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38.69.10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方玉如
作者(英文):Yu-Ju Fang
論文名稱:我所重曝的清冽邊野—方玉如創作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Those inner sceneries I recollected eternally—Creative Statement of Fang,Yu-Ju
指導教授:韓毓琦
指導教授(英文):Yu-Chi Han
口試委員:廖慶華
劉亮延
口試委員(英文):Ching-Hua Liao
Liang-Yen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號:610674016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關鍵詞:當代書法重曝攝影複合媒材虛實空間旅行記憶旅行經驗風景攝影旅行書寫
關鍵詞(英文):contemporary calligraphymultiple exposuremixed mediavirtual and real spacetravelmemoriestravel experiencescenery photographytravel writ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0
  • 收藏收藏:0
  創作主題源自長篇行旅與生命路徑,收錄花蓮三年與四川半年的系列創作。將自身置於大自然與旅行中創作的經驗,寫實的邊野風景內化成主觀感受,不斷將作品與邊野的意象連結,成為不斷向外延展、向內舒展野生的力量。在移動-抵達-歸返的狀態間、內心顯影的過程裡,混合現實與夢境、直覺、想像的內部運作,形成形而上的精神空間,它們皆成一種敘述的補遺,層巒疊嶂地建構更清晰的世界。

  創作範圍是2018至2021年間所發展出的四個系列作品,媒材及形式包含純粹以當代書法呈現的「萬物」;在中國行旅的單幅底片與數位攝影「何方」;以底片重曝、後製重曝、書法橫亙攝影上象徵再次重曝的「越野」;以及拿掉書法後專注在重曝、拼貼空間的「稜貌」。四個系列皆呈現人跡罕至的無人風景,他們皆是創作者所到達的邊野體驗,是內在與世界對話的私人寫真。在場域的轉換間,不斷擴張邊野的範圍、精神空間的經緯。

  攝影與當代書法作為向外呈現與詮釋的樣貌,在媒材互文與流動間,攝影的本質是留存即將消逝的此刻、文字再現真實同時也有重建虛構的本質,而重曝是試圖集結回憶的完整與現場的重返。以交織的語彙,表達身體上移動的現場、精神上重複歸返的想像,詮釋時間在清冽邊野移動間,柔軟的重曝。
  

關鍵字:當代書法、重曝攝影、複合媒材、虛實空間、旅行、記憶、旅行經驗、風景攝影、旅行書寫
The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about a series of works from the artist’s long trip and life journey in Hualian for three years and in Sichuan for half a year. Because of the experience of her travel, those sceneries turned into her subjective feeling and imaginable connection for her works to show a wild power from the inside out. This process is between movements, arrivals and returns, mixed with realities, dreams, intuitions and imaginations. All of these are like overlapping so that her works can have a full explanation.

These works from 2018 to 2021 split into four topics. “Wan-Wu” a section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ies; “He-Fang” photographs which were taken from the trip in China; “Yue-Ye” multiple exposures by negatives, post-processing with contemporary calligraphies to give a new significance of exposure effect; “Leng-Mao” showing her open-ended inner world with multiple exposures. The essence of photography is to keep the fleeting moment, the calligraphies not only show the real memories but also gi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reate the things in her mind and the multiple exposure is for the completeness of memories and helped her to remember how the site was when she was there.

These four topics present empty places, no one but herself. Those are like personal conversations between her inner and outside world by changing and expanding different places and areas, her experiences into her works make a higher level achievement of tugging at the heartstrings.


Keywords: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multiple exposure, mixed media, virtual and real space, travel, memories, travel experience, scenery photography, travel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與方法  5
第三節 創作範圍  7
第四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11
第一節 身體到達與精神空間的關係建構  11
第二節 文學與視覺總和的當代書法  19
第三節 重曝與複合媒材的內在敘事  30
第三章 邊野的想像與創作路徑  41
第一節 主題設定  41
第二節 創作表現技法和形式  43
第三節 展出形式  53
第四章 邊野的抵達與系列作品內涵  67
第一節 萬物  68
第二節 何方  82
第三節 越野  104
第四節 稜貌  116
第五節 我所重曝的清冽邊野展覽  125
第五章 展覽後記與結論  147
第一節 相遇在展間重逢  147
第二節 未來邊野內在力量的延續  149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展覽回聲  154
中文文獻
汪德範,《心是另一架相機:汪德範的攝影心法》,高寶國際出版,臺北,2012。
姚瑞中、章芷珩主編,《攝影訪談集1》,田園城市出版,臺北,2018。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張世倫譯,麥田出版,臺北,2016。
荒木經惟,《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柯宛汶譯,遠足文化出版,新北,2010。
郝譽翔,《回來以後》,有鹿文化出版,臺北,2013。
高千惠,《出界-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典藏藝術出版,臺北,2020。
張照堂,《觀‧點:台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原點出版,臺北,2017。
張雍,《雙數/MIDVA》,大塊文化出版,臺北,2011。
郭力昕,《書寫攝影》,元尊文化出版,臺北,1998。
陳思瑾,《重曝:疊加創意的攝影玩法》,PCuSER電腦人文化出版,臺北,2014。
黑川雅之,《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李柏黎譯,雄獅美術出版,臺北,2019。
董陽孜,《心跡:董陽孜書法集》,天下遠見出版,臺北,2000。
董陽孜,《董陽孜作品集》,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臺北,1994。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艾紅華、毛建雄譯,湖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湖南,1999。

外文文獻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7.
期刊論文
南方朔,〈旅行有如閱讀〉,湯世鑄等著,《魔鬼‧上帝‧印地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頁11-14,臺北:元尊文化公司出版,1998年12月。
陳令洋,〈只有寫句子這件事是不退流行的——專訪詩人書法家何景窗〉,《文訊》第415期,頁89-93,臺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20年5月。
曾貴麟,〈輕易觸碰到語言〉,曾貴麟等編,《花蓮青年》第375期,頁5,花蓮:花蓮青年雜誌社出版,2020年5月。
廖美蘭,〈臺灣當代書藝之跨域紀實〉,《通識教學與研究學刊》,頁63,2016年2月。
蔡明讚,〈當代臺灣書藝創新發展的考察〉,《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74-275、頁289-290,2010年。
鄭惠美,〈書法越界——故宮博物院熟書法VS. TFAM(北美館)生書法〉,《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01-114,2000年12月。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9期,頁255,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4年10月。

網路資料
Doors門藝,https://cn.doors-agency.com/muge,零零、黎靜〈木格攝影師:「這裡面我拍攝的每個人都和我的記憶和思考產生了共鳴」〉,檢索日期:2021/6/30。
OKAPI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92,李屏瑤〈張雍:做拍照的人,還是按鈕的人?〉,檢索日期:2021/6/30。
一影像,https://reurl.cc/lVMkVq,黃楚涵訪談攝影師Kris Kang〈從何來,欲往何而去〉,檢索日期:2020/5/27。
李時珍,《本草綱目》電子書,頁247,https://reurl.cc/n09O08,檢索日期:2020/12/2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reurl.cc/m9Vo81,檢索日期:2020/12/20。
董陽孜官方網站,https://tongyangtze.com/,檢索日期2020/12/31。
寫在照片上的語句,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6506442,檢索日期:2021/6/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