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116.42.23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羅栢權
作者(英文):PART-CHEAN LOH
論文名稱:迷途尋己藝術自療 創作歷程自述
論文名稱(英文):Seeking Myself While Lost :Self-description of the Creation Process
指導教授:林淑雅
指導教授(英文):Lin-Shu Ya
口試委員:萬煜瑤
劉得劭
口試委員(英文):Wan-Yuh Yao
Liu-De Sh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號:610675020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關鍵詞:複合媒材創作藝術療癒工作室三部曲
關鍵詞(英文):Composite media creationArtistic healingStudio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探討創作行為與創作歷程對於情感抒發達到藝術療癒為主軸,筆者先深入瞭解何為情感以及瞭解何種因素會導致情緒感產生波動。再以這個基礎去探討筆者自身在進行創作行為是如何釋放情感壓力,從而實踐藝術療癒,企圖從而解開情感中無法以言語抒發的問題,找出內在情感隱藏的記憶符號,與其所帶來的影響與訊息,筆者以自我創作剖析的方式進行自我解讀,達到以創作的方式進行自我的藝術療癒的效果。
本研究為證實創作行為對於筆者有著抒發情感的幫助,採取工作室三部曲的方式,來記錄創作中情感的變化,筆者也因應自我的創作習慣與媒材限制,嘗試調整工作室三部曲的記錄方式,筆者以工作室三部曲原有的架構,延伸設計出適合筆者記錄創作的三部曲形式,其中除了原有的創作意圖,創作過程,見證寫作外,更新增時間說明,創作前的情感梳理與創作後的自我審視三個部分,以幫助本研究更有效的記錄立體複合媒材創作的情緒流動,以利本研究更有效的記錄與分析情緒的流動與變化。
本研究最終以工作室三部曲的創作記錄,分析自我的作品,以及分析在創作前中後三個時期的情感差異,證實筆者以創作來正視內在的情感,透過多個階段的記錄,分析創作期間的情感流動變,以創作的自我分析方式來與自我對話,創作出的作品成為讓自己積極面對問題與走下去的動力,最終筆者以〈迷途尋己〉作為個展主題,將所有作品歸納整合,呈現筆者在使用工作室三部曲做為藝術自我療癒的總結。
This study focuses on creative behavior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achieving artistic healing via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author firstly explores what emotions are and what factors can cause emotional turmoil. The author then examined how his own creative behavior releases emotional stress, thereby bringing about artistic heal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nravel the problems of emotions tha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words so as to uncover the hidden memory symbols of inner emotion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and messages they convey. The author's self-interpretation by means of self-analysis of his own creation achieves the effect of self-artistic healing by means of creation.
To prove that the creative act helps the author to express emotions, this study adopted a method of studio process to record the changes of emotions in creation.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 adjust the recording method in the studio process in response to personal creative habits and media limitations. The author used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studio process to extend and design a process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author to record his creations. Apart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reation, creation process, and testimonial writing, three new parts, namely time description, pre-creation emotional sorting, and post-creation self-examination, were added to help this study record the emotional flow of three-dimensional composite media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flow and changes more effectively.
Finall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with the creative records of the studio process. It also analyzed the emo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periods, prior to, during, and after the creation, to prove that the author confronts his inner emotions through creation. By analyzing the flow of emotions during the creation period via the records of multiple stages, the author engaged in a dialogue with himself through a self-analysis of creation. The works created become the motivation for the author to actively face the problems and go 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chose "Seeking oneself while lost" as the theme of the solo exhibition, summarizing all the works and present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author's artistic self-healing using the studio proces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背景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6
壹、研究目的與概念 6
貳、研究議題與方法 12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14
壹、研究範疇 14
貳、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研究主軸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探討情感創作 15
壹、何謂情感 15
貳、情感的感知作用 18
第二節 情感與創作行為的關係 20
壹、情感對於創作的影響與作用 20
貳、創作表現情感的方式 22
叁、藝術中的自我療癒 24
第三節 情感創作應用分析 27
壹、情感創作案例分析 27
貳、創作媒材與情感創作之關係 31
叄、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記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於對象 41
壹、研究方法 41
貳、研究對象 4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0
壹、研究架構 50
貳、研究流程 52
第四章 研究成果 53
第一節 工作室三部曲的應用與分析 53
壹、與自我對話 53
第二節 迷途尋己個展 81
壹、展覽策劃與呈現 79

