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9.24.14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莊舒茵
作者(英文):Shu-Yin Chuang
論文名稱:育有特殊需求孩子之女性的生活經驗-以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的母親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Women’s Lived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xamples from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指導教授:李維倫
指導教授(英文):Wei-Lun Lee
口試委員:莫少依
翁士恆
口試委員(英文):Shao-I Mo
Shyh-Heng W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號:610683011
出版年(民國):110
畢業學年度:10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關鍵詞:自閉症類群障礙母職經驗現象學置身所在華人家庭主義
關鍵詞(英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motherhoodphenomenologythe situatednessChinese familism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育有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之女性的生活經驗,期許能提供一個更寬闊的視野,以能貼近母親們的生命經驗。
研究者根據李維倫(2004)所提出以置身所在之詮釋分析現象學方法論作為研究方法,共訪談三名育有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之女性。透過詮釋現象學分析方法考察訪談資料後,本研究結果發現,育有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的母親之普遍性置身所在顯現為,受到親子互動經驗、病理症狀脈絡及華人家庭主義對母親角色的期待影響,相互交織出母親們的可能樣態;同時也會有獲得自己生命軌道與方向感之新的可能性。根據研究結果顯現出之可能性,研究者提出具體行動如下:提供母親們以病理症狀脈絡之外視野理解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正視華人家庭主義對照顧議題之限制。
The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women who parenting thei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nd the author wished to provide a broad perspective for approaching mothers’ life experiences.
The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s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eveloped by Wei-Lun Lee (2004) for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edness of a person. Three mothers raising their children with ASD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tuatedness of a woman who parents her child with ASD was affected by experienc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 context of pathological symptoms and Chinese familism. In the intertwined conditions for the situatedness,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SD have new possibilities to develop their own live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author suggested: (1) providing mothers with more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with ASD than only the medical point of view, and (2) facing up to the limitations of care issue in Chinese famil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的家長 5
第二節 母親角色 9
第三節 小結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3
第二節 分析方法 13
第三節 研究執行與資料 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1
第一節 三位育有自閉症類群障礙孩子之女性的置身所在 21
第二節 組構論述 43
第三節 整合論述 51
第五章 研究討論 63
第六章 研究結論 75
參考文獻 81
附錄 87
王慧儀、廖華芳、廖雅芳(2011)。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服務的專業資源現況。物理治療,36(4),305-314。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怡康(譯)(2017)。自閉群像(上):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走到接納多元(原作者姓名:Steve Silberman)。新北市:行路。(原著出版年:2015)
朱怡康(譯)(2017)。自閉群像(下):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走到接納多元(原作者姓名:Steve Silberman)。新北市:行路。(原著出版年:2015)
朱恩伶(譯)(2009)。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原作者姓名:Donald W. Winncott)。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1964)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
內政部(2021年6月16日)。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Category.aspx?fs=EcfUJy%24sRRPbnOe4TvO%24Jg%40%40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年5月25日)。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行政院】(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1364&ctNode=4854&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109年人力資源調查性別專題分析(含國際比較)【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3341&ctNode=6135&mp=4
吳英璋、黃揚文、蕭仁釗、黃芸新、鄭逸如、陳鈴、林耀盛、簡良霖、何雪綾、吳治勳、陳秀蓉、龍冠華、翁嘉英(譯)(2020)。健康心理學(原作者姓名:Edward P. Sarafino and Timothy W. Smith)。台北市:洪葉文化。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期,157-200。
李維倫(2020)。人的生存紋理是醫者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心靈工坊網站】(2021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MjAyMDAzMTMxNDMyMTA=&deepread=2
李亭儀、羅鈞令(2010)。自閉症孩童母親不確定感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8(1),29-39。
村上靖彥(2008)。自閉症の現象学。東京都:勁草書房。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〇年代與九〇年代社會脈絡文化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何志鴻、黃惠璣(2007)。影響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照顧者憂鬱之因素。身心障礙研究季刊,5(1),41-50。
林姿吟、姜忠信、吳欣治(2016)。自閉症類群兒童綜合性早期療育的療效研究:文獻回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1),1-46。
