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0.197.136)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張雅齡
作者(英文):Ya-Ling Chang
論文名稱:偏鄉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The research on the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discipline toward their children in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study in Hualien
指導教授:蘇鈺楠
指導教授(英文):Yu-Nan Su
口試委員:吳清山
范熾文
口試委員(英文):Ching-Whan Wu
Chi-Wen 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學號:610687521
出版年(民國):108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關鍵詞:偏鄉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管教方式
關鍵詞(英文):in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the parents’ expectationdiscipline toward their childre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縣偏鄉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的現況以及分析兩者之關係之研究。以蔡添旺編輯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花蓮縣偏鄉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現況。所得的資料透過SPSS 14.0 中文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檢定等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論歸納如下:偏鄉國民小學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及管教方式均屬中高程度。偏鄉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因教育程度、家庭結構性而有所不同。偏鄉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有相關。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結論,以供家長、學校、及未來學術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the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discipline toward their children in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This study takes the students’ parents from the school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questionary titled “The Survey of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on the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discipline toward their children in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wer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by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chi-aquare test with SPSS 14.0 for Windows in Chinese ver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Parent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have a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discipline styles for their children. Th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of parent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varies due to the level of their education and family structure. The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in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correspond to the way of theit disciplin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偏鄉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的探討 11
第二節 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家長管教方式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進度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5
第一節 偏鄉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現況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教育期望的差異情況與討論 69
第三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管教方式的差異情況與討論 81
第四節 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相關與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中文文獻 97
英文文獻 106
附錄 109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09
附錄二 問卷授權同意書 113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玟慧(2018)。臺南市家長對國小學童課後才藝學習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王珏今(2014)。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臺北市。
王鍾和(2009)。親職教育。台北市:三民。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2004)。父母對男生與女生的教育期望是否有差別?18,1。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臺北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施行細則。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7
朱美祝(2010)。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345-380。
吳正桓(1989)。態度形成方式與論點數量對說服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31,7-18。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台北市。
吳怡瑱(2010)。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5。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珮瑄(2015)。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家長管教方式與手機規範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燕和(1998)。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高雄:麗文。
巫美麗(2013)。新中產階級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宜靜(2009)。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彥臻(2016)。國中生家庭氣氛、主要照顧者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李思潔(2016)。新竹地區家長對學齡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李嘉惠(2004)。父母對國中生英語成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鴻章(1999)。臺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年和民國86年做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2,251-266。
李鴻章(2010)。臺東縣中小學學生數學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35-60。
李璧伶(2011)。中部地區國小資源班學生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與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周金木(2005)。品格教育時代的親職工作。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周金木(2006)。教師夫妻家有國小學童之親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當代教育研究,14(4),1-27。
周新富、賴鑫城(2004)。父母教育期望的理論與影響因素之探討。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301-326。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2),313-330。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佳靜(2014)。國中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及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家長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身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教育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1-29。
林美惠(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林娟伊(2018)。中部地區幼兒園大班幼兒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度與家長教育期望及教養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淑美(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策略、分享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淑娥(2003)。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某驗證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
林義男(1989)。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南市:復文。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邱珍婉(2009)。傾聽:讓關係更美好。台北:遠流。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俞孟吟(2010)。教師子女和非教師子女知覺家長期望和父母參與對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紀淑玲(201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教育改革滿意度及其子女補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台中市。
范麗娟(2007)。「台灣弱勢者教育的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台灣文化與社會之回顧與展望特刊,78-90。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台北市。
徐百儀(2002)。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台北市。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之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7)。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7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公共版)【原始數據】。取自https://tfcfrg.ccf.org.tw/poor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台北市。
張春興(197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臺台北市: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教育。臺台北:師大書苑。149-178。
張詩涵(2016)。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台北市。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8(2),1-24。
教育部(2017年11月21日)。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建立保障偏遠地區學校永續發展的法制。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綱【即時新聞】。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3E18D28CAE93DF45。
教育部全球資訊綱(2019)。各級學校資料。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
曹常仁(2010)。親職教育理念與實踐。新北市:新文京。
莊玲華(2014)。偏鄉公私立幼兒園家長對幼兒教育期望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許富美(2013)。屏東縣國民小學藝術才能班家長教育期望與家長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建州、劉正(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集刊,50(4),115-146。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素碧(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情緒調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台中市。
温岱潔(2016)。嘉義縣國中新住民子女知覺父母教育期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
黃鳳珍(2017)。臺中巿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教育選擇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台中市。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新北市:巨流。.
