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26.180.8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琬雅
作者(英文):Wan-Ya Lin
論文名稱:新舊制教師資格考試變革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e on New and Old Teacher Certification
指導教授:陳成宏
指導教授(英文):Cheng-Hong Chen
口試委員:范熾文
張文權
口試委員(英文):Chi-Wen Fan
Wen-Chuan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687506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關鍵詞: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實習教師素質
關鍵詞(英文):teacher certificationinternshipteacher qua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美國2001年通過《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強調教師素質改革,各州政府紛紛制定師資培育的課程標準。我國對於教師素質的議題也十分關注,師資培育政策推動亦聚焦於師資職前培育階段,在師資生的素質提升方面也著力甚深。
本研究旨在瞭解民國106年《師資培育法》對於教師資格考試中調整為「先資格考,後實習」的改革,對於個案學校利害關係人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與訪談的方式蒐集實習學生、師培相關人員與實習輔導教師對於新制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看法,以瞭解政策規劃與利害關係人在想法與執行方面的落差。
研究發現如下:個案學校利害關係人認為新制可望帶來更專心的半年實習,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且為理論與實務的驗證期。而先資格考取得證照,可充裕教學現場代課人力,且實習學生可藉代課舒緩經濟壓力;至於新舊制過渡時期對師資生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二個,第一,時間是影響師資生選擇先考或後考的最主要因素,因為焦慮與危機感並存使得師資生更認真準備資格考試,且新制制度設計可以讓師資生提早分流。第二,
先資格考促使師資生提早分流,而師培中心如何協助轉職會是一大考驗。此外,初次實行新制在行政層面須更嚴謹把關,以維護學生權益。最後,根據訪談結果,發現教育實習課程也對於教師素質有所影響,像是教學經驗與準備度、課程資源豐富度、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在教學現場的互動關係品質都是影響教師素質的因素。其中,教育實習課程助長經驗的累積,且大量觀課與試教,對於累積經驗很有幫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Teacher Education Law’s modification in 2017 on stakeholders through adapting teacher certifica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qualified exam first then internship.” In this study, the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collect the empirical data from practice teachers, faculty members of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and intern mentors to understand the gap of implementation between th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policy stakeholder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firstly, some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the change for teacher certification is expected to bring a more dedicated half-year period of practice, which could be more conducive to practice teachers’ internship in terms of closing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others claim that the “qualifying exam first” way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expanding the manpower in teaching field but also for relieving practice teachers’ economic pressure by being a substitute teacher. Secondly,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systems brings two impacts to pre-service teachers. One is that the time issue becomes their major concern for choosing exam-first or not, because the senses of anxiety and risk force them to prepare more for the qualified exam; the other is the exam-first way would result in per-service teachers’ earlier tracking, which will be a challenge for the tasks of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Finally,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adiness,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instructors are all relevant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s on teacher quality.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are greatly helpful for promo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growth and quality.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名詞釋義 ........................................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我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變革..........................11
第二節教育實習與教師證照的關係..........................24
第三節師資職前教育實習課程演變..........................27
第四節新舊制教師資格素質管理............................32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研究程序........................................37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情境.................................. 39
第三節研究方法........................................ 41
第四節研究工具.........................................42
第五節資料整理與分析....................................43
第六節研究倫理..........................................45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個案學校相關利害關係人對新制教師資格考試的看法........47
第二節新舊制過渡時期對師資生所帶來的影響...................52
第三節教育實習課程與教師素質的影響.........................5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研究結論............................................69
第二節研究建議............................................74
參考文獻..................................................77
中文文獻..................................................77
外文文獻..................................................81
附錄 ....................................................83
附錄一師資培育法...........................................83
附錄二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89
附錄三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91
附錄四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教育實習作業原則 ....................94
附錄五國民小學師資類科教育實習表現指標........................100