姜忠信、許立懿、李宜融、吳進欽、朱慶琳、侯昱銘(2015)。自閉症類群兒童的6年追蹤:以診斷及症狀發展為例。臨床心理學刊,9(2),7-8。
凃佳妤(2019)。新鮮熟年的可能性-台灣中年女性的生命經驗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施怡廷(2015)。是否有「正確」的身心障礙兒童家長親職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60-67。
高岡忍(2013)。自閉症の子どもを持つ母親研究に関する文献的検討:当事者としての筆者の自閉症子育て体験の視点から。人間文化研究科年報,28,133-144。
徐畢卿、龍佛衛、張永源(2000)。自閉兒母親的心理健康-疾病與對照組的研究。高雄醫誌,16,308-314。
徐翊健、高廉程、張杰、葉大全、黃郁絜、黃鈺蘋、鄒長志、趙培竣、劉佑閿(譯)(2018)。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計圖書。(原著出版年:2013)
莫少依、張正芬(2021)。什麼是進步?一個關於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的現象學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21-56。
教育部(2018)。我國教育制度簡介【教育部統計查詢網】(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7/107edu_app1.pdf
梁偉岳(2004)。「她是我一生的課題」:一位自閉症青年母親的養育經驗。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257-281。
曹純瓊、章玉玲(2007)。父母教養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之心理適應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9,109-124。
陳孟筳、何淑賢、吳欣治、姜忠信。(2020)。訓練家長成為自閉症兒童介入方案的執行者:從現場教學到遠距教學的回顧與前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3(3),219-245。
陳惠茹(2015)。教養嬰幼兒親職壓力之研究:以家庭壓力理論分析。幼兒教保研究,(14),19-39。
黃淑賢(2004)。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應貴、翁士恆、彭榮邦、李維倫、陳怡君、呂玫鍰(2020)。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新北市:群學。
勞動部統計處(2019年6月11日)。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勞動部網站】(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media/5760640/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pdf
蔡岳宏(2018年8月20日)。自閉症易被「退貨」 籲建中途之家【台灣醒報】(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0820-lAnf
劉毓芬、胡心慈(2005)。「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225-250。
衛生福利部(2019年12月25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衛生福利部社會及與家庭署網站】(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203&pid=9447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蕭上晏(2019)。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成人亞斯伯格症者的深剖告白。台北市:註異文庫。
蕭小菁(2015年10月16日)。美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服務與成效學習【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2021年6月23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Search/quick/result
謝雅琳、羅鈞令(2010)。自閉症孩童母親的職能經驗與主觀安適感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8(2),46-58。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Bluth, K., Roberson, P. N., Billen, R. M., & Sams, J. M. (2013). A stress model for couples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3), 194-213.
Chong, W. H., & Kua, S. M. (2017). Parent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Perspectives from Singapor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7(3), 365.
Dunn, M. E., Burbine, T., Bowers, C. A., & Tantleff-Dunn, S. (2001). Moderators of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37(1), 39-52.
Gray, D. E. (1993). Perceptions of stigma: The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5(1), 102-120.
Gray, D. E. (2003). Gender and coping: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6, 631-642.
Gray, D. E. (2006). Coping over time: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0(12), 970-976.
Jaggar, A. M. (1983)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Totowa: Rowman & Allanheld.
Kitagawa, N., Nanakida, A., & Imashioya, H. (1995).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Japa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1), 35-44.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pringer.
Leiter, V., Krauss, M. W., Anderson, B., & Wells, N. (2004). The consequences of caring: Effects of mothering a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3), 379-403.
Perry, A. (2004). A model of stress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linical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Journal o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1(1), 1-16.
Rich, A. (198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WW Norton & Company.
Stewart, J. L. & Mishel, M. H. (2000). Uncertainty in childhood illness: A synthesis of the parent and chil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Nursing Practice, 14(4), 299.
Woodgate, R. L., Ateah, C., & Secco, L. (2008). Living in a world of our own: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s who have a child with autism.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8(8), 1075-1083.
Zhang, W., Yan, T. T., Barriball, K. L., While, A. E., & Liu, X. H. (2015).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Autism, 19(1), 29-3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