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192.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昕潔
作者(英文):HSIN-CHIEH LEE
論文名稱:科學展覽競賽培訓困境及其改善策略之個案研究:以花蓮市一所小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the Contest Training Dilemma and its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Science Exhibition Competition: A Primary School of Hualien City asan Example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林清達
簡梅瑩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Mei-Ying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687505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關鍵詞:工作坊改善策略科學展覽個案研究層級分析
關鍵詞(英文):workshopsimprovement strategiesscience exhibitionsindividual case studieshierarchic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即將在2019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而科學展覽競賽正好提供了一個讓學生發表其探究學習成果的平臺,值得加以重視與推廣。個案學校過去對於科展競賽選手的培訓指導一直不遺餘力,但在指導過程仍然有遇到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困境。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瞭解個案學校科學展覽競賽培訓機制的實施現況與問題;2.歸納科展競賽培訓時的困境與可行的改善策略;3.分析科展競賽培訓的單一困境中,相對可行的改善策略。研究者針對個案學校十名參與科展競賽培訓指導的教師組成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研究過程,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訪談、與層級分析法,進行多回合的互動,先分析並整理出量化數據與質性意見,最後再分析結果在工作坊的焦點座談中共同討論、凝聚共識。本研究結論如下:1.九項科展培訓所面臨的困境中,以「培訓時間的不足」為個案學校目前最需優先克服的困境;2.九項科展培訓改善策略中,以「教師、家長及學校的相互配合」為工作坊成員認為最應該優先採取的策略;3.透過專家選擇軟體的分析,可協助個案學校找出最適合改善某項科展培訓困境的可行策略;4.兼任導師與否之不同背景的科展培訓教師,其對需要克服之困境的優先順序看法較為分歧;5.不同性別、年資、兼任導師背景的科展培訓教師,對採用困境之改善策略的優先順序看法較為分歧;6.可運用焦點座談來檢討分析的歷程並取得共識;7.本研究之發展歷程,可作為其他學校分析科展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的參考。最後本研究提出研究建議給相關單位作為改善科展競賽培訓困境的參考。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e mid-2019. The Science Exhibition Competition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publish their research and learning results, which deserves to be valued and promoted. In the past, the case school has spared no effort in training and guiding the players in the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guiding proces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1.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in the case school for the science exhibition competition; 2. Inspecting the dilemma and strategies to the student training for the science exhibition competition; 3. Analyzing the feasible strategy to each dilemma of the training in the science exhibition competition. The researchers organized workshops for ten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of the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case school.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workshop,researcher adopt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s. With multiple rounds of interaction, analyze, and sorting out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opinions, researcher finally showed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focus seminar to discuss and come to consensus. Finally, researcher presen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cluding: 1. For school, insufficient training time gets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9 problems researcher proposed for the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2. The members in workshop consider the top priority strategy collaboration among teachers, parents and school staff; 3. Through the analyze of expert system, the case school could find the best solution to each problem in training students for science fair competition; 4. Home teach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ideas in the priority solving issues about the competition; 5. The trainer with different gender, seniority, and position,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o the priority in solving training issues; 6. Focus seminar help all trainer review and reach consensus; 7. This research is advisable for all schools in solving issues about science fair.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provided by researcher for referen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名詞釋義 4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我國科學展覽競賽的沿革與培訓歷程 9
第二節科展競賽培訓困境與其改善策略探討 17
第三節科展競賽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研究策略 39
第二節個案學校與工作坊成員描述 41
第三節研究資料蒐集 44
第四節資料分析 48
第五節研究實施流程 5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科學展覽競賽困境與改善策略之意見歸納 55
第二節科學展覽競賽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重要性分析 58
第三節工作坊焦點座談的討論共識與分析 69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87
中文部分 87
英文部分 90
附錄 93
附錄一 2018年全國科學展覽競賽的實施要點 93
附錄二科學展覽競賽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開放問卷 97
附錄三科展競賽培訓困境與改善策略之重要性排序問卷 99
附錄四科展競賽培訓困境之改善策略層級分析問卷 101
附錄五焦點座談討論大綱 105
壹、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2017)。培訓。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5%9F%B9%E8%AE%AD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江良捷(2010)。資深科學展覽指導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科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佐藤隆博(1987)。ISM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何慧群、永井正武、許天維、曾建維、蔡清斌(2012)。運用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教育哲學課程設計提案研究-以哲學部分設計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0,115-150。
吳百興、傅麗玉(2009)。探討教師對科展活動的看法:從一個科學專題研究實例。載於中華民國第25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8-175)。台北:台灣師大。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文献 (2006)。展望全國科展的教育功效。科學月刊,37,644-645。
李佩樺(2017)。科展,讓師生看見不一樣的自己。106年中小科展優良指導教師感言,取自https://twsf.ntsec.gov.tw/Article.aspx?a=341&lang=1
