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91.176.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呂麗寧
作者(英文):Li-Ning Lu
論文名稱:美感取向之生活課程設計:以色彩、 質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Designing life classes which focus on aesthetic perception: using colour and texture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李崗
指導教授(英文):Kang Lee
口試委員:劉光夏
萬煜瑤
口試委員(英文):Kuang-Hsia Liu
Yuh-Yao W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675003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關鍵詞:課程設計美感教育色彩質感生活課程
關鍵詞(英文):lesson designeducation in aesthetic perceptioncolourtexturelife class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隨著近年政府推行的十二年國教政策,美感成為核心素養一部分。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以色彩、質感為主並適合低年級兒童的美感生活課程,並分析與紀錄學童在課堂中的問題,並以認知、情意、技能及美感經驗進行成果分析。
本研究基於美感教育理念,採設計研究法,正式課程之研究對象為低年級學童14名,女生6人,男生8人。為期連續五個半天,共二十節的教學課程。透過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法及深入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錄影、錄音、拍照的方式將上課過程加以記錄,透過學生的訪談紀錄表、創作作品、圖文日記、教學省思紀錄表、教學觀察紀錄表作為研究資料依據。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觀察」、「感知」、「創作」作為教學策略,並以生活常見物品作為主題教材且融入五感體驗有助於學生探索美感並認識環境。
二、美感生活課程讓學生能達到認識顏色與質感、具備人際溝通、藝術感知及創作能力,且採用多元評量方式有助於了解學生多方面成果。
三、本課程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讓學生在生活課程能自由探索並具備感知能力,將美感構面融入生活課程助於學生擁有更豐富的美感經驗。
Following the rec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s twenty year state education policy, aesthetic perception has become a part of students’ core attainment goals. This body of research aims to construct a set of lesson plans that focus on colour and texture,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eaching life classes in aesthetics to elementary aged schoolchildren in Grades 1 and 2. Furthermore, it analyses and records the problems the schoolchildren have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uses perception, affection,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aesthetics perception to undergo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is research is formed from the basis of theories of 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uses design research methods. It creates formal lessons for the research targets, which are fourteen Grade 1 and 2 elementary school aged children, consisting of six girls and eight boys. The period of research was a consecutive five and a half days, a total of 20 periods of classes. Data was gathered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s well as in-depth interviews. In addition, video recording, sound recording and photography were used to further record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records of the students’ interview forms, their creations, their pictorial and written diaries, lesson reflection forms and lesson observation forms wer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Observation”, “perception” and “creation” are the primary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ddition, everyday objects are used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topics, as well as integrating the sensory experiences of the five senses, which help the students explore aesthetics and understand their environment.
2.Life courses in aesthetics allow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colour and texture, possess the skills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gain artistic perception and creative abilities. Furthermore, implementing varied evaluation method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ulti-faceted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ents.
3.This set of lessons conform to the spirit of the twenty year state education plan. They allow the students to freely explore and possess perceptive capabilities in life classes. Integrating facet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into life classes help students achieve an even richer sense of beau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美感教育 11
第二節 兒童發展 26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4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6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課程設計與發展 61
第二節 教學設計與實施 78
第三節 課程實施之成果分析 109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省思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8
引用書目 161
附錄一、學習認知調查表(初探性課程) 168
附錄二、圖文日記(初探性課程) 169
附錄三、回饋單(初探性課程) 170
附錄四、學生作品互評與自評表(初探性課程) 171
附錄五、回饋單(初探性課程) 172
附錄六、教學省思記錄表 173
附錄七、教學觀察記錄表 174
附錄八、學生感受訪談大綱 175
附錄九、家長同意書(初探性課程) 176
附錄十、家長同意書 177
附錄十一、圖文日記1 178
附錄十二、圖文日記2 179
附錄十三、圖文日記3 180
附錄十四、圖文日記4 181
附錄十五、色彩、質感檢測(前測) 182
附錄十六、色彩、質感檢測(後測) 183
附錄十七、課程簡報 184
附錄十八、教案(第一版) 199
附錄十九、教案(第二版) 217

