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1.28.10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黃俊祐
作者(英文):Chun-Yu Huang
論文名稱:山野教育實施之困境及其改善策略:以台東縣一所原住民小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ing Dilemma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Mountain Education: Taking One Primary School of Taitung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潘文福
指導教授(英文):Wen-Fu Pan
口試委員:林清達
范熾文
口試委員(英文):Ching-Dar Lin
Chi-Win F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687508
出版年(民國):10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關鍵詞:山野教育個案研究原住民小學層級分析
關鍵詞(英文):Mountain educationcase study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教育部於2012年揭櫫「山野教育行動方案」,以培養愛山愛台灣、活力有創意的青年為目標,以山林有愛、健康無礙,大地有情、永續經營為願景,宣告了台灣推動山野教育時代的來臨。這樣的發展趨勢使得教育從課室走向山林,重視體驗課程,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不但增加了山野活動人口,更讓人願意親近自然大地,也降低了山野活動風險,避免山野災難事件發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瞭解個案學校實施山野教育特色課程的現況;2.分析個案學校實施山野教育特色課程的困境;3.分析個案學校實施山野教育課程困境的改善策略;4.分析個案學校實施山野教育的單一困境中,相對可行的改善策略。研究者針對個案學校山野教育團隊八名教師組成工作坊,以個案研究方式,採用文獻分析、工作坊與層級分析等多元方法,兼顧量化數據與質性分析,進行多回合的互動,蒐集、分析並整理出相關研究資料,再將分析結果在工作坊的焦點座談中共同討論、凝聚共識。本研究結論如下:1.七項推動山野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中,以「教師山野專業知識不足,專業課程與教材欠缺。」為個案學校目前最需優先克服的困境;2. 個案學校工作坊成員認為推動山野教育最應該優先採取的困境改善策略為「增加山野專業人力,提高活動參與師(教練)生比。」;3. 個案學校面臨不同的推動困境,可透過專家選擇軟體的分析,找出較合適可行的改善策略;4. 對需要解決之困境的優先順序看法,是否兼任導師之不同背景的教師較為一致;5. 對困境之改善策略的優先順序看法,不同性別、兼任行政、兼任導師背景的教師較為一致。最後本研究提出研究建議給個案學校相關單位,作為改善山野教育困境的參考。

關鍵詞:山野教育、個案研究、原住民小學、層級分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1.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untain education featured course in the case school; 2. Analyze the dilemm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untain education featured course in the case school; 3. Analyze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case schoo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untain education curriculum dilemma; 4.Analyze the relatively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single dilemma of implementing mountain education in the case school. The researcher organized a workshop with the eight teachers of the mountain education team in the case school for case studies.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focus group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aking into account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llects, analyzes and collates relevant research materials through multiple rounds of interaction. And then, the analysis results were discussed and consensus was made in the focus discussion of the workshop.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first priority that the case school needs to overcome i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mountain education” among the seven dilemmas researcher proposed; 2. The members of the workshop in case school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mprovement strategy that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mountain education is “to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manpower and increase the student-teacher (coach) ratio of participants ”; 3.The case school can use the expert choice software to find more suitable and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dilemmas; 4.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mentors, have a consistent view of the priorities of the dilemma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5.Views on the priorities of dilemma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re more consistent among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whether they are concurrent administrators, and whether they are also mentors. Finally, this study presented th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to the relevant units of the case school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dilemma of mountain education.

Keywords: Mountain education, case study,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9
壹、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方仁駿(2018)。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與效益機轉之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史希怡(2017)。山野教育對國小學童同理心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班,宜蘭縣。
佐藤隆博(1987)。ISM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
何慧群、永井正武、許天維、曾建維、蔡清斌(2012)。運用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教育哲學課程設計提案研究-以哲學部分設計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0,115-150。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市:聯經。
吳明清(2011)。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台北市:華騰文化。
吳清山、林天佑(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李郁文、秋美華(2001)。兩性教育與生涯規劃 : 團體諮商主題工作坊。台北市:桂冠。
李萬吉(2013)。築一個百岳的夢-康橋雙語學校登山活動經驗分享。載於陳永龍、鄭安晞主編,2013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89-100)。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呂岡侃(2012)。冒險教育活動對中學生領導力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八年級學生攀登雪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林乙華(2019)。從高山學的教育實踐歷程中探究登山與社會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班,花蓮縣。
林芊穎(2014)。無痕山林課程對小學生準則知識與環境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義閔(2014)。以體驗學習模式融入無痕山林登山課程對青少年戶外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張萬生、鄭丞志、林頌恩、周政治(2008)。電光火史:電光部落文史紀錄。台東縣:台東縣電光社區發展協會。
張寧、汪明生、郭瑞坤(2007)。社會判斷理論對互動管理成果之評估。管理學報,24(2),135-154。
張靜如(2014)。國小四年級戶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南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山野教育行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教育部體育署107年補助學校辦理山野教育推廣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山野教育特色學校、培訓種子教師與研發教材(手冊)。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ct?xItem=5353&ctNode=684&mp=11
教育部體育署(2014)。山野活動安全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5年度山野教育與山域嚮導業務執行說明。載於張志湧、陳永龍主編,2016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324-326)。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陳永龍(2012)。山野教育政策與行動方案芻議。載於陳永龍、鄭安晞主編,2012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135-154)。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陳端仁(2013)。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座大山。載於陳永龍、鄭安晞主編,2013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102-104)。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游欣雯(2018)。登山體驗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與希望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黃一元(2012)。登山安全教育對台灣山野活動的重要性。學校體育,129,42-45。
黃子舜(2018)。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戶外教育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黃秋豪、陳振淦、呂宗翰(2013)。全人中學戶外探索體驗教育的登山課程。載於陳永龍、鄭安晞主編,2013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105-110)。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黃茂在、何宜謙(2016)。導論~多元脈絡下的戶外教育。放眼國際-戶外教育的多元演替與發展趨勢(頁2-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培雯(2015)。 山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實察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楊孟麗、謝水南(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
廖艷秋(2016)。山野教育推動歷程之研究-以台東縣檜木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台東縣。
蕭伊蝶(2017)。山野教育對資源班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效果之探討-以台北市某國小為例。載於張志湧主編,201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08)。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謝純雅(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韓孟芳(2017a)。國小山野教育課程實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韓孟芳(2017b)。國小山野教育課程實施歷程探究。載於張志湧主編,201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28)。台北市:台灣山岳文教協會。
羅光欣(2018)。山野教育融入生命教育教學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弘明實驗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中市。
羅淑娟(2018)。戶外體驗學習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某國中實施山野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碩士班,台中市。

貳、英文部分

AI-Khafaji, S. (2012). It was tough, but it was kind of cool: Experience of a university wilderness orientation program through the participants’ eye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Western Carolina University.
Holewski, E. (2016). Connecting with nature: The process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Prescott College.
Lokos, R. M. (2013). The impact of wilderness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articipant self-efficacy belief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Pollock, C. J. (2019). Meaning-making and the wilderness experience: An examination using a constructive-developmental le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Victoria.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Warfield, J. N. (1973). On arranging elements of a hierarchy in graphic form.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3(2), 121-132.
Warfield, J. N. (1974). Toward interpretation of complex structural mod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4(5), 405-417.
Warfield, J. N. (1977). Crossing theory and hierarchy mapp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7(7), 505-523.
Yuniawati, Y., Ridwanudinm, O., & Pancawati, D. (2019). An investigation into hiking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9(3), 782-788.

(此全文20250106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