楊大龍(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家長教育期望及參與家庭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仁瑞(2009)。父母教養行為、子女教養歸因及其與父母之溝通行為--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2-10。
楊瑛慧(2005)。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妙凰(2013)。高雄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劉正、陳建州(2004)。教育程度,家庭需求與就業歷程:職業婦女的困境與抉擇。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39-75。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123-140。
潘慶輝(1998)。鼻頭、南雅漁村家長對於學區國小學校經營期望之個案研究----一位漁村小學校長的觀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蔡典謨(1994)。幫助孩子成功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資優教育季刊,53,19-23。
蔡宜辰(201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對子女參與課後社團之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蔡芳卉(2017)。國中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與期望價值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
蔡振生(2011)。國民小學家長背景因素、教養方式與教育期望對家長參與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蔡淑鈴(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差異: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61-91。
蔡添旺(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蔡嘉偉(2014)。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台北市。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蕭舒薇(2013)。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家長期望、家長參與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謝紫湄(201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8(2),1-12。
魏世台(2002)。中國文化中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9,341-369。
魏美惠、楊騏嘉(2010)。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8),63-91。
羅栩淳(2008)。六堆客家地區婦女對國中子女教養方式與教育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蘇建文(1976)。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心目中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9,21-31。
英文文獻
Archbald, D. A. (2000). School choice and school stratification: Shortcomings of the stratification critiqu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Educational Policy, 14(2), 214-240.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 leve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7(1), 44-48.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75,43-88
Berger, E. H. (1991). Parental involvement: Yesterday and today.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09-219.
Berger, I . E. (1999). The influence of advertising frequency on attitude- behaviour consistency : A menory based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 14 (4) , 547-568.
Boerger, P. H. (1971). The relationship of boys'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behavior to parental involvement, aspirations, and accuracy of IQ estimate.Dissertation Abstract, 31(10),5191. Darling, N. (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mpaign, IL.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27896).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3), 487-496.
Elder, G. H. (1962). Structru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3), 241-262.
Englund, M. M., Luckner, A. E., Whaley, G. J. L., & Egeland, B.(2004).Children’s achievement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expectations, and quality of assist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 723-730.
Finn, J. D.(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2(3),387-410.
Frome, P., Eccles, J. (1998). Paren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related percep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435-452.
Goyette, Kimberly, & Yu Xie (1999).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youths: Determinants and ethnic differenc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22-36.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Hurlock, E. B. (1978). Child growth and developmen .New Dehli, India: Tata mcgraw-hill press.
Kimball, M. E. (1968).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A comparison of scientists and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 110-120.
Kohn, Mevin L.(1969):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value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Lamborn, S. D.,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E. M. Hetherington(ed.). P. H. Mussen (eseries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Socialization,personality,andsocial-development. NewYork,NY:Wiley.
Marjoribanks, K. (2003). Family background,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spirations and young adults’ educational: A follow-up study. Educational Studies, 29(2-3), 233-242.
Markus, M. T., Lindhout, I. E., Boer, F., Hoogendijk, T. H., & Arrindell, W. A. (2003). Factors of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The EMBU-C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Dutch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3), 503-519.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prove. Utah,UT: Brigham University Press Whitehurst & Lonigan.
Pettit,G.S., Laird, R. D.,Bates,J.E.& Dodge,K.A.(1997). Patterns of after-school care in middle childhood:Risk Factor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Merril-Palmer Quarterly, 43(3), 515-538.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trvey: A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m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1), 73-78.
Santrock, J. W. (2007). Adolescence (11th ed.). New York,NY: McGraw- Hill.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 NY: Happer & Row.
Spenner, K. I., & Featherman, D. L. (1978). Achievement ambi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373-420.
(此全文20250622後開放外部瀏覽)
0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