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8.186.14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育甄
作者(英文):Yu-Zhen Lin
論文名稱:《Kaesu’ay a kakaene 美味的一餐》─Panay Akin的圖像創作
論文名稱(英文):《Kaesu’ay a kakaene A Perfect Meal》─Image Creation by Panay Akin
指導教授:王昱心
指導教授(英文):Yu-Hsin Wang
口試委員:陳怡方
王綺穗
口試委員(英文):Yi-Fang Chen
Chi-Su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675011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2
關鍵詞:阿美族口述歷史杵臼圖像創作視覺敘事
關鍵詞(英文):AmisOral HistoryMortar and pestleImage CreationVisual Narrativ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3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很喜歡聽故事,兒時的記憶裡被媽媽抱在懷中,聽著長輩聊著以前發生過的事情,雖然很多故事情節已經模糊,但是聽故事的習慣被保留下來,邊聽腦中就會浮現畫面並將其畫下來,最後創作出《Kaesu’ay a kakaene 美味的一餐》,這本以阿美族杵臼為主角,描述一家人互動的家庭故事。
2012年我高中時,外婆把百歲的杵臼交給媽媽,在都市長大的我從來都只能透過博物館的館藏才能見到杵臼,所以當真實的、龐大的、老舊的物件出現在眼前時,成為我開始了解母體文化之路的鋪墊。
這些不曾被留下文字紀錄的故事,透過家族長輩的口,傳到我耳中,腦中開始構思、想像故事裡的畫面,最後透過手繪將其圖像化,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Since I was a child, I enjoyed listening to stories a lot. I was hugged by my mother from my memory of childhood and heard my elders chatting about those happened history. Even though numerous stories have been obscured, the habit of story listening has been preserved. I would paint it through my hands while listening those stories with pictures appearing in my mind. Eventually created "Kaesu'ay a kakaene A Perfect Meal", the family reminiscent story with the mortar and pestle of Amis as daily description of family interaction.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by 2012, my grandmother gave the hundred-year-old mortar and pestle to my mother. It became the initiation for me to understand the mother culture when I saw an authentic, enormous, and historical object appeared in front of my eyes, since I could only observe it through the collections of the museum when I grew up in the city.

These stories, which have never been recorded in writing have passed to my ears through the mouths of family elders. I conceive and imagine the scenes in the heard stories, and finally image them through hand-painting and present to our read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背景 1
壹、創作動機 1
貳、創作背景與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方法 5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7
第一節 口述歷史的視覺化 7
第二節 視覺敘事 9
第三節 個案研究 13
壹、以杜寒菘作品為例 13
貳、以《聽Fofo說故事》為例 19
參、以《Talacowa Kamo 循山》為例 20
第四節 故事題材分析 23
第五節 小結 26
第三章 創作實踐 27
第一節 故事腳本與分鏡 28
壹、故事大綱 28
貳、故事元素 32
參、分鏡腳本 33
第二節 色彩運用 34
第三節 角色設計 35
第四章 《KAESU’AY A KAKAENEN 美味的一餐》 39
第一節 繪本呈現 39
壹、繪本內容 39
貳、畫面安排 50
第二節 展覽、分享會呈現 51
壹、展覽呈現 51
貳、分享會形式 55
第五章 總結 57
參考書目 61
附件一、訪談資料 63
附件二、繪本外冊《繪本創作幕後故事》 67
附件三、展覽 75
附件四、我是PANAY,我有話要說 83
附件五、阿美族語繪本影片 85
中文書:
王嵩山(2004)。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新北:遠足文化。
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原作者: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台北市:遠流。
施翠峰(2005)。臺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郭書瑄(2007)。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台北市:如果。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台北市:親子天下。
吳明益(2013)。阿美族語辭典。台北市:南天書局。
李鴻志譯(2005)。印刷書的誕生(原作者:Lucien Febvre、Henri-Jean Martin)。台北市:貓頭鷹。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翠峰(2004)。台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台北:國立歷史圖書館。
松本彌(2018)。來上一堂古埃及象形文字課。新北市:楓樹林。
杜寒菘(2013)。MACA KI UMU:伍姆的嘛喳。台北市:雙豬工作室。
杜寒菘(2016)。Lrikulau:里古烙。台北:雙豬工作室。台北市:雙豬工作室。
杜寒菘(2018)。Lalingedan ni vuvu:祖父的鼻笛。台北市:雙豬工作室。
連翊翔、吳雅怡(2018)。聽Fofo說故事: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學風景。臺北市:玉山社。
林源翔、林琳(2019)。藍姆姆的記事本。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中華民國文化部。
撒古流.巴瓦瓦隆(2020)。山芋頭:部落教室 II。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余淑慧, 余淑娟譯(2020)。漂鳥集(原作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Namoh Onor萬文忠、Moli Ka’ti摩力˙旮禾地、Awa劉于仙(2020)。Talacowa Kamo 循山。花蓮市:Liso^so’你說說工作室。
趙崇任譯(2021)。溫德斯談藝術: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原作者:文・溫德斯)。臺北市:大塊文化。
Dongi Kacaw吳雪月(2021)。U tadadateng nu Pangcah台灣新野菜主義【阿美族語版】。台北市:城邦文化。

中文期刊:
曾竫萌、林泰佑、林正木、劉興榮、黃安葳(2007)。部落農耕生活工藝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場改良場專刊147號。
謝政道(2007)。西魯凱族貴族制度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二期。頁91-1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