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5.183.138)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雅筠
作者(英文):Ya-Yun Huang
論文名稱:謐.燼-黃雅筠陶藝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Mi • Jin: An Artist Statement
指導教授:吳偉谷
指導教授(英文):Wei-ku Wu
口試委員:黎志文
廖慶華
口試委員(英文):Chi-Man Lai
Ching-Hua L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0674007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關鍵詞:情緒陶藝雕塑有機造型
關鍵詞(英文):EmotionCeramicsSculptureOrganic For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情緒的轉變是如此的細緻,有著不同的情感層次,隨著內心起伏,受到外在的影響,使得內心的情緒變得不太安定進而需要找到自我情緒的出口並加以達到宣洩的目的。筆者於大學時,第一次孤身一人到花蓮讀書,在與家人、同儕有著遙遠的距離,強烈的環境變動之下,有著不同以往經驗中的情緒感受,為了排解如此不安定的情感,經常藉由觀察大自然中的景致來排遣和抒發從中獲取靈感,納入創作當中,另一方面也像是在找尋自我中通往自身的秘境道路。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個人從2017至2022年的創作為論述中心,將自身細微的情緒轉變、幻化成大自然當中不同的有機型態,並將此段時間的創作研究做成一脈絡有計畫的整理,以陶藝雕塑作為主要創作媒材,透過自身情感,結合而成。筆者將「謐.燼」取自「秘境」之諧音,將描述人感受到自身情緒變化,有時是靜謐平淡與有時則是像烈火一般兇猛,抑或是在烈火燒盡後,將要重新生長的樣貌。
本文架構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為創作背景與動機,將筆者在創作時最初的想法與緣由作為基底,創作出自我情緒變化與自然間的流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創作內容,將理論與創作互相結合,尋找自我創作價值與定位方向,同時尋找更多可能性;第四章為作品詮釋,分為四個主題詮釋作品的內容與觀點,達到各種情感融入自然中的造型樣貌,第五章為結論。
Changes in emotions are subtle and with different layers. Influenced by outside factors, the inner mind becomes unstable and needs an outlet for personal emotions so as to let off steam. The artist went to university alone in Hualien, a place of great distanc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Such a drastic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brought in different emotional feelings from before. In order to relieve such unstable feelings, the artist often diverted herself from them by observing scenery in nature and found inspiration for artistic cre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eemed as though the artist was going down a secret path to the self while looking for personal identity.
The Statement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d organizes the artist’s works between 2017 and 2022, mainly ceramic sculptures, which transform personal subtle emotional changes into different organic forms in nature. The title Mi • Jin (meaning “quietness” and “ashes” respectively in Mandarin Chinese), closely homophonic with mijing (“secret places”), describes a person’s emotional changes within the inner self. Sometimes quiet and plain, sometimes fierce and violent like raging fire, they can also be presented as the future regrowth out of the ashes after the fire goes out.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Statement. Chapter 1 addresses the artistic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artist’s very first idea and attempt to create the fluidity between personal changes in emotions and the natural world. Chapter 2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Chapter 3 shows the content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creative practices to search for personal creative values and positioning as well as more possibilities. Chapter 4 interprets each work in the series, and Chapter 5 concludes the Statement with four thematic perspectives of interpretation concerning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feelings into organic forms in nature.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5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情緒的表現 14
第二節 情緒與藝術家的關係 15
第三節 情緒與藝術的應用 22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 23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3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 24
第四章 作品詮釋與分析 31
第一節 盤根 31
第二節 穿過林蔭之後 39
第三節 蔓生 44
第四節 疊嶂之間 48
第五章 結語 53
參考文獻 55

中文文獻
尤煌傑、潘小雪,《美學》,國立空中大學,臺北,2012年。
任勝閣,《陶瓷雕塑術》,徐氏基金會,臺北,1984年。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文津出版社,臺北,1996年。
李亮一,《陶藝技法123》,雄獅圖書,臺北,1985年。
林品章,《造型原理-藝術.設計的基礎》,全華圖書,新北市,2009年。
李欽賢,《臺灣美術》,北市美術館,臺北,2003年。
李銘龍,《基本設計》,台科大圖書,新北市,2006年。
呂清夫,《造型原理》,雄獅圖書,臺北,1984年。
林金聰編輯,《新造型陶藝特展》,市立美術館,臺北,1987年。
林昭賢、黃光男審定,《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新文京,臺北縣,2003年。
林崇宏,《設計基礎原理:造型與構成的創意思考》,全華圖書,新北市,2014年。
徐文琴,《台灣美術史》,南天書局,臺北,2007年。
張誌純,《陶瓷雕塑大全》,徐氏基金會,臺北,1979年。
莊伯和,《審美的趣味》,雄獅美術,臺北,1992年。
曾明男,《現代陶》,藝術圖書,臺北,1993年。
謝東山,《臺灣當代陶藝發展史》,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臺北縣,2002年。
劉靜敏主編,《造型藝術學刊》,臺灣藝大書畫系,新北市,2012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1998年。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視傳文化,臺北,1997年。
葛維櫻,王丹陽,王鴻諒,《守‧破‧離:日本工藝美學大師的終極修練》,時報出版,2020年。
中文翻譯編譯書籍
Berger, John. 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麥田出版,臺北,2005年。
Collingwood, George. 王至元、陳華中譯,《藝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5年。
Sturken, Marita. Cartwright, Lisa. 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城邦出版,臺北,2013年。
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造型的誕生》,雄獅,臺北市,2000年
黑川雅之. 李柏黎譯,《八個日本美學意識》,雄獅,臺北市,2019年。
內田何俊,《情緒恢復》,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19年。
Leonard Koren,林凱雄譯,《礫石與沙 日本枯山水庭院見微知著》,行人文化實驗室,台北,2021年。
Tiffany Watt Smith,,林金源譯,《情緒之書》,木馬出版,新北,2016年。
專文與期刊論文
溫淑姿,〈臺灣現代陶藝創作與文化認同〉,《臺灣美術》8卷3期(31期),1996年1月,頁61-72。
溫淑姿,〈現代陶藝之路--國立歷史博物館與現代陶藝發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8卷2期,1998年2月,頁19-27。
溫淑姿〈臺灣陶藝四十年〉,《臺灣美術》,5卷1期,1992年7月,頁8-18。
學位論文
許玲鈴,《釉色的變化:建立陶藝通用釉式》,97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此全文20270924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