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2.39.15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陳奕安
作者(英文):Yi-An Chen
論文名稱:網路性騷擾受害者心理經驗與支持需求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Support Needs of Victims of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指導教授:王沂釗
指導教授(英文):Yi-Chao Wang
口試委員:林美珠
莊曉霞
口試委員(英文):Meei-Ju Lin
Hiu-Ha C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683006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關鍵詞:網路性騷擾網路性騷擾經驗心理支持需求
關鍵詞(英文):online sexual harassmentthe experience of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psychological support needs of victim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0
  • 收藏收藏:0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使用網路人口及依賴網路進行的活動比例升高,網路性騷擾事件頻傳,但在防治與受害者救助仍未獲相當重視,本研究目的即以曾遭網路性騷擾之受害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心理經驗與心理支持需求。本研究共有7位參與者接受個別的深度訪談為資料蒐集,並以內容分析法中的資料處理原則與方法加以整理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受害者經驗的部分:1. 網路性騷擾行為以主動侵擾較多,但被動侵擾也隨網路科技功能擴增而出現。2. 網路性騷擾帶給受害者心理感受,除較多研究提到的低度激發的負面情緒,亦有高度激發的負面情緒。3. 網路性騷擾受害者的反應與處理方式仍以消極方式較多。4.網路性騷擾造成許多削弱受害者的負向影響,但部分受害者能從負向經驗中發展「#MeToo」理念行動。5.網路性騷擾處理過程有多重阻礙難以排除。
(二)在受害者的心理支持需求的部分:具備網路性騷擾相關知能與敏感度的專業助人工作者,在受害者的心理支持方面有其必要性。其中,能夠提供支持的專業態度與能力包含:專注傾聽、不譴責、協助辨識與整理情緒和經驗、穩定的支持陪伴、具備相關知識與敏感度、客觀分析、給予安全保證等。
依研究結果討論,本研究建議政府、網路營運者、社會組織等設計提供相關處遇輔導方案、強化兒少韌性教育與營造性別平等網路環境;對於未來相關研究,則建議可擴及更多元的主題及研究方法等。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needs of victims of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even participants and were analyzed using a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is mostly active intrusions, but passive intrusions also appear with the expansion of technological functions; (2)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 brought to the victims of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include not only low-level arousal negative emotions mentioned in past research, but also highly aroused negative emotions; (3) Victims of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still react and cope with them in a passive way; (4)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has caused many negative effects that weaken victims, but some victims can develop "#MeToo" ideas and actions from negative experiences. (5) Multipl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are difficult to eliminate; and (6) Knowledge and sensitivity related to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in helping professions are necessary for the victims' psychological suppor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were presented.
第一章 緒論 1
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三、 名詞釋義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一、 網路性騷擾現象相關探討 5
二、 受網路性騷擾者心理困擾相關研究 10
三、 網路性騷擾因應、處遇與心理支持相關探討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一、 研究設計 13
二、 研究參與者 13
三、 研究工具 15
四、 資料蒐集、分析與信效度檢驗 1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1
一、 遭受網路性騷擾者心理經驗樣態 21
二、 遭受網路性騷擾者支持需求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一、 研究發現與討論 49
二、 建議 53
參考文獻 57
附錄 61
附錄一:研究倫理審查通過證明 61
附錄二:受訪者招募文案 62
附錄三:研究說明暨同意書 63
附錄四:網路性騷擾心理經驗與支持需求調查問卷 66
附錄五:網路性騷擾心理經驗與支持需求訪談大綱 67
王揚宇(2019年8月30日)。正視網路性騷擾立委籲相關部會研擬配套。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
王叢桂、羅國英(2016)。嬰兒潮世代退休時期的心理需求與價值:關係主義取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9,3–63。DOI:10.6254/2013.39.3。
王麗容、陳芬苓、王雲東(2012)。我國性別暴力現況調查之研究期末報告。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報告。
朱中慧(2018)。性騷擾受害女性之創傷經驗與復原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市。
朱姵慈(2020年3月15日)。「AirDrop癡漢」入侵北捷OL收防疫訊息竟是露鳥照。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ome/
江文玉(2017)。大學生性騷擾與性侵害之盛行率、風險因子與通報概況(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無日期)。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2021年1月10日取自行政院中要性別統計資料庫:台北市:行政院。https://www.gender.ey.gov.tw/
林盈君(2020年11月7日)。師大女學生遭跟蹤騷擾、嚇壞躲超商,通報後驚覺校方早知情。三立新聞。取自:https://www.setn.com/
招承維(2008)。大學生網路性騷擾知覺、經驗與回應方式─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邱獻輝(2014)。建構霸凌行為之需求類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6(1),1–32。doi:10.29751/JRDP.201406_6(1).0001。
性別工作平等法(2022年1月12日)。
性別平等教育法(2022年1月19日)。
性騷擾防治法(2009年1月23日)。
孫智辰(2018)。老人進入日間照顧中心之基本心理需求滿足之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分析。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4(2),115–161。doi:10.6265/TJSW.201812_14(2).04。
張惠華(2014)。大學生遭受網路性騷擾經驗及因應方式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曹馥年(2016年9月 20日)。臉書傳性騷擾訊息拿陌生人沒轍?檢警:確實有盲點。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index
陳思霈、彭秀玲(2018)。隱藏的指責與欺凌--網路霸凌中的性騷擾。諮商與輔導,396,11–14。
陳俊民、楊亮梅(2016)。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之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3),1–11。doi:10.6169/NCYUJPEHR.15.3.01。
教育部(2021年2月20日)。教育部電子報(第937期)。取自:https://epaper.edu.tw/
彭秀玲、黃囇莉(2017)。師生戀變奏曲?-女大學生師生性騷擾之經驗歷程。教育心理學報,48(3),427-448。DOI:10.6251/BEP.20160427。
彭秀玲、黃囇莉、李仁豪(2015)。性騷擾經驗與憂鬱之關係—創傷反應作為中介因子及性別為調節變項。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4,105-132。
黃子倩(2020年8月9日)。獨/噁男騷擾13歲清秀妹 半夜傳「露下體照」還說「付你錢錢」求交友。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
