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28.79.215)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徐嵐萱
作者(英文):Lan-Syuang Syu
論文名稱:格格不入?- 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Study of Different Ethnic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指導教授:陳慧華
指導教授(英文):Hui-Hua Chen
口試委員:施淑娟
林俊瑩
口試委員(英文):Shu-Juan Shi
Chunn-Y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號:61068500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關鍵詞:非原住民教保服務人員原住民幼兒家長親師溝通文化差異
關鍵詞(英文):non-indigenous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parents of indigenous preschoolers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cultural differ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欲透過探討非原住民教保服務人員及原住民幼兒家長教育理念與教養信念之間的差異,了解造成親師溝通問題的因素,及解決策略,並藉著研究相關成果,冀望能對幼教現場實務措施提出具體的建言。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三位非原住民教保服務人員以及原住民幼兒家長,藉由整理、分析、整合、比較訪談和文獻資料,並進行三角校正,使研究資料更貼近事實,增進研究的信實度。也在研究報告撰寫的歷程中,輔以親師溝通等文件資料深入描繪與檢視本研究問題。經資料分析後,獲得下列研究結論:一、親師之教育及教養觀念差異在認知能力和生活常規有所不同,在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做法不盡相同,皆希望幼兒快樂學習。二、造成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因素為非直系親屬接送、電話號碼更換頻繁、活動參與度低、家庭因素、價值觀差異及文化差異。三、解決策略為(一)請部落鄰居協助連繫。(二)於活動前後告知,另發通知單及透過誘因吸引家長參與。(三)宣導衛生觀念、提供疾病預防及解決;協助照顧幼兒及尋求社會機構幫助。(四)申請課留資源、改善教學環境、調整課程模式及正向態度教育。(五)老師學習族語及尋求家長協助溝通。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幼教現場實務措施及未來研究者作為日後參考。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ce of parent-teacher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educational attitud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elements that affect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 meanwhi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hopes to offer some practical advice for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forementioned goals, this study adopte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pproach and interviewed three non-indigenous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and three indigenous parents; By organization, analysis, integration, comparison, interview, reference material, and triangulation to render the research data more factually accurate and increase the study’s reli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the study also applied some reference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 to better depict and survey the issues in ques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the study has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education concpet between child’s cognition and child’s life routine have some differences, also the skill of child’s life self-care. Providing children with a happy learning experience is both of them wish.(2) Common issues that aris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educators of different descent include school pick-up by non-direct family, frequent change of phone numbers, low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events, family factors, value difference and culture difference.There are some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for example, contacting with the tribal neighbors to assist; Second, sending the notice in advance and increasing incentives to attract parent participate; Third, health promotion, provi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Forth, applying for resource after class, improv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adjusting the mode of course and positive attitude education; Fifth, teachers learn aboriginal language and seek assistance in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giving advice to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researcher about practical measures and reference.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次 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9
 第一節 親師溝通的理論與意涵 09
 第二節 不同族群文化脈絡下親師教育理念與教養信念的差異探討 15
 第三節 造成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因素探討 19
 第四節 造成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因素解決策略探討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處理 3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3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不同族群文化脈絡下親師教育理念與教養信念的差異 41
 第二節 造成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因素 45
 第三節 造成不同族群親師溝通問題因素解決策略 5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3
 中文部份 63
 英文部份 69

附錄 71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函(教保服務人員) 71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函(家長) 72
 附錄三 開學通知單 73
 附錄四 園刊 74
 附錄五 週曆 75
 附錄六 臉書社群親師溝通訊息 76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19年05月01日)。臺灣地區原住民人口比例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方志華(2001)。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46,31-52。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家長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雲林。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學群出版社。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韻齡(2015)。親師溝通怎麼LINE?創造雙贏的4個使用重點。親子天下,74。
史慈惠(2008)。以學前教師觀點探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溝通之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江岱蓉(2013)。臺北市公立幼兒園親師溝通情況與因應溝通障礙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15至64歲已婚女性之就業狀況【原始數據】。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omen/wtable5.xlsx
余桂榕(2007)。採收自在:布農部落婦女生活教育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余偉、鄭鋼(2005)。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心理科學進展,13(06),836-846。
利一奇(2004)。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在同儕教練實施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60,70-78。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吳天泰(1994)。師院原住民學生之壓力與調適。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47-173,台北。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芝儀(2006)。用愛共築中輟生復學之路。找回迷途孩子,建構自尊校園學生中輟防制輔導經驗傳承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8-23。
宋敏琪(2016)。親師溝通輕鬆做。師友月刊,583,56-59。
巫鐘琳(2008)。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119-130。
李姿瑩、吳鈺琇(2016)職場甘苦談:基隆市國小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現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5-64。
李英明(1986)。哈伯瑪斯。台北:東大。
李淑惠(2017)。偏鄉學校之創新與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28-133。