圖目錄

圖 1研討會研究發表循環圖 45
圖 2前導研究行動循環圖 46
圖 3正式研究行動循環圖 47
圖 4研究架構圖 48
圖 5美感探索方式 62
圖 6教學活動第一版設計內容架構圖 67
圖 7初探性教學活動設計內容架構圖 69
圖 8「戶外質感拓印」成果剪影(1) 72
圖 9「戶外質感拓印」成果剪影(2) 72
圖 10「葉子服裝創作與分享」作品前置剪影 73
圖 11「葉子服裝創作與分享」教學剪影 73
圖 12教學活動第二版設計內容架構圖 75
圖 13「香蕉日記一」作品紀錄(1) 93
圖 14「香蕉日記一」作品紀錄(2) 93
圖 15「香蕉日記二」作品紀錄(1) 96
圖 16「香蕉日記二」作品紀錄(2) 96
圖 17「校園質感辨認」小組成果剪影(1) 99
圖 18「校園質感辨認」小組成果剪影(2) 99
圖 19「校園質感辨認」小組成果剪影(3) 99
圖 20「校園質感辨認」小組成果剪影(4) 99
圖 21「刮畫創作」教學剪影(1) 100
圖 22「刮畫創作」教學剪影(2) 100
圖 23「香蕉日記三」作品紀錄(1) 101
圖 24「香蕉日記三」作品紀錄(2) 101
圖 25「葉子服裝創作」上台分享剪影 104
圖 26「香蕉日記四」作品紀錄(1) 105
圖 27「香蕉日記四」作品紀錄(2) 105
圖28「香蕉日記五」教學剪影(1) 106
圖29「香蕉日記五」教學剪影(2) 106
圖30「零食觀察」教學剪影(1) 108
圖31「零食觀察」教學剪影(2) 108

表目錄

表 1皮亞傑具體運思期思考特徵 30
表 2生活課程相關論文一覽表 36
表 3美感課程相關論文一覽表 41
表 4資料編碼方式與說明一覽表 58
表 5課程目標 64
表 6教學活動內容修正前後對照表 79
表 7第一版教學活動時間表 83
表 8第二版教學活動時間表 89
表 9色相與明度分析表 110
表10色彩前後測對照表 114
表11質感前後測對照表 116
表12課程實施作品分析與表述 126
表13質感工具使用情形統計表 140
中譯部分
Allen,Eileen&Marotz,Lynn R.(2002)。幼兒發展概貌:受孕至八歲兒童的發展(崔鮮泉譯)。台北市:洪葉。
Berk,Laura E.(2012)。人類發展學(王慧蘭、周雨樺、祈安美、陳玫吟及曾明晰譯)。新北市:高立。
Dewey,John(2010)。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於1934。
Dewey,John(2015)。經驗與教育(單文經譯)。台北市:聯經出版。
Edwards,Betty(2006)。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朱民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Fabes,Richard A. & Martin,Carol Lynn(2006)。兒童發展(白玉玲、王雅貞譯)。台北市:雙葉書廊。
Maquet,Jacques(2003)。美感經驗(伍珊珊、王慧姬等譯)。臺北市:雄獅。原作出版於1986。
Osborne,Elsie(1996)。瞭解你7歲的孩子(柯平順、王之光譯)。台北市:三民。
Papalia,D.E.&Olds,S.W.(1994)。兒童發展(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圖書。
Phillips,John L.(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王文科譯)。台北市:心理。
Schaffer,H.Rudolph(2009)。兒童發展心理學(任凱、陳仙子譯)。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Smith,Ralph A.(2000)。藝術感覺與美育(滕守堯譯)。成都市:四川人民