黃捷(2020年7月15日)。蔡英文前隨扈傳不雅照性騷女武官 不認罪狀告總統府敗訴。中國時報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chdtv
黃堅厚(1989)。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轉變的賡續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 1–21。doi:10.6251/BEP.19890601.1。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13,91–193。
詹鎰睿(2020年3月10日)。網拍遭私訊騷擾!噁男「看到X受不了」…網怒:刷新我三觀。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
跟蹤騷擾防制法(2021年12月1日)。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發展及婦女福利科(2017)。新北市103年至105年依性騷擾防治法受理案件之統計分析。檢自:https://social.ntpc.gov.tw/swj2/ge/fileDownload/ebc6e54f-6a5c-4223-a1bd-a96d23c44cd3.pdf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2015)。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性騷擾案件概況分析。檢自:https://www.police.ntpc.gov.tw/cp-1294-9864-1.html
葉冠妤、潘乃欣(2020年8月26日)。2天1件 數位性暴力案 暑假暴增。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index
當兵男友半夜打視訊!她穿睡衣一接 秒被截圖:是陌生人…(2020年3月25日)。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
楊峻豪(2018)。警察調查網路性騷擾適法性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60(2), 64–80。doi:10.6249/SE.2009.60.2.05。
顏凱勗、吳姿儀(2017年9月13日)。師大校友成尾隨男?女研究生控「一直跟著我」。東森新聞。取自:https://news.ebc.net.tw/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性騷擾事件申訴調查概況。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53-113.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性騷擾因應~網路篇。取自《性福e學院》網址:https://young.hpa.gov.tw/index/yngshow.aspx?CDE=YNG201708032336169XO&t=YTP2017070413400261B
潘乃欣(2020年8月25日)。校園數位性暴力通報量年增4成 教育部宣導「五不四要」。聯合報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index
潘淑滿、盧惠芬(2018)。「我被性騷擾了嗎?」公共場所性騷擾之性別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63,214–231。
蔣宜婷、陳昌遠、陳虹瑾(2021年5月6日)。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 事件獨家調查。鏡週刊。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projects/deepfaketaiwan/
聯合報新聞網(2020年3月25日)。悚!半夜與當兵男友視訊事後驚覺竟是陌生人騷擾。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index
簡苑珊、陸玓玲、李鴻森、洪百薰(2012)。青少年性騷擾受害經驗與身心適應之相關—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1(4), 326–335。doi:10.6288/TJPH2012-31-04-04
羅燦煐(2011)。沈默中的表達,順服中的抗拒:女性性騷擾因應論述的自我培力。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 276–316。 doi:10.29816/TARQSS.201112.0007
羅燦煐(2012)。性騷擾過後:女性性騷擾因應處理之衍生性衝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 155–191。doi:10.7082/CJGC.201208.0155
Barak,A. (2005). Sexual Harassment on the Internet.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3(1), 77–92. doi:10.1177/0894439304271540
Biber, J. k., Doverspike, D., Baznik, D., Cober, A., & Ritter,B. A. (2002). Sexual Harassment in Online Communications: Effects of Gender and Discourse Medium.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5(1), 33–42. doi:10.1089/109493102753685863
Fox, J., & Tang, W.-Y. (2016).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general and sexual harassment in online video games: Rumination, organizational responsiveness, withdrawal, and coping strategies. New Media & Society, 19(8). doi:10.1177/146144481663577
McDermut, J. F., Haaga, D. A. F., & Kirk, L. (2000). An evaluation of stress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sexual harassment.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3(3), 397–411. doi:10.1023/A:10077 25022534
Mitchell, K. & Štulhofe, A.(2020).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an dnegative mood in Croatian female adolescent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0(2), 225-231. doi:10.1007/s00787-020-01506-7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well, A., Scott, A. J., & Henry, N. (2020). Digital harassment and abuse: Experiences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minority ad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17(2) 199–223. doi:10.1177/1477370818788006
Reed, E., Salazar, M., Alma I. Behar, A. I., Agah, N., Silverman, J. G., Minnis, A. M., Rusch, M. L. A., & Raj, A. (2019). Cyber Sexual Harassment: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substance use, poor mental health, and STI history among sexually active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75(53–62). doi:10.1016/j.adolescence.2019.07.005
Schenk, S. (2008). Cyber-Sexual Harass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yber-Sexual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McNair Scholars Journal, 12(1-8).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Victim Support. (n.d.). Help and support. Retrieved October 5, 2021, from https://www.victimsupport.org.uk/help-and-support/
Winkelman, S.B., Early, J. O., Walker, A. D., Chu1, L., & Yick-Flanagan, A. (2015). Exploring Cyber Harrassment among Women Who Use Social Media. Univers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5), 194–201.dio: 10.13189/ujph.2015.030504
Ybarra, M. L., Mitchell, K. J., Palmer, N. A., Reisner, S. L. (2015).Online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Online and Offline Peer and Sexual Victimization Among U.S. LGBT and non-LGBT Youth. Child Abuse & Neglect, 39(123–136). doi:10.1016/j.chiabu.2014.08.0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