附錄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辦法.................103
附錄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命題作業要點..........105
王湘瀚(2006)。我國師資培育之研究(1994~200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頁1-28)。台北:學富。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沈翠蓮(2004)。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
吳雅蓉(1999)。師資培育機構教育實習指導教師實習輔導專業知 能發展之需求評估。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2。
吳約貝(2015)。國民小學師資類科實習學生教學觀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李春芳(1999)。中等學校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周水珍(2012)。教育實習輔導的困境與建議。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3),32-33。
林生傳(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編沖激下的教學創新思索。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南師院。
林生傳(2004)。台灣近期教育改革的透視與省思。教育學刊,23,1-35。
林志成(2004)。實習教師之專業發展。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建構理想的教育實習制度,41-5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坤燦(2008)。當前臺灣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情境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7,1-14。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梅琴(2007)。學校組織變革:組織、領導人漢城員的需求平衡與轉變。台北:五南。
林新發、王秀玲、鄧珮秀(2007)。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現況、政策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1),57-79。
周愚文(2016)。我國教師定位與教師專業標準的建立。載於吳清基、黃嘉莉(主 編),教師專業標準、發展與實踐(1-2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段菀翠(2014)。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對烙印覺知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
陳雯宜(2002)。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實習輔導之個案研究--以公民與道德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6)。質的科學研究。台北:五南。
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2018)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60001200-1070118
教育部(2006)。師資培育素質提升方案。2010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_temp/regulation/B0037/5668950307.doc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
教育部(2019)。108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第一次考試放榜。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75310CE042D4193C
張明杰(2007)。師培生先檢定後實習制度課程方向轉。師大青年報,536。取自http://ntnuyouth.org/?p=11334
陳美玉(2003)。教學實習模式中實習教師的角色與任務。載於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著,新教學實習手冊,35-62。台北:心理。
張茂源(2005)。因應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淺析。學校行政,35,189-200。
陳奎熹(1998a)。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71-195。
陳奎熹(1998b)。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苑。
梁福鎮(2014)。當前我國師資培育的挑戰與對策。教師教育期刊,3,1-19。
張嘉原(2007)。我國中小學教師證照制度與問題評析。學校行政,49,211-227。
陳漢峻(2011)。國民小學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回應性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德銳(1999),〈我國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1期,頁27-32。
張德銳(2005)。我國中小學教師證照制度的比較與改革建議。研習資訊,22(1),10-27。
黃炳煌(1995)。師資培育與專業道德。台北:華欣書局。
黃嘉莉(2013)。「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設計之結構邏輯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9(3),115-142。
黃凱旻、金鈐(2003)。一個輔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概念轉變的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23-46。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楊深坑(1992)。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4,143-179。
楊深坑、黃嘉莉、黃淑玲、楊洲松(2005)。從教師專業理論論各國教師專業管理機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55-87)。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歐用生(1998)。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與課程改革一台灣學校教育改革的展望。國民教育,38(3),2-9。
潘慧玲(1994)。美國初中教師證照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燕祥(2006)。教育範式轉變:效能保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鍾啟暘(2017)。偏鄉及海外學校代理抵實習之政策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97-101。
謝紫菱(2005)。變革與挑戰:新制教育實習輔導制度評析。學校行政,40,226-238。
謝寶梅(2008)。實習教師督導:學校輔導人員指引。台北市:五南。
鐘宜興(2008)。俄羅斯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回顧與展望,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蘇揚期 (2015)。當代理代課教師成為學校主力。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6), 47-51。
嚴育玲(1995)。我國師資培育的變革。台灣教育,533,12-17。
羅為聰(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Fraser,C.N.(2003).The heart of the classroom: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on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OH
Ganser, T. (1996). The cooperating teacher role. The Teacher Educator, 31(4), 283-291.
Hanushek, E. A. (2002). Teacher Quality. In L. T. Izumi, & W. M. Evers (Eds.), Teacher Quality (pp. 1-12). Palo Alto, CA: Hoover Press.
Hillier, B., & Hanson, J.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dx.doi.org/10.1017/CBO9780511597237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ts, D.(1987).Student teaching. Advances in Teacher Education,3,151-167.
Millwater, J., & Yarrow, A. (1997). Practernship: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for developing professionalism in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ly, 24(1), 23-3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