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H. Kelsen(2007)。中國大百科全書。 2019年1月14日,取自 http://webref.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question_adult_01_d.asp&id=4028&mp=10 文超順(2012)。國民中學導師聘任制度之評析。學校行政雙月刊,79,216-237。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民105年06月29 日) 古旻陞(2010)。專業服務-應用倫理學。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全國教師會(1999)。全國教師自律公約。2018年7月17日,取自 http://www.tta.tp.edu.tw/5_laws/4_selfcontrol.htm 但昭偉(2002a)。重讀彌爾的效益論。臺北市:學富。 但昭偉(2002b)。思辨的教育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 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臺北市:桂冠。 李英姿(2014)。誰是超額教師?超額教師產生原則之學校行政倫理議題。教師 專業研究期刊,8,1-28。 李明輝(2016)。康德倫德行義務:兼論麥金泰爾對康德論理學的批評。歐美研 究,46(2),211-241。 吳依宸(2006)。公立幼稚園教師兼職行政工作合理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清山、林天佑(2004)。行政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8,151。 吳清山、黃旭鈞(1999)。教育行政人員專業倫理準則之建構。理論與政策,50, 37-54。 吳清基(1990)。重建教育行政倫理。研習資訊,63,1-5。 周祝瑛 (2009)。台灣地區師資培育政策之檢討與展望。中等教育季刊,60(3), 取自 http://ah.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243/1/%E5%8F%B0%E7%81%A3%E5%9C%B0%E5%8D%80%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6%94%BF%E7%AD%96%E4%B9%8B%E6%AA%A2%E8%A8%8E%E8%88%87%E5%B1%95%E6%9C%9B.pdf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立武(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倫理決定。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明地(1999)。重建學校領導的倫理學觀念。教育政策論壇,2 (2),135-162。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 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 頁)。高雄市:麗文。 林奕民(2004)。臺北市市中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專業倫理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韋成(2009)。桃園縣立國民中學導師遴選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 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范熾文(2000)。學校行政決定的革新趨向:倫理決定。學校行政雙月刊,8,56-87。 秦夢群(2007)。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臺北市:五南。 教師法(2014)。 教育部(1938)。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實施綱要。 教育部(1944)。中等學校導師制實施辦法。 教育部(1970)。中等學校導師制實施辦法。 教育部(1977)。加強中等學校導師工作暨學生生活紀律實施要點。 教育部(1981)。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實施辦法。 教育部(1982)。修正加強中等學校導師工作暨學生生活紀律實施要點。 教育部(2003)。中華民國92年5月30日台訓(一)字第0920074060號函。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聘任班級導師注意事項。中華民國101年8月9日臺 國(四)字第1010134056號函。 教育部(2017)。教育統計簡訊,53。 教育部(2017)。105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72D3725AE71AAC1&s=9EEF011F1C6E436F 黃光國(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識教育季刊,3(2),19-32。 陳宗聲(2011)。臺北市市國民中學導師輪替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宗顯(1987)。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行政決定合理性的關係。國立臺灣師 範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琬婷(2003)。國民小學校長倫理取向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 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市:學生。 黃藿(2002)。道德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黃藿、簡成熙(主編),教育專業倫 理(頁233-267)。臺北市:五南。 黃藿(2003)。教育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發表於「教育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 花蓮縣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 馮丰儀(2005)。教育行政倫理及其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丰儀(2006)。意識打造學校行政倫理。載於張佃富(主編),學校行政:理念 與創新(頁155-169)。臺北市:高等教育。 馮丰儀(2007)。學校行政倫理理論內涵及實踐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 (3),219-248。 傅寶宏(2002)。倫理操作模式與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民小 學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臺北市:明文。 蔡明學(2013)。課稅減課後衍生代理代課教師相關議題,國家教育研究院電 子報,76。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76&content_no=1957 蔡進雄(2008)。教育行政倫理。臺北市市:心理。 蔡蕙如(2010)。導師法制研究-以國民中學導師為中心。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 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陽教(1996)。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市:文景。 蕭武桐(1998)。行政倫理。臺北市:空中大學。 謝文全(1998)。道德領導:學校行政領導的另一扇窗。載於林玉体(主編), 跨世紀的教育演變(頁237-253)。臺北市:文景。 謝州融(1984)。國民中學導師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6, 215-225。
英文部分 Apple, M. W.(1986). Teachers & text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NY : Routedge Kegan Paul. Beck, L. G., & Murphy, J.(1994). Ethic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ograms: An expanding rol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Beck, L. G., & Murphy, J.(1997).Ethical ideals and preparation programs: An overview. In L. G. Beck,& J. Murphy(Eds.), Ethic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s programs: Emerging models.(pp. 1-29). Columbia, MO: The University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Kant, Immanuel.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Mary Gregor(trans.&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Capper, C. A. (1998).Critically oriented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Sorting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for practic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3), 354-379.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A. (1985). Critical pedagogy,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discourse of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167(2), 22-41. Greenfield, W. D. (1991, April). Rationale and methods to articulate ethics and administrator trai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2379) MacIntyre, A. (1984).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2nd ed.).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75). 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a.org/home/30442.htm Noddings, N. (1986).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College station, California.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ix, C. D. (2002). School leadership: An ethical dilemm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 TX : College station, Texas. Plato. (1955), The Republic. Penguin Books. Rawls, J.(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bore, R. W. (2001). The eth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 Hall. Simon, H. A.(1993). Decision making: Rational, nonraational, and irration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9(3), 393-408. Strike, K. A. & Soltis, J. F.(1992). The ethics of teaching(2nd.). 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apiro, J. P. & Stefkovich, J. A. (2001). Ethical leadership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 Apply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x dilemmas.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arratt, R. J.(1994).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 UK, London: Falmer Press. Strike, K. A., Haller, E. J., & Slotis, J. F.(1998).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2nd ed.).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