李隆盛(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沈惠淳(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指導科展現況、困難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卓娟秀(2002)。自然科教學與兒童科學展覽。教育資料與研究,48,37-42。
周金城(2002)。以孔恩的常態科學探究高中師生科學社群中科學探索活動的歷程─參與科學展覽活動之得獎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良駿(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指導學生專題研究之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林怡菁(2007)。全國科學展覽第32 至46 屆國小組參展作品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2005)。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18,120-121。
林曉雲、胡清暉、林嘉琪、陳怡靜(2009年8月4日)。得獎可加分,科展參賽人數增。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24469
花蓮縣政府(2016)。花蓮縣政府所屬各級學校教育專業人員獎勵標準。取自http://glrs.hl.gov.tw/glrsout/LawContent.aspx?id=FL045654
邱月良(2003)。國小科學展覽初探-由生到師(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邱玉玲(2000)。「科學展覽」存廢問題之省思。師友,396,23-24。
洪文正(2004)。從參加科展活動學生探討比較兩位國小教師指導科學展覽之特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班,臺南市。
馬群傑(2011)。公民參與導向之政策個案教學實證研究:名義群體技術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50,37-94。
徐佳璋(2007)。台灣中小學科展活動之實務探究。科學教育月刊,297,2-15。
徐國士、郭世琪(2002)。如何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中輔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概述)。教育資料與研究,48,5-8。
張可彤(2008)。科學展覽表現優良教師指導科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張永佶(1998)。如何計劃和製作科學展覽作品。科學教育月刊,214,36-37。
張寧、汪明生、郭瑞坤(2007)。社會判斷理論對互動管理成果之評估。管理學報,24(2),135-154。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研修Q&A。公聽會版本(國民中小學及普通型高中)。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實施要點。中華民國 107 年 1 月 5 日科實字第 10702000031 號令發布。
郭重吉(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梅期光(2017)。認識科展的第一本書:科展完全攻略。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義勳(2000)。中小學科學展覽之析論與評論。國教新知,46(3),21-30。
陳義勳(2015)。科學展覽及科展培訓營之設計。國教新知,62(2),36-43。
陶玉(2005)。臺北市國小師生對科學展覽之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傅麗玉、張志立(2008)。誰的科學展覽:歷年台灣原住民中小學在全國科展之參與。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18~20日,彰化市。
傅秀蘭﹙2013﹚。析論文獻探討在科展指導的角色。資優教育論壇,11,16-41。
童士芬(2015)。科展的白色巨塔-宜蘭縣科學展覽對不同執行者的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隋夢真(2002)。國小教師對協同教學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馮桂莊﹙2005﹚。我國參加 2005 年國際科學展覽活動學生特質與支援系統之探討。科教館學刊,1,150-175。
黃雅凰(2005)。國小五年級實施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鴻博(1996)。國民小學學校中的科學展覽活動的特徵。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印:中華民國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發表會論文彙編(頁97-121)。高雄:高雄師大。
楊玉琪(2001)。成員互動行為對虛擬團隊合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市。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教學講義。取自http://faculty. ndhu.edu.tw/~chpchu/POMR_Taipei_2009/AHP2009.pdf
歐宗哲(2015)。教師指導科學展覽的現況、困難與需求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班,新竹市。
蔡曉信(1993)。用解析結構法提升教師對STS的看法-清潔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台北市。
蔣佳玲(2015)。科展的白色巨塔-宜蘭縣科學展覽對不同執行者的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蔣偉寧(2014)。科展設計與實作。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鄭登耀(2006)。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教育科技指導科學展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嘉義市。
盧秀琴(2002)。新制科學展覽的動向。國民教育,43(1),74-79。
蕭雨潔(2010)。探究中學生參與科學展覽活動對其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鍾旻修(2005)。培養科學素養與科展主題能力。師友,451,71-74。
鍾靜蓉(2002)。詮釋結構模式於構造化教材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簡聿成(2010)。學校本位科學展覽指導教師輔導方案之發展與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高雄市。
簡聿成、洪振方(2010)。以教學案例發展初任科學教師科學展覽指導能力之個案研究。屏東大學科學教育,32,5-20。
簡利真(2002)。國小師生在科學展覽中科學本質表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魏明通(2006)。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
顏聖紘(2015年6月1日)。科學展覽和升學脫勾就不會有人造假嗎? 取自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938076
羅美豐(2017)。歷屆國小物理科全國科學展覽獲獎作品內容分析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貳、英文部分

Bencze,J.L.,& Bowen,G.M. (2009).A national science fair:Exhibiting support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1(18),2459-2483.
Bruner, J. S. (1963).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21-32.
Calderhead, J. (1983).Research into teachers’ cognition: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lassroom practice. Paper present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Canad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9366).
Davis, J. R. (1995).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eam teaching: New arrangements for learning. Doha, Qatar: Oryx Press.
Fredericks,A.D.,&Asimov,L. (1990).The complete science fair handbook.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ofstudent in grades 4-8.Glenview, IL:Good YearsBooks Inc.
Grote, M. G. (1995). Teacher opinions concerning science projects and science fairs. The Ohio Journal of Science, 95(4), 274-277.
Letterman, M. R., & Dugan, K. B. (2004). Team teaching a cross-disciplinary honors course: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ege teaching, 52(2), 76-79.
Olson, L. S. (1985). The North Dakot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Its history and a survey of participa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es).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Fargo, ND.
Robinson, B., & Schaible, R. M. (1995). Collaborative teaching: Reaping the benefits. College Teaching, 43(2), 57-59.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Warfield, J. N. (1973, Mar). On arranging elements of a hierarchy in graphic form.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3(2), 121-13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