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聽覺障礙人協會全球資訊網(2018)。聽覺障礙成因及種類。取自: http://www.cnad.org.tw/ap/news_view.aspx?bid=25&sn=3364944a-5a8e-4b27- b56b-31a012737a18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等編(2000)。特殊教育導論(第三版)。台北:心理。 王永華、科林聽力團隊 (2006)。認識助聽器概論。台北:科林聽力保健中心。 王孟潔(2017)。聽覺障礙者就業困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王怡凡(2008)。聽覺障礙者就業障礙問題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江俊明(2003)。促進聽覺障礙者就業策略。就業安全半年刊,12,96-97。 何宗美(2012)。寂靜之外有藍天- 一位國小聽障教師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吳旻娟(2018)。手舞心聲:聽覺障礙者工作經驗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吳明宜、張志仲、蘇純瑩、陳秋蓉、施陳美津(2004)。聽障者職業輔導評量模式之研發-工作媒合電腦資料庫之應用。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2(1),29-104。 吳武典(1984)。家有障礙者,父母怎麼辦?--幫助殘障者的家庭自我調適。特殊教育季刊,14,3-9。 吳逸惠(2017)。聽障者就業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 李信賢(2010)。尊重聽覺障礙者之溝通權益。取自: 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detail.php?view_id=22926 沈惠貞(2003)。雇主對聽覺障礙員工非專業技能之職業能力期望。職業輔導總彙。教育部補助,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編印。 沈惠貞(2005)。聽覺障礙者就業所需工作社會技能研究-以臺北市啟聰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修正)。 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2017年1月5日修正)。 林恕安(2005)。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以支持性就業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寶山(199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林寶貴(1985)。聽覺障礙者職業教育與就業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彰化縣。 林寶貴(1994)。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健。台北:五南。 林寶貴(譯)(1989)。特殊教育新論(原作者:Samuel A. K. & James J. G.)。台北:幼獅文化。 邱滿艷、韓福榮(2007)。從使用者與提供者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措施之研究。復健諮商,1,47-64。 侯松延(2011)。 隔離或融合:聽障者職訓與就業歷程的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大學,新北市。 洪秋子(2012)。聽障特教班教師助理員職場溝通需求及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胡文琇(2009)。大專畢業聽覺障礙者求職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胡永崇(2003)。聽覺障礙。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112)。台北:心理。 修正推動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服務實施計畫(2017年10月11日)。 孫夢涵(2014)。聽覺障礙者創業歷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筱諠(2011)。聽覺障礙成人在普通學校工作之職業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可婷(譯)(2013)。質性研究的設計(原作者:Uwe Flick)。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宸瑄(2013)。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穩定就業智能障礙者之服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榮興(2011)。台灣手語姓氏認知與造詞策略研究。台北:文鶴。 張蓓莉(1985)。聽覺障礙學生的情緒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5,6-7。 陳妙玫 (2000)。從就業輔具之設計應用探討職務再設計對身心障礙者就業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亞涓(2012)。聽覺障礙青年之工作價值觀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姿蓉(2013)。聽覺障礙者就業歷程與需求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靜江(2003)。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載於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李基甸(編)。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作業流程與工作表格使用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勞動部(2014)。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服務工作手冊。台北:勞動部。 勞動部統計處(2015)。103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取自: 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3/0342menu.htm。
勞動部統計處(2017)。95年-105年身心障礙者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mol.gov.tw/statistics/2462/19476/19060/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8)。職務再設計身心障礙者專區。取自: https://jobacmd.wda.gov.tw/disabilityJOB/index.php?method=origin 曾瓊霞(1997)。國小回歸主流的聽覺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合作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士珊(2011)。聽覺障礙者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富順(1993)。以研究成人教育之觀點-談退休前後的心理調適。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21,1-8。 黃覺誼(2011)。聽出生命的奇蹟-一位聽覺障礙者參與跆拳道之個人經驗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楊博如(2017)。聽覺障礙教師的教職工作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2.3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年分。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6-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3.1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障礙類別分。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1745-3328-113.html 鄭彥均(2005)。非義務定額雇用機關進用聽覺障礙者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非義務定額雇用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蕭金土(1990)。聽覺障礙學生「社會-情緒」之發展與適應。特殊教育壹百年。台南市:台南啟聰學校。 蕭雅文(1997)。聽力學導論。台北:五南。 辦理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窗口計畫(2014年10月29日)。
韓福榮(2003)。聽覺機能障礙者。身心障礙者求職自學錦囊手冊,53-61。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編。 二、英文部分 Bricunt, J. C., & Bentley, K.J. (2000).Disability status and perceptions of employability by employers. Social Work Research, 24, 87-95. Creswell, J. W. (2013).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3r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English, L. E. (2002). Counseling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nd their families. Boston, MA:Allyn & Bacon.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zing Diversity: Making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work. London: Universities UK and CSU. Haynes, S., & Linden, M. (2012). Workplace accommodations and unmet needs specific to individual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7(5), 408-415. Kallio, R. E. (1993). The college choice deci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ithaug, D. (1979) Negative Employer Attitudes toward Hiring the Handicapped: Fact or Fic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 8, 19-26 Mosey, A. C. (1989). Psychosocial component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New York:Raven Press. Peterson, C. A., & Stumbo, N. J. (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unch, R, Hyde, M, & Power, D. (2007).Career and workplace experiences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12(4), 505-517. Rubin, S. E., & Roessler, R.T. (2008). Foundations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cess (6th ed.) Austin, TX: Pro-Ed. Sarkees,M.D. (1990). A study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vocational eduction related competencies needed for graduation by handicapped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37632) Schuster, D. L., Smith, F. G. (1994).The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Building consensu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dvocacy and common goals. Vocational Evaluation and Work Adjustment Bulletin, 27,111-114. Sitlington, P. L., & Easterday, J. R. (1992). An analysis of employer incentive rankings relative to the employment of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7, 75-80. Szymanski, E. M., & Parker, R. M. (Eds.) (1996). Work and disability: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job placement. Austin, TX:Pro-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