李麗英(2019年6月20日)。新住民子女教育與多元文化的未來與展望。取自http://2003.71.239/mediafile/forum/forum2006/2/index2.htm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族教育。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3),1-18。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俊瑩、林淑華(2000)。哈伯瑪斯(J.Haber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親師溝通歷程中的啟示。研習資訊,17(2),70-75。
林彥君(2011)。新移民的教育與親師溝通。台灣教育,(667),46-49。
林美琪(2011)。屏東縣國小新住民家長親師通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淑慧(2003)問題本位學習法在遠距教學環境的應用—理論探討與實例說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4,50-54。
林耀蘭(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邱怡瑛(2004),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學歷程中對教師之啟示,教育研究,12,169-178 。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施正鋒(1997)。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前衛。
洪泉湖(2008)。從多元文化教育談公民素養。教師天地,157,34-39。
洪貴真(譯)(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洪葉文化。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08月05日)。108年6月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人數統計。取自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宮莉虹、丁雪茵(2002)。當漢族教師遇到原住民孩子──看兩位幼稚園教師如何將泰雅文化融入單元課程與教學之中。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九十一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7-224。屏東。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涂信忠(2001)。原住民學童接受之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高元杰(2016)。看見校園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從都會區的原住民族教育到新住民教育。原教界,70,24-29。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
張景達(2010)。宜蘭縣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未來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嘉義。
張慧玉(2017)。嘉義特殊教育學校關係行銷對家長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親師溝通為調節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年08月10日)。106學年原住民族教育概況分析。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6native.pdf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許殷成(2005)。從國小教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許錦雲(2008)。幼兒園良好親師關係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3-29。
郭李宗文(2009)。以毛利幼兒教育為參考—探討台灣原住民幼兒教育的重要議題。幼兒教育,293,6-21。
郭李宗文(2011)。原住民隔代教養家庭中順利成長之重要元素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9,71-105。
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亮君(2011)。差異與認同-兩位漢人教師任教蘭嶼的跨文化教學經驗。2011全國原住民研究論文發表會。民雄:嘉義大學。
陳展宇(2016)。親師溝通的困境,老師可以這樣做。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575
陳啟昌(2009)。台東縣外籍配偶親師溝通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陳翠臻(2009)。原鄉地區之隔代教養分析--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2),137-161。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陳嬿如(2007)。國民中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開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麗珠(1994)。高雄區訪視報告概要。國立花蓮師院山胞教育研究中心主編八十二學年度山胞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66-72。
曾慶豹、楊洲松(1998)。哈伯瑪斯(J.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李歐塔(J.-F. F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集刊,40,73-90。
游福生(1998)。最受孩子喜愛的師長人格特質。國教月刊,44,2-4。
黃志雄(2007)。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家長參與的涵義與重要性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93-106。
黃秀蓉(2015)。淺談原住民教育問題與因應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9-181。
黃定文(2008)。課程與教學季刊,11(4),51-74。
黃秋玉(2005)。臺灣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之教育探討。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181-205。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黃迺毓(2006)。誰需要家庭教育?致遠管理學院生態系統觀下的兒童與家庭第一屆兒童與家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3-20,高雄市。
楊深坑(1997)。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又惠(2008)。親師溝通因應策略之研究--國小一年級導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與教育。台北:前衛出版社。
詹棟樑(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劉貞蘭(1999)。原住民學校與家長溝通困境之探討──以太陽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潘淑琦(2017)。初任校長從實踐經驗中開拓偏鄉教育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8,35-69。
蔡育民(2015)。親師溝通最需要提醒家長的六件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74-77。
蔡佩蓉(2014)。導師工作類社工化:一位偏鄉國小教師的在地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鄧素君、方志華(2018)。關懷取向的弱勢家庭親師溝通。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1),291-297。
鄧蔭萍(2007)。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經驗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6,7-23。
盧含洙(2016)。原住民地區漢人教保員之職場困境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駱俊賢、邱道生(2013)。原住民族群隔代家庭祖孫教養態度之探討-以花蓮縣秀林鄉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7(1),155-180。
謝繼昌(2003)。文化、接觸與族群。現代化研究,33,87-96。
魏淑卿、陳淑美(2018)。談都市原住民幼兒教育—一個幼兒園教師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54-159。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0),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顧力行(2012)。跨文化適應(一):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Babbie,E(1998).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8thed.).London:     Wadsworth.
Berger, E. H.(1991).Parent Involvement:Yesterday and Today.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1(3),209-219.
Denzin,N.K.(1970). The research act. Chicago:Aldine.
Ertmer, P. A. (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7(4), 47-61.
Ertmer, P. A. (2005), Teacher pedagogical beliefs: The final frontier in our quest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3(4), 25-39.
Guba, E. (1981).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Inquir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9 (2), 75-91.
Greenwood, G. E., &Hickman, C. W. (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9 060)
Hermans, R., Tondeur, J., van Braak, J., & Valcke, M. (2008), The impac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beliefs on the classroom use of computers,Computers & Education, 51(4), 1499-1509.
Niederhauser, D. S., & Stoddart, T. (2001),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and use of educational softwar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15-31.
Sandholtz, J. H., Ringstaff, C., & Dwyer, D. C. (1997),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ondeur, J., van Keer, H., van Braak, J., & Valcke, M. (2008), ICT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Challenging the potential of a school policy, Computers & Education,51(1), 212-223.
Windschitl, M., & Sahl, K. (2002), Tracing teachers’ use of technology in a laptop computer school: The interplay of teacher beliefs, social dynamics,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9, 165-2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