中文部分
丁道勇(2017)。警惕“做中學”:杜威參與理論辯正。全球教育展望,8:3-221。
于承平(2013)。學校推動美感教育之探討。學校行政,4:101-117。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真麗(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相關理論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18:41-80。
王惠玲(2012)。國小低年級校園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古忠平(2018)。淺談觀察力教學於教學現場之運用。語文教育論壇,16:1-7。
朱光潛(1990)。談美。臺北市:萬卷。
何惠麗、曹俊德(2018)。美感教育對幼兒園發展之探究。學校行政,113:37-55。
吳隆榮(1985)。造形與教育 —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台北市:千華圖書。
呂長生(2010)。杜威經驗觀的教育意義,基礎教育,7卷10期:24–28。
呂姿瑩(2007)。現代美學。台北縣:新文京。
巫春子(2006)提昇兒童繪畫中色彩表現之課程與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
李少偉(2012)。論杜威經驗觀的教育意義。教育文化論壇,04:81-82。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圖書。
李崗(2008)美感教育與道德修養。載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頁87-97)。台北:師大書苑。
李崗(2016)美學與美育。載於簡成熙(主編)。新教育哲學(頁199-232)。台北:五南。
李淑杏、莊美華、莊小玲、莊安慧、梁香、黃良圭⋯黃琴雅。(2014)。人類發展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李期明(2017)。研究倫理「審查」符合倫理嗎?教育專業委員的自省與建議。教育學門的研究倫理-理念、實況與評析。載於方志華、張芬芳主編。台北市:五南。
李雅婷(2010a)美感教育之實踐策略探究:以敘事課程為例。教育學刊,35:65-98。
李慧玲(2003)。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李鴻生(2013)。美感教育的目標與鵠的。耕莘學報,11:89-99。
阮光勛(2014)。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國教新知,61卷1期:92-102。
周新富(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于仙(2016)。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音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大學。
林玉滿(201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洪鈺珒(2006)。從藝術賞析開啟幼兒美感經驗與創作。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2: 24-29。
洪翠吟(2016)Maxine Greene之美感教育個案研究 -以臺史博戲劇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凌繼堯(2007)。美學的十五堂課。台北市:五南。
孫靜梅(2007)。論心理因素在中小學生歌唱學習中的作用。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20(12):76-78。
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科學教育月刊,307:15-30。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201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美玲(2012)。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現代水墨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中市新社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淳貞(2014)。環境教育融入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花草生活」課程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大學。
張媚、黃秀華、劉玉湘、吳佩玲、沈滿華、許瑛真⋯林綺雲。(2008)。人類發展之概念與實務。台北市:華杏出版。
張碧雯(2017)。「校園觀察家」探險記-新課綱美感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曹暉(2009)。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北京:人民。
許世芳、鄭永熏及林詠珊(2015)。應用國立故宮數位博物館課程訓練美感經驗於國小低年級課程的教學行動研究。創造學刊,6(1):53-82。
許瑛玿、莊福泰、林祖強(2012)。解析設計研究法。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1):1-27。
郭翠蘭、王恩國(2016)。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新取向。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6(1):18-22。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究會論文專輯(頁36-51)。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怡妏(2009)。偶發藝術理念運用於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采青(2001)質感之象徵意象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純瑩(2016)。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於美感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
陳幗眉、洪福財(201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陳瀚凱與管倖生(2005)。從注意力、觀察力與創造力三者相互關係建構AOC三階段視覺觀察法之創意教學啟發模式。設計研究,5:62-72。
陳瓊花(2002)。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韻如(2017)。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喻薈融(2017)。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課程教學案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雁淋、劉麗、王莉、范勝男及肖繼彬(2010)。淺談素質教育下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5(S):55-57。
楊麗花(2013)。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實施以藝術家故事為主題的美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虞君質(2005)。藝術概論。中和市:弘揚圖書。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聯經。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市:聯經。
劉文琪(2010)。小學課堂規訓應符合兒童生理特點―以如廁訓練為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6(4):98-101。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劉明德、林大巧。(2013)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
樊美筠(1990)。兒童的審美發展。台北縣:愛的世界。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63 - 177+179。
蔡欣玲、毛家舲、蔡娟秀、廖天麟、曾櫻花、曾莉淑⋯雷若莉。(2010)。當代人類發展學。台北市:華杏出版。
蔡清田(2017)。教學行動研究後之「變」與「不變」。載於方志華、張芬芳主編。教育學門的研究倫理-理念、實況與評析。台北市:五南。
蔡紫德(2017)。素養教學融入高中階段美感教育多元選修課程研究「枝附葉著──印花布製作」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鄧瓊慧(2018)。ARCS動機模式融入個案國小高年級美感教育之研究─以長福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嶺東科技大學。
鄭曉華(2009)。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蕭瑞麟(2012)。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45-53。
魏玉鳳(2014)以體驗學習進行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大學。
鐘勻鈴(2017)正念訓練的實踐──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網路資料
李雅婷(2010b)「想像」為核心之課程與教學:以 Maxine Greene 之美感教育與敘事課程策略為例。載於2010年「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網址:https://jweb.kl.edu.tw/userfiles/811/document/11839_2010.3.27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手冊.pdf。下載日期:2020年3月1日。
李賢輝(2010)。基礎設計。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10_140/th10_140_04.htm。下載日期:2019年5月14日。
美角(2019)。比例。網址:https://www.aade.org.tw/tool/tool3/。下載日期:2019年4月20日
教育部(2013a)。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網址:http://www.edu.tw/default.aspx。下載日期:2018年3月23日。
教育部(2013b)。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網址:http://multi-aes.com.tw/upload/20140403235615.pdf。下載日期:2017年6月23日。
教育部(2014a)。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網址: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下載日期:2018年1月23日。
教育部(2016)。美感入門電子書。網址:https://www.aesthetics.moe.edu.tw。下載日期:2018年3月25日。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網址: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4/pta_18517_3170275_59692.pdf。下載日期:2019年1月23日。
教育部(2018b)。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網址: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44/61296/e0a9702c-1f05-44ec-9207-f9abf1504abc.pdf。下載日期:2019年6月23日。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2014)。「生活器物中的風景」─從生活物件談美學-漢寶德。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bNuk28Cg8。下載日期:2018年1月30日。
劉文潭(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美感經驗。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69/。下載日期:2018年4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