Inc.
Kramer,R.M.(1981).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Knoke, D. and H. Kuklinski James.(1983)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Sage.
Kooiman,J.(ed.)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London:Langton, Sage.D.
Malpas, J. and G. Wickham.(1995).Governance and Failure: On the Limit of Sociolog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31(3): p37-50.
Ostrom,Elinor.(1996).Crossing the Great dvide:Coproduction,Synergy,and Development,World Development,24(6):p1073-1087.
Oliver Christine(1991).Network Relations and Loss of Organizational Autonomy.HumanRelations,44(9):p943-961.
Salamon,Lester M.(1995).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源: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8) 《「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計畫—振興地方產業發展,促進鄉村人口回流》,行政院,取自: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7f9ad7-17e4-482a-9956-a1534d8a4ad1
農業委員會企畫處(2016)〈農村再生2.0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098
盧俊偉(2017)「第三波「青年返鄉」的崛起與告終?」,天下雜誌評論專欄,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8/article/5974
城鄉發展分屬網往花東情(2014)「花東的在地實踐」,取自:http://www.lrb.gov.tw/website/plan_detailed/410
黃明耀(2012)「農村再生-台灣農村新希望」,取自:http://plr.nchu.edu.tw/AllDataPos/DownLoadPos/Root5/%E6%B0%B4%E4%BF%9D%E5%B1%80%E5%B1%80%E9%95%B7%E9%BB%83%E6%98%8E%E8%80%80_%E8%BE%B2%E6%9D%91%E5%86%8D%E7%94%9F-%E5%8F%B0%E7%81%A3%E8%BE%B2%E6%9D%91%E6%96%B0%E5%B8%8C%E6%9C%9B.pdf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8),取自:https://admin.taiwan.net.tw/erv-nsa/introductionErv/introductionErv07.htm
(此全文20250119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