第五章 反思與結論 87
壹、執行工作室三部曲的心得與反思 87
貳、如何實踐自我療癒 89
引用文獻 91
附錄一 95

表目錄
表1-1 情緒和情感的列表比較 15
表3-1近5年與工作室三部曲相關之論文 41
表3-2三部曲差異對照表 41
表3-3創作記錄表 44

圖目錄
圖1-1 HEART 1救贖 7
圖1-2 HEART 2守候 7
圖1-3 HEART 3秘密 7
圖1-4 HEART 4城堡 7
圖1-5 HEART 5思念 8
圖1-6 HEART 6幸福 8
圖1-7 HEART 7轟炸 8
圖1-8 HEART 8枷鎖 8
圖1-9 HEART 9輾轉 9
圖1-10 HEART 10封存 9
圖1-11核心概念圖 11
圖2-1情感傳遞脈絡 17
圖2-2草間彌生 DOTS OBSESSION, 25
圖2-3梵谷 耳包著繃帶的自畫像 26
圖2-4陳志勳,死生 一 28
圖2-5陳志勳,死生 二 29
圖2-6 RETURN TO THE SEA ,MOTOI YAMAMOTO 30
圖2-7瘋狂歲葉 32
圖2-8誠實 32
圖2-9碗系列 33
圖2-10坎 34
圖2-11食器之安 34
圖2-12 匠玩工作室,小室哲栽—蛇 35
圖2-13匠玩工作室,小室哲栽—雞 36
圖2-14 工作室三部曲於自我療癒之動力圖 38
圖3-1創作發展脈絡心智圖示意圖 46
圖3-2研究架構圖 51
圖3-2研究流程圖 52
圖4-1父與子(一) 54
圖4-2父與子(二) 54
圖4-3父與子(三) 54
圖4-4父與子(四) 55
圖4-5父與子(五) 55
圖4-6父與子(六) 55
圖4-7HEART 59
圖4-8 曾象徵HEART感情的物件 60
圖4-9奇想 62
圖4-10人生好難 65
圖4-11筆者自繪的右膝解構草圖 66
圖4-12 以漂流木製作的右膝記錄照 66
圖4-13敗者為王 69
圖4-14舟 71
圖4-15監視者 74
圖4-16控制慾 74
圖4-17迷途尋己 75
圖4-18 東華大學校園風景 76
圖4-19壽豐鄉風景 76
圖4-20展覽右視場地 82
圖4-21展覽左視場地 82
圖4-22展覽記錄照(一) 83
圖4-23展覽記錄照(二) 83
圖4-24《迷途尋己》羅栢權複合媒材創作個展 展覽海報 85
圖4-15《迷途尋己》羅栢權複合媒材創作個展 展覽邀請卡 86
中譯部分
林金源(譯)(2016)。情緒之書(原作者:T.W. Smith)。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遠足文化。
張嚶嚶(譯)(1995)。孤獨(原作者:A. Storr):臺北市 : 知英文化。
沈文玉(譯) (2016)。喚醒內在力量,與和諧共舞(L. Capacchione) 。臺北市 : 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年: 2008)
許邏灣(譯)(1999) 。藝術治療Art as Medicine(原作者Shaun McNiff)。
臺北市 : 新路。
陳秀娟(譯)(1997) 。 生命的心流(原作者M.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天下文化。
朱惠瓊(譯)(2012) 。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原作者C. A.Malchiodi)。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
吳明富(譯) (2006) 。 藝術本位研究從研究的觀點看創造性藝術治療(原作者Shaun McNiff)。臺北市 : 五南。

中文部分
丁峻(2010)。情感演化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雨喬(2018)。情緒調節策略:認知負荷的程度對於負向情緒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ub4nq
孫碧蓮(2016)。內在自我的情緒歷程-以自身繪畫創作為例。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znzt3

陳志勳(2017)。樹縛–從膠帶藝術創作研究探索自我黑暗面。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64gs4
王鬱勳(2011)。《心相》──無意識的塗鴉到有意識的創作。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qa694
賴加麗(2017)。以工作室三部曲面對創作抗拒之自我反思歷程。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36w79
嶽羚羚(2013)。畫一張畫:歷程性繪畫創作中自我照護之探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7rwwn
李永真(2009)。回首當時∼一個應用「歷程性繪畫」於分手創傷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4gus6
馮鬱書(2017)。以工作室三部曲創作模式之自我探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r9g9w
李佳汶(2016)。以工作室三部曲探索自我之經驗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y9rw6
李宜潔(2017)。助人工作者的徬徨:以工作室三部曲模式覺察自我對於助人工作的迷惘。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c232v
謝宥玄(2018)。手作藝術結合工作室三部曲的創作模式於自我照護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en75g
王敏娟(2018)。與NPC共舞的女人:王敏娟藝術創作自我療癒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k7gdg
曾惟靈(2019)。關懷精神障礙者幻覺世界與自我意象之創作論述。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kb4r5
張正觀(2019)。透過藝術與書寫的自我探索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496r4
簡毓宏(2020)。以身心學的觀點進行正念工作室三部曲:走一段實踐之旅。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7zwye
李巧度(2020)。夢工作室三部曲藝術治療模式運用於中年危機婦女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yyn37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臺北市 :張老師文化。
吳明富、黃傳永 (2013)。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臺北市 :張老師文化。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 。臺北市 :心靈工坊。

期刊論文
歐崇敬(2009)。審美經驗與藝術的界定。環境與藝術學刊,7,37-60。 
劉豐榮(2012)。藝術中之精神性及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教育之價值觀。視覺藝術論壇,7,48-68。
吳恭瑞(2008) 。藝術的創造力初探。書畫藝術學刊,4,175-202。

影視媒體作品
李烈、葉如芬(監制)、陳玉勳(導演)(2013)。總鋪師【電影】。臺北市: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資料 
李若瑟 (2017) 。情緒與情感的差異。取自https://www.yc-tp.com/modules/newbb/
草間彌生, dots obsession,2003檢索日期:2021年5月,網址:28https://play.qagoma.qld.gov.au/looknowseeforever/works/dots/
文森·梵穀(Van Gogh),耳包著繃帶的自畫像,1889,檢索日期:2021年5月28,網址:https://artemperor.tw/focus/434
Motoi Yamamoto,Return to the Sea,2012,檢索日期:2021年5月29日,網址:https://www.mydesy.com/motoi-yamamoto
(此